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1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今天,我发现了学生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中,社会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全体发展,不单单来指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在乎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学习给教师的十条建议,我知道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

想要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花开的声音。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适时、适性的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行走在校园里,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凡是成功的学校都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师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今天学习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老师的二十条建议,让我反思自己几年来的从教经历:

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讨论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心里不愿意让课堂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课堂上难道只需要热闹而不需要安静吗?

一、教材需要学生静读。

许多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计用新、奇、特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良苦用心无疑是好的。但每节课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引入,更多的是随堂课。据我本人调查,现在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在随堂课的开头,很有必要让学生静读教材,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情阅读教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分解、阐述无法完全替代的。

二、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

提问之后即叫学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畅的课堂多半是虚假的。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答案;要么让优生的思考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用虚假的热闹和流畅掩盖多数学生缺乏思考的实质。

三、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

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往往包括对现象的'观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特别是高中物理,思维难度大,更需要学生的静悟,有人甚至干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自主地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思路,提炼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让知识入脑、技能过手、方法得以掌握,让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生普遍感到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学生练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经历得少,归纳总结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四、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

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心理学的近因效应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回忆、再现、提取。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草草地结束,也不能由教师包办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要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总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当然,课堂教学不能千课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7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教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还记得在经过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之后我终于踏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的兴奋难以言表因为终于可以站在讲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转眼间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由学生突变为教师。“隔行如隔山”,从“学生行”进入到“教师行”,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管我们在上学期间多么优秀,也不管我们的学历多么的高,我们都得从零开始。而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行们。那我们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呢?第一,要虚心向身边的同行们请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

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

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

再有就是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

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

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我就省了很多去查资料,选例题的时间,又省时,又省力。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9

近来,我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新理念》两本书的许多篇章,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不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今天学习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老师的二十条建议,让我反思自己几年来的从教经历:

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讨论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心里不愿意让课堂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课堂上难道只需要热闹而不需要安静吗?

一、教材需要学生静读。

许多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计用新、奇、特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良苦用心无疑是好的。但每节课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引入,更多的是随堂课。据我本人调查,现在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在随堂课的开头,很有必要让学生静读教材,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情阅读教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分解、阐述无法完全替代的。

二、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

提问之后即叫学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畅的课堂多半是虚假的。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答案;要么让优生的思考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用虚假的热闹和流畅掩盖多数学生缺乏思考的实质。

三、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

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往往包括对现象的观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特别是高中物理,思维难度大,更需要学生的静悟,有人甚至干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自主地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思路,提炼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让知识入脑、技能过手、方法得以掌握,让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生普遍感到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学生练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经历得少,归纳总结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四、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

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心理学的近因效应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回忆、再现、提取。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草草地结束,也不能由教师包办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要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总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当然,课堂教学不能千课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