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0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 “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刻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短暂的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这次寒假培训,令我豁然开朗,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对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1、发展的教师教学观

处于这种职业境界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发展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能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从服务社会的高度赋予自己发展、完善的实践意义,明确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互动关系,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中服务社会。他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智慧。他能够自觉地注重教育行为的科学和教育情感的理性,并不断地追求着学生发展和自己发展的更高效益。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在其中扮演“教材的执行者”的角色,这和教师本身的教学观有关,也和课改以前我国的大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其对教师的相应要求有关。但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再走老路,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地进行操作,而很少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那就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新的要求是什么呢?

3、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4、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

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个学习的场所总少不了那份纯真,与真正的社会还是有所不同,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步入社会,接触同事上司面对从未面对过的一切也是一种与学习书本知识有本质区别的体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有时却又是片面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这不得不靠实践来补充。这样我们也许会有更广阔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工作上的各种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工作学习上发生的各种问题,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实习结束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同时培养自己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拓宽知识面,不断地从各方面充实自已,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与社会。

听完精彩的报告,真是受益匪浅,感悟良多。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充满了期待,也感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爱的力量是神奇的,这种力量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它可以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可以帮学生找到自信,我将用我的一颗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歌中唱道:虽然我早已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爱,如同阳光,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如同火把,让学生在求学路上会一直看到光明。在接下来的实习工作中,一定要以爱为核心,对学生多关心,与学生交心比心。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一、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二、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 “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