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

2024/06/1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 篇1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XX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 篇2

最早认真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从产假期间,被某个早教产品忽悠的头昏脑热开始,20xx年微博的流行,让我第一时间认识了赵明老师(手机育儿杂志的主编),也从头昏脑热里渐渐清醒。赵老师推荐了孙瑞雪老师的书给我,看了网络的节选之后,我买了好几本回来细读。其中《捕捉儿童敏感期》在我家竟然渐渐变成了工具书。原因无他,我家带孩子的主要负责人:我、宝宝外婆、宝贝外公,都把书读了好几遍。在这里,我庆幸我的父母是爱读书爱思考的人,让我在育儿的道路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我的宝宝在幼儿园里,老师一直评价是个动手能力很好的孩子。3岁入托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可以自如的跑、跳、上下楼梯,似乎动作方面一直比其他孩子要领先一步似的。原因无它,从孙老师的`这本书里,告诉我们,0—2岁半,是口、手、走的敏感期,这个时候,需要尊重孩子的敏感、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口、手、脚。所以,当别的家长阻止孩子吃手,认为不卫生的时候,我家宝宝抱着自己的小脚丫啃得不亦乐乎;当宝宝伸手抓饭往嘴里塞,结果弄得满地都是,让外婆直皱眉头要制止这个行为喂饭给她吃的时候,外公却认真的告诉外婆,“书上说了,要让孩子动手,自己尝试,要不然就会延期的,一会我来扫地好了”;当宝宝想要爬楼的时候,我们会在周围保护,教她如何用力,而不是怕她累着、摔着。就这样,在别人眼里,我们对宝宝是有些娇惯的,可孩子用成长支持了我们。

宝宝2岁多的某一天,面对被咬了一口的包子,她突然对我们大哭大叫,在大人们觉得莫名其妙,想发火的时候,宝宝外公提醒到:是不是完美的敏感期到了?查书,查书!我们赶紧翻开书确认,还好没有先发火。虽然有点照书养孩子的味道,但我们把一个新的完整的包子放到宝宝面前的时候,她不哭了,当然她也不要吃包子,哭只因为那个包子残缺了。这次的尝试,让我们全家都觉得孩子神奇极了。

而3岁的时候,宝宝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在鞋架那里整理我们的鞋子。把鞋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头朝里摆放。当我们随便放置鞋子的时候,她就会跑过去把鞋子重新整理,每天都要重复好几次。这一次外公竟然不用翻书就说:秩序敏感期到了嘛。

让我们惊讶的是,宝宝几乎完全按照书上说的那些敏感期在发育发展,外公外婆觉得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原来以为孩子不能做的事情,现在放手给她做了;原来以为孩子是无理取闹的事情,现在明白孩子是在完成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心平气和的面对了。更有甚者,他们两个人经常会跟我说:你小时候,这么大的时候,也会这么让我们从头来,那会以为你在胡闹从而把你胖揍一顿,现在才知道那是敏感期,想来那会真不该打你的。我妈则把我现在不会做家务的原因归结到她当年图省事儿打断了我的动作敏感期,导致现在的发育不良。说实话,我真的是偷着乐呢,家有如此二老,我一点也不怕隔代疼教坏我的宝宝。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 篇3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我曾在两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触到了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刚开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在寒假的这个假期里,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有所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现行“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着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的读后感 篇4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