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优秀

2024/06/2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优秀(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优秀 篇1

登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运动,一种不可完成的运动,一种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为赌的运动。我向来不爱体育,但对于一些在体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优秀 篇2

今天,何老师为我们讲了《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人刘连满,因为他不仅有顽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极度缺氧的“死亡地带”,刘连满深知生存希望渺茫,但他渴望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可是,在这一时刻,他竟选择把氧气留给队友,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他的眼里,战友的安全胜于一切,甚至连自己的安危都可以不顾,他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尽管他最终并没有登上珠峰,但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我们活着,就是要做这样的人,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国家与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我们的国家该有多强盛,我们的民族该有多团结!

还记得,上学期的趣味运动会,我们班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大家共同努力,面对成功,我们露出了灿烂的微笑;面对失败,我们一起哭泣。拔河比赛时,大家一个个绷紧了脸,鼓足了劲,随着哨子声的响起,呐喊助威的声音也响起了,尽管我并没有参加拔河比赛,但是我的心与同学们的心紧紧揪在了一起,我盯着绳子,当绳子被对方拖走时,我有股想上场的冲动;当绳子被我们顺利拉过来的时候,我又不由得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同学们拥抱在一起,留下了激动的眼泪……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年级段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与我们同学之间团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积累。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为集体多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向大雁学习,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雁群”充满更多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真情。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优秀 篇3

《登上地球之巅》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介绍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在登山过程中,登山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如:寒冷、缺氧等,但登山队员们克服了困难,最终成功登顶。

登山队中有一个最让人感动,当然更确切地说是被作者感动的人。那就是刘连满,刘连满在自己身体不支的情况下,为了不给登山队拖后腿,决定留下来。让其他队员继续登山。在队友为他留下了氧气的情况下,他没有用留下来的一点氧气。而想到的是队友们登上了山后,在回来的路上,更需要这些氧气。但他又怕队友们不知道。因而留下了一张字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注:刘连满后来以坚定的意志和对胜利铁一般的决心,战胜了死神,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与胜利归来的三位战友胜利会合了)

对于刘连满的做法,从老师到学生都是一味的赞美,这里我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不错,刘连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可我们要看他这样做的意义。是队友们考虑到了他的身体情况,才把他留下来的。队友们做得还算有点人情味,可我认为这还做得不够。

我们登山运动员登山,挑战生理极限,进行科学考察。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一个队友身体出现了情况,可能危及他生命的情况下。还不放弃这样的考察,置队友的生命于不顾,仍然坚持完成这样的计划,我觉得是不妥的。成年人可以有这样的选择,但作为教科书,在珍爱生命也深入人心的今天,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我在后来的讨论中谈了这个观点。可就有教师不同意我这个观点。反对我的观点,本没有什么。可他举的例子,很难让我接受。首先,他把这篇课文中的刘连满与《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作了比较。奥茨为了不让自己拖累队友,也选择了死亡。可队友们对于他的死也给予了悲痛。是在大家都没有办法走出大雪的时候做出的决定。这与刘连满有本质的不同。刘连满的队友们完全可以终止这次考察,先把人撤回安全地段嘛。就算这次没有登上山顶,还有下次嘛。毕竟是人命关天嘛!为了登上山顶这次壮举,就可以漠视人的生命吗?

这位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些人参加马拉松比赛,探险活动,也丢掉了性命的,那这些活动都没意思,都应该取消。这些人的死亡同样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是哪里话呢?探险是为了科技,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好处。而这登山有这样的意义吗?况且,在任何人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都不再让他继续这样做了,可他的队友们怎么还忍心将他留下呢?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我们今天绝对不提倡这样做,因而作为教科书来学,我认为是极不应该的。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优秀 篇4

《登上地球之巅》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介绍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在登山过程中,登山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如:寒冷、缺氧等,但登山队员们克服了困难,最终成功登顶。

登山队中有一个最让人感动,当然更确切地说是被作者感动的人。那就是刘连满,刘连满在自己身体不支的情况下,为了不给登山队拖后腿,决定留下来。让其他队员继续登山。在队友为他留下了氧气的情况下,他没有用留下来的一点氧气。而想到的是队友们登上了山后,在回来的路上,更需要这些氧气。但他又怕队友们不知道。因而留下了一张字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注:刘连满后来以坚定的意志和对胜利铁一般的决心,战胜了死神,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与胜利归来的三位战友胜利会合了)

对于刘连满的做法,从老师到学生都是一味的赞美,这里我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不错,刘连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可我们要看他这样做的意义。是队友们考虑到了他的身体情况,才把他留下来的。队友们做得还算有点人情味,可我认为这还做得不够。

我们登山运动员登山,挑战生理极限,进行科学考察。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一个队友身体出现了情况,可能危及他生命的情况下。还不放弃这样的考察,置队友的生命于不顾,仍然坚持完成这样的计划,我觉得是不妥的。成年人可以有这样的选择,但作为教科书,在珍爱生命也深入人心的今天,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我在后来的讨论中谈了这个观点。可就有教师不同意我这个观点。反对我的观点,本没有什么。可他举的例子,很难让我接受。首先,他把这篇课文中的刘连满与《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作了比较。奥茨为了不让自己拖累队友,也选择了死亡。可队友们对于他的死也给予了悲痛。是在大家都没有办法走出大雪的时候做出的决定。这与刘连满有本质的不同。刘连满的队友们完全可以终止这次考察,先把人撤回安全地段嘛。就算这次没有登上山顶,还有下次嘛。毕竟是人命关天嘛!为了登上山顶这次壮举,就可以漠视人的生命吗?

这位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观点,有些人参加马拉松比赛,探险活动,也丢掉了性命的,那这些活动都没意思,都应该取消。这些人的死亡同样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是哪里话呢?探险是为了科技,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好处。而这登山有这样的意义吗?况且,在任何人生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都不再让他继续这样做了,可他的队友们怎么还忍心将他留下呢?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我们今天绝对不提倡这样做,因而作为教科书来学,我认为是极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