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只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这是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写给阿里木的颁奖词。“九年时间,烧烤五十万支羊肉串,向教育捐资十五万元,救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一百六十余人。”朴素而深情的语言概括了阿里木平凡而伟大的慈善人生。
中央电视台古兵人物专访《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播出以后,在全国重新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对“慈善”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因太熟悉,反而突然产生一种令人惊讶的感觉。也许很多人都认为,慈善是有钱人的事,穷人即使有善心也只能嘴上说说而已,没有钱就做不了慈善。阿里木平凡而伟大的行善经历,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慈善不分民族,慈善不仅仅依靠金钱,慈善其实只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正如阿里木所说,慈善不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业,有钱的人大多会选择赚取更多的钱;很多有钱人行善,是带有目的性的,他们要考虑行善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回报,有的用慈善换取花环桂冠,有的用慈善换取政治资本,瞻前顾后,想得多,做得少;而真正为了慈善而行善的人少之又少,因为这种人必须具备崇高的精神素养,他要超越物质财富带来的欲望,他要克服财富散尽带来的生活困难,他要战胜社会普遍价值观带来的观念挑战。阿里木就是这样的人。
当问及阿里木为什么要捐资助学的时候,他说:“我和很多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生活在一起,我看到他们都活得不容易。”“在大冷的冬天,我看见几个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睡在大街上,他们的衣服都很单薄。”阿里木的回答简单而又令人深思,这些应该是锦衣玉食的人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政府部门要着力解决的社会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颗凡人的恻隐之心,却让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感到震撼疼痛。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来自天山烧烤羊肉串的巴郎尚且做到了大而无私,主宰五千年历史中流砥柱的华夏民族的恻隐之心在哪里?
不错,私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权利,我们辛苦工作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拥有合法财富、赚取高额利润也是正当行为,更是普遍的社会价值观。没有人嫌自己的钱多,钱越多心里越踏实,生活越从容。可是,过多的钱又能给人带来什么呢?阿里木说得非常形象,他说:“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夜晚照样会过去。”“金钱不等于幸福,一个人会怎样,还要看命运的安排。”质朴的话语,却折射出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和人性光环。
相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阿里木的力量是渺小而微薄的,那些得到过阿里木救助的学生却因他的善举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看到了阳光和雨露,看到了善心和希望。阿里木只是尽了一个普通公民应尽的责任,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获得回报和感恩,正是他单纯低调的慈善之心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阿里木不仅仅是一个新疆汉子,不仅仅是一个烧烤羊肉串的打工者,他是这个社会善良的符号和化身。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慈善的心,就会有千千万万个阿里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