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彷徨》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彷徨》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彷徨》有感 篇1
我的阅读史就是我的成长史。
从最初的十一二岁看琼瑶言情小说以及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到现在阅读各个国家翻译过来的各类文学作品。我走过了人生的前三十多年。一开始的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枯燥乏味的无聊时光。现在读书则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一日不读书会觉得那一日就不完满。读书让我活得宁静而感恩。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的阅读爱好从小得到健康的引导我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不过也有可能因为太早读这样的书而对阅读望而却步。谁知道呢。而且现在回头去看来时的阅读之路,虽然山路十八弯但也不失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阅读风景。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徳米安:彷徨少年时》但是让我用文字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还是让我觉得很难。不过我还是尽力写出自己读这本书的内心感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把辛克莱思想成长的艰难写的迂回曲折,深刻而诗意。很多人都逃避自己成功了。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忘记真实的独特的自己而活在群体中。但辛克莱没有,他是带着独特印记的存在。被比自己大的同学欺凌,对自己父亲精神偶尔产生的不敬或者超越,对家的重新定义;对性的朦胧感知产生的苦闷苦恼。导致这本书不论什么时候看都是那么的震撼心魂。像一面照耀真实自我的镜子。我自己因为对外界的初期反应迟钝、笨拙、内心敏感自卑导致与外界格格不入。我的成长的也是异常艰难。因此无意中选择了一条迂回的成长之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所以读这本书就越发的触动心魂。说与自己无关的一切什么都很容易,一旦牵扯到自己就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说到底即使现在我也不是很能自如的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里的灰暗模糊的部分。而黑塞写的简练诗意十分难得。
一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克莱,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内外交加。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遇到徳米安:一个独立,成熟,优雅,与众不同,人生导师般的男子。在辛克莱每次遇到人生重大问题时都能得到其在前方引路、分担、提携最后辛克莱也成为了另一个徳米安。而我的第一个徳米安是沈从文先生。他的自传,书信集让我收益良多,改变了阅读娱乐性质书籍的习惯。后来的'《安妮日记》,《简爱》它们都是我成长中遇到的徳米安。
我自己的徳米安就是坚持不懈的阅读的过程中的一个个文学作品的作家们。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在各个作者写的书里面任何我遇到过的,我没有遇到过的经历,人性,人格,事件;我想过的我没有想过的问题都有人思考过并给出或者建议,或者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任何观点都不过是生搬硬套或者好些的借鉴改良的二手而已。书海面前无新事。所以在面对自己时我多了一份信任,面对别人时我多了份坦然。
在我读过的好几本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荒原狼》、《悉达多》、《彼得.卡门青》、《玻璃珠游戏》中同这本《徳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样黑塞的作品关注的始终是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是叙说人自己成长历程中内心世界所面对的种种内心以及面对外界世界困惑,诱惑,如何超越固有环境带着的腐朽获得重生。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才会有活到看学到老的说法。大部分人只是说说而已,而我,我愿意亲身去实践这句话。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成长。
最后的辛克莱也如同他的梦,他的画中的鸟儿一样脱离了母体蛋壳获得了重生。
读《彷徨》有感 篇2
彷徨与坚定,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悲哀与幸福;反抗与屈服,演绎了一个社会的升华与堕落。
——题记
近日,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内心仿佛被撞击了似的,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为一个个故事悲剧的收场而惋惜,也许是对封建制度下人们悲惨生活的无奈,更也许,是对那麻木不仁的奉承封建者的怨恨……不知怎的,竟有些说不出,道不明。
初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便被其迥乎不同的文风吸引。它既不是古时李白诗之豪放、李煜词之哀婉的再现,又不似现代朱自清散文之清丽、老舍小说之写实的加工。他仿佛铸笔为剑,刺中了一个时代的伤痛;却又如汩汩细流,柔情地抚摸着干涸已久的心田,让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那文字,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发出的呼喊,是对封建黑暗制度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彷徨》一书给我最深的感受便是真实。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社会的底层人民,虽身处同一个时代,他们情感却各不相同:祥林嫂在经历一次次的悲痛之后,由反抗学会了忍耐,却又于忍耐中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吕纬甫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却在屡遭失败后一蹶不振,甚至变得颓唐;“疯子”一心想吹熄长明灯,纵使村民对这一侵犯神明的举动强烈反对,他依然坚定地反抗着封建礼教……在他们身上,自然不乏反抗的影子,但这些反抗在腐朽的封建势力面前,往往如同一条条小溪面对无边的海洋,若不归服,似乎便只剩了干涸的选择。环环相扣的情节,仿佛是有人向你倾诉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说到愤处,拍案而起,说到痛处,便潸然泪下。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彷徨》一书的内容,我想我会说“一位明智的学者对一个时代真实的看法”。虽为小说,《彷徨》却需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认真地想,才能领会作者真实的意图。众多篇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篇《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因看不惯封建礼教而被旁人冷落,成为了那个社会的孤独者。为祖母送殓,他同意实行封建的礼数,却只是在祖母灵前弯了弯腰,神色不动。正当我惊异于他对人的生死竟是如此淡然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道:“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我不禁有些感动,为反抗封建礼教,他宁愿将难忍的悲痛深深地埋在心底,直至没有封建礼教仪式的束缚了,才肯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使人不禁为他反抗封建的坚决的心所震撼。然而,世上毕竟不只有一人存在,他的所谓明智的行为只会成为同时代旁人的笑柄。封建的势力如同一翻巨浪,将他苦心建起的城堡无情地摧毁,使他由本愿因生命“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而变为丧失了生命意义的行尸走肉。从魏连殳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独战者的痛苦,深刻地体会到空有一腔热情但遇事只会退缩的人无法使革命取得成功,随波逐流只会使清流被污水玷污。
在《彷徨》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道路本应如此吧,革命也好,人生也罢,都应有正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若只是凭着一腔热情,猛干蛮干,那么最终自不会有好的结果。鲁迅曾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想,这软弱与妥协,也应是这不幸的根源吧。
彷徨也许只是人们一种正常的情感,而于鲁迅文字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它带给人的不安与痛苦,这痛苦犹如无形的手紧紧捏住人的喉咙,让人窒息,使一代又一代人误入歧途,走入一个又一个危险的“怪圈”,自怨自艾,自寻堕落。
《彷徨》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悲剧使人震撼,让人反省;使人哀痛,又叫人愤怒。也许还有太多的感受一时难以言表,还需大家亲自品读,领略那一番风采。
读《彷徨》有感 篇3
犹记得读书时候,总是很讨厌鲁迅的文章。因为几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诵,而不谙世事的我,始终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内涵,对我来说,要背下晦涩难懂的文章实在是头疼的很。心里暗暗发誓:如果不是因为挣学分,自己永远也不会主动去看下鲁迅的文章。
时过境迁,而我也已远离了背诵课文的年纪。由于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教科书改版的事件,鲁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受到众人的关注。或许有叛逆的成分,我开始主动去搜索鲁迅的作品去重新阅读。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使我对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些变化也让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从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认同。如果多年以后,再重新翻阅这些作品,相信我会从中领悟更多。
想要写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读后感,只为岁月的纪念,多年以后,是否还会一样?
《伤逝》:涓生,这个角色代表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社会的很多人。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义礼智信。用现代的话语就是自恋,超级自恋,纸上谈兵的代表者。实际中自己却不能遵守。在我的`眼里,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万万个女性的代表,从民国到现代。在这些女性眼里,爱情超越一切,敢为自己的爱情赴汤蹈火,男人和柴米油盐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如果有一天被爱情抛弃,生活也便没有了意义。爱情是两个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两个人生活的好。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伤逝》
读《彷徨》有感 篇4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大双胞胎”—宛子文。宛子豪。全书是有关于勇气、成长和爱的.正能量的故事,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活得热烈而恣意,才算真的活过》。故事主人公琳在其他人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上课带着耳机骂老师,后不仅不认错还与老师顶嘴,这些举动在作者这个三好学生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可他们却成了最好的朋友。
只因为很多人都见不得别人好,对芝麻大的小事都耿耿于怀,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但琳不一样,她从不会存心伤害任何人,被伤害后也总能一笑而过,遇见老实人受欺负一定会挺身而出,没有人爱小动物比她还多。在她的眼里,是非、好坏、曲直都很分明。她不会因为家里有钱而强迫别人和她做朋友,她从不势利,绝不阿谀,并且很独立。
其实人就像硬币的两面,有缺点,必然有优点,但人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带着偏见,因为缺点而忽略了她闪光的一面。
就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暂且就叫她小Z。她的学习很差,每次都倒数。记得刚转来班上的时候,就和几个五大三粗的男生打架,也就由此变成了一个“差生”。以前大家都怕她,可偏偏她就听我的话,我也由此知道了她的“真面目”。她打架是源自于她的家庭原因,可她的性格却十分的豪爽。她会帮助同学,虽然方式是你所不能理解的。她会帮助老师搬重物,因为她的力气大。她会自己在暗地里拼命得学,只为了不拖班级的后腿。她其实在越变越好,只是你还没有发现,因为你一直只记得她打架,只记得她的缺点,却没有在她身上发现优点。加油,小Z,我相信你!
她和书中的琳一样,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做出解释和回应,在用自己的态度去证明真心只换真感情。虽然她们看起来像个坏孩子,可她们都有闪光的一面,只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帮助她们证明自己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