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1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家都读过吧!
《水浒传》里的人物有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李逵。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跟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老虎),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大虫头部,终于把大虫打瘫了。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那人说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_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老爷才是黑旋风!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
教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2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3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4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5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
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
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教师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篇6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