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倚栏轩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篇1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
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
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篇2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当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杯具人物了,所以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一样意见,也期望能一起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当推出斩首。最终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
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当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提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提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终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杯具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并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夏日,趁着凉爽的晚风,一个人独自乘凉,悠闲而自得。打开音乐,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像徜徉的海水般奔流不息,波兰起伏,其音调扣人心弦。
冷风迎面而来,我抬头仰望着天空,看见群星闪耀,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涌动,朦朦胧胧的,一场帷幕映入我的眼帘。眼前浮现了一个硝烟四起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朝政衰败,奸臣当道。天下三分,曹操扶天子以令诸侯,杀董卓败袁绍,虎踞中原。孙权挟天险而望中原,龙盘江东。刘备至贤至德,乃东汉皇室后裔,胸怀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志,天下之民无不竞相称颂。但恰不逢时,时运不济。而我,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刘备帐下的一员大将。
为此,主公三顾茅庐,邀孔明出山。孔明深感其诚,决心辅佐主公。在其帐下运筹帷幄,点兵派将,贯看春风秋月。从此,刘备形势大逆转,经过了赤壁之战一役,战势峰回路转,曹军大败,蜀军实力大增。几年之后,蜀国兵强马壮,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作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要不了多久,只要坚持军师的联吴抗曹政策,中原将唾手可得。可是,感情迷失了方向,动摇了真理的抉择。
刘、关、张三兄弟自桃园结义后,情同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幸地是,关羽被吴国的吕蒙所杀害。主公大怒,不停军师的多番劝阻,誓灭吴国。为此,兴兵百万,御驾亲征。但是使不得如意,双方交战,必有一伤,将上死伤无数,横尸百万,主公也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近在咫尺的梦想,又陷入了万丈深渊。
伐魏大计,任重而道远。诸葛丞相为完成主公所未了之心愿,南征北战,六出祁山,挥师北上。眼见就要大获全胜,可恨那刘阿斗枉信奸佞,不明是非,召丞相回朝,所以又功败垂成了!这真是可悲又可叹阿!
丞相虽然神机妙算,却也过于谨慎。自马谡街亭失守后,他更是不相信任何人。他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心力交瘁,悲歌五丈中原。见到这一幕,我不禁潸然泪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何等的遗憾啊!
丞相去后,魏延等纷纷造反,蜀中经此一战,兵困马乏,即使有丞相的传人姜维把持要塞,但始终难以力挽狂澜,大势已去哉!魏军反击,汉中临危,到处是残亘断壁。眼见着将士们一各个倒下,我心痛不已。在一次的运粮中,我军受伏,全军覆没。作者为这次的运粮官,我只有孤军奋战。一支离弦的箭似豹狼野兽般飞射而来。我心悸未定,“刺”一声惊天动地,一股剧痛涌上心头,顿时血液四溅,倒于马下。
冷风拂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急促地喘了口气。余悸未定,原来是南柯一梦。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谁胜谁败又何所谓呢?战争,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七兵马革裹尸,蒋军战死沙场。这只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带来的灾难罢了。到如今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一坯黄土。
感悟伤吾怀,抚膺长叹息。
音乐声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罢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篇4
《三国演义》集历史与伦理于一体,他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但《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
到真正懂事时,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到七擒孟获威名大振,都可以从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华。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错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六出祁山皆败,自己也被降职。自己本可以长久之计建功立业,却总是御驾亲征,最终劳累而死,给世人留下了遗憾。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应取长补短,臻求完美。这时,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
我最看好的世间虎将张飞,智夺瓦口,大战马超,忠心不二,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唯我独尊,关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领兵伐吴,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刘备雷同与他,因为一时心急,将二十几年来储备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如果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收复一部分中原失地扩大领土范围,养精蓄锐,灭魏伐吴指日可待,必能一统三国,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刘备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诸葛亮、姜维又连年出师北伐,难得胜局,兵力耗损极大,贤能异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无力回天,邓艾一举攻下成都,西蜀从此灭亡。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英才诸葛亮无计可施,司马懿在乐观据守的状态下又丝毫不少斗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次能够出奇制胜。诸葛亮因悲伤,劳累过度在五丈原为病故。可见良好心态与事情的效率息息相关,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
但一次次残酷的战争还是告诉我们,停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昏庸要亡国的道理。只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义兼备的枭雄才能闯出乱世,一创霸业,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圣贤才能够收复群雄并起的江山。
所以,为了将来能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今日就必须打好稳固基础,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替运行的过程,我们必须沉着冷静,淡然面对每一次的成败。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篇5
东汉末年,当年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摔阿斗。我认为刘备摔阿斗是假摔,为拢络人心罢了。
刘备的这一举措,本来应该是爱惜赵云之材的真情流露。当然,这样一来,无形中更令各位兄弟"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效果就更佳了。在刘备流浪不已的征战中,有过多次为保命而抛妻弃子的例子,以致妻儿多次被敌人所俘虏,换句话来说,他的家人若不是遇到了那个仁义的英雄时代,早已就死过多少回了。反正,家人的命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捡来的。由此也可见刘备实际上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家人,只要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左膀右臂的生命存在,才有屡败屡战的机会。
赵云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也不过是只有"桃园三结义"资本在公孙瓒手下混饭吃,刘备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赵云始终如一的一跟刘备就是十多年,对于缺兵少将刘备来说,简直是太难得了。在众人怀疑赵云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又"……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这样的大将哪里去找哦?就连手下猛将如云的曹操一向都还求贤若渴,赵云对刘备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当被曹操追杀得遑遑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刘备身边仅余几十人,想来他是最明白"孤家寡人"的滋味,若非这几个老兄弟的拼死杀出重围,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还顾得了那个襁褓之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刘备起兵以来,到五十岁左右仍无所大为,事业无成,还得靠这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们去打天下。何况退一步来想,就算儿子失去了,还可以再生一个。只是,"千军易得",却是"良将难求"。所以,在得与失的天平上,孰重孰轻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市场竞争亦如古之兵战。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留住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仍是一个钢铁大王。"当然,卡内基的话,不无有对他已掌握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管理者的炫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功的企业家是从来不会忽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爱抚的。
在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哪个企业管理者能招贤纳士,稳住人才,就会形成企业内部众志成城,这个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已经证明,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情感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已大大超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硬件"规模而产生的效益。重视"情感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制胜法宝。而因企业管理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方法不同,造成企业兴衰的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