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大学》心得体会

2024/06/0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读《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3

在看一部小说时学到了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换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来思考作者是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来模拟作者当时的思维心态。我感觉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学》开头试了一下。

先将开头那一段放上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学》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曾子所作,有的认为是秦汉时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为本书作者更有说服力些,所以我们暂且将曾子作为大学的作者。曾子这个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资料,在此就不叙述了。只取一点,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儒道至圣》中来分,他是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较为完整的继承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应该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学》在早期是属于《礼记》的一篇,礼,在古时候就是给人定的一个行为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应该怎么做到礼,所以我觉得《礼记》应该是古时候的儒家修行秘籍。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就是曾子为了说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为圣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秘籍。

所以《大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通过学习大学的思想,实践它的方法,最后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大学之道,是有别于小学的君子之学,是讲述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如何成为君子圣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个步骤的。一不断学习了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二在亲民,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亲是作新讲的,就是说我们要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每天都不断的发扬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达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目标,也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之后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为什么是有,而不是像后边几句一样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门槛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能够坚持,定下来,我们就做到了定。而后边的能则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体会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进入定的门槛。

定而后能静,做到定之后,我们能够做到什么该做我们就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就不做,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极为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定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到达静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习惯了痛苦我们就静下来了。静而后能安,静中生慧,在静中我们不断的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终体会到这些品德的美好,我们就安了下来,开始享受喜悦,享受光明温暖,整个人都充满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安而后能虑,知道这些是很令人喜悦的以后,我们就开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悦,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识品德。虑而后能得,有想法,才会有得到。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明明德,亲民,最终我们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们最终就可以到达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大道。

这些想法都是我通过“换位思考”想到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具体在本文中也没怎么说,因为我也是初次实验,不清楚怎么说,只能将我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分享给大家。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这些想法还是不成熟的,如有错误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4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5

几年前已经把《大学》背诵得滚瓜烂熟,现在略微有点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诵。虽然背诵完成,但是一直隐隐约约,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译,直译明显是错误的。翻看了很多解读,不敢苟同。

直到看了因缘生老师的《学庸衍义》、雪庐老人的《大学表注》、憨山大师的《大学直指》、南怀瑾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有一点感觉貌似懂了。但实则还没有真正搞懂。

后来,听了一些课程,明白了一切经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读懂经典。小人之心,读出来,只能读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离圣贤经典还有十万八千里。好在,虽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点圣贤君子的标准。以圣贤君子的标准去解读,应该离圣人本意不远矣,不敢误人,请君斟酌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第一句,三句话提纲挈领,统领全文。朱子定此三句为三纲。

大学,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读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构。古时童蒙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行,及礼乐射御书数之业,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民、治国安邦之学。这里是以年级来划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愚以为,这个解释更加贴切。

什么是大人?但从拆字来看,人得一则为大。一为道,为开悟,为性德。当一个人开悟之后,称为大人。古代对于做官的人,下级称呼上级,同级互相称呼,也是某大人。我觉得本意应该是,开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资格做官,当年理想状态和现实还有很多差距。具体什么级别才有资格称为大人,没有考证,不知道。

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指圣贤君子,在位的贤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属于小人的范畴,生活在低层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们指的奸诈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可见,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位高权重者,而是修行极高的开悟者。

大学之道,道是指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对于道这个字来讲,老子的《清静经》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学之道,这里这个道,无法按照老子所讲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为规律,道路,途径。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的通道(途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译,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来理解,显然行不通,因为人们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狭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觉得就可以说得下去。

讲德讲到至高点,不外乎孔夫子。四书的思想皆来源于《易经》。孔夫子真正流传于世的经典,就是其作的《十翼》。《大学》《中庸》仅仅是他的思想,后人记录成文字,《论语》只是夫子日常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记录。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载。

我背诵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资愚钝,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读,我觉得依然没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搁置。

我们一般说,某一个人是很有德行的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哄人。没有经过九变,这九道关口,你根本无法判断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说他不贪财,你给他一个亿试试,你说他不好色,你放一个绝世美女试试,你说他很淡定,让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义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达的,不多。达到,即是开悟。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6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而羞耻。我们要虚心学习!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7

开始大学生活,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这段时间我能够深刻认识到大学时光宝贵,来到xx这里我也是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上大学我感觉非常激动,成为一名大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自豪的,我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在大学期间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这段时间我也有一些心得。

在大学期间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学是比较轻松,一切都是靠自己自觉,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上大学期间我也不断的在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对于我来讲我始终相信这能够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虽然每天的课不多,平时更多的时候是自己自觉的'去学习知识,但是我还是愿意去接触一些新的知识,自己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事情,我对这一点非常的明确,这段时间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我感觉非常好,让我更加明白的一定要珍惜,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作为一名大学生了,我应该要主动去做好分内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在学习方面是自己自觉之外,还有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会自立,作为一名学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期间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更加充实,学会自立非常重要,来到xx这里之后我学会了自立,也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努力才行,作为一

名大学生我也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这一点,这是我的应该有的态度,近期在学习当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客观的判断,相信在这方面我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提高,步入大学以来,方方面面都是比较松懈的,我深深知道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老师不会监督我们学习,所以我们需要自觉,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

我知道以后的大学生活当中需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学是一个掌握更多信息跟多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所以定要过好每一天,度过一个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不让大家失望,也不让老师失望,对于我而言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一会努力的,多多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专业能力提高上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学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美好,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等着我去尝试,我也会陆续去做好分内的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8

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学生诧异的目光。自从参加了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难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觉得茅舍顿开、获益匪浅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9

可能是在家庭的环境的熏陶之下,我从小就能阅读到何种书籍,因为爸爸妈妈皆是老师,所以家里的学习氛围一直都很好,家里也有着一个书房,里面堆放着各种名著,我闲来没事也是阅读了不少,慢慢的我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现在我到了大学依旧是如此,就算我有再繁忙的学业,我也不会丢弃自己的这个习惯,每周绝对会去学校图书馆借一本书看,这早已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读书真的可以让一个人安静下来,不去想任何东西,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读书能让我的心境平和下来,当我迷茫无助的时候,书中的知识也会给我指点方向,当我孤独无助的时候,书籍就是我最好的`伙伴……一个饱览群书的人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什么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东西是你话再多钱都买不到的,唯有自己去阅读去领会,十多年的读书生涯,让我这个人都变的不一样起来,有同学说我这人为人敞亮,一眼都能看的透彻,让他不由自主的想和我结识。也有同学说,我对于很多事情总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觉得我这个人很有趣,甚至我的老师也觉得我与众不同,不说脏话,为人谦卑,给他一种高尚的感觉。这都是读书影响我的东西,读一本好书,就像是跟在很多高尚的人在聊天,那我怎么可能不受其影响。对于读书我也是有着自己的一些心得。

不读无益之书,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盗版书就出来了,思想不正,三观不正,胡言乱语的书籍多的是,我从来都不会去读这类的书籍,因为我知道那无遗就是借着读书的名义堕落自己,读书这么多年,我见过很多同学被小说被迷了眼的,上课在看,下课在看,回到寝室的时候还在看,整个人完全的沉浸在别人的世界里面,无法自拔,最终荒废学业。

读书可以让人领略到很多的东西,就拿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来说,你能看到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深、你能看到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英雄气概,你能看到神魔鬼怪世界的曲折离奇,你还能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的兴衰消亡……书一本你要能用心去读,这样才能尝试着去跟作者交谈,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这样你才能从中受益。

在安静的环境下读书是最好的,读书是可以让你忽略耳边的嘈杂,但是宁静而致远,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你才能读懂书中更多的东西,那样你看一本书的效率也是最高的,并不是说你看完一本书知道了里面的情节、内容、人物你就算是读书了,你没有弄清楚这本书所要传递的思想,那么就仍需再次细细的阅读体会。

读书真的可以使一个的人的思想、眼界都宽阔起来。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我读了一本苏联名人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读了以后感慨万分。就写了这篇读后感。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架,外祖父痛打儿童等一些丑恶的事情。但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非常深刻,感人。《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讽刺和有钱人的责骂,过着非常沉重苦闷的生活。《我的大学》则讲述了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1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xx多年前的古人吗?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2

我在阅读海男的长篇小说《县城》到一半的时候,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这是一部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顽强的抗争的小说。然而,当你通读了整部小说之后,你也许会用另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内容来概括这部小说,即它只是描写了与一个生活在县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员有关的爱情和婚姻而已,从父亲与张阿姨谜一样的关系,到我与李路、咖啡商人和简的爱情,当中发生的种种是与非、曲折与舒缓的情节变换,都是大部分在谈论爱情和婚姻。这似乎会让人感到灰心,因为这情情爱爱的纠缠与纷扰,虽则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显然无法勾引起我们阅读它的兴趣,我们只把这些情爱关系当成庸俗的情爱关系。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爱情与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

一本好书,一篇文章,一段培训,一段学习,一次参观,我想都会引起您的共鸣。《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

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然而焦虑任然存在,听人摆布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还记得牧马人吗?牧马人是痛苦的:那场浩劫断送了他的事业。然而。牧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为浩劫解释了他的结局。现在不同的是浩劫结束了,14上帝也退休了,别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为一个牧马人一度渴望而没能实现辉煌人生,那你连怨天尤人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只是自责。这种痛苦恐怕不亚于当年得牧马人。

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停止关注你的缺点,转而细细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识别器的测试,学会它的语言,发现你的平凡源泉。世界上的人数以亿计,测试出来某两个甚至某几个人的才干主题完全一致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为和他们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你有的并不只是这这个主题,你还有其他比较弱的主题没有在测试中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为为什么会和其他人不同,这都是天生的才干在领导你的行为。

所以一个人的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忽视他,不然你会错过很多你想得到的东西的。既然才干这么的重要,但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研究自己的这种平凡呢?本书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愿去发现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什么样的惊人之处。无论我们用什么名称,自卑感、不安全感这样的症状我们都不陌生。尽管不无成就,他们却仍会怀疑自己是否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富有才干。引起怀疑也许是运气或环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

。你耳边老是有一个焦虑的声音:你什么时候原形毕露?尽管你的理智结论相反,但这话你却听进去了。这部分充分说明,为什么人们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时,很少提及自身才干。

相反,他们会谈到自一生中获得的身外之物,如证书、文凭、经验和奖励。这些是证据,18能证明他们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宝贝。本书并不是认为这种恐惧是完全消极的,毕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满。

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如果由于害怕收获不丰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错失你的平凡。平凡并不是当然的产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视,然而我们却常常犯错,忽视了他的存在。从现在开始把握自己的平凡还为时未晚,发现你的平凡去寻早属于你的成功吧!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3

在看一部小说时学到了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换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来思考作者是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来模拟作者当时的思维心态。我感觉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学》开头试了一下。

先将开头那一段放上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学》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曾子所作,有的认为是秦汉时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为本书作者更有说服力些,所以我们暂且将曾子作为大学的作者。曾子这个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资料,在此就不叙述了。只取一点,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儒道至圣》中来分,他是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较为完整的继承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应该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学》在早期是属于《礼记》的一篇,礼,在古时候就是给人定的一个行为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应该怎么做到礼,所以我觉得《礼记》应该是古时候的儒家修行秘籍。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就是曾子为了说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为圣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秘籍。

所以《大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通过学习大学的思想,实践它的`方法,最后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大学之道,是有别于小学的君子之学,是讲述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如何成为君子圣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个步骤的。一不断学习了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二在亲民,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亲是作新讲的,就是说我们要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每天都不断的发扬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达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目标,也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之后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为什么是有,而不是像后边几句一样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门槛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能够坚持,定下来,我们就做到了定。而后边的能则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体会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进入定的门槛。

定而后能静,做到定之后,我们能够做到什么该做我们就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就不做,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极为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定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到达静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习惯了痛苦我们就静下来了。静而后能安,静中生慧,在静中我们不断的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终体会到这些品德的美好,我们就安了下来,开始享受喜悦,享受光明温暖,整个人都充满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安而后能虑,知道这些是很令人喜悦的以后,我们就开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悦,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识品德。虑而后能得,有想法,才会有得到。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明明德,亲民,最终我们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们最终就可以到达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大道。

这些想法都是我通过“换位思考”想到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具体在本文中也没怎么说,因为我也是初次实验,不清楚怎么说,只能将我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分享给大家。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这些想法还是不成熟的,如有错误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4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xx多年前的古人吗?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5

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学生诧异的目光。自从参加了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难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觉得茅舍顿开、获益匪浅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读《大学》心得体会 篇16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止之善也就有所不同。做为子女,“止于至善”的目标,就是要孝敬父母。

读完这段话,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大问号:难道现在的孩子真的忘记孝敬父母了吗?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理所应当孝敬他们,何况孝敬父母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哩!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孝敬父母的孩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闵子骞就是这样的孩子。

闵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称赞他是最孝顺的人。闵子骞的母亲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就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子骞的继母经常虐待他。

冬天,他的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他却穿着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准备出门,让闵子骞给他牵车。天气寒冷,子骞穿得又少,不小心把车绳子掉在了地上。父亲把绳子拿了起来,不小心打到了子骞,衣服里的芦花就飞了出来。父亲知道了子骞受到虐待,一下子就勃然大怒。

父亲气愤地回了家,要休掉子骞的继母。子骞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父亲,请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挨冻,休了母亲,我们三个就都会挨冻了。”他的父亲听后十分感动,就留下了继母。继母知道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子骞如亲人。

古代的人都能这样孝敬父母,我们现在条件好了,更要孝敬父母。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我也觉得我长大了。我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在家能做到主动做家务。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主动去厨房端饭。端完后,叫爸爸妈妈吃饭,然后我在吃。饭后,我和妈妈一起去洗碗,我和妈妈都想洗得多一点。有时候,我还帮妈妈洗衣服。

读了《大学》后,使我很受教育,也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