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春尽江南》读后感

2024/06/0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春尽江南》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1

《春尽江南》看完时,去了一趟湖南。在喝过湘江的水,看过张家界的奇峰险山后,再回头看江南的家乡,正是白光闪闪的盛夏。春已走远,心的灼热也如盛夏骄阳般灼热。

格非是位大气深沉的作家,《春尽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与其说他的小说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巨变带来精神上巨变的思考更为合适。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我或者你、他、她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有无言的悲凉。我已经找不回曾经如根一样深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刚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样的老树不知怎么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词挤进耳朵来,又有很多象一阵风一样离开。不是只有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种找不回根的哀伤。

格非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变化的。

说得不过是谭端午和庞家玉这一对夫妇寻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认识到结婚以及婚后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显得琐碎、焦躁而又神经质。买房子、丢房子、找回房子;读书、工作、赋闲;学生、知识分子、头子、底层警察、暴发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无业者,以民间众生相来解读一个时代。

个人认为格非写这篇小说有非常巧妙的编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致的地方,因为一声声蝉鸣的干扰,竹林也世俗起来。世俗无人可逃。小说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缭乱,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庞家玉在时代的大浪中随风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神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丈夫谭端午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诗人。虽然他知道莫奈,听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真心爱着池塘的莲花,又能写出莲花一样的诗,但在时代的声声噪鸣下,消沉得只是每日叠高了枕头赖在床上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为能干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文化人的谭端午世俗生活的将会落魄而无尊严。

看看因为时代与生存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吧!谭端午的同学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宽,在恪守内心价值的路上却越走越窄;谭的上司冯延鹤以庄子似的哲学保持内心的'高洁,却在现实中无比艰辛地抚育着孙子,给了儿媳与孙子生存的环境,还要在世俗面前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尊严贬低;谭的哥哥曾有聪慧的头脑,却抵不住权势的胁迫,最终以在壮年的精神失常来了却一生;谭的妻子庞家玉,人生的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轰轰烈烈地将自己席卷在红尘滚滚的人潮中,却在内心难掩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曾经是乌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沦为了不合时宜的酸腐,曾经寄托了情感的纯净的诗之泪变异成了盛夏里多余排泄的臭汗,曾经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居住的小岛,当下则变成“销魂蚀骨”的淫窝,就是时代转变最好的讽刺。

小说最后以庞家玉癌症离世收尾,在时代的洪流前,生命终归渺小而无力,有用或者无用,都难掩人生的荒凉。

格非的对时代的思索寄存在小说的末尾,比如庞家玉最后再入西藏,有种宗教似的皈依,这也是种精神上的回归;比如谭端午对时代“重归淳朴”的寄望,比如那个在优渥富足的生活中无所事事的绿珠最后决定在幼儿园当一名老师,因为“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谭端午和庞家玉最后也领悟到内心保留着彼此的爱,在家玉死后,谭端午戒了烟,并完成了最初的那首诗。如同在嘈杂的世间,有人最终还是找到了打动内心的音色。形似枯槁,心却未死,诗意江南等待时代的又一轮春色。作文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2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作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3

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格非的这部小说。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贴近现实的品了,近一时期以来,有评论家发现,许多善写现实题材的家改写历史题材了,有些让人忧心,确实也有点儿,特别是都市题材的,更是难有佳。这个混乱纷繁的当下,让人有点无法下笔的感觉,格非似乎并不以为意,故意贴得紧紧的,时不时地就把时下的热点事件、社会新闻穿插进去,几乎涵盖了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腐败、医疗特权、食品安全、房地产黑幕、强拆,还有律师事务所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件,矛盾无时无刻不在酝酿、产生、发展、恶化着,不过者又偏偏不去用力,也不去追究其始终,这样的手法,值得借鉴一下——我只陈述事实,不表达意见,你能奈我何?敢于写,且能写到要害上,是要一定功夫的,也是要一定社会担当的。许多家觉得不好写,干脆避而不写,知难而退了,多少有些怯懦吧?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它的书写者。

通篇故事并不曲折离奇,所以,能牵着人读完的,并不是浅层次上的故事,而是别的深一些的东西。一是者的语言功力,许多闪着睿智光芒的语句被者点缀在合适的地方,令人把玩再三,心下默然;二是者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与追问,文中的人们无不拼命在寻找世外桃源,甚至在苦心营建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是他找到或建起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吗?三是对人的本性的思考,者借他人之口,将这个时代里的人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类,也颇值得玩味。

下面来说说文中的人物。首要人物就是男主人公谭端午,全文的视角大多是以他的日常生活展开的。他是名校的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且差一点就读了博士。还是早年叱咤文坛的知名诗人,到了当下却成了时代的边缘人,他妻子评价他是个正在“烂掉”的人,他成天钻在家里玩音响,读《五代史》,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或者说是他在故意回避,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始终缠绕着他。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做主,教育孩子他不得插嘴,买房装修他帮不上忙,而且还帮倒忙,车不会开,钱也挣不来。多亏有两个铁哥们,才让他不至于混得太不像样。这样的男人真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由早年的放浪形骸、热血不羁,急速转变到后来事业上的苟且偷安,婚姻上的俯首听命,让人深感造化弄人,或许者还想表达一种个体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无力感,所以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爱不起来又恨不下去的角色。

围绕在男主角身边的女性主要有三个人:他的妻子、知己以及母亲。

庞家玉(李秀蓉),谭端午的妻子,这是个顺应时代的女强人,她受高人点化通过一些手段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并开始了社会主流人士的主流人生。她家里家外一把手,与精明的婆婆周旋,为儿子的学业操劳,她有温情的一面,多次在处理案件时面对卷宗流下悲悯同情的眼泪。不过她也有缺点,有令人可恨的一面,她对儿子学业的严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丈夫不忠,有偶尔的出轨行为。但所有一切都在一纸诊断书面前化为了乌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彻底忏悔了,并且最终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这是个多么矛盾的女性啊,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方面,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转眼过后她又会在儿子的睡床前后悔自己的狂暴。社会残酷的竞争通过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的家教方式传递给了下一代,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者对其有着显而易见的批判。单凭这一点,也值得许多为人父母的来读读这本书。

不过,文中儿子若若的成绩忽高忽低的变化又太过于戏剧性了一些,小学时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重点小学,初中又是走后门进的重点中学,居然还在期中考时考到全年级第八十三名,尽管后来跌到三百名,仍然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绿珠简直就是为中年谭端午量身订做的。那是个能将艾略特的《荒原》的几个不同版本都一字不落背下来的文艺女青年,略带忧郁,略带天真,有时喜怒无常。有时善解人意,带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对人无害,又轻易地能被人骗,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值得怀疑,我们身边不缺女文青,缺的是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因为女文青们也大都是很实际的,她们大多待价而沽,期待某日钓到个把高富帅,真正能把谭端午这样的落拓文人看在眼里的实在是稀有动物了吧。

谭端午母亲张金芳是个颇不简单的老太太,她能将律师女强人的儿媳妇治得服服帖帖,她足不出户,但能通过一台25吋的彩电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儿子儿媳请她去唐宁湾刚装修一新的房子里居住,她劈口就说不去,因为她知道装修有害物质的“半衰期”会长达七年。“半衰期”这词儿也太专业了些吧。不过有这样一个极品老妈,谭端午的个性或许反倒又有了些理论上的依据。

陈守仁与凌吉士是直接影响着谭端午生活的两个人,前者死得很是惨烈,之所以安排给他这样宿命般的结局,可能包含着者的一种批判意识,走在时代前端的这类人们,可能是走得太快了些,所以注定会摔跤,甚至是吃大亏。凌吉士始终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他串起了许多人和事,缺了他还真是不行。

文中穿插了许多次要人物,但是也很出彩,甚至让人怀疑这些人都是有原型。扒灰的老冯,玩世不恭的小史,黑白两道都混得来的国舅,欺软怕硬的小钢炮,开破奥拓到处混饭吃的文联老田及几个画家们,海外归来大发牢骚的宋蕙莲,光头饭店的老板,诗歌研讨会上的那些人,无一不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小顾的描写笔墨不少,但人物形象有些扁平,不真实感强烈,保姆小魏也有点类似的感觉,她们没有强烈的爱恨,像任人摆布的玩偶。

文中最另类的人物应该是谭端午的同母异父哥哥王元庆了,那个不知是真疯还是假疯的人。诗人和疯子最让人搞不懂,而他偏是二者兼占。经历很传奇,但是又太传奇,你无法想像一个书呆子型裁缝会去倒卖钢材并发家,不过后来去搞乌托邦实验倒是还有可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伤。他一手建成的那座现代化的精神病院有些隐喻的味道,同时这医院也充当了一回新闻背景——上访人员被关精神病院似乎成了一时的风气,者对这一桥断的轻描淡写更强化了这一论断。

最后来谈谈不足。

者像个医生,只诊病,并不负责开药方。文中的环境描写,少有风清气爽的时候,要么是雾霾烟尘,要么是阴风呼啸,要么是各种臭味混杂,要么就是大雨也洗不清的污浊河流。一边是林立的高楼,一边是残破的村落。几代人精神的后花园“花家舍”到了当下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被一个四川来的精明人打造成了“销金窟”……这类似于大夫把脉后陈述病症,但只一味摇头,并不下笔开药,似乎病人无药可医?不得而知。男主人公的无力感太强,胆小怯懦,连在心里或口头上要点强都难。这种病态的知识分子形象,让人很失望,真担心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们也如此。

要说,掩卷之后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还是当属教育问题,谭良若的命运一直把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几次都担心这孩子会撑不住的,特别是鹦鹉丢失之后,已经到了丧魂落魄的地步了,没被逼上绝路真是奇迹。不过,者给这可怜孩子安个改过自新,奋发图强的结尾还是让我感到有些突兀。这孩子怎么一夜之间就“开窍”了?

总之,为一部反映当下时代病症的小说,尽管并无药方,仍可为一个病理标本留与后人一览。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4

读《春尽江南》,情绪一波三折。最初觉得不知所云,虽然每一段都明白易懂,叠加起来却不不知道什么意思。再看下去居然拍案叫绝,觉得精彩绝伦,越看越喜欢。因为有事搁浅了,再拿起来又是,再找不回那份知己欣赏,直至读完,几乎没有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读到最后我的心情沉重,内心充满烦躁、郁闷和绝望,小说多角度展现了当今社会的现状,探讨了人在各种处境下的真实表现。读后感悟多多,我只能从中截取其中一二。

一、直面当代现实生活

如作者自己所说:《春尽江南》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决绝味。小说描写了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儿子若若及周围各色人群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

格非赞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观点:作家首先必须精通现实,洞察社会,描述你所处时代的真实,如果写作脱离了现实是非常可怕的;其次,作家要精通“魔法”,你要有形式、有方法把你看到的现实表达出来,让作品有可读性。

作者的笔好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剖析当今市场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把当今社会种种弊病赤裸裸直接呈现到读者面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不公良民受欺,规章有令难行,惩罚措施不力。一部现实真实人生的范本,浓缩现了社会万象,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一一展示无遗,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一直觉得这个社会许多人观念出了问题,做人虚伪浮躁,急功近利,做事缺乏信誉,没有底线,笑贫不笑娼,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读了《春尽江南》,各种太多事件纷至沓来接踵而至,觉得这本书过于集中罗列负面事件、过于夸大当下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问题,但是想到每天阅读报刊杂志和新闻报道,有许多生活真实比之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只有无语。

《春尽江南》作者是用心在写当今社会,写现实生活,在写真实人生。写出了作者深沉思考,写出作者的忧患意识,这一切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细致体验和深沉思考。否则面对着复杂多元、万花筒一样瞬息多变的社会现实生活,很难抓住社会万象的焦点,更无法写出这样杰出的超越生活的文学作品。

二、独特鲜明人物形象

作者曾经说《春尽江南》是写了一个失败者的故事,我读了以后觉得岂止一个失败者呢?小说中几乎所有人都承受不同压力,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只以主人公全家为例。

以当今现实社会世俗眼光来看,端午显然不是一个成功者,虽然他是诗人,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是他的才华多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对此这个现实的社会不需要,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他既无能也无用,遇事软弱无力,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于是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几乎一事无成。妻子骂他“正在一点点烂掉”但是他并不在意。

格非很欣赏端午:想表现端午实际上是在反抗现实,有勇气抛弃掉那些世俗的东西,然后在一个正在腐烂的办公室,拿20xx元钱的工资坚持写诗,但他其实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他不说。

端午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但是实际上他从来没能“有勇气抛掉那些世俗的东西”。或者说在精神上,他不认同当今价值观,不屑为五斗米折腰,在现实中他安然接受名利带来的种种生活享受。他有比较高消费需求,他拿20xx多元工资,每月只够自己抽烟,出门打的,在高档餐厅会友等等。那么他们家生活压力全落在家玉头上。

“在这个恶性竞争搞的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生活的很放松很滋润,实际上他很享受这种置之度外的生活。妻子离开他的不适,觉得不是共同记忆在漫长岁月中积累起来的召唤力量,而是长期依赖成为习惯。

与他相对应的,家玉无疑是“成功者”,家玉凡事力求完美,她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器,她几乎都踩准飞速发展时代节拍一步不落,尽管学的船舶制造,摆地摊、倒卖廉价服装,开过小店,拒绝去摇摇欲坠杂志当编辑,她不屑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为伍,经过高人指点和刻苦自学,考取律师执照,与人合伙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很快家里经济显著改善,需要两台冰箱、请了保姆、儿子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全市最好的小学、买了一栋带花园的住房,开回一辆红色本田,家里家外事无巨细,事事都要她亲力亲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疯狂折腾儿子,教儿子读奥数,她几乎失去母性。

家玉在追赶成功人士的道路上跑的太快了,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灵魂追不上。就这样追逐、忙碌、奔波,却突然发现,越是步履匆匆,却是贴近成功,却离初衷越远,她自以为在追求成功,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心灵的迷失让她最终一无所有,所谓的成功最终像吹大的气球破灭了。就如她在购房是忽然意识到那样,一个人漫长的一生:迎合、顺从、犹豫、挣扎抗争、忧心忡忡、未雨绸缪、凡是力求完美,不管你怎么折腾,到了最后,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化妆师,用不了几分钟,就会把你轻易打发掉……或许她并不适合做律师,或许她一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与她本意格格不入,她总是竭尽全力做自己感到厌恶的事,做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她性格中存在不为人知的悖谬。在她的身上,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聚焦得更为彻底,她的的精神困境和内心矛盾,也能够更多的映照出现代人的痛苦和精神矛盾。

她曾经是一个喜爱诗歌的纯真青涩女生,曾经疯狂喜欢海子,最终身患绝症,被时代车轮甩下,又人性回归最初。本质上觉得他们一样敏感,所以一样纠结。只是家玉更努力、更勤奋,更热情,更纯真,更能干,为追求成功不惜一切代价,像飞蛾扑火一样,所以最后她输的更惨。

他们的儿子若若,我没有觉得如作者所说有自闭症倾向,反而有了新人的特质,为了当代理班长,表现对同学的自私和无情。

三、语言生动准确细节真实

语言叙事趋向于快节奏和简单直白,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非常合拍,同时穿插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刻思考,语言充满哲理,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事情很多,阅读时间周期比较长,有时候在旅游途中,有时候在医院病房,有时候不知道读到哪里,奇妙发现这本书无论哪一页翻开就可以津津有味读下去,有时候读过再读一遍居然会有不同先前的感悟。

语言及环境有鲜明时代特征:如孙俪、周杰伦、7—11,以及不时插入的热点事件,如动车、强拆,环保、食品安全、法制事件等社会问题包括一些时髦的词汇和不加修饰的国骂,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是一部关于当下的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很善于抓人物特征,往往寥寥几笔人物栩栩如生。比如端午母亲保姆小魏:她伺候母亲还不到两年,孩子气的口吻,眼中亮晶晶的光芒,身上掩藏不住的活力,都一并消失不见了。

小说内涵极为丰富、寓意深刻、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阅读过程中对我们心灵产生极大冲击,让我们震撼,令我们反省,激发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一直以来的追求推崇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正真意义上的成功?他让我们读者沉浸在“我们的灵魂究竟需要什么?”“金钱名利真的就是万能的吗?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5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者为学者型的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品!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6

《春尽江南》看完时,去了一趟湖南。在喝过湘江的水,看过张家界的奇峰险山后,再回头看江南的家乡,正是白光闪闪的盛夏。春已走远,心的灼热也如盛夏骄阳般灼热。

格非是位大气深沉的作家,《春尽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与其说他的小说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巨变带来精神上巨变的思考更为合适。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我或者你、他、她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有无言的悲凉。我已经找不回曾经如根一样深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刚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样的老树不知怎么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词挤进耳朵来,又有很多象一阵风一样离开。不是只有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种找不回根的哀伤。

格非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变化的。

说得不过是谭端午和庞家玉这一对夫妇寻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认识到结婚以及婚后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显得琐碎、焦躁而又神经质。买房子、丢房子、找回房子;读书、工作、赋闲;学生、知识分子、头子、底层警察、暴发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无业者,以民间众生相来解读一个时代。

个人认为格非写这篇小说有非常巧妙的编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致的地方,因为一声声蝉鸣的干扰,竹林也世俗起来。世俗无人可逃。小说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缭乱,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庞家玉在时代的大浪中随风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神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丈夫谭端午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诗人。虽然他知道莫奈,听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真心爱着池塘的莲花,又能写出莲花一样的诗,但在时代的声声噪鸣下,消沉得只是每日叠高了枕头赖在床上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为能干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文化人的谭端午世俗生活的将会落魄而无尊严。

看看因为时代与生存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吧!谭端午的同学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宽,在恪守内心价值的路上却越走越窄;谭的上司冯延鹤以庄子似的哲学保持内心的高洁,却在现实中无比艰辛地抚育着孙子,给了儿媳与孙子生存的环境,还要在世俗面前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尊严贬低;谭的哥哥曾有聪慧的头脑,却抵不住权势的胁迫,最终以在壮年的精神失常来了却一生;谭的妻子庞家玉,人生的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轰轰烈烈地将自己席卷在红尘滚滚的人潮中,却在内心难掩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曾经是乌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沦为了不合时宜的酸腐,曾经寄托了情感的纯净的诗之泪变异成了盛夏里多余排泄的臭汗,曾经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居住的小岛,当下则变成“销魂蚀骨”的淫窝,就是时代转变最好的讽刺。

小说最后以庞家玉癌症离世收尾,在时代的洪流前,生命终归渺小而无力,有用或者无用,都难掩人生的荒凉。

格非的对时代的思索寄存在小说的末尾,比如庞家玉最后再入西藏,有种宗教似的皈依,这也是种精神上的回归;比如谭端午对时代“重归淳朴”的寄望,比如那个在优渥富足的生活中无所事事的绿珠最后决定在幼儿园当一名老师,因为“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谭端午和庞家玉最后也领悟到内心保留着彼此的爱,在家玉死后,谭端午戒了烟,并完成了最初的那首诗。如同在嘈杂的世间,有人最终还是找到了打动内心的音色。形似枯槁,心却未死,诗意江南等待时代的又一轮春色。作文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7

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格非的这部小说。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贴近现实的作品了,近一时期以来,有评论家发现,许多善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改写历史题材了,有些让人忧心,确实也有点儿,特别是都市题材的,更是难有佳作。这个混乱纷繁的当下,让人有点无法下笔的感觉,格非似乎并不以为意,故意贴得紧紧的,时不时地就把时下的热点事件、社会新闻穿插进去,几乎涵盖了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腐败、医疗特权、食品安全、房地产黑幕、强拆,还有律师事务所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件,矛盾无时无刻不在酝酿、产生、发展、恶化着,不过作者又偏偏不去用力,也不去追究其始终,这样的手法,值得借鉴一下——我只陈述事实,不表达意见,你能奈我何?敢于写,且能写到要害上,是要一定功夫的,也是要一定社会担当的。许多作家觉得不好写,干脆避而不写,知难而退了,多少有些怯懦吧?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它的书写者。

通篇故事并不曲折离奇,所以,能牵着人读完的,并不是浅层次上的故事,而是别的深一些的东西。一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许多闪着睿智光芒的语句被作者点缀在合适的地方,令人把玩再三,心下默然;二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与追问,文中的人们无不拼命在寻找世外桃源,甚至在苦心营建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是他找到或建起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吗?三是对人的本性的思考,作者借他人之口,将这个时代里的人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类,也颇值得玩味。

下面来说说文中的人物。首要人物就是男主人公谭端午,全文的视角大多是以他的日常生活展开的。他是名校的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且差一点就读了博士。还是早年叱咤文坛的知名诗人,到了当下却成了时代的边缘人,他妻子评价他是个正在“烂掉”的人,他成天钻在家里玩音响,读《五代史》,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或者说是他在故意回避,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始终缠绕着他。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做主,教育孩子他不得插嘴,买房装修他帮不上忙,而且还帮倒忙,车不会开,钱也挣不来。多亏有两个铁哥们,才让他不至于混得太不像样。这样的男人真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由早年的放浪形骸、热血不羁,急速转变到后来事业上的苟且偷安,婚姻上的俯首听命,让人深感造化弄人,或许作者还想表达一种个体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无力感,所以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爱不起来又恨不下去的角色。

围绕在男主角身边的女性主要有三个人:他的妻子、知己以及母亲。

庞家玉(李秀蓉),谭端午的妻子,这是个顺应时代的女强人,她受高人点化通过一些手段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并开始了社会主流人士的主流人生。她家里家外一把手,与精明的婆婆周旋,为儿子的学业操劳,她有温情的一面,多次在处理案件时面对卷宗流下悲悯同情的眼泪。不过她也有缺点,有令人可恨的一面,她对儿子学业的严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丈夫不忠,有偶尔的出轨行为。但所有一切都在一纸诊断书面前化为了乌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彻底忏悔了,并且最终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这是个多么矛盾的女性啊,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方面,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转眼过后她又会在儿子的睡床前后悔自己的狂暴。社会残酷的竞争通过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的家教方式传递给了下一代,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作者对其有着显而易见的批判。单凭这一点,也值得许多为人父母的来读读这本书。

不过,文中儿子若若的成绩忽高忽低的变化又太过于戏剧性了一些,小学时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重点小学,初中又是走后门进的重点中学,居然还在期中考时考到全年级第八十三名,尽管后来跌到三百名,仍然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绿珠简直就是为中年谭端午量身订做的。那是个能将艾略特的《荒原》的几个不同版本都一字不落背下来的文艺女青年,略带忧郁,略带天真,有时喜怒无常。有时善解人意,带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对人无害,又轻易地能被人骗,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值得怀疑,我们身边不缺女文青,缺的是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因为女文青们也大都是很实际的,她们大多待价而沽,期待某日钓到个把高富帅,真正能把谭端午这样的落拓文人看在眼里的实在是稀有动物了吧。

谭端午母亲张金芳是个颇不简单的老太太,她能将律师女强人的儿媳妇治得服服帖帖,她足不出户,但能通过一台25吋的彩电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儿子儿媳请她去唐宁湾刚装修一新的房子里居住,她劈口就说不去,因为她知道装修有害物质的“半衰期”会长达七年。“半衰期”这词儿也太专业了些吧。不过有这样一个极品老妈,谭端午的个性或许反倒又有了些理论上的依据。

陈守仁与凌吉士是直接影响着谭端午生活的两个人,前者死得很是惨烈,之所以安排给他这样宿命般的结局,可能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批判意识,走在时代前端的这类人们,可能是走得太快了些,所以注定会摔跤,甚至是吃大亏。凌吉士始终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他串起了许多人和事,缺了他还真是不行。

文中穿插了许多次要人物,但是也很出彩,甚至让人怀疑这些人都是有原型。扒灰的老冯,玩世不恭的小史,黑白两道都混得来的国舅,欺软怕硬的小钢炮,开破奥拓到处混饭吃的文联老田及几个画家们,海外归来大发牢骚的宋蕙莲,光头饭店的老板,诗歌研讨会上的那些人,无一不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小顾的描写笔墨不少,但人物形象有些扁平,不真实感强烈,保姆小魏也有点类似的感觉,她们没有强烈的爱恨,像任人摆布的玩偶。

文中最另类的人物应该是谭端午的同母异父哥哥王元庆了,那个不知是真疯还是假疯的人。诗人和疯子最让人搞不懂,而他偏是二者兼占。经历很传奇,但是又太传奇,你无法想像一个书呆子型裁缝会去倒卖钢材并发家,不过后来去搞乌托邦实验倒是还有可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伤。他一手建成的那座现代化的精神病院有些隐喻的味道,同时这医院也充当了一回新闻背景——上访人员被关精神病院似乎成了一时的风气,作者对这一桥断的轻描淡写更强化了这一论断。

最后来谈谈不足。

作者像个医生,只诊病,并不负责开药方。文中的环境描写,少有风清气爽的时候,要么是雾霾烟尘,要么是阴风呼啸,要么是各种臭味混杂,要么就是大雨也洗不清的污浊河流。一边是林立的高楼,一边是残破的村落。几代人精神的后花园“花家舍”到了当下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被一个四川来的精明人打造成了“销金窟”……这类似于大夫把脉后陈述病症,但只一味摇头,并不下笔开药,似乎病人无药可医?不得而知。男主人公的无力感太强,胆小怯懦,连在心里或口头上要点强都难。这种病态的知识分子形象,让人很失望,真担心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们也如此。

要说,掩卷之后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还是当属教育问题,谭良若的命运一直把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几次都担心这孩子会撑不住的,特别是鹦鹉丢失之后,已经到了丧魂落魄的地步了,没被逼上绝路真是奇迹。不过,作者给这可怜孩子安个改过自新,奋发图强的结尾还是让我感到有些突兀。这孩子怎么一夜之间就“开窍”了?

总之,作为一部反映当下时代病症的小说,尽管并无药方,仍可作为一个病理标本留与后人一览。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8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作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