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且听风吟》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且听风吟》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且听风吟》有感 篇1
《且听风吟》,一本把村上春树从酒吧老板引向作家的一枚指向牌,或许早已经突破了它文学的意义,它像是给我们一种泉水流过肌肤的光滑和清冽,让人感觉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情感的真实表达。
Part1:
从头到尾,村上春树都在都在渲染一种真实和虚构的模糊感。他用大量笔墨描写真实的哈特费尔德和《火星的井》;然后又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村上式”的井,于是,读者都无一例外的掉入了他预设的井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表达什么,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村上春树太过理性。但他的理性又不是单纯的理性,他的理性里包含着感性,他懂的深刻把握,就像拳头里攥着一把嫩芽,村上在很认真的保护着这份他独有的特点。以至于他在《且听风吟》里写道:“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喜欢这句充满理性的话。或许村上春树想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观点,然后让我们带着理性读这本书——一本充满虚构的书。
Part2: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幻想之旅。他的朋友们太过奇特,比如类似愤青的“鼠”;对“我”关爱有加的中国调酒师师杰,甚至是与“我”偶遇,向我借CD的女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个人随感,或者用另一种语言来描述,是孤独感,以至于有人从里面找到了九个孤独的镜头。但我更注重村上春树对现实的描述。他也似乎在对现实进行着简单的批判,他的批判不刺耳,更清新,如果说托尔斯泰的批判是白兰地,那村上春树的批判则是葡萄酒。他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但他往往点到为止。
他批判的载体被放在了一个叫“鼠”的.人身上,这也是我在里面最喜欢的角色。喜欢“鼠”这个角色,倒不是因为他愤青,他直爽,而是因为他有钱,然后他还能那么愤青,那么直爽。他说,“什么有钱人,统统是王八蛋”。你想想,他那么有钱,却又因为有钱而看不起自己,当着“我”的面讽刺自己说自己是“王八蛋”。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富人对穷人的愧疚感,或是富人的另一种炫耀方式——毕竟我们不懂富人的思想。
Part3:
他继续阐述自己对金钱的看法,“我”在跟偶然邂逅的女生聊天的时候,那一段让人记忆深刻。“你家一定很气派吧?”“啊,要是气派加没钱,怕是会高兴得掉出泪来。”她继续用吸管头搅拌姜汁汽水。“可我家穷酸得多。”“怎么知道?”“闻味啊!就像阔佬能闻出阔佬的味道,穷人也能闻出穷人的味道。”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生,询问“我”的家里是否很气派,然后骄傲地把自己总结的分辨穷人富人的方法告诉我,好像在向“我”炫耀一种什么独特的本领。其实,村上春树刻画的这个人物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她让我想起了《住在清潭洞》里的主角吴智恩,一个生活在富人区的贫穷人,却总是极力装出一副有钱的样子,有时会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多累啊;后来又想,发现生活在大环境下,不装太难了。
于是我记住了这句“闻味啊”,很轻浮的说出,有点害羞却又充满了自豪,因为先天没有优势,只能指望后天的努力,但悲伤地是,他们却在一路欢歌中栽跟头。跑得越快,栽地越恨,多希望不再爬起来。
还是这个女生,这个单纯的女生,在与“我”闲聊的时候和“我”开玩笑:“喜欢动物什么地方?”“是它不笑吧。”“嘿,动物不笑?”“狗和马倒是多少笑点儿。”“嗬嗬,什么时候笑?”“开心时。”这应该又是我们对快乐的又一种定义吧。
Part4:
除非村上春树,否则我们谁也无法探求这本书究竟是要表达什么。
他讽刺拜金主义,于是他写“较之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他鄙视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的现象,于是他写“我从纽约帝国大厦下面路过时经常撑一把伞,因为上面总是噼里啪啦往下掉人”,他懂得一个作家的职业操守,于是他写“文明就是传达”,他懂得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残酷,于是他写“人生下来就是不公平的”,他还写“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白昼之光,岂知黑夜之深”……
我想,这就是村上春树,他期待并呼吁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且听风吟。
读《且听风吟》有感 篇2
不久前读了个人比较喜欢的作者村上春树的作品--《且听风吟》。在合上这本短短一百五十页的书后,我第一时间能感受到的是那种淡淡的温和感,那村上先生一贯亲近的文笔也一直贯穿着整部作品之中。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风的极其平凡的年轻人在自己的葱茏岁月中的生活琐事和感情经历。虽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但是这正是绝大部分我们平凡人一生的过程,虽平凡而温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缓流淌。在我看来,这部村上先生的处女作是在他29岁时写给八年前也就是21岁时的自己的反思录。充满着大多数青年人都有对于青春逝去的伤感和无奈。而对主人公正值迷茫的青春时期的记叙,也正是作者对自己已过期羞涩年华的回望和感慨。
这部作品给我的启示是--面对孤独,学会坚强,对抗自己的软弱。我作为刚入学不久的新生,许多大学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的确让我很不适应,各种各样的上台演讲,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需要自己安排的学习规划;这些都是自己必须去面对和挑战的东西。书中的男主也是在这个人生节点中满脑子思考着“人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然而这种答案是很难能够直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的。而村上先生用温和春风般的书写风格,将青春的迷茫引入风吟之中,将年轻人的情绪悄无声息地安抚在心中,仿佛在劝慰我们:无须拼命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时间终将会证明一切。
的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自己真正感到高兴和值得的事情,而不必要过度纠结于自己选择的路是否充满迷雾和坎坷,自己行不行,只有走过才清楚。
最后我想和说的是:岁月安好,我们正值风华正茂,未来可期。如此,且听风吟,无需多言。
读《且听风吟》有感 篇3
《且听风吟》,一本把村上春树从酒吧老板引向作家的'一枚指向牌,或许早已经突破了它文学的意义,它像是给我们一种泉水流过肌肤的光滑和清冽,让人感觉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情感的真实表达。
Part1:
从头到尾,村上春树都在都在渲染一种真实和虚构的模糊感。他用大量笔墨描写真实的哈特费尔德和《火星的井》;然后又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村上式”的井,于是,读者都无一例外的掉入了他预设的井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表达什么,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村上春树太过理性。但他的理性又不是单纯的理性,他的理性里包含着感性,他懂的深刻把握,就像拳头里攥着一把嫩芽,村上在很认真的保护着这份他独有的特点。以至于他在《且听风吟》里写道:“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喜欢这句充满理性的话。或许村上春树想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观点,然后让我们带着理性读这本书——一本充满虚构的书。
Part2: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幻想之旅。他的朋友们太过奇特,比如类似愤青的“鼠”;对“我”关爱有加的中国调酒师师杰,甚至是与“我”偶遇,向我借CD的女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个人随感,或者用另一种语言来描述,是孤独感,以至于有人从里面找到了九个孤独的镜头。但我更注重村上春树对现实的描述。他也似乎在对现实进行着简单的批判,他的批判不刺耳,更清新,如果说托尔斯泰的批判是白兰地,那村上春树的批判则是葡萄酒。他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但他往往点到为止。
他批判的载体被放在了一个叫“鼠”的人身上,这也是我在里面最喜欢的角色。喜欢“鼠”这个角色,倒不是因为他愤青,他直爽,而是因为他有钱,然后他还能那么愤青,那么直爽。他说,“什么有钱人,统统是王八蛋”。你想想,他那么有钱,却又因为有钱而看不起自己,当着“我”的面讽刺自己说自己是“王八蛋”。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富人对穷人的愧疚感,或是富人的另一种炫耀方式——毕竟我们不懂富人的思想。
Part3:
他继续阐述自己对金钱的看法,“我”在跟偶然邂逅的女生聊天的时候,那一段让人记忆深刻。“你家一定很气派吧?”“啊,要是气派加没钱,怕是会高兴得掉出泪来。”她继续用吸管头搅拌姜汁汽水。“可我家穷酸得多。”“怎么知道?”“闻味啊!就像阔佬能闻出阔佬的味道,穷人也能闻出穷人的味道。”
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生,询问“我”的家里是否很气派,然后骄傲地把自己总结的分辨穷人富人的方法告诉我,好像在向“我”炫耀一种什么独特的本领。其实,村上春树刻画的这个人物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她让我想起了《住在清潭洞》里的主角吴智恩,一个生活在富人区的贫穷人,却总是极力装出一副有钱的样子,有时会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多累啊;后来又想,发现生活在大环境下,不装太难了。
于是我记住了这句“闻味啊”,很轻浮的说出,有点害羞却又充满了自豪,因为先天没有优势,只能指望后天的努力,但悲伤地是,他们却在一路欢歌中栽跟头。跑得越快,栽地越恨,多希望不再爬起来。
还是这个女生,这个单纯的女生,在与“我”闲聊的时候和“我”开玩笑:“喜欢动物什么地方?”“是它不笑吧。”“嘿,动物不笑?”“狗和马倒是多少笑点儿。”“嗬嗬,什么时候笑?”“开心时。”这应该又是我们对快乐的又一种定义吧。
Part4:
除非村上春树,否则我们谁也无法探求这本书究竟是要表达什么。
他讽刺拜金主义,于是他写“较之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他鄙视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的现象,于是他写“我从纽约帝国大厦下面路过时经常撑一把伞,因为上面总是噼里啪啦往下掉人”,他懂得一个作家的职业操守,于是他写“文明就是传达”,他懂得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残酷,于是他写“人生下来就是不公平的”,他还写“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白昼之光,岂知黑夜之深”……
我想,这就是村上春树,他期待并呼吁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且听风吟。
读《且听风吟》有感 篇4
知道村上是从大学开始的,不过继承我一贯的读书坏习惯,几本村上读下来,根本没有记住他的风格,词句,甚至情节。
这本《且听风吟》扉页我竟然没有标记,于是返回当当网上寻找了一遍,是去年十二月份买的,让村上孤单了快半年真是该当何罪,笑。
吃过午饭回来忙里偷闲,看了看这本书的序“人生旅途中的风吟”,译者林少华大体的介绍了一下由这本书可以看出的村上的风格,以及由这本“第一”所带来的村上的写作人生。
顺便说一句,翻译很难,所以我对于译者一定是抱着崇拜敬仰的态度的,有一部分时候,甚至可以上升到和作者平齐的高度,林少华我不甚了解,但他翻译过来的语言甚是流畅轻松,不晦涩,私以为很好。
再顺便说一句,也许是我还没有真正融进这个网络的世界,我看的书一定是纸张的实体书,一定是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笔在上面写写画画的,一定是可以记录当时心情的。
序写得很详细,有六页纸,倒是语气颇为推崇,也顺带提到了村上的其他几本书,或是恰好看过的,或者根本没有注意过的,因为调整了自己把这本村上的第一本书也当做自己看的村上的第一本书,所以发现了一些没有发现的东西。
《且听风吟》的文体给村上以后的文字做了铺垫是因为从写《风》中“尝到了甜头”:“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去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这是林少华在序中引用的村上的话,大致是后来在采访或是交谈中提及到这本书时村上有的感想吧,特地把这段话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是因为我自己看文章时刚好是不在乎语言的,而私以为这对于一个读者实在是最要不得的行为,作为作者可以洗净铅华,用自己认为最平实的语言把所思所感写出来,作为读者却应该细细的研究这种平实的语言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效果从而给自己写作的时候“不需要在乎语言”打下一定的基础。
至于序中提到的距离感,家庭,语言风格,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了解的事了,深入的去看去品味才行,所以暂时也没有办法发挥多少了。
另外摘录一些序中的的文字吧:
1深夜工作完后,一个人坐在厨房餐桌旁写小说(类似小说的东西),也就是说,独自以不成熟的手势一点一点做我自己的“房间”。那时我没有写伟大小说的打算(没以为写得出),也没有写让人感动的东西的愿望。我只是想在哪里建造一个能是自己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房间---为了救助自己。同时想道,但愿也能成为使别人心怀释然的住起来舒服的场所。这样,我写了《且听风吟》这部不长的小说,并成为了小说家。
这是序中提到村上应林少华的要求给中国读者写的信中的一段话,听起来,读这部小说会很舒服不是么,有小小的期待。
2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它无法捕捉,又无所不在,轻盈散淡,又叩击心扉,凉意微微,又温情脉脉,似乎轻声提醒在人生旅途中昼夜兼程疲于奔命的我们:且听风吟......
这是序的结尾,林少华总结的一段文字,是我喜欢的风格,却觉得给原本穿着纯白色衣服的序添加了一条过分花哨的丝巾,整体感觉有些微的下降,然而这不失为一段漂亮的话,对村上的文字也是一种总结。
序写于“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一日于窥海斋时青岛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林先生可爱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三年之后读到,不禁有些怀想,三年之前的那个四月十一日,认识村上了么?
读《且听风吟》有感 篇5
不久前读了个人比较喜欢的作者村上春树的作品--《且听风吟》。在合上这本短短一百五十页的书后,我第一时间能感受到的是那种淡淡的温和感,那村上先生一贯亲近的文笔也一直贯穿着整部作品之中。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风的极其平凡的年轻人在自己的葱茏岁月中的生活琐事和感情经历。虽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但是这正是绝大部分我们平凡人一生的过程,虽平凡而温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缓流淌。在我看来,这部村上先生的处女作是在他29岁时写给八年前也就是21岁时的自己的反思录。充满着大多数青年人都有对于青春逝去的伤感和无奈。而对主人公正值迷茫的青春时期的记叙,也正是作者对自己已过期羞涩年华的回望和感慨。
这部作品给我的启示是--面对孤独,学会坚强,对抗自己的软弱。我作为刚入学不久的新生,许多大学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的确让我很不适应,各种各样的上台演讲,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需要自己安排的学习规划;这些都是自己必须去面对和挑战的东西。书中的男主也是在这个人生节点中满脑子思考着“人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然而这种答案是很难能够直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的。而村上先生用温和春风般的书写风格,将青春的迷茫引入风吟之中,将年轻人的情绪悄无声息地安抚在心中,仿佛在劝慰我们:无须拼命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时间终将会证明一切。
的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自己真正感到高兴和值得的事情,而不必要过度纠结于自己选择的路是否充满迷雾和坎坷,自己行不行,只有走过才清楚。
最后我想和说的是:岁月安好,我们正值风华正茂,未来可期。如此,且听风吟,无需多言。
读《且听风吟》有感 篇6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我看过两次这本书,第一次是大一,十八岁。正是那个青春疼痛的年代,之后又看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当时正是刚刚进入大学,个性是那种很闷的,有许多看不惯的人和事,就和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一样,说不准是高傲而孤寂还是落寞且平庸。总之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那时候是很喜欢这两本书的,写出了无聊且无谓的生活,但却羡慕“我”有一个随时可以喝酒的朋友,一个无意中认识的四个手指的女生,和那个放假了就可以用灌满25米长的游泳池的啤酒和铺满地面的五厘米厚的花生壳打发一整个夏天的城市。
第二次看这本书是因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读书笔记活动,推荐书单里我一眼就看见了这个名字,脑海里想起的回忆居然是诗歌。于是我又打开这本书看了一遍。心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这是的我,20岁,和书中男主一样的年纪。可是此时的我却已经不在是那个当初看似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需要的我了,现在的我,忙碌且充实。可是我并不因此觉得这本书不好,甚至我觉得第二次看时的收获更多。
慢慢想了想,他在里面讲了四个故事。“我”暑假回老家的十八天里,碰见一个女孩,吃饭、散步、听歌、睡觉最后回了学校,从此再没有交集,之后毕业,结婚。朋友鼠,家里很有钱,却又最讨厌有钱人,想拜托男主帮忙追一个女生,最后却没实现。后来鼠靠写小说为生,此前是一个除了体育新闻和广告什么铅字也不看的人。这中间还穿插了“我”的三个初恋和一个暗恋“我”的女生的故事。全文七万字左右,我第二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看完了。
其实想想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无聊、寂寞、无所事事。有的人也许会将这种生活状态贯穿一辈子,有的人也许也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当时的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觉得自己很普通生活也很普通,像湖一样,毫无高潮起伏。现在的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波澜平静的湖水流入了一条江河。奔腾不息。
且听风吟,合上书想了想,我真的感觉自己什么都没看懂,什么都不记得了,故事情节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平无奇,人物形象仿佛就是自己。哦,自己。慢慢回想起原来的自己,青春期特有的孤独混着夏日湿热的天气随着那些岁月静好与年少懵懂在男孩子的运动鞋和女孩子的白裙子里悄悄流逝,闭上眼,仿佛能听见蝉的鸣叫、云的流动,风的声音。那就是青春的独一无二啊。其实并不需要看懂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你只需要能在里面看见自己的青春就行了。就和初恋一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