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2024/06/12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能够顺利透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先,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应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期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职责。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向期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明白该怎样去应对阴暗面,该怎样去阳光地、用心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十分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此刻慢慢的也理解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6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通过读这本书,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xx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8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该正确的`辅导。

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他都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爱,你会发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如果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能够顺利透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先,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应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期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职责。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向期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明白该怎样去应对阴暗面,该怎样去阳光地、用心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十分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此刻慢慢的也理解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先,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我喜欢这本书,由于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由于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依附在服饰上,会使服饰带有生气;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中,会把所有的人的心紧紧抓住;这种东西贯穿于《新建议》中,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教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教师吧!是的,教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活在世上,首先需要物质条件,这一点众人皆知也无需多说。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的方式使自己开心、满足,作者认为这就是艺术在发挥其作用,由于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境地,使人获得幸福感。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作为教师,如有艺术的眼光与心灵,那你会发现,面对学生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作者希望教师能造起幸福的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作者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对教师来说,思想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思考关于自己的工作,怎样努力,怎样干得更好,怎样从工作中发现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就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 “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由于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美好的。可以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兴奋。感慨的是当大家都在提教师专业化,大搞教育科研时,还有这么一位校长从教师的心灵中走来,为教师创设教育理想、教育灵魂。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

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

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

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很有收获的,而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触颇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来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诸于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予我们良好的启示。

陶行知大胆地把杜威学说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此外还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些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现在新课标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是其具体表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们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陶先生认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中得了一种,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师的创造精神体现在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教师要立足岗位实际,学习思考,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讲的三种“教育家”,因此,能够不为环境之影响,执着实践创造与开辟之精神,方为真正有胆识的一流教育家。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时代的前头,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显示出科学的预见性和高度的创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论,浩如烟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实际,而且自成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着新世纪的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就应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能够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先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就应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我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三、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2、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

陶行知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

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后,引起了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回忆:在一次8000多人的全体师生大会上,罗校长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知识是和他的财富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从而也使我想起我家乡一个真人真事的经典千万富翁,他是我老师的一个小学同学,因为我和我老师关系好,每次回家乡我老师都和我到他家玩,他的成功经历是我亲自从他囗中听来的,真实性可靠。他的起家是从一次偶然的大便开始的。事情的经过我用第一人称写较为逼真些,具体如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自已到深圳找工做,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身上连食饭都无钱了,睡了几晚天桥底,真是面临绝境,又没有朋友老乡认识,不知如何是好,暗自流泪,第8天中午去公厕大便,刚好想推门进卡位,突然从我身后跑来一个中年人可能是拉肚急到不得了,我看见这位中年人急成这个样子就主动礼让给他先,反正自己也不急,让他也没关系,当时这样想。谁知那中年人完事后出来全身舒服极了!看见我还在门囗等着!千多谢万多谢我!谁知等我解完大便后那位中年人又在门囗等我,我问他还有什么事,他问我做什么职业在哪工作,我把当时的困境说给他听,后来他临走的时侯说:“我给你二十块钱,就用这钱去收一些旧废纸或在路边拾一些废纸皮,然后拿到我给你的地址,我会安排人帮你收购,”说完就走了。当天我就马上行动按他吩咐的去办,赚到五块多钱,坚持了三个多月,也赚到一些钱,当然不多,三个月后的一天那中年人又出现在我眼前,他见我挑了一担旧废纸就问我:“后生仔你怎解这么蠢?你每一次拿来的废纸都那么干,不会渗些水进去吗?会重些,赚多点钱!”我当时即刻答他:“我穷还穷,决不会做出这些缺德的事!”他听我如此回答,即刻拍拍我的肩膀说:“明天上午9:00到我厂上班!”当天我有一种前所没有的开心,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不用那么奔波了!第二天我去上班才真正知道那中年人原来是该造纸厂的香港大老板,就这样我在他厂整整做了3年,我工作表现非常吃苦勤快,在厂的为人也绝对一流,博得老板的高度信任!其实在厂的3年里我基本学会造纸的'技术,每天晚上拼命学习!有一日老板叫我去他办公室,我以为他知道了我在偷学他的造纸技术,到他办公室后,他指着台面那一大把钱说:“这20万你拿着,回到你家乡开一间小型造紙厂,这钱不用你还,以后有困难再联系我!”当时我真不敢相信眼前是否在做梦!我掌握了技术后天天都想以后一定自己开一间造纸厂,可是没有资金而发愁!今天终于机会来了!贵人出现了!第二天我拿着老板的20万对老板说:“以后我一定双倍还给你!”到目前我开的造纸厂是家乡最大的厂,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全市人都在用我造的纸,称我为“大便紙老板”。

为什么把以上的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就是因为我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其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无论为了道德陶冶或为了情趣培养所付出的代价,都在经济分析范畴之内”。 这个观点令我深思,我家乡这位千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简单正常不过的礼让居然创造了他人生的奇迹,创造了机遇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一个字:“神!”,为日后的发展迈下巨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又淡到我们教师本身吧,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上大学,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为人、人品、道德、情感、爱心、感恩、礼让等高尚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其实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白:通过各方面论证教育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主张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细到每一个人一定要重视教育,大胆地为教育投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应知道: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齐并重,一样可体现出教肓的经济价值。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某某以前读书成绩很差,现在很会赚钱,成为什么老板吗?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故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和运用知识等各种能力。

以上是我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一些个人浅感,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