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2024/06/1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

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学习基础地质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及实习报告的编写,使我们在外观,规模及深度上,都对自然界的真实风貌和地质现象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学会了对三大类岩石和常见矿物的肉眼鉴定;观察地层剖面;识别古生物化石;判别褶皱类型及断层性质;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等。将在学校所学的课本知识更好地与野外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地认识了常见岩石矿物的鉴定方法。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作为一名普通地质工作者应有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观察并描述地质现象;绘制地质剖示意面图;采集岩石标本等等。通过对这些新技能的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习地质科学的兴趣。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对实际事物的观察研究之上,地质学自然也属于这一范畴。在野外实际观察学习中,有一些地质现象与老师的讲述存在一些细小的偏差,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带队的专业老师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在互帮互教中学习知识。

在野外,面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我们个人的力量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这就需要我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努力攻关,完成课题研究。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六人一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你采标本,我测产状,认真、高效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在实践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总体说来,通过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看到了蔚为壮观的地质构造,听到了老师细致生动的讲解,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专业知识,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和大自然的令人震撼的神奇力量!

短短三天的野外地质实习已经结束,时间匆匆,带走了身心的疲惫,却留给我们值得珍藏的宝贵经验。在这里,我也呼吁学校能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能让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感受一名地质工作者的魅力所在!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2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

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完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

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针对实习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1.做好实习期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岗位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种制度和业务。

2.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热情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力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单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3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

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4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肇庆地质地貌实习,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提前体验了自己今后将要做的工作,特别是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人员,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判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素质,只有对某一区域的地形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洞悉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实习地点: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地质公园

3、实习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4、实习时间:20xx年9月7日——20xx年9月9日

5、指导老师:刘希林老师及三位博士生助教

6、实习简介:

本次实习从9月7日下午开始,我们一行人从南校区出发,傍晚时分到达肇庆市,整顿休息一晚后,9月8日开始进入肇庆市七星岩公园进行考察,主要考察了岩溶地貌的表现,如峰群、孤峰、石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等地貌类型,爬上了天柱岩后,还看到了从南向北的冲积平原,同时还有其他地貌类型。9月9日早晨,吃完早饭返回中山大学南校区,结束了三天的地质地貌课程考察实习。

7、实习目的地简介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xxxx。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二、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实习路线

9月8日早晨,从入住宾馆出来后,我们乘车经过星湖中心开辟的湖心路一路驶至七星岩公园西门,从西门出发,进入七星岩公园,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其次是阿坡岩,然后沿湖线返回,攀爬天柱岩,最后在龙岩洞进行洞内参观游览。下面在(2)中按地貌类型具体叙述行程。

2、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a、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当地下水流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较小裂隙和孔道流动,其运动速度很慢,这是只能进行溶蚀作用,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地下水除继续进行溶蚀作用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作用,使孔道迅速扩大为洞穴。

七星岩公园中有许多因为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如双源洞、龙岩洞等。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由于双源洞地下水位过高,船只无法进入,因此没能进入洞内观察,只能在洞外观测。双源洞是一段喀斯特地下河,发育在阿坡岩中,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双源洞有两个洞口,两个洞口上方均刻有历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迹。在由一个洞口前往另一个洞口的途中,还可以观察到路边石壁上悬挂着的残留石钟乳奇观,通过钙化作用,这些石钟乳都是地下河流顶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详细观察的溶洞为龙岩洞,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穴,景物最多。以水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洞内有地下水面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石床状;洞顶有一条沿岩面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龙岩洞顶高达30多米,下为湖水,向东直通黑岩,东南紧连副黑岩,西北为斗光室,上石蹬为旋玑台。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石。台底高出洞底6~7米,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洞北口,高宽开敞。龙岩洞上方有许多石钟乳,构成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品和人物,使人浮想联翩。其中在洞的北边,向上还可以通过落水洞看到天空。

b、地下河

双源洞和龙岩洞内的水流均为地下河,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少数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水补给。通过观察可以明显知道,双源洞的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形成地下河。

c、落水洞

经过双源洞继续向前走,可以看到阿坡岩,登上阿坡岩前面的山坡,在山坡的一侧树丛的掩映下,可以隐约见到一个落水洞,落水洞是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也有在斜坡上。

d、漏斗

七星岩公园内的喀斯特漏斗位于阿坡岩不远的马栏岗上,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至数百米。

马栏岗位于背斜的轴部,因岩层为抗侵蚀能力差的测水组砂页岩,这里呈现“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景观。

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再加上马栏岗位于测水组砂页岩与壶天群灰岩交界,是喀斯特水溶是作用特别旺盛的地方。因此,地表水汇集处形成一巨大的喀斯特漏斗,下面有暗流与西江相通,形成这里流水的一个出口。除了溶蚀、侵蚀作用外,主要还有重力作用。落水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裂隙状的,一种是井状的。在这里看到的是井状的,其深度和宽度都比较大。

e、峰林、峰丛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蟾蜍岩、阿坡岩和天柱岩。

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相对高度100m~200m,坡度较陡,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形似树林。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构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山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山峰之间洼地有落水洞或溶洞,形成峰丛洼地。

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即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洼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尚有未溶蚀的基座相连。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成。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是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成为峰林。

在七星岩公园内,既有处于壮年期的峰林,也有处于衰老期的孤峰。

f、溶蚀洼地

七星岩公园中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2)河流地貌:洪积扇

在攀爬到天柱岩的顶端后,可以明显观察到位于七星岩公园东部的北岭,北岭山前是典型的洪积扇。

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成扇形,成为洪积扇。

在七星岩公园北面

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在地貌形态上看,从北到南是由北岭侵蚀中山向洪积扇过度再向冲积平原过度,侵蚀风化剥蚀产物被山区沟谷携带至山麓地带发生堆积,形成洪积扇。

三、七星岩与桂林山水

经过考察得知,肇庆七星岩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景区内的峰林丛立,星湖荡漾,树木环绕,景色优美。中国另外一处以喀斯特地貌作为景区的地点就是桂林,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所以这么壮观,就是因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壮年期,峰丛和峰林都发育的极为蓬勃。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对比七星岩与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发育时期

七星岩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大多数处于壮年期甚至幼年期,部分发育比较壮阔,而少数山峰还在发育中,溶蚀作用还没有深入或者大规模进行,所以未显得十分壮阔,少数孤峰已经步入老年期。

桂林山水的峰丛峰林和溶洞90%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有大规模的高高耸立的峰林峰丛,还有桀骜独立的孤峰,与漓江结合在一起,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十分优美。

总体来说,两个景区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大部分处于壮年期,因为七星岩范围较小,所以没有桂林山水表现的壮阔。

2、形成原因

七星岩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不管是峰林、峰丛还是地下溶洞,形成原因主要都是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在七星岩和桂林地区,具备了溶蚀作用的因素,如气候适宜,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气压较高,水的溶蚀性大,碳酸钙溶解度大,同时两地区又存在了大量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等,因此溶蚀作用大规模发生,产生了一系列岩溶形态,形成七星岩和桂林山水。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七星岩景区的形成大部分原因是溶蚀作用,而桂林山水除了溶蚀作用,还有崩塌作用,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一部分景区也是由于崩塌作用而形成的。

四、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认识

通过以上实践并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喀斯特地貌发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岩石必须是可溶的,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2、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3、水具有侵蚀性,CO?溶解在水里面,生成HCO3—离子,HCO3—离子可以溶解CaCO3,使CaCO3形成Ca(HCO3)2,Ca(HCO3)2溶解度大于CaCO3。

4、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

五、结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这次实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而且也引到了我们对将来工作在地质地貌方面的认识作用,在城市规划之前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5

8月16号傍晚,我们整班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前往松滋刘家场的客车。车子一路颠簸着跨过长江大桥,驶入松滋境内,望着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车内唱起山歌、玩起了扑克牌,好不畅快。

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抵达刘家场目的地——刘家场饭店,进入饭店,住宿环境让我们有点失望,但总体还算凑活,听学姐讲这里的伙食有点让人失望,见识之后觉得一般。

虽然不如在学校,但我觉得野外地质实习本来就是锻炼我们,不仅是知识上的,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会吃苦耐劳、学会合作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号上午我们就去野外了,实习路线从实习基地到水岩屋,老师教我们使用地质罗盘、识别地形图以及观察中寒武统覃家庙群。

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确定观察点的位置。另外,它还可以测出各种岩层的产状。

它的基本结构为:磁针,分别指南和北,其中绕铜丝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盘(上圈),从0°开始反时针方向刻划1°计数至360°,在0°和180°分別记为北(N)和南(S),90°和270°为东(E)和西(W)。既南北线与东北线把360°分为四个象限;底盘水准器,水准器泡居中时,底盘是水平的;瞄准器,包括瞄准版、反光镜等,作瞄准之用;测斜仪,包括垂直水准器(长水准器泡),垂直刻度盘、刻度指示器和活动扳手,用以测倾斜角,垂直刻度盘计数是从0°向两侧分别记至90°。在野外,我们测过树的方位及倾角,也测过断层的产状。

地形图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形状测量出来,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成一张与实地相似的图。所以,地形图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状、高低起伏、倾斜缓急和地物位置等情况的平面图。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为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工作前对工作区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帮助我们初步选择工作路线。在工作中我们把矿体、各种岩层和其他地质现象描绘在地形图上制成地质图。因此,地形图的精确性是影响地质图质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图主要内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线。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图用目测法或者是交会法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点。目测法:在精确度不高时,利用目估在野外观测点与周围地形、地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而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固定下来,标在图上;交会法,首先在观察点上利用罗盘使地形图定向。

将罗盘指南北的长边与图的纵坐标相重合,连同罗盘地形图一起转动是罗盘指北针指向正北,使指北针对准刻度的零度,此时地形图的南北向就与实际的南北向一致,图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与实际地北方相符,若目标在身后,则人可以转过身来,倒着看地形图;其次,在观察点附近找到三个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图已标出的明显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点、山顶、建筑物等),分别用罗盘进行瞄准,读出指南针所指的度数,然后在图上找出相应点并画出该测线的方向,所作三条测线的方向线,理应交于一点,该点即为观察点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误差,三条侧线往往并不交于一点,而构成一个小三角形,称为误差三角形。测点位置取误差三角形中点即可。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6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体吼吼的。因为满路荆棘与悬崖陡坡也无法阻挡即将成为地质工作者的预备队员们的脚步了。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7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肇庆地质地貌实习,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提前体验了自己今后将要做的工作,特别是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人员,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判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素质,只有对某一区域的地形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洞悉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实习地点: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地质公园

3、实习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4、实习时间:20xx年9月7日——20xx年9月9日

5、指导老师:刘希林老师及三位博士生助教

6、实习简介:

本次实习从9月7日下午开始,我们一行人从南校区出发,傍晚时分到达肇庆市,整顿休息一晚后,9月8日开始进入肇庆市七星岩公园进行考察,主要考察了岩溶地貌的表现,如峰群、孤峰、石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等地貌类型,爬上了天柱岩后,还看到了从南向北的冲积平原,同时还有其他地貌类型。9月9日早晨,吃完早饭返回中山大学南校区,结束了三天的地质地貌课程考察实习。

7、实习目的地简介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xxxx。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二、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实习路线

9月8日早晨,从入住宾馆出来后,我们乘车经过星湖中心开辟的湖心路一路驶至七星岩公园西门,从西门出发,进入七星岩公园,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其次是阿坡岩,然后沿湖线返回,攀爬天柱岩,最后在龙岩洞进行洞内参观游览。下面在(2)中按地貌类型具体叙述行程。

2、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a、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当地下水流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较小裂隙和孔道流动,其运动速度很慢,这是只能进行溶蚀作用,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地下水除继续进行溶蚀作用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作用,使孔道迅速扩大为洞穴。

七星岩公园中有许多因为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如双源洞、龙岩洞等。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由于双源洞地下水位过高,船只无法进入,因此没能进入洞内观察,只能在洞外观测。双源洞是一段喀斯特地下河,发育在阿坡岩中,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双源洞有两个洞口,两个洞口上方均刻有历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迹。在由一个洞口前往另一个洞口的途中,还可以观察到路边石壁上悬挂着的残留石钟乳奇观,通过钙化作用,这些石钟乳都是地下河流顶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详细观察的溶洞为龙岩洞,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穴,景物最多。以水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洞内有地下水面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石床状;洞顶有一条沿岩面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龙岩洞顶高达30多米,下为湖水,向东直通黑岩,东南紧连副黑岩,西北为斗光室,上石蹬为旋玑台。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石。台底高出洞底6~7米,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洞北口,高宽开敞。龙岩洞上方有许多石钟乳,构成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品和人物,使人浮想联翩。其中在洞的.北边,向上还可以通过落水洞看到天空。

b、地下河

双源洞和龙岩洞内的水流均为地下河,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少数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水补给。通过观察可以明显知道,双源洞的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形成地下河。

c、落水洞

经过双源洞继续向前走,可以看到阿坡岩,登上阿坡岩前面的山坡,在山坡的一侧树丛的掩映下,可以隐约见到一个落水洞,落水洞是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也有在斜坡上。

d、漏斗

七星岩公园内的喀斯特漏斗位于阿坡岩不远的马栏岗上,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至数百米。

马栏岗位于背斜的轴部,因岩层为抗侵蚀能力差的测水组砂页岩,这里呈现“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景观。

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再加上马栏岗位于测水组砂页岩与壶天群灰岩交界,是喀斯特水溶是作用特别旺盛的地方。因此,地表水汇集处形成一巨大的喀斯特漏斗,下面有暗流与西江相通,形成这里流水的一个出口。除了溶蚀、侵蚀作用外,主要还有重力作用。落水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裂隙状的,一种是井状的。在这里看到的是井状的,其深度和宽度都比较大。

e、峰林、峰丛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蟾蜍岩、阿坡岩和天柱岩。

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相对高度100m~200m,坡度较陡,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形似树林。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构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山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山峰之间洼地有落水洞或溶洞,形成峰丛洼地。

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即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洼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尚有未溶蚀的基座相连。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成。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是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成为峰林。

在七星岩公园内,既有处于壮年期的峰林,也有处于衰老期的孤峰。

f、溶蚀洼地

七星岩公园中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2)河流地貌:洪积扇

在攀爬到天柱岩的顶端后,可以明显观察到位于七星岩公园东部的北岭,北岭山前是典型的洪积扇。

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成扇形,成为洪积扇。

在七星岩公园北面

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在地貌形态上看,从北到南是由北岭侵蚀中山向洪积扇过度再向冲积平原过度,侵蚀风化剥蚀产物被山区沟谷携带至山麓地带发生堆积,形成洪积扇。

三、七星岩与桂林山水

经过考察得知,肇庆七星岩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景区内的峰林丛立,星湖荡漾,树木环绕,景色优美。中国另外一处以喀斯特地貌作为景区的地点就是桂林,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所以这么壮观,就是因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壮年期,峰丛和峰林都发育的极为蓬勃。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对比七星岩与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发育时期

七星岩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大多数处于壮年期甚至幼年期,部分发育比较壮阔,而少数山峰还在发育中,溶蚀作用还没有深入或者大规模进行,所以未显得十分壮阔,少数孤峰已经步入老年期。

桂林山水的峰丛峰林和溶洞90%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有大规模的高高耸立的峰林峰丛,还有桀骜独立的孤峰,与漓江结合在一起,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十分优美。

总体来说,两个景区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大部分处于壮年期,因为七星岩范围较小,所以没有桂林山水表现的壮阔。

2、形成原因

七星岩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不管是峰林、峰丛还是地下溶洞,形成原因主要都是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在七星岩和桂林地区,具备了溶蚀作用的因素,如气候适宜,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气压较高,水的溶蚀性大,碳酸钙溶解度大,同时两地区又存在了大量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等,因此溶蚀作用大规模发生,产生了一系列岩溶形态,形成七星岩和桂林山水。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七星岩景区的形成大部分原因是溶蚀作用,而桂林山水除了溶蚀作用,还有崩塌作用,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一部分景区也是由于崩塌作用而形成的。

四、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认识

通过以上实践并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喀斯特地貌发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岩石必须是可溶的,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2、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3、水具有侵蚀性,CO?溶解在水里面,生成HCO3—离子,HCO3—离子可以溶解CaCO3,使CaCO3形成Ca(HCO3)2,Ca(HCO3)2溶解度大于CaCO3。

4、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

五、结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这次实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而且也引到了我们对将来工作在地质地貌方面的认识作用,在城市规划之前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8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

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9

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莲花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如南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广东境内长约500km,宽20至40km,局部60km。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

地层:侏罗系上统称高基坪群(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几个班搭着校车到了莲花山,上山的路比较陡,但沿途的风景不错,一路鸟语花香,忍不住想快点下车,去好好的欣赏。终于到了山顶,下了车之后,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名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海观音,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常壮观。望海观音金像高四十多米,这观音像霞披狮海,光泽南天,据说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此时正恰夕阳西斜,观音像头顶佛光灿灿。望海观音右侧的就是观音阁了,是仿古单体建筑,三层,面阔七间开,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营造,雄伟庄重,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层阁顶高处有"莲花禅寺"之牌匾。大殿门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们虔诚焚香礼拜,祈求福缘。 沿着石阶往下走,就到了狮子岩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块石头,像头雄狮,估计是由此得名吧,据说它是莲花山的标志之一。这块石头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蚀而成的,看来千万年前这里是水位还是很高的,石头的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极容易被风化。

接下来就是飞鹰古道和飞鹰崖了,飞鹰古道是人为开凿的隧道,隧道洞穴比较宽大,穿透整个岩层,岩层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

我们跟着老师一路走下去,狮子岩对面的就是观音岩了,它是一块上部向外凸出,下部向内凹陷的岩石,上面有"观音岩"三个字,岩性也是沉积岩中的棕红色砂岩,下面供奉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0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肇庆地质地貌实习,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提前体验了自己今后将要做的工作,特别是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人员,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判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专业素质,只有对某一区域的地形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洞悉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实习地点: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地质公园

3、实习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4、实习时间:20xx年9月7日——20xx年9月9日

5、指导老师:刘希林老师及三位博士生助教

6、实习简介:

本次实习从9月7日下午开始,我们一行人从南校区出发,傍晚时分到达肇庆市,整顿休息一晚后,9月8日开始进入肇庆市七星岩公园进行考察,主要考察了岩溶地貌的表现,如峰群、孤峰、石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等地貌类型,爬上了天柱岩后,还看到了从南向北的冲积平原,同时还有其他地貌类型。9月9日早晨,吃完早饭返回中山大学南校区,结束了三天的地质地貌课程考察实习。

7、实习目的地简介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里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被誉为xxxx。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带飘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二、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实习路线

9月8日早晨,从入住宾馆出来后,我们乘车经过星湖中心开辟的湖心路一路驶至七星岩公园西门,从西门出发,进入七星岩公园,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其次是阿坡岩,然后沿湖线返回,攀爬天柱岩,最后在龙岩洞进行洞内参观游览。下面在(2)中按地貌类型具体叙述行程。

2、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a、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当地下水流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较小裂隙和孔道流动,其运动速度很慢,这是只能进行溶蚀作用,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地下水除继续进行溶蚀作用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作用,使孔道迅速扩大为洞穴。

七星岩公园中有许多因为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如双源洞、龙岩洞等。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双源洞,由于双源洞地下水位过高,船只无法进入,因此没能进入洞内观察,只能在洞外观测。双源洞是一段喀斯特地下河,发育在阿坡岩中,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双源洞有两个洞口,两个洞口上方均刻有历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迹。在由一个洞口前往另一个洞口的途中,还可以观察到路边石壁上悬挂着的残留石钟乳奇观,通过钙化作用,这些石钟乳都是地下河流顶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详细观察的溶洞为龙岩洞,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穴,景物最多。以水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洞内有地下水面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石床状;洞顶有一条沿岩面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龙岩洞顶高达30多米,下为湖水,向东直通黑岩,东南紧连副黑岩,西北为斗光室,上石蹬为旋玑台。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石。台底高出洞底6~7米,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洞北口,高宽开敞。龙岩洞上方有许多石钟乳,构成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品和人物,使人浮想联翩。其中在洞的北边,向上还可以通过落水洞看到天空。

b、地下河

双源洞和龙岩洞内的水流均为地下河,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少数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水补给。通过观察可以明显知道,双源洞的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山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形成地下河。

c、落水洞

经过双源洞继续向前走,可以看到阿坡岩,登上阿坡岩前面的山坡,在山坡的一侧树丛的掩映下,可以隐约见到一个落水洞,落水洞是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谷内,也有在斜坡上。

d、漏斗

七星岩公园内的喀斯特漏斗位于阿坡岩不远的马栏岗上,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米至数百米。

马栏岗位于背斜的轴部,因岩层为抗侵蚀能力差的测水组砂页岩,这里呈现“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景观。

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再加上马栏岗位于测水组砂页岩与壶天群灰岩交界,是喀斯特水溶是作用特别旺盛的地方。因此,地表水汇集处形成一巨大的喀斯特漏斗,下面有暗流与西江相通,形成这里流水的一个出口。除了溶蚀、侵蚀作用外,主要还有重力作用。落水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裂隙状的,一种是井状的。在这里看到的是井状的,其深度和宽度都比较大。

e、峰林、峰丛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水冲积作用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

我们考察经过的石峰有蟾蜍岩、阿坡岩和天柱岩。

峰林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相对高度100m~200m,坡度较陡,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形似树林。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构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山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山峰之间洼地有落水洞或溶洞,形成峰丛洼地。

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即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洼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尚有未溶蚀的基座相连。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成。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是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成为峰林。

在七星岩公园内,既有处于壮年期的峰林,也有处于衰老期的孤峰。

f、溶蚀洼地

七星岩公园中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斗逐渐扩大融合而成。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心湖、红莲湖、里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水所成的岩溶湖。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山水缠绕形成了秀丽迷人的风景。

(2)河流地貌:洪积扇

在攀爬到天柱岩的顶端后,可以明显观察到位于七星岩公园东部的北岭,北岭山前是典型的洪积扇。

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成扇形,成为洪积扇。

在七星岩公园北面

山地的麓部谷口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在地貌形态上看,从北到南是由北岭侵蚀中山向洪积扇过度再向冲积平原过度,侵蚀风化剥蚀产物被山区沟谷携带至山麓地带发生堆积,形成洪积扇。

三、七星岩与桂林山水

经过考察得知,肇庆七星岩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景区内的峰林丛立,星湖荡漾,树木环绕,景色优美。中国另外一处以喀斯特地貌作为景区的地点就是桂林,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所以这么壮观,就是因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壮年期,峰丛和峰林都发育的极为蓬勃。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对比七星岩与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发育时期

七星岩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大多数处于壮年期甚至幼年期,部分发育比较壮阔,而少数山峰还在发育中,溶蚀作用还没有深入或者大规模进行,所以未显得十分壮阔,少数孤峰已经步入老年期。

桂林山水的峰丛峰林和溶洞90%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有大规模的高高耸立的峰林峰丛,还有桀骜独立的孤峰,与漓江结合在一起,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十分优美。

总体来说,两个景区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大部分处于壮年期,因为七星岩范围较小,所以没有桂林山水表现的壮阔。

2、形成原因

七星岩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不管是峰林、峰丛还是地下溶洞,形成原因主要都是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在七星岩和桂林地区,具备了溶蚀作用的因素,如气候适宜,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气压较高,水的溶蚀性大,碳酸钙溶解度大,同时两地区又存在了大量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等,因此溶蚀作用大规模发生,产生了一系列岩溶形态,形成七星岩和桂林山水。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七星岩景区的形成大部分原因是溶蚀作用,而桂林山水除了溶蚀作用,还有崩塌作用,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一部分景区也是由于崩塌作用而形成的。

四、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认识

通过以上实践并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喀斯特地貌发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岩石必须是可溶的,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2、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3、水具有侵蚀性,CO?溶解在水里面,生成HCO3—离子,HCO3—离子可以溶解CaCO3,使CaCO3形成Ca(HCO3)2,Ca(HCO3)2溶解度大于CaCO3。

4、地下水必须是流动的,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

五、结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这次实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而且也引到了我们对将来工作在地质地貌方面的认识作用,在城市规划之前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1

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或者说是地质体系,由这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我处处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

虽然旁边有老师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在野外实地观测,一个观察点和下一个观察点之间应该相隔很长的距离,更有甚者一天就只能观察一个地点,而每一个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观察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

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这些都是缺少实习经验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2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

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3

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04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须完成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有些学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学习不能只是死读课本,如果只看文字,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实际观察,配合书本上的理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经验,说不定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如此一来完成报告也就很轻松了。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实习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对女生的照顾上,在爬山时,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这次出来实习,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14

刺激而艰辛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这七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累而充实,艰险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每天的野外实习,每一个点,我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画地层素描图,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每天走过的路线也能大致描绘在地形图上,地质界线也能比较准确的画出来。比较实在的是,这七天里,我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野外岩性的识别基本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

可以说,不枉此行。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较量。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也可以说,能够顺利完成这次实习的人都是一个精神顽强,意志坚定者。山路的艰险,丛林的繁茂,有时在悬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没有路,大家都没有被吓倒,都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从没有一个人因此后退。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质工作者才能感受。本次实习拉近了同学们与老师们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很愉快得相处。老师们也能更加随意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尤其是张威老师,一直带领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还给我们唱歌舒缓心情,让我们感受地质考察工作的乐趣。从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了野外实习的艰辛与乐趣,也从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对今后各方面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