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2024/06/0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1

最近的“双减”政策落地,这次国家出手,动了真格,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和一个初二学生的姨妈,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和一对一辅导都无法实现了。

外甥女在我们这个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培训圈,被家长们称为“妖学圈”的一家大型培训机构进行数学和物理的学习。因为“双减”政策不允许在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培训,机构将时间调整到了周一到周五晚上,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因为上课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另外外甥女喜欢的任课老师都被裁员,最后放弃了培训,申请了退费。所幸没多久退款就到帐了,据说全国各地好多家长屯了课,结果无法拿到退款,损失惨重。

我闺女初三了,中考即将到来,课程多作业多,百分之五十的普高录取率让家长焦虑,学校是很负责的,安排了免费的晚自习和周末辅导,原本打算周末请人查漏补缺辅导一下的,也因为没有时间只好放弃。

这些变化对我们家长的心态确实有影响,连我这么淡定的都有点迷茫了不过后来明白了。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他们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胜败乃兵家常事,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孩子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有机会经历失败,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将来才能“输得起”O只有这样,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不论生活如何风云变幻,孩子都会从容应对。事实证明,走得最远的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一学就会的学生,而是那些智力中上但遇到困难不放弃、最有恒心的学生。

智力,归根结底是综合自己所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因素大多数是智力测试显示不出来的。每位孩子的天分需要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帮他们去发掘,千万别把责任寄托在任何考试上。孩子像雪花、树叶,各不相同,不必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我们的爱和接纳,孩子很难去接纳并尊重自己,那安全感一健康自我的基石,也就很难建起了。

青少年在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充满着幻想、尝试和错误,很多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发现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成功”就根本不存在。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后,他们摸索着如何去平衡,如减低表现的压力、避免课业和活动过重、找到自己的兴趣、保留放松时间和全家相处时间等。

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情绪调控力强的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发生冲突时头脑保持客观冷静,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更快乐。相反,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或表达能力弱,都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不良情绪还常常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些学生经常抱怨头疼,肚子疼等,但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生理原因。

综上,我的感悟是,初中像分水岭,是孩子通往独立最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因此应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智商、情商、逆商,还可以加上财商,成绩和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名牌大学也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多陪伴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人都把教育放在了基本国策的重要位置上狠抓和落实。得益于此,我们的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日益提升,崭新领域、尖端学科的不断涌现,大批优秀高校学府的齐头并进,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各类教育、培训需求的机构百花齐放等等。

诚然,教育依然长期处于相对畸形的状态,其根源在于“教”与“育”的严重失衡。成绩第一,教学至上,唯成绩论多年来已经成为诸多学校、家庭教育的座右铭,而由此引发的教师绩效、评优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的机制,家长无法接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在近年来资本不断涌向教育领域的推波助澜下,已呈愈演愈烈之势。于是,当我们抽身当下,正视先前教育所塑形出的“成品”和“半成品”时,蓦然发现隐藏在诸如“北大才子弑母”背后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早已成为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阿喀琉斯之踵。

“教”是知识和技能的灌溉;“育”是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教与育的比重纠正和配平迫在眉睫。于是,“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作为教育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笼罩在孩子头顶的沉重的课内和课外学业负担;作为把教育引流回归家庭的矫正器,卸掉了压在家长肩头的繁杂的补课、培训的经济负担;作为为为师者及学校经营指引方向的灯塔,驱散了教育中以偏盖全的迷雾,明亮了“教书”后面的“育人”二字。

“双减”政策施行以来,作为家长,最大的难题,就是观念的转变。多少家长许和我一样,周一到周五把孩子扔给学校,周六周日把孩子扔给培训班和兴趣班,然后刷刷抖音,玩玩手游,逛逛淘宝,至多完成接送,问问情况,便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为人父母的教育责任。“双减”政策犹如一盆冷水,泼向了秉承这种金玉其外的家庭教育的父母的头顶。而教育的失调,另一层面正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例失衡,过于依赖学校的主体作用,丧失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追根溯源,正是酿造高材低能,孩子价值观扭曲的罪魁祸首。“双减”政策很好地迈出了第一步,让教育根植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的土壤体系中,让孩子成长于社会-学校-家庭的沉浸式的教育氛围中,而明年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更将为其完成政策法律层面的闭环。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不是在孩子上一年级之后就下课了。相反,“双减”政策为家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它间接减去了家长们部分可见的经济负担,却将更重要的,原本就属于家长们的无形的“素质”教育课程重新摆在了监护人们的面前,而这一节课,将无时不刻地持续下去。太多时候,我们只看孩子的卷子、考试和成绩,却忘记了脑海深处的“德、智、体、美、劳”。当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孩子沟通,仔细审视她的学习状态,聊聊发生在学校的大事小事的'时候,我才发现,亡羊补牢,刻不容缓。

学习依然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双减”政策施行以后,孩子可以更快更早地完成作业。当她准备奔向手机、电视或者ipad的时候,我会拉住她,让她把作业再重新整理一遍。以前,孩子的一句“写完了”就是我开启放养模式,也是她放飞自己的号角。现在,我会让她把不清晰的字擦掉重新写,把手写的答题线改成用尺子画成笔直,把不规范的英文字母再次写过。都是写完,潦草和认真却有着天壤之别。对待学习,态度是第一位的,所以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这不是学习的样子,告诉孩子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是辛苦的事情,她不是为老师、为家长而学习,是为她自己学习。第二步,我为她准备了一个计时闹钟,无论是整理,善始善终。铅笔削好,文具摆放整齐,每一科的书本分类放好,口罩、纸巾、水杯等在学校要用的,也各归其位,整理好桌椅和辅助教具,让书包、书桌重新变得井井有条。

当她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进入自己的休闲时间时,我会让她等一等,和我说说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尤其是让她说说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塑造孩子的素质,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孩子开始。首先是道德品质。中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言谈举止是孩子的一张名片,这方面,我坚决不允许孩子说话带脏字,要用敬语,而且还要经常指导她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学会担当,当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哪怕只是铅笔碰到了同桌的衣服,也要说“对不起”;诚信待人,自己的错误,要勇于向老师、同学和家长坦诚,不能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坚决杜绝孩子的骄气二气,在学校,难免会和同学们之间发生碰撞,也要学会说“没关系”,尝试去理解包容;不攀比不浪费,学会勤俭节约,我为她买了铅笔延长器,让每一支铅笔在短到无法手握的时候,都可以物尽其用;守时守约,遵守和同学们的约定……

身体是学习生活的基础。为了配合新的中考体育改革,孩子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也已经成为了需要提前布局并且着手准备的重要科目。结合孩子的自身爱好和身体情况,我们制定了每周不低于8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如果户外条件允许,周末的时候我们就去室外锻炼,疫情反复或者天气不佳,一些体育项目我们居家也可以进行。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让孩子尽量远离电子产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支持她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探索。孩子喜欢画画,我专门为她准备了相关的书籍和工具,鼓励她在学习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画自己眼中的世界。

这段时间以来,我发现了很多平时不曾关注过的孩子的成长变化,有一些让我欣喜,有一些亟待改善。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光靠她自己的诉说远远不够。“双减”政策之后的教育,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家校配合,多和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充分准确地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了解学校和老师们在新政策下如何去“教”、去“育”,更有助于精准地去教育孩子。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老师反馈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

总之,教育可以存在于每时每刻,也可以覆盖于方方面面。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高瞻远瞩的“双减”政策,减去了繁枝错节,同时赋予了孩子更肥沃的成长土壤。我相信,在园丁——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和悉心养护下,在栽种者——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下,更多的孩子日后一定能成为助力祖国,可堪重用的栋梁之材。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3

今年8月国家颁布出台了“双减”政策并迅速落地。这是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昨天我也认真观看了杨雄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一、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

二、对家庭教育观念的纠偏。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的落地能极大的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

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

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对教育方法再认识。

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其重要表现就是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追求的安全感。这种过度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

第三,坚持知行合—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星单调、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

第四,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侧上下功夫。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里,必须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

作为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焦虑,培养家庭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多元化发展,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性格,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做好家校结合,为孩子共同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氛围。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4

今年8月国家颁布出台了“双减”政策并迅速落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昨天我也认真观看了杨雄专家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

二是对家庭教育观念的纠偏。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观念的扭曲。实施“双减”政策的落地能极大的缓解家长和孩子的焦虑。

第一,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走出“短视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

第二,纠正违规竞争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家庭,为了在升学竞争中抢得先机,坚信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违法违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实施“双减”政策,就是依法依规治教,恢复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态。

第三,纠正超前学习之偏。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职,责,而校外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遗憾的是,当下的校外教育俨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另外一个实施主体。各种培训机构实施“超前学习“超标学习”,成为赢得客户的不二法门。实施“双减”政策,要调整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

三是对教育方法再认识。功利化、短视化的中小学教育,相信“时间+汗水”,不尊重教育规律,不相信教育科学。实施“双减”政策,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规律。“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保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本身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二,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现在,不少家长缘于对子女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患上了严重的“教育焦虑症”,导致了中小学生的过度教育,其重要表现就是通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增加对未来所谓优质教育追求的安全感。这种过度教育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

第三,坚持知行合-规律。中小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智慧的发展。实施“双减〃政策,必须调整中小学的教育活动结构,在减少大星单调、重低效的知识学习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

第四,坚持因材施教规律。实施“双减”政策,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侧上下功夫。中央要求”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里,必须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

作为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焦虑,培养家庭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多元化发展,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性格,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做好家校结合,为孩子共同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氛围。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5

一段时间以来,“双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何为“双减”?双减减什么?双减,其一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其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从“双减”政策的发布可以看出,国家有意全方位推动教育去产业化,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双减”工作是我党扎根于民众,为人民服务的深刻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教育、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减负工作,但由于社会现象和一些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贩卖教育焦虑,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非常严重。海淀是北京的教育高地,也是全国的教育高地,作为一名海淀区的家长,一直以来对学生课业问题和校外培训问题深有体会。随处可见的关于教育的谎言广为传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你考上大学就啥都有了”。谁也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每个人都可以画一条起跑线然后去比输赢,每个人都想通过抢跑处于领先位置,于是培训机构迅速扩张,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内心焦虑越来越重,“只要你考上大学就不用再学习了”是一支学生和家长的麻醉剂,许多人把学习的目标定为考上大学,认为学习的终点就是高考。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层层重担都转嫁到孩子身上。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培训班是孩子们节假日和寒暑假生活的全部。孩子们的脸上没有了笑容,家长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高额的培训费更造成了家庭的重大负担。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快乐健康童年,减少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心理疾病等都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将大大减轻家长压力和家庭负担。

显然,在为孩子减负的过程中,如何让家长们踏踏实实地放弃“内卷”,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改变是决定“双减”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谈教育无法绕过考试,中考、高考固然重要,但如何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健康、善良、正直的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对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才是家长和教育者们更应反思的。

教育改革,我们不只是旁观者,更是亲历者,我们要给予这些政策更大的耐心和充足的时间,相信“双减”工作一定会落地生根!

让我们静待花开!

家长“双减”政策的心得体会 篇6

最近的“双减”政策落地,这次国家出手,动了真格,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和一个初二学生的姨妈,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和一对一辅导都无法实现了。

外甥女在我们这个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培训圈,被家长们称为〃妖学圈”的一家大型培训机构进行数学和物理的学习。因为“双减”政策不允许在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培训,机构将时间调整到了周一到周五晚上,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因为上课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另外外甥女喜欢的任课老师都被裁员,最后放弃了培训,申请了退费。所幸没多久退款就到帐了,据说全国各地好多家长屯了课,结果无法拿到退款,损失惨重。

我闺女初三了,中考即将到来,课程多作业多,百分之五十的普高录取率让家长焦虑,学校是很负责的,安排了免费的晚自习和周末辅导,原本打算周末请人查漏补缺辅导一下的,也因为没有时间只好放弃。

这些变化对我们家长的心态确实有影响,连我这么淡定的都有点迷茫了不过后来明白了。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他们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胜败乃兵家常事,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孩子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有机会经历失败,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将来才能“输得起”O只有这样,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不论生活如何风云变幻,孩子都会从容应对。事实证明,走得最远的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一学就会的学生,而是那些智力中上但遇到困难不放弃、最有恒心的学生。

智力,归根结底是综合自己所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因素大多数是智力测试显示不出来的。每位孩子的天分需要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帮他们去发掘,千万别把责任寄托在任何考试上。孩子像雪花、树叶,各不相同,不必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我们的爱和接纳,孩子很难去接纳并尊重自己,那安全感一健康自我的基石,也就很难建起了。

青少年在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充满着幻想、尝试和错误,很多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发现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成功”就根本不存在。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后,他们摸索着如何去平衡,如减低表现的压力、避免课业和活动过重、找到自己的兴趣、保留放松时间和全家相处时间等。

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情绪调控力强的孩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发生冲突时头脑保持客观冷静,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更快乐。相反,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或表达能力弱,都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不良情绪还常常影响到身体健康,这些学生经常抱怨头疼,肚子疼等,但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生理原因。

综上,我的感悟是,初中像分水岭,是孩子通往独立最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因此应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智商、情商、逆商,还可以加上财商,成绩和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名牌大学也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多陪伴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