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1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2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3
我读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发现正史和我读过的《三国演义》并不相同,在《三国志》中的许多真实事件被戏剧化了。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故事,例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不曾有过。我认为就算气过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史书上记载刘备评价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在我看来周瑜不仅气量大,而且周瑜还很帅气,这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中说周瑜是吴中皆呼为周郎。他不仅人品好,修养高,还会打仗,懂艺术,能把战争变成艺术,仗打得十分漂亮。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春风得意的人,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讲到战役我们不得不说“赤壁之战”,但其实历史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由诸葛亮一手指挥这场战役。真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周瑜指挥的。于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军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棋猎猎,江东之人胆战心惊,唯有周瑜镇定自若指挥战斗,那里有诸葛亮的事?
从书中我明白了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不一定正确,不一定真实。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历史真相,我们一定要多读正史,才能了解真实的历史。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4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5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XXX。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6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7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
像袁术,从来不用人,不听别人劝告,意气用事,尽管率领十万大军,也打不过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曹操不仅会用人,而且自身谋略就在袁术之上,这场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曹操是个英雄。
《三国演义》塑造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鲁肃也没那么窝囊,因为他发表过东吴版的《隆中对》;是一种新的说法。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8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寒假里,我随着易中天先生的文字,重温了那段几乎家喻户晓的辉煌历史。书中分别介绍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鲜为人知的成才史,让我能“跳出演义看历史,还原名人品三国。”
回顾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我最欣赏的人物莫过于曹操,虽然他饱受后人的鄙视,乃至痛恨。错杀吕伯奢后,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在是将自私自利发挥到了极致,可谓“小人名言”中的经典,可他拥有的疆土几乎是东吴、西蜀两国的总和,实在是一等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也会翻脸无情,如早年杀的陈宫,中年杀了许攸,晚年杀了杨修。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流传至今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是《诗经》之后为数不多的精品四言诗,而孙权和刘备二人留下的名句貌似只有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看来,曹操实在是天使与魔鬼的完美结合。像他这样的奇人,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恐怕也不为过呢。我敬重他,也曾想过向他学习:学他的文韬武略,学他的领袖才能,学他的英雄本色。但我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避而远之的人。那是多么悲剧啊!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当今之能人”,不做“乱世之奸雄”。
将来要能创出一番事业,曹操的经历告诉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养祖父是宦官的现实,恐怕他会面临不少闲言碎语,但曹操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消极影响。平凡如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若能坚守合适的理想,也必能走向成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再次哼起这首《曹操》,我心中不禁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期待。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9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篇10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