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2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3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4
我以前就对茶文化很干兴趣,但都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自己借了一些书看看而已。或许真正意义上说,我当初不是对茶文化感兴趣,而仅仅是对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兴趣吧。不过这次选课的时候,我首先就选了《中国茶文化》,因为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茶,学习中国茶文化。现在真正上了一学期的课后,感觉茶叶很有深度,我什么都一知半解,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人意味深远。现在我就茶的文化历史,谈谈我学习《中国茶文化》后的体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一些简单的了学习解。要想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还需要更多进一步的学习,当然还有关于茶文化课上的其他知识,如茶道,茶礼,茶具等等,我都很感兴趣,但无法一一论述。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这门课结束后,我也会继续学习中国茶文化,慢慢地领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喝茶
国人嗜好喝茶,无论南北东西,随处可见有人泡上一壶或一杯四溢飘香的浓茶,翘起二郎腿,微微地抿上一口,从中品出个味来。
抑或是有些人只是想小憩惬怡心境,独个自斟自茗,小口小口地啜,或闷思发呆,或想入非非,以解心中茫愁。更多的人则习惯于约上几个哥们围坐一桌,拿出久藏的珍品茶叶,配以上佳净水佐泡,细茗慢聊,促膝共蹉,博古论今,漫话人生,甚至是指点江山,这奠成了生活中茶文化的原衷。感受这些,也就开始闲荡生活中的漫漫长路了。
茶客们每每茗茶,总习惯于唇中发出啧啧的品茶声,以示自己对杯中茶叶和水质的认可。他们不时地一口又一口啜茶,任由茶叶芳精油去油腻,醒脑提精神。喝到兴头上,更会端上几盘果点瓜子,磕瓜子剥花生,尝蜜饯品小点。茶桌上虽果壳满桌一片狼藉,但茶水却在此时喝出个味来,可谓是赏茶品味消遣零食两相宜。
儿时,小住江南水镇,常见农耕者与小商户喜好一早孵茶馆。在那,老友相聚,新识相交,大家以茶代酒,烦事乐事顺带家事,侃个痛快。
那时的水镇街上少有路灯,唯有茶馆昏暗的灯泡还亮着。刚从隔日乏力中恢复大半的老农,趁着黎明前夜暮尚未褪尽,就早早洗簌后,到枕河的茶馆孵上一两个时辰。他们沏上一壶廉价的草青,便海阔天空地东拉西扯起来。说到肚子饿了,化费几个小钱叫上一个大饼或一根油条啃上几口,与先前的茶水搅和在一起,也算骗饱了肚子。
茶馆门庭若市,店内人物荟萃,有不少活跃人物时常露脸,是流传各种新闻和小道信息的始源地。趣闻谣传成为茶客竞相议论的谈资,关注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新闻联播。谁家的媳妇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谁家小子偷了哪家的菜,这些都是有分量的新闻。说者徐徐道来,有鼻子有眼的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时说到关键时刻还卖个关子,让周边的人赶快为其递烟,添加茶水。茶馆内众茶客生相各异,唧唧喳喳声仿佛掀翻屋顶,或窃窃私语或哄堂大笑,调侃牢骚,打趣插诨,交错于此。
比起普通农者喝茶,寓居在家的雅士赏茶品茶则固然悠闲自得得多,但少了茶馆里的茶客相陪相聊,喝茶的情趣雅致随之褪色不少。
喝茶是平民百姓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中唯一紧扣休闲类的事。如此说来,对百姓来说,有茶喝有空闲聊,真乃人生调剂自己的一大快事。仅此嗜好,若不能满足,岂不冤了自己,枉为人生一场。
未知曾有人想过否,能使自己享受的还有几多选择但国人喝茶聊天不可不算是感受人生雅韵中的一大机会。退一万步说,仅限于一般喝茶聊天,这也为加深彼此间的了解,笼络感情创造时机,这是谁都不愿轻易放弃的事。
茶有余香
静夜,自己坐在电脑前,泡上一壶浓郁芳香的茶,品味它的茶香,聆听朋友亲切的而质朴的话语,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牵挂和对爱的诠释。
茶如生活,茶如情感,有人说:乐观的人爱酒,悲观的人爱茶。其实不然。茶有酒里不具备的那种飘逸的气质。久别重逢朋友喜欢围坐在飘散着袅袅茶香的小桌旁,叙昨日之事,手足之情:而要分别的人却喜欢不住地劝君更进一杯酒。在迷醉中忘记宴席散尽的痛苦。我害怕分别。所以喜欢在绿叶清水中品尝岁月的味道,所以喜欢茶香弥漫的那份从容那份率真,所以自己很喜欢茶。茶水融进了友情,糅进了生活。
日子亦如茶,微苦。却令人百品不厌。在那淡淡的茶香营造的氛围里,我的心沉静下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那壶新沏的茶,在充分渗透自己的潜能,向生活奉献出最美好的真我。我在茶香中领悟了生活,乐在其中......成不了那豪饮作诗的诗仙,但,做个笔捉的饮茶人,也乐也。我爱茶,但不大懂得茶道。然而,我并不遗憾,因为茶本身包含了许多让人不懂又让人去体味的东西。
茶恰人间的情,朋友如茶,细品才知道其中的滋味,细想才解万种风情......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5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6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7
在日本旅游,茶自然是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
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点心,甚至可以将茶和米饭一起煮,做成泡饭来吃。日本人的爱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体会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错过煎茶。
日本煎茶是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饮茶12世纪日本茶道的创始人荣西禅师,把茶叶介绍给了日本人,从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并一直保持至今。
与我们目前采用的炒青处理不同的是,煎茶采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术。经过这样处理的绿茶,气味上更青绿一些,并且保持了茶叶的'本色特征。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静冈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这次饮的是静岗煎茶,水近三沸时离火,涤器后备茶。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一般将沸水静置一旁,等备茶完毕,水温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细,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润即可,然后注水至七分满,约一分钟后,就可以开汤饮茶了。
一盏时茶香很清幽,有一丝淡淡的海藻气息。茶汤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细细品味,于淡然中却别有滋味。饮至第二盏,舌尖已有茶津涌出。至三盏,喉间甘润,茶津濡濡。此时再细细品读,只觉甘香满口,茶息满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饮日本煎茶时,开始想到的不会是日本樱花,感觉却仿佛来到了海边。独坐于一方苍幽青润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冲刷着双脚,脚边是翠绿海草和细鳞游鱼,春天亮丽的阳光从天边洒下,发间有些暖意,而心里却很静,能听见海草呢喃的细语。
这时才会想起樱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艺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识的音律。有时你会感觉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对面,给你讲述《源氏物语》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来偶尔与友人说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国内好难找。友人说,国内当然有好茶,或许,只不过是你失去了那样的心境。他向我推荐了国内随处可买到的立顿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并一再嘱咐要用心去体会。将信将疑间,回家用这茶包细细沏了一壶,淡淡的绿色,却就是那种久违的味道。
轻轻闭上双眼,将琐事暂时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樱花,看到了和服艺伎。原来,感受纯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为简。
在日本不必担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里的免费茶包,泡出来的日本煎茶也一样甘冽清新。当然,如果能光顾专门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8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9
昨天下午我参加了在马连道举行的名为:20xx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奥运冠军游走马连道,体验中国茶文化”活动。
同我一起参加活动的.还有射击奥运冠军李对红,游泳奥运冠军钱红、乐靖宜等10余名奥运冠军。
在主办方的陪同下,我们亲身的体验了中国茶文化,并且还参观了马连道茶城、茶马大厦、京闽茶城、茶缘茶城、得天福缘茶城、北京茶叶总公司、普洱茶都、更香茶叶公司等马连道地区较大的茶城。
我们不仅可以和老将军们一起展示书法、交流品茶体会,还可以亲身体验炒茶和制茶的过程。
这次的茶文化节办得非常好,不仅提出了“我饮茶我健康我长寿”的口号,并且将奥运与茶文化相结合,不仅弘扬了中国的茶文化,而且融入了奥运元素。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0
我以前就对茶文化很干兴趣,但都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自己借了一些书看看而已。或许真正意义上说,我当初不是对茶文化感兴趣,而仅仅是对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用途感兴趣吧。不过这次选课的时候,我首先就选了《中国茶文化》,因为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去了解茶,学习中国茶文化。现在真正上了一学期的课后,感觉茶叶很有深度,我什么都一知半解,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让人意味深远。现在我就茶的文化历史,谈谈我学习《中国茶文化》后的体会。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一:茶的起源
我国早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当初称为八件事。至元代时略去酒,始成为七件事。在元代的杂剧《玉壶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词中,均可见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历代流传至今,可见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因而也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饮茶制茶最早的国家。数千年前就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各产茶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茶种,并派人来中国学习栽茶制茶方法,然后再发展本国的茶叶生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饮茶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以上是关于中国的茶文化的一些简单的了学习解。要想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还需要更多进一步的学习,当然还有关于茶文化课上的`其他知识,如茶道,茶礼,茶具等等,我都很感兴趣,但无法一一论述。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即使这门课结束后,我也会继续学习中国茶文化,慢慢地领会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喝茶
国人嗜好喝茶,无论南北东西,随处可见有人泡上一壶或一杯四溢飘香的浓茶,翘起二郎腿,微微地抿上一口,从中品出个味来。
抑或是有些人只是想小憩惬怡心境,独个自斟自茗,小口小口地啜,或闷思发呆,或想入非非,以解心中茫愁。更多的人则习惯于约上几个哥们围坐一桌,拿出久藏的珍品茶叶,配以上佳净水佐泡,细茗慢聊,促膝共蹉,博古论今,漫话人生,甚至是指点江山,这奠成了生活中茶文化的原衷。感受这些,也就开始闲荡生活中的漫漫长路了。
茶客们每每茗茶,总习惯于唇中发出啧啧的品茶声,以示自己对杯中茶叶和水质的认可。他们不时地一口又一口啜茶,任由茶叶芳精油去油腻,醒脑提精神。喝到兴头上,更会端上几盘果点瓜子,磕瓜子剥花生,尝蜜饯品小点。茶桌上虽果壳满桌一片狼藉,但茶水却在此时喝出个味来,可谓是赏茶品味消遣零食两相宜。
儿时,小住江南水镇,常见农耕者与小商户喜好一早孵茶馆。在那,老友相聚,新识相交,大家以茶代酒,烦事乐事顺带家事,侃个痛快。
那时的水镇街上少有路灯,唯有茶馆昏暗的灯泡还亮着。刚从隔日乏力中恢复大半的老农,趁着黎明前夜暮尚未褪尽,就早早洗簌后,到枕河的茶馆孵上一两个时辰。他们沏上一壶廉价的草青,便海阔天空地东拉西扯起来。说到肚子饿了,化费几个小钱叫上一个大饼或一根油条啃上几口,与先前的茶水搅和在一起,也算骗饱了肚子。
茶馆门庭若市,店内人物荟萃,有不少活跃人物时常露脸,是流传各种新闻和小道信息的始源地。趣闻谣传成为茶客竞相议论的谈资,关注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新闻联播。谁家的媳妇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谁家小子偷了哪家的菜,这些都是有分量的新闻。说者徐徐道来,有鼻子有眼的刻画得入木三分,有时说到关键时刻还卖个关子,让周边的人赶快为其递烟,添加茶水。茶馆内众茶客生相各异,唧唧喳喳声仿佛掀翻屋顶,或窃窃私语或哄堂大笑,调侃牢骚,打趣插诨,交错于此。
比起普通农者喝茶,寓居在家的雅士赏茶品茶则固然悠闲自得得多,但少了茶馆里的茶客相陪相聊,喝茶的情趣雅致随之褪色不少。
喝茶是平民百姓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中唯一紧扣休闲类的事。如此说来,对百姓来说,有茶喝有空闲聊,真乃人生调剂自己的一大快事。仅此嗜好,若不能满足,岂不冤了自己,枉为人生一场。
未知曾有人想过否,能使自己享受的还有几多选择但国人喝茶聊天不可不算是感受人生雅韵中的一大机会。退一万步说,仅限于一般喝茶聊天,这也为加深彼此间的了解,笼络感情创造时机,这是谁都不愿轻易放弃的事。
茶有余香
静夜,自己坐在电脑前,泡上一壶浓郁芳香的茶,品味它的茶香,聆听朋友亲切的而质朴的话语,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牵挂和对爱的诠释。
茶如生活,茶如情感,有人说:乐观的人爱酒,悲观的人爱茶。其实不然。茶有酒里不具备的那种飘逸的气质。久别重逢朋友喜欢围坐在飘散着袅袅茶香的小桌旁,叙昨日之事,手足之情:而要分别的人却喜欢不住地劝君更进一杯酒。在迷醉中忘记宴席散尽的痛苦。我害怕分别。所以喜欢在绿叶清水中品尝岁月的味道,所以喜欢茶香弥漫的那份从容那份率真,所以自己很喜欢茶。茶水融进了友情,糅进了生活。
日子亦如茶,微苦。却令人百品不厌。在那淡淡的茶香营造的氛围里,我的心沉静下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如那壶新沏的茶,在充分渗透自己的潜能,向生活奉献出最美好的真我。我在茶香中领悟了生活,乐在其中......成不了那豪饮作诗的诗仙,但,做个笔捉的饮茶人,也乐也。我爱茶,但不大懂得茶道。然而,我并不遗憾,因为茶本身包含了许多让人不懂又让人去体味的东西。
茶恰人间的情,朋友如茶,细品才知道其中的滋味,细想才解万种风情......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1
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跟龙龙老师学习茶艺的大好机会。通过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本期的茶艺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在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密切相关。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在还没有学习茶艺之前,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等少数的几种茶,并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么都不了解。然而当我听到美丽大方的龙龙老师的讲解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窄小,也知道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红、白、黄、青、黑。除此之外,还有它们复杂的加工工艺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自从了解了茶的加工工艺和品饮过程之后,也知道了所谓的茶香醇厚是怎么个感觉,更加坚信懂茶的人肯定是个气质高雅的人。因此也立志做个优雅之人。努力认真学习这门课:《茶艺课》。在体验茶香、茶味之际,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
在科技发达、工作繁忙的当今社会,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泡上一泡清茶,品味它苦中带甜,饮后回甘的滋味,闻一闻它清淡怡人的香气是何等的沁人心脾。佛家有曰:茶禅一味。每每把生活比喻成茶,清清淡淡,苦中有甜,自然而美好。又有一说法:人生如茶,品茶犹如品百味人生。当品味到甘、甜、苦、涩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茶有不同的味道,犹如人生有不同的经历。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泡茶要真诚才能泡出一泡好茶,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
茶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无字天书,只有用心体会,用心去感悟,才能悟出茶之道。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让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提高茶的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就像龙龙老师所言:我要用我所学,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龙龙老师的精彩解说下,让我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把这半个月学到的知识化为我用,让它们伴随着我的生活,丰富我的人生。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2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3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4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在这一学期的选修课中学习了茶文化,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何时开始饮茶,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茶经》的权威性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
茶叶在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的功能。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等等。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喝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另外,古代的文人骚客都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其次茶叶的好坏还需要评审。茶叶的审评中要数红、绿茶的品质审评最严格和最有难度了。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外形、嫩度、净度、匀度、色泽这五点,其中,在审评的过程中,要步步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而其它的茶叶审评则依照香气、滋味、水色和叶底等来一一审评,过程也是要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在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茶道
所谓的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大学生宿舍投毒”事件,无一不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事,我周围的人都是比较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他们都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创造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德行不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德,还有定和静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静虽然有着字面上的差别,但大体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静,静中必有定,两者是不可割离的,必须连在一起。我十分赞同“定能生慧”这四个字,这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领悟到的。定,我自己是把它理解为心定,内心平静并坚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切问题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中,能定下来更显得可贵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浮躁的人,定下来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学习了茶文化后,特别是看到我们上课时那种淡定,真的让我感悟良多,特别是在上课时,我觉得我无法不定下来,因为上课时的那种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够定下来,即使有时不是很认真去听课,但老师常说的:能两节课安静地坐下来,就是一种定了,一种不小的成功了。在其他的课堂上,每当我想起老师说的话,也能很快地静下来,在定下来的那一刻,听课效果已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已经做到了,还有什么比静下来更难呢?“定能生慧”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也许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最大境界!!茶文化的精髓还有孝、恭敬心、谦卑等很多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东西,只有慢慢地深入体会,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今学期选择了茶文化,真的没有选错。这节课不仅是学习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现在的学习中,都是以专业课为主,而专业课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让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识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礼仪都没有,更不要说自身的内涵了。而茶文化这门课,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平时的学习中,选修这样一门课,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让我们干枯的内心得到一丝滋润。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学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只会一点很简单的知识,但我却学会了比茶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茶文化真是让我获益良多,我尽量地让自己可以独善自身,让自己的觉悟和智慧更上一层。一门让人感悟良多,收获甚丰的课,一门真正有意义的课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5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课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了解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但是有抱负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一种叫三味茶的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作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后的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处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很有帮助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用修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知识将为我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来面对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6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7
茶与画,两者都与诗歌、文学以及宗教、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在创办并主编《中国书画》月刊时,曾拟了六个字的宗旨口号"文化之为文化",史树青、周汝昌、袁运甫、周绍华、冯其庸等多位文化界前辈就都当面对我盛赞这六个字的口号,认为有格调有境界。林健、马士达、鞠稚儒、蔡元林诸位篆刻家还惠赠了同题印章以示支持与鼓励。有一些人不大能理解这几个字,其实很简单,我的意思是用办刊的每一个细节来阐释、整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移用在这里,我画茶画,是用笔墨丹青来表现我对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与心得。
中国的文化特别重视"通",诗文书画,琴棋茶酒,都有相通之处。对于每一位志在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所谓通,就不是一般的了解或掌握,就是兴趣广泛,就是转益多师,就是博采众长,在相关、相邻的几个领域能够同时汲取知识、技能与精神上营养。无论是从文还是做艺,通则灵,不通则不灵。我画茶画,想努力追求的境界,老实说也就是一个"通"字。当然,"通"是何其难的事情!
每个画家都有意无意地会给自我定位。我所从事的专业与行业不止一个,身份头衔也不止一个,用主流的标准来衡量,学者、专家、官员、作家、文人、教授或画家哪一顶帽子都可以套在我的头上,不过,说实话,哪一顶帽子我都觉得不完全合适,都是或多或少的以偏概全。如果非要有个头衔标签的话,庶几为"士"乎!
中国自古以来以士立国。与现代的"知识分子"、"学者"、"文人"等称呼相比,"士"的分量要重得多。士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才能,是一种品格,士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胸怀、勇气与品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为什么?因为"士"不同凡庸,三日不见,在学问、技能、际遇、处境上也许就有改天换日的变化。
"知识分子"、"学者"、"文人"都有职业分工的意思,有的甚至被蒙上了若有若无的贬义色彩。而"士"则截然不同,没有职业、专业的意思,请看"士可杀不可辱"、"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格言,就可体味其中差异。如今,"士"的根基被全面动摇,"士"作为一个群体被消解掉了,只剩下似乎总是处在受特殊待遇的"知识分子"了。所以上世纪80年代冰心老人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无士则何如》,呼吁重建士的传统。"士"这个概念,对于理解认识中国书画传统是至为关键的,美术史论往往把中国书画分为宫廷、民间与文人三大体系,又以文人画为正统,这种表述其实并不准确。事实上,在书画发展史上,真正的主角是"士"而不是所谓文人。我们能看到古代经典,基本上都是士夫字、士夫画,而不是职业作家性质的文人的书画。
在书画印美术界、文艺批评界、新闻传播界、新闻学术与教育界、茶学界等领域,我不止一次被分别称为"黑马",这当然是对我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肯定或表扬,不过,能在几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都能当黑马,却绝非偶然巧合,而是付出了相当的辛勤努力。戏谚有一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内行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还有一句谚语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有没有什么?功夫,天分,悟性,本领,实力也。我个人很信奉新闻业的一个行规--"见官大一级",当然,空有架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做到"见官大一级",殊非易事,要有资历、学养甚至声望与成就才支撑得住,个人的修为必须达到艺压当行的境界。
我于茶于画,都是自幼喜爱,不敢说有多大天分,然而可以说下过不少功夫。这些年来,于茶有专书,于画有论著,侥幸颇蒙两个专业的认可错爱。我画茶画,结合了茶学与画学两方面的专业研究心得。
茶画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自古以来不少画家留下了以茶为题材、以茶为背景的作品,既有人物、故实,又有风俗、礼仪,还有山水或文房清供,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都不乏经典杰作,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茶文化与书画艺术结合的亲和力与生命力。我在画茶画时,只想画出对茶的感觉,想表现出"茶味",笔墨之间想传达或营造的是由茶引发或伴生的诗意与禅意。如果就作品而论,我的茶画中除少数以茶具为题目的可归入花鸟博古画一类,大都是山水写意,画的是茶的产地、名泉所在地或者饮茶的名胜,都是我曾走访过的,有着个人的印象、体验、感受。当然,还有一类是怀古题材或是仿古临古的`。
中国画与其他国家的绘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与诗文的结合。西方画以文学性为大忌,不唯在题材选择上避免文学性,更不会在画面上题写文学性文字--其实除了少数签名与日期之外,西方经典画作基本上是见不到文字的。中国画则颠倒了过来,以文学性为美,在画面之上题写诗文,在元代以后蔚然成风。在文人画也即士夫画成为美术史主流之后,书画与诗文哪项也不可偏废,否则就被视为艺术上的缺憾。在一幅画上,同时创作一篇有意味的随笔或札记、题记,或是创作一首诗词,在技术上大大提高了难度。而历代的茶画,就大都遵循着这一有着相当高文学门槛要求的书画创作模式,如文征明的《茶具十咏》、唐寅的《事茗图》,就都是美术与诗文的复合作品。
前辈名家诗文书画无所不能,所以,创作起来诗、书、画各显神通,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和古今大师相比,我有自知之明,之所以选择在画上题诗或文,其实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想法,也就是让自己作品中的诗、文、书、画彼此搀扶帮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方不亮西方亮。总之,让人看了之后,多少能从作品中找出一点有意思或有趣之处来。当然,诗文与书画都是极难蒙混过关的,根本无法取巧,事实上,我自己对作品的诗文书画几方面都满意的,就少而又少,几乎是没有。若说有何可取,大概也就是"还不俗"吧。
为了与《功夫茶话》相区别,同时,也是为了与其他茶书有明显的不同,《闲闲堂茶话》最终是作为插图本而面世的--图文本茶书在坊间已经比比皆是,而插图本,也就是书中全部画作都是为了该书而创作的,《闲闲堂茶话》可能是头一本。这几十张茶画,有一半是旧作,而在李潇潇编辑与我商定了这个方向后,我又专门突击画了近一个月。我不喜欢重复别人,也不喜欢重复自己,所以,我画茶画,常常是数易其稿,产量极低,计算起来,我用在几十幅插图上的时间精力,比写十五万字的文字所花费时间精力还要多。
茶尚质不尚量,尚精不尚多。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非常一致,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质是唯一重要的,量相对而言无足轻重。这也就是所谓"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近些年来,书画家被市场中的外行买主以尺论价的商业诱惑所左右,以至书画作品越画越大,四尺对开几乎成了下限,而古人字画四尺对开已经接近于上限,传世的古代字画绝大多数作品都在四平方尺以下。对这种风气,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从性质与艺术效果出发,茶画不适合过大尺幅。因此我画茶画,就多是小品。
画上的题诗,一半是我所特别喜欢的古今茶诗名作或名言隽句,一半是自己有感而发的顺口溜,偶尔有两句算得上打油诗(自唐代以降,打油诗实在很少有写得好的,一般人喜欢自谦己作为打油诗,那是不熟悉中国诗史的误会。因为打油诗最难写),这样一来,同一册书在文字之外又兼有茶画选与茶诗选的性质,目的是增加阅读的乐趣,以茶喻书,便是希望能更耐人咀嚼玩味,不过,对作者来说难度大大提高,所谓言多必失,因此,不当之处想必不少,还望行家多多指正!
茶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18
我真诚地感谢于老师!是推动您引领我了解中国茶文化,是您让我徜徉在茶的海洋里!
上完茶文化后,我感触良多,从师范学校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老师的和蔼可亲让我对茶文化的学习班更是兴趣极高,很高兴也很幸运可以选到一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茶道知识并能人生道理的课。
就快毕业了,以后的路不知道怎么样,心中的理想是那么的广大,宣传战但是有胆识没有行动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了解了这种叫三味茶少数民族的茶,先苦后甜,就像人生一样,必须经过重大成果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懒懒散散,毫无上进,没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没有作为的,大学生作为我们前夜毕业的大学生,这个道理得知我们,不要有大学生的优越感,凡是要从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颇感苦后的即可甘甜。
茶道是一门学问,在古代,古人一对茶道的礼仪就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像做人做事一样,严谨得体,高贵典雅,学习茶道后我了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对自己文学方面这么有帮助设法的古文知识,从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来茶道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总之一种艺术一种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样像人能的一生,必须经过很多的荆棘与曲折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方能把茶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养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深知困苦与艰难,也要用一种淡定,宁和的心态对待,道德素质用素养的力量让自己更加美丽动人
茶文化是操作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包括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体育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茶点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建构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这个学期的茶文化课上完了,以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接触有关茶道的,现在学到得医学知识将为我基础以后奠定基础,我会紧跟老师教导及茶道人生道理试著迎接我接下来面对古训的社会,好好生活,坚强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