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06/05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3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新课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瑰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加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允许各抒己见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不同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准确把握新教材思想的基础上,灵活多样的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领悟教材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采取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这次通过参加王儒校长对新课标的讲读,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4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反复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

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方面都作了一些修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即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利用这样一本教材上好一年级数学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教学工作会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一味地加以批评和责备,势必会使刚刚开始小学学习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怎样让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一开始就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我想这也是一年级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游戏等,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中家长注重艺术智能启蒙,忽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抽象思维开发大有人在,家长注重纯数学计算力的训练,而忽视抽象思维的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年级,是游戏和学习的过渡,是学校学习的新起点。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太多自己的特点,只有我们老师把教材、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更扎实,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一生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这次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会逐渐的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一、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

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刻研组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新课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瑰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加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允许各抒己见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不同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准确把握新教材思想的基础上,灵活多样的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领悟教材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采取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

教研组举办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7

最近响应上级号召我又细细的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而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教师可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

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教师可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教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会想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8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9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给每一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然后根据因数与倍数的特点组织游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我班有一批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如:好动、淘气、恶作剧等。应培养他们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四、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这次再学习让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0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1

今年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就必须对数学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于是我认真学习了2011年的小学数学新课标,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在这一轮小学数学远程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2

8月13日,我参加了海口市龙华区组织的暑期培训,还参加了海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初中数学的课程培训,现将我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训的几点收获

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很多专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上,各位专家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各位专家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反思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工作上争取精益求精。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而本次培训中,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新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培训是我对研究型教师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教书是一方面,但是科研也很重要,我们要学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可能参与一个大的课题比较难,但是科研意识却不能忘记,它应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因为这种实践加理论的科学方法可以加快我们的成长速度。例如,我们的教后反思。把每次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困惑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从中找到不足,总结经验。当然,不足要通过教育专家或者向专家、老教师请教解决。

培训是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个大工程。专家讲座使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共同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严密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机构不能替代的。

二、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第二,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三、学会终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2、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热爱学生,真诚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花样年龄的青少年,除了真诚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在教师生涯中,我将本着对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坚决地走下去。

3、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不断反思,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这短暂的十几天里,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当然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我会虚心向教师们请教的。我会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天的工作,争取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无悔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3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新课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瑰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加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允许各抒己见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不同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准确把握新教材思想的基础上,灵活多样的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领悟教材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采取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4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老师,就必须对数学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在这一轮小学数学远程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同时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既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5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校数学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时间和本人的教学昂,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失身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映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出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中,受到强力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义和乐趣。感受性、反映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

二、新课标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间,使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认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中,教学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的潜力估计不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潜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只是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学生要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也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学生要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学科也要随着各方面的发展而改变内容及教学方法。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6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7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8

我所要说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所以说我今天就是进步的。

抛开张主任的开篇语和贺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不谈,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到的那一节课。

先来说说这位老师,王延安,一位42岁的小学教师,依然能够站在这样一方讲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他的幽默,他的言谈,他对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再来说说他的课,当然,作为晚辈,我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这节课,自知也没有什么资质给他谈课,只是出于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相信这句话王老师做到了。

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虚设的学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师生评价,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

或许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就是缺乏王老师身上的一点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是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是对孩子那颗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种幽默?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攀登?是当年考大学的那股冲劲?是……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9

教研组举办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0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这次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会逐渐的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己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1

教研组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2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1、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4

我所要说的很少,但是今天我确实学到了一点东西,所以说我今天就是进步的。

抛开张主任的开篇语和贺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不谈,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到的那一节课。

先来说说这位老师,王延安,一位42岁的`小学教师,依然能够站在这样一方讲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我觉得很难能可贵。他的幽默,他的言谈,他对孩子的用心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再来说说他的课,当然,作为晚辈,我很荣幸能听到他的这节课,自知也没有什么资质给他谈课,只是出于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句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相信这句话王老师做到了。

在他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虚设的学生操作,不是形式的小组交流,更不是假意的师生评价,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体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

或许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就是缺乏王老师身上的一点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是对教育的那份热爱?是对孩子那颗慈父般的心?是自身缺乏的那种幽默?是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攀登?是当年考大学的那股冲劲?是……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5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6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7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