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

2024/06/1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认知天性》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 篇1

《认知天性》一书是认识心理学对于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它将人类认知规律与学习紧密相连,对原有的低效的错误的学习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批驳,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书中记录的一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这个实验结果看起来匪夷所思:一直做3英尺投篮练习的孩子反而比不上2英尺和4英尺练习组,通常我们都认为重复的、集中的练习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大有助益,我们都信奉专注的力量,而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个实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时间的不停重复练习无疑是见效最快的,但它通常遗忘速度也快。例如我们语文课上让学生反复阅读,他们看似全部掌握,胸有成竹,但考试结果往往不甚理想,你会发现让他们反复阅读和识记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居然很快就记忆迷糊,无法正确作答。

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更有效的呢?答案就是多样化练习要好过重复训练。多样化练习一开始的效果虽然没有集中练习好,但是它更能深化学生的记忆。

多样化练习,在这个实验里,就是在不同的.距离上把沙包扔进篮子里,这样做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学活用,即把在一种情景下学到的知识,成功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

因此,在语文学习上,死记硬背是最不可取的,反复背一句名言,就不如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运用这一名言的效果好。反复阅读一篇文章,就不如让学生缩写文章,或仿写文章的效果好。只有让大脑的更多区域参与学习,而不是把学习仅仅理解成简单的重复,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学习不能怕复杂和困难,多样化的学习看似设置了学习的障碍,学习效果没有重复练习快,但其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学生耗费更多的脑力去参与学习这样进行的学习是更为扎实和稳固的。

孩子们不是学习的机器,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心与脑参与学习,给他们更多样化的任务,让他们从重复学习中走出来,发现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多样化学习能为孩子们接触更深层的知识打下基础。我们要让孩子们更多种类的尝试,让他们能投出人生最完美的沙包,准确命中那设置于未来的篮子。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 篇2

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攻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有感而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刚刚毕业不久,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有很多领域我还没有涉及;有很多很多东西我需要去学习。《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小我都是平平,但是也不是特别差的那种,在小学初中一直都处于中上等,高一的时候差一分进入重点班,当时的我选择了留在了普通班,这个成绩让我在当时的班级很快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在老师的重点关注下成绩也算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当时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因为贪玩与班里的同学打成了一片。高二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好多经常在一起相处的同学都分开了,还算幸运,新的班级里有一个之前班级中关系还不错的一个女生,其它同学都不怎么认识,同时家里人也在给我灌输思想,到高二了,可跟高一不一样了,高考在即,不能再和以前一样贪玩了,于是,我和这位女同学走上了学习为主的道路。我们两每天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有时时间紧迫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和时间赛跑。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真的不无它的道理,第一次月考,我竟然考了班级第一,新班级,新气象,老师对于新接班的同学的了解当然看成绩,于是,在老师、班里同学的认知促使以及家里的管教下,我成了一名,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各个科目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较多,台灯和小桌子都是必需品,每天早上,我们这批所谓的好学生五点起床,晚上熬夜做题,有时候一做就是晚上一两点。课本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标记,各种笔记密密麻麻。总之,高一之后的那两年,是真真正正的用心学习了两年。通过这两年,我打破了家里人对我以往的认知,我没有走上她们为我规划的专科之路,然而我并不为之庆幸,因为我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应该只是考取这样的一个成绩,毫不夸张的说,我甚至吃饭都在记单词。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很多人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是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所有学到的道理和经验,但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不给自己出难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我想之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了,很轻松的接受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即使我很努力,但我已经陷入了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有的人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人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去不断的加大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做好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或者每周接触一件新事物、新领域,这是我读过这本书的切实想法。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 篇3

《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以往觉得正确的学习方式都是书里所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的”方法。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这样会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水平。

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本书的理念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知识成为条件反射。首先,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学习的成果好坏不能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检验。每次测试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节点,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巩固就是当了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当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想起一个知识的时候,效果最好。

2、“后刻意练习”时代

“后刻意练习”所讲的就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间隔学习使知识存储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3、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但比这更难的是改掉一个旧的习惯。更确切的说,不是改掉旧习惯,而是先把旧习惯放在一边不去用它。一个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所谓的习惯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记。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某件事物你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的就越扎实。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识。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要试着去使用,进行知识的迁移。

制造良性干扰。很多人学习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其实这往往更不利于学习。适当的噪音能够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迹略为模糊,反而能够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外界环境,都能刺激大脑提高注意力。

适度困难更有助于学习。人们都喜欢做没有挑战性的东西,但这样会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只有不断的去做那些略为困难的事,跳出舒适区,才能使自己进步。

4、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学习时避免错误和记忆扭曲。对一件事情,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扰都会歪曲我们的记忆。

用时间和测验评估自己,测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们称之为节点反馈,一个公司在做培训的时候,学校在做课程考试等等其实都是需要做一个节点反馈,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还可以自己的学习进度。

5、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为什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学习方法很对,学习东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续学习,最终也会全部忘记,所以最好的记忆方法是坚持长期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把之前学到的东西进行串联。

给职场人的学习策略:多做检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会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学生的策略: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多用回忆来挑战自己,要有间隔的安排检索联系,最后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认知天性》的读后感 篇4

1.重复读写vs检索式的学习

重复读写,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从小的重复读课文,记重点,记单词。检索可以理解成百度搜索一样,在脑中去搜索你学到的知识,检索式的学习是指你学完一遍之后要把书关上,去回顾书中的的内容,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怎么阐述的?通过检索,思考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书中讲了不少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这样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重复读写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重复读写,看上去很熟练,你会觉得相关的知识都清楚,往往给你一种你完全掌握的假像,但实际上对于知识并没有掌握,在重复读写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大脑可能根本就没有运转。

检索式学习,在检索的过程中,大脑会找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速运转,与相关知识点的树突将会接合,形成更快速的结全链。

2.集中练习VS间隔练习,穿插练习

当你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练安排的练习通过都是集中练习。投篮怎么练呢,今天先练投篮,先练手部动作,教练先示意加讲解标准动作,然后开始练习,在教练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下,手部动作标准了;接下来练腿部动作,同样的套路再来一遍;再接着把手和腿部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停的练习。最后大家都能够熟悉的掌握这一套动作。然后第二天开始练习运球,同样的套路;第三天开始练习其他的。这个就称之为集中练习。

而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则不太一样,比较今天上午练投篮的手部动作,下午可能练运球的某一个动作。第二天上午可能练抢篮板的动作,下午练习投篮的腿部动作。

集中练习讲究的是一段时间只练习一种动作,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则是要求一段时间练多种动作,然后过段时间又需要把之前的动作拿回来练习。书中用投沙包,体育练习这样实际的对比例子说明了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其背后的原理在于集中练习往往练习的是人的短期记忆,短期来看人们很快就掌握了一个知识,一个动作,但由于缺少下一步的机制转化为长期记忆,很快就容易忘记。并且在实际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知识,动作。而穿插练习,间隔练习则利用了人的记忆曲线,以及前面讲的检索学习,通过综合的,多次短时的练习,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生活中如何进行间隙练习呢,比如你今天在看书的时候,有些书可以不必按照书中1,2,3这样的章节看,可以先看1,再看3,再看2,当然仅限前后没有先后顺序的书才行。或者看一部分之后再看看其他内容的书,刷刷剧(给自己看抖音找了一个好借口),再回过头来看,看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回顾。樊登读书里面就讲到他看完一本书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写思维导图,也是利用的这一点,我这个读后感也是在看完书之后几天再写的。都是利用的间隔学习,过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记忆有一些遗忘,加工以后,再进行检索,加深印象。

关于这一块书中有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穿插,间隔练习的好处,但后面这些人又回到了集中练习。作者认为集中练习可以给人看来短期的成就感,让你觉得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而穿插,间隙练习则要过几天,甚至好几天才有效果,虽然效果好,但是收益在一段时间以后,所以人们为了短期的成就感,又回到了低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