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兵猴读后感

2024/06/2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兵猴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兵猴读后感 篇1

《兵猴》是由沈石溪写的一本动物小说。它写了黑熊阿宝的悲剧,写了经过野化的猎豹,还写了为猴群捐躯的大白牙,这是一本令人赞叹的动物传奇,是一首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

最令我感动的是母熊大白掌这篇文章。文中讲述了我和坑让龙出去打猎,发现了右爪白色的母熊值很多钱,便抓住小熊当人质,最终母熊大白掌牺牲自己,救出小熊,并向人类报复的故事。她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用爪子扒拉着几乎垂直的石头向上爬!后半个身体已经被子弹打的不成样子,但她都坚持的爬到了顶端。

是什么力量使她支撑到现在?是母爱。是母爱支撑了她,在她看来,孩子的生命比自己的重要千倍、万倍。

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一对母子在电梯上,电梯中间突然开了一个大洞,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用尽全力将孩子扔到了电梯的上方,自己却被发动机无情的`撕碎。

生活中,像这样的感人事例举不胜数。的确,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星辰大海,母爱的力量更是无法衡量的。

兵猴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兵猴传奇》,我很喜欢这本书,他给人激励和启迪。

《兵猴传奇》讲诉了一个不满五岁的金丝猴大白牙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高黎贡山上,大白牙是一个兵猴。他看见了三枚鸟蛋,而他还不能吃,他得给猴王吃。而猴王自己吃了一枚,给王后一枚,最后一枚给了大白牙。大白牙知道,蛋不是白吃的,肯定是要自己去冲锋陷阵。它不是害怕,而是高兴。

它之所以是兵猴是因为它杀敌勇敢,而且还有两颗尖尖的大白牙。到了晚上,萨满猴群一个个的爬上山,快到山顶的时候他们都停了下来。原来山顶有一只绿头乌雕,绿头乌雕一直以来对萨满猴群下手,虽然他们被称为飞猴,但它们并不会飞,也总逃不过绿头乌雕的追捕,它们也拿绿头乌雕没有办法,因此,才派大白牙去。大白牙思想上也开始斗争起来,去,还是不去,他知道他根本就不是绿头乌雕的对手,但为了族群,他去了。天一亮,他就要去送死。天亮了,绿头乌雕出去觅食了,大白牙上去了,他杀死了两只小绿头乌雕,他和绿头乌雕同归于尽了。

我钦佩大白牙的勇敢,为了集体,不怕牺牲自己,我钦佩大白牙的奉献,为了集体勇往直前。我要学大白牙的勇敢,坚持,奉献精神,是自己成为有用之才,为班级,为学校。为祖国作出贡献。

兵猴读后感 篇3

自然界不仅仅有捕食,扑杀和对死亡的恐惧,还有最温暖也最宝贵的情感——爱。——题记

在森林里,有一只猴子叫大白牙,因为它有一对洁白锋利的牙齿。它是猴群里的一个兵,负责保卫猴族的安全。

它们猴族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只乌头雕在空中盘旋,隔两天抓一只猴,差不多快把80只猴给斩尽吃绝。而且,最可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们根本打不过乌头雕。整个猴群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

大白牙趁着夜色,趴在乌头雕脖子上对着它一阵撕扯,两对尖锐的牙齿像两把锐利的匕首,同时,一股热腾腾的鲜血从双方的身体里喷涌了出来……

最后雕死了,兵猴大白牙也牺牲了。这是它的职责,也就是它理所当然的义务,但是,它却受到了只有猴王才能享受的葬礼——树葬。也许,使所有猴肃然起敬的,是它那拯救了大家的大白牙,更是那颗刻着“爱”的心灵。他知道,这一咬可能是自己踏进冥间的脚步,也有可能是对猴群进入天堂安逸之门的钥匙。它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换来猴群们的利益和幸福,这会使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在猴群有五只兵猴,而大白牙则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也许我该把“它”换成“他”。

无论什么人,在生死关头,可能会一念成佛,也有可能一念成魔。这个“念”其实就是每个人心里担当的勇气,只有懂得爱他人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反之只懂得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兵猴》这本书让我感动的就是这只普通的猴子不平凡的勇气!

兵猴读后感 篇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复杂的社会。在我们人类的观念里,似乎只有人类才有家庭,其实不然。动物学家野外考察发现,许多动物也有家庭生活。请跟我一起走进沈石溪一部讲述动物家庭伦理故事的《兵猴》吧!

故事一“山妖子”狼獾————讲述的是一贯与人类为敌的.狼獾,为了营救自己两位落水的孩子,爬上了一位少年的竹筏,这位少年叫水秧儿。起初水秧儿是想占有狼獾一家,可是后来母狼獾为了救孩子,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感染了水秧儿,水秧儿动了恻隐之心救起了狼獾一家。可天不随愿,老天偏偏给水秧儿开了个玩笑,水秧儿的木筏撞在了矶石上散了架。水秧儿这是面临着被漩涡卷走的危险,是母狼獾伸出了援“手”救起了水秧儿。狼獾一家和水秧儿困在了悬崖上,被困期间水秧儿与狼獾一起经历磨难,一起渡过难关,彼此间互相熟悉并结下了友谊,也有了感情。当水秧儿的爸爸来救水秧儿,望见狼獾一家时,正要举枪射击,是水秧儿挡在爸爸的枪口前,帮狼獾一家逃脱。

读完给我的感受是:人救獾是为了一网打尽,獾救人是为了感恩;在生活中只有懂得了互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