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篇1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
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篇2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教师、校长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他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专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又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实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寒假里,我有时间研读了他的这部著作,受益匪浅,现就我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和感受较深的几条略谈一、二。
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自我接这个班以来,据别的老师说和我自己的了解,班里只有四五个学生学习努力、踏实,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并不令人满意。为此,怎样使这些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读了使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第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首先谈这一条是因为这一问题一直使我很头疼。在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里,有几个学生总是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每每在我讲课重点的节骨眼上开小差、说话、或低头做小动作,为此我在课堂上常常大发雷霆,对这些学生一阵严厉的批评。但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佳,感觉与学生的距离更疏远,无法走近他们的心里世界。“亲其师,信其道”,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希望自己做到是一个让学生亲近喜欢的良师益友。
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同时我想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的设计上创设有趣的情景等,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注意力也会集中。
第86条,致未来的教师。《致未来的教师》中苏霍姆林斯基回答了许多老师、也是我至今仍在思考的问题: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他写道:“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我想这体现了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立发展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人个尊严和个性特长。方法不能简单单一,要跟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选择活的适合的教学方法。
总之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尤其是给青年教师的一些建议真的很实用,值得我去思考,去研究!读着读着,读到某一句或某一段话,会使我感到困惑我很久的疑难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或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它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总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循循善诱,淳淳教导,督促着我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言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也提倡“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给自己充电,只有自己拥有了一桶水的容量,才能给出学生一碗水来。为了明天课堂的自信从容,我会不断的阅读,不断地加强学习,让读书成为我精神生命中的呼吸。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篇3
近期,我认真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触颇深。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读书过程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心潮澎湃,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一、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课堂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既搅乱了你的方案,又搅乱了你的心情;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
不断的实践和思索使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具体到每个人又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只笼统地说“爱学生”是不够的,因为“爱”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
一次,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执教《乌鸦喝水》。课堂上,她请一位男生读课文,但没读好。斯老师一边把他歪到脖子一边的红领巾戴正,一边说:“读错了没关系,再试试。”那位小朋友不再紧张,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读得正确、流利了。这里的关爱就是来自于理解——面对着全班同学和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是正常的,红领巾歪到脖子后边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是才上一年级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有斯老师那充满爱意的宽慰、鼓励和“戴正红领巾”的动作。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地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地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
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不能总是抱怨没时间,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要与时俱进,多看书,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扩充他们的知识容量。
三、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教育改革呼唤课堂和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比如在讲《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你对哪句话最有感触?简单说出理由;第四步进行课本剧排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
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四、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看到这一条,一种内疚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每天的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最生动的教育对象,每天都会有一些生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成功与失败,得与失会有很多,随手记录下来,是一笔丰厚的教育素材。可是我就是不善于总结与积累,以至于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成果来。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对学生最初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能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的精神财富,是因为他坚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记日记,是他的教育日记为他成就一本本教育名著提供了鲜活的、详实的案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能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一笔精神财富。回首以往教育经历,孩子之间的一次争吵,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一次失败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当时火花闪烁、激动人心却疏于记录整理,等到再想找的时候,它稍纵即逝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如果当时及时记录,翻开尘封的日记,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故事就会扑面而来。因此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想以后我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从坚持写教育日记开始,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洒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也编织出一部自己的教育专著。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一百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篇4
近期,我认真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感触颇深。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读书过程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心潮澎湃,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一、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课堂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既搅乱了你的方案,又搅乱了你的心情;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
不断的实践和思索使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具体到每个人又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只笼统地说“爱学生”是不够的,因为“爱”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
一次,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执教《乌鸦喝水》。课堂上,她请一位男生读课文,但没读好。斯老师一边把他歪到脖子一边的红领巾戴正,一边说:“读错了没关系,再试试。”那位小朋友不再紧张,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读得正确、流利了。这里的关爱就是来自于理解——面对着全班同学和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是正常的,红领巾歪到脖子后边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是才上一年级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有斯老师那充满爱意的宽慰、鼓励和“戴正红领巾”的`动作。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地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地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地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
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不能总是抱怨没时间,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要与时俱进,多看书,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扩充他们的知识容量。
三、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教育改革呼唤课堂和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比如在讲《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一开始就分组,第一步同学们自由读,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分角色朗读,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你对哪句话最有感触?简单说出理由;第四步进行课本剧排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
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四、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看到这一条,一种内疚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每天的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最生动的教育对象,每天都会有一些生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成功与失败,得与失会有很多,随手记录下来,是一笔丰厚的教育素材。可是我就是不善于总结与积累,以至于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成果来。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对学生最初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能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的精神财富,是因为他坚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记日记,是他的教育日记为他成就一本本教育名著提供了鲜活的、详实的案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能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一笔精神财富。回首以往教育经历,孩子之间的一次争吵,和家长的一次谈话,和同事间的一次交流,一次失败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当时火花闪烁、激动人心却疏于记录整理,等到再想找的时候,它稍纵即逝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如果当时及时记录,翻开尘封的日记,许许多多鲜活的人和故事就会扑面而来。因此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想以后我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从坚持写教育日记开始,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洒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也编织出一部自己的教育专著。
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一百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篇5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觉到就像一个老者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工作,他的点滴经历。让我觉得他在他平凡的工作中那种育好人的执着和用心。我觉得在前面几条建议中,把阅读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在第 9条建议中,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而且他这章节中,他讲述了一个数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这让我更有感触,阅读不再是语文学科功利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培养思维的方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可是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有许多同学他们整天都在忙于补作业,忙于订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慢,由此循环下去,阅读对他们来说就越来越困难,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如何保证孩子充足的阅读时间,这也是我们老师当思考的。以后在工作中,不再认为阅读是课外的份,可以适当对作业慢的同学少一些抄写背诵的作业,让他们抽出时间来阅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 篇6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需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也越多,他的思考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侄女现在的二年级了,她就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习困难的”的学生,读书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读完了问她整篇课文讲的.什么人做什么事一概不知道。简单的用“美丽”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数学只能做已经列好的算式题,对于文字题目,怎么都理解不进去。比如:3个2角+2个2角=()角,她说:3+2=5角。一个面包2元钱,3个这样的面包多少钱再怎么举例子都理解不过来这样的题目怎么列式,哪怕举得例子只把数字变一下,教会她怎么做,再来做这道题,她都列不出来。
这学期开学,回到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我就让她多课外书《女孩故事屋》,读完一篇就让她讲讲故事的情节,一个月已经过去了,读书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密考虑地、有预见性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关心的一件大事。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有组织地组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一些科普读物,这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行得通吗对于一个连读都读不懂的孩子来说能挽救她免于考试不及格吗
刚才,让她讲一遍《白雪公主》,只说了几句,就忘记了。我看了她一眼,说是看还不如说是恨了一眼吧,让她在读一遍,她拿着书坐在哪儿又开始了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扪心自问,我做到了真正的爱她了吗
爱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