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2024/06/0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

读完了《陶行知教育学》,感觉获益良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学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也爱学校,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发人深思,给我很大的启示。

书中介绍了他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行,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他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以为然,他坚定而又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当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和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学校。教师应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教师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

对学生没有爱,即使教学也没有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没有用心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业,他当年倡导的教育的国民性、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创新性,与现在的素质教育如出一辙。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照当前的教育现状,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张扬“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为目的,以提升人的价值为目的,以“立人”为本,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2

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想思维的源泉,传统的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只向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效果好。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优势具体的教学思想,因此他又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今后,我更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品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3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5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6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7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都可以称之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会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在集体中得到教师接纳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容易产生于社会、集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反,一个在集体面前遭到教师另眼相看的学生,则会在学习、生活上心灰意懒,在行为上违规、违纪。因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接纳。

一、接纳一切学生。

教育不是单纯的精英教育,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因而,我们要接纳一切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学生进步的支柱,发展的希望。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而是要能正确对待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缺点。

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从小缺乏教养,十分顽皮,成绩又差,但在体育方面非常突出。我在众多的缺点后面终于发现他这个优点,并以此鼓励、引导,推荐他担任体育委员,帮助他确立做一个有文化的合格学生的志向。通过反复做细致的工作,这位学生最后评上了优秀少先队员,学习成绩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如果只抓学生的缺点,那师生心理对恃是在所难免的,帮助学生主动发展就会变得更困难。

二、接纳学生应该是全面的。

接纳学生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当的问题,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信心,要善于用各种机智方法作一些引导和启示。即使学生是在回答不下去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相信在下一次回答中成功,尽力避免“后进生”在公众场合处于尴尬境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不仅表现在课堂上等公共场合,还渗透到日常与学生的随意接触中。通过平时的拉家常、交流信息,是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情感。他们不仅能体会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还能揣摩教师的一些自己未曾注意的非言语行为。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他们都会有特殊的涵义。我班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你好久没有对我微笑了,也没有提问我了,是不是由于我那次迟到了。老师,我一定向鲁迅先生学习,保证以后天天早到校。”其实,我不是故意不理他。由此可见,我们教师不经意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都是很大的,这需要我们时时保持一份爱心,去接纳、关心每一位学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次听到这首歌,心中都会不由地产生那份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无数次弯腰,无数次微笑,他们不辞辛劳地守护着身边的小天使,给他们爱的呵护,心的抚慰。多年来,我一直被感动着,并默默许诺:长大后我要成为你。今天梦想终于成真了,我兴奋地高声呼喊: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我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莘莘学子,但喜悦之时,我担心稚嫩的我无力面对时刻的挑战,害怕缺乏经验的我无法马上胜任繁杂的教育工作。我开始彷徨,我渴望鼓励与帮助。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新教师,我开始摸索,开始前进,开始自己人生中一次新的征程。

一提到教育与爱,在小学的生活中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幼儿“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和蔼可亲地对待幼儿,其实,教育意义上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护,教育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对幼儿以母爱为起点的“投入式教育”。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不断的给予孩子不同的爱,要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权力的象征,教师没有权力禁止孩子做一些事,也没有权力收回你的爱或挖制其程度。在对待孩子们的同时,不要偏激地理解你的爱,不要认为爱孩子是规定,是任务,而是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后再去爱,这样的爱才是最真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在每天工作结束后,老师要反思自己一天工作中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最真的,有哪些不足,这样以便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

细细的体会后,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上,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否则必辱使命。我们要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做到乐教勤业。我明白了教师就是为人师表,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有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要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8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9

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想思维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幼儿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只向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效果好。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优势具体的教学思想,因此他又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今后,我更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品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0

今年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1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2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都可以称之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会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在集体中得到教师接纳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容易产生于社会、集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反,一个在集体面前遭到教师另眼相看的学生,则会在学习、生活上心灰意懒,在行为上违规、违纪。因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接纳。

一、接纳一切学生。

教育不是单纯的精英教育,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因而,我们要接纳一切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学生进步的支柱,发展的希望。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而是要能正确对待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的缺点。

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从小缺乏教养,十分顽皮,成绩又差,但在体育方面非常突出。我在众多的缺点后面终于发现他这个优点,并以此鼓励、引导,推荐他担任体育委员,帮助他确立做一个有文化的合格学生的志向。通过反复做细致的工作,这位学生最后评上了优秀少先队员,学习成绩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如果只抓学生的缺点,那师生心理对恃是在所难免的,帮助学生主动发展就会变得更困难。

二、接纳学生应该是全面的。

接纳学生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要选择适当的问题,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信心,要善于用各种机智方法作一些引导和启示。即使学生是在回答不下去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相信在下一次回答中成功,尽力避免“后进生”在公众场合处于尴尬境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不仅表现在课堂上等公共场合,还渗透到日常与学生的随意接触中。通过平时的拉家常、交流信息,是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情感。他们不仅能体会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还能揣摩教师的一些自己未曾注意的非言语行为。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他们都会有特殊的涵义。我班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你好久没有对我微笑了,也没有提问我了,是不是由于我那次迟到了。老师,我一定向鲁迅先生学习,保证以后天天早到校。”其实,我不是故意不理他。由此可见,我们教师不经意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都是很大的,这需要我们时时保持一份爱心,去接纳、关心每一位学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次听到这首歌,心中都会不由地产生那份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无数次弯腰,无数次微笑,他们不辞辛劳地守护着身边的小天使,给他们爱的呵护,心的抚慰。多年来,我一直被感动着,并默默许诺:长大后我要成为你。今天梦想终于成真了,我兴奋地高声呼喊:长大后我真的成了你。我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莘莘学子,但喜悦之时,我担心稚嫩的我无力面对时刻的挑战,害怕缺乏经验的我无法马上胜任繁杂的教育工作。我开始彷徨,我渴望鼓励与帮助。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没多久的新教师,我开始摸索,开始前进,开始自己人生中一次新的征程。

一提到教育与爱,在小学的生活中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幼儿“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和蔼可亲地对待幼儿,其实,教育意义上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护,教育与爱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对幼儿以母爱为起点的“投入式教育”。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不断的给予孩子不同的`爱,要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权力的象征,教师没有权力禁止孩子做一些事,也没有权力收回你的爱或挖制其程度。在对待孩子们的同时,不要偏激地理解你的爱,不要认为爱孩子是规定,是任务,而是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后再去爱,这样的爱才是最真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在每天工作结束后,老师要反思自己一天工作中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最真的,有哪些不足,这样以便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

细细的体会后,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上,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否则必辱使命。我们要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做到乐教勤业。我明白了教师就是为人师表,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有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要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3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

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

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4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5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篇16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