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 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 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0-15 、 16 岁
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开展特点及 其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 〔 0-3 岁〕、幼儿期〔 3—— 6、7岁〕、童年期〔 6、7岁—— 12、13 岁〕、青少年期〔 11-12 岁—— 15、16 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 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开展、言语 开展、个性开展、记忆开展、学习潜力、思维开展和自我意 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 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 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 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开展特 点,帮助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
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开展,什么样的方式 会阻碍其开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 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助各位家 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4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底还快乐吗?
影片以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对于只有4、5岁的儿童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他们要接受新的环境,一点点对老师和身边的同伴产生信任。在家里时,他们享受所有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个2、30个小朋友的班里,老师根本无暇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饭时,一个小女生把汤饭洒了一身一地,带着哭腔轻轻的喊着“老师,泼了?”一连几声老师都没有赶来,那个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那么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挣扎。在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位妈妈,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剥夺孩子本性的“牢笼”我不禁伤感起来,但这又是他们人生长必经的一条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学会独立,去磨灭天真和美好的本性,这又是多么的残忍。
因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里呆一整个星期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睡觉时老师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叫醒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群小鸭子似的挨个被老师拽着用水冲澡。看足球赛时,老师责令孩子们坐下来看,要给中国队加油,不要给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子老师则扬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甚至有个老师用“神经病”这个词去斥骂了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这么被教育和驯服的,他们会怎么想,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呆下去吗?快到周五了,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板着指头数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当孩子们都陆续被接走了,还剩一个小男孩等着妈妈来接,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满怀期待的等着妈妈,一直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看见妈妈后他满脸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遗忘吧。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那么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翘首以盼,我无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应酬难道没有孩子重要吗。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5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凭着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和热爱,我参加了黔东南州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幼儿教育心理学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
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6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7
有幸能在这学期修读蔺老师的《变态心理学》课程,让我对变态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变态心理学是与实际生活关系很密切的一门学科,他能够让我学会辨别出一些异常心理障碍,以便及时的采取自助或助人的举措。作为一名师范生,今后即将走向教师岗位,首先个人需要学会自我觉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需要积极关注每位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适当的辅导。而通过学习《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让我具备了一定关于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我想,在今后的生活里,我将终身受用。
对于《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内容比较多,一些心理障碍极容易混淆,且有的内容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老师用一些简单的语言,以及生动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让我们不仅记忆的快,而且更容易理解。上课过程中时不时放一些关于课程知识的录像,通过生动的影像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在通过课前发放案例的方式,让我们在学习某一障碍之前就对其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我们后面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很喜欢老师每章节给我们推荐的关于某一知识点的电影,虽然有些影片已经看过,但是那时看的状态与学习《变态心理学》后再去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现在的我能够以一些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影片中某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从一些影片中学到关于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突然发现,原来观看电影有时也能学到很多有关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与应用。
关于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次大作业,我们选择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主题,虽然上课过程中老师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述,我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通过小组的方式查阅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我们对这一障碍有了更详细以及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课堂上也有很多小组选择了这一障碍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与分享,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又学到更多更深入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一学期科课程,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同时这一学期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是愉快的,我想,这一切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8
学习了儿童心理学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同事推荐我来学习时,我是报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来的,在学习完第一节课后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学习下去。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十二节课,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心理学课程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快乐与收获。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学习如何去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而不是停留在吃喝拉撒睡方面,逐渐开始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懂得包容和接纳。
陈老师的授课深入浅出,让我明白妈妈做为一个养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根据孩子每个时期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去理解孩子和关心孩子。孩子的不听话可以正确理解了,他不是不听话了,而是进入了实践期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应该为他们高兴,而不是为此苦恼。因为他们长大了,长大不是我们一直期盼的事情吗?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关心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呀!
好妈妈和坏妈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中间的差异有多大我们学过心理学课程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好妈妈和坏妈妈在孩子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份量,我的妈妈能够理解我和我的妈妈经常打我和骂我是不一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将成为我以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完课程后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其中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好的品质,才能面对这日易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的去生存和生活。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9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1
前段时间幼儿园布置每位教师要学习一本专著,我学习了幼儿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在我的工作期间,在我带班的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2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凭着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和热爱,我参加了黔东南州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幼儿教育心理学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
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3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底还快乐吗?
影片以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对于只有4、5岁的儿童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他们要接受新的环境,一点点对老师和身边的同伴产生信任。在家里时,他们享受所有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个2、30个小朋友的班里,老师根本无暇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饭时,一个小女生把汤饭洒了一身一地,带着哭腔轻轻的喊着“老师,泼了?”一连几声老师都没有赶来,那个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那么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挣扎。在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位妈妈,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剥夺孩子本性的“牢笼”我不禁伤感起来,但这又是他们人生长必经的一条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学会独立,去磨灭天真和美好的本性,这又是多么的残忍。
因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里呆一整个星期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睡觉时老师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叫醒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群小鸭子似的挨个被老师拽着用水冲澡。看足球赛时,老师责令孩子们坐下来看,要给中国队加油,不要给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子老师则扬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甚至有个老师用“神经病”这个词去斥骂了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这么被教育和驯服的,他们会怎么想,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呆下去吗?快到周五了,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板着指头数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当孩子们都陆续被接走了,还剩一个小男孩等着妈妈来接,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满怀期待的等着妈妈,一直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看见妈妈后他满脸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遗忘吧。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那么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翘首以盼,我无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应酬难道没有孩子重要吗。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4
最近我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5
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6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科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情绪的发展、幼儿的社会化。
通过学习,使我对学前儿童的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1。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学了学前儿童心理学,你就比较能理解每个时期的幼儿发展情况,你就比较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为什么是这样,自然而然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而且能用他们接受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他们能学会,超出他们认知发展的东西就不要乱教。过早强迫他们学习他们无法接受的东西,等于揠苗助长!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7
学习了儿童心理学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同事推荐我来学习时,我是报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来的,在学习完第一节课后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学习下去。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十二节课,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心理学课程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快乐与收获。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学习如何去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而不是停留在吃喝拉撒睡方面,逐渐开始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懂得包容和接纳。
陈老师的授课深入浅出,让我明白妈妈做为一个养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根据孩子每个时期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去理解孩子和关心孩子。孩子的不听话可以正确理解了,他不是不听话了,而是进入了实践期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应该为他们高兴,而不是为此苦恼。因为他们长大了,长大不是我们一直期盼的事情吗?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关心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呀!
好妈妈和坏妈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中间的差异有多大我们学过心理学课程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好妈妈和坏妈妈在孩子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份量,我的妈妈能够理解我和我的妈妈经常打我和骂我是不一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将成为我以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完课程后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其中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好的品质,才能面对这日易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的去生存和生活。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8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 “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9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底还快乐吗?
影片以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对于只有4、5岁的儿童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他们要接受新的环境,一点点对老师和身边的同伴产生信任。在家里时,他们享受所有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个2、30个小朋友的班里,老师根本无暇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饭时,一个小女生把汤饭洒了一身一地,带着哭腔轻轻的喊着“老师,泼了?”一连几声老师都没有赶来,那个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那么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挣扎。在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位妈妈,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剥夺孩子本性的“牢笼”我不禁伤感起来,但这又是他们人生长必经的一条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学会独立,去磨灭天真和美好的本性,这又是多么的残忍。
因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里呆一整个星期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睡觉时老师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叫醒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群小鸭子似的挨个被老师拽着用水冲澡。看足球赛时,老师责令孩子们坐下来看,要给中国队加油,不要给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子老师则扬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甚至有个老师用“神经病”这个词去斥骂了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这么被教育和驯服的,他们会怎么想,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呆下去吗?快到周五了,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板着指头数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当孩子们都陆续被接走了,还剩一个小男孩等着妈妈来接,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满怀期待的等着妈妈,一直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看见妈妈后他满脸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遗忘吧。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那么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翘首以盼,我无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应酬难道没有孩子重要吗。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0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1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2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底还快乐吗?
影片以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对于只有4、5岁的儿童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他们要接受新的环境,一点点对老师和身边的同伴产生信任。在家里时,他们享受所有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个2、30个小朋友的班里,老师根本无暇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饭时,一个小女生把汤饭洒了一身一地,带着哭腔轻轻的喊着“老师,泼了?”一连几声老师都没有赶来,那个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那么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挣扎。在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位妈妈,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剥夺孩子本性的“牢笼”我不禁伤感起来,但这又是他们人生长必经的一条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学会独立,去磨灭天真和美好的本性,这又是多么的残忍。
因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里呆一整个星期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睡觉时老师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叫醒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群小鸭子似的挨个被老师拽着用水冲澡。看足球赛时,老师责令孩子们坐下来看,要给中国队加油,不要给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子老师则扬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甚至有个老师用“神经病”这个词去斥骂了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这么被教育和驯服的,他们会怎么想,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呆下去吗?快到周五了,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板着指头数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当孩子们都陆续被接走了,还剩一个小男孩等着妈妈来接,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满怀期待的等着妈妈,一直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看见妈妈后他满脸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遗忘吧。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那么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翘首以盼,我无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应酬难道没有孩子重要吗。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科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情绪的发展、幼儿的社会化。
通过学习,使我对学前儿童的认知、语言、情绪、个性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1.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其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且这些顺序和发展方向是带有客观规律性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趋势是从纵向角度来谈的,而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则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会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仅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表现及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学了学前儿童心理学,你就比较能理解每个时期的幼儿发展情况,你就比较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为什么是这样,自然而然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而且能用他们接受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他们能学会,超出他们认知发展的东西就不要乱教。过早强迫他们学习他们无法接受的东西,等于揠苗助长!!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4
捧起这本书,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位细心、酷爱阅读的小姑娘的身影。她是我带了四年的学生,心思细腻学习成绩优异。我拥有着学生家长、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在学校面对五十多个“小可爱”,回家还要管理一个“熊孩子”,工作生活中难免出现磕磕绊绊、不尽人意之处。对于不太会掩藏情绪的我来说,也许是脸上的愁云影响了学生,“老师,这本书借给你看看!”孩子怯生生地将这本《实用儿童心理学》拿到了我面前。真的很钦佩孩子独特的眼光,闲暇时翻阅几页,总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从孩子说谎、骂脏话、爱顶嘴、唱反调、拖拉、磨蹭、不爱学习,只想玩、依赖成性等方面对孩子进行个性分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告诉我们责备和处罚是无法有效抑制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只有利用能够感动孩子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彻底改掉坏习惯。读完了这本书,我再次深深地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不如身教。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熏陶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他们像摄像机一样的眼睛“记录在案”。任何说教、批评、指责都不如父母言语行动的表率作用来得直接、有效。如果父母或家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谎,或是父母常常说话不算数,说一套做一套,哪有资格教育孩子为人真诚、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呢?那么孩子也很容易从父母身上学会说谎的行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希望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所谓“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虽令而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一本活着的教科书,而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父母灌输怎样的思想就会留下怎样的印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句话完全可以说明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而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父母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不说谎话,自己就不能胡说八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育是一种慢艺术,作为孩子的妈妈、一名教育工作者,仅以此段话献给大家以此共勉!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5
最近我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6
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强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没有该种产品的生产资格却上马生产,市场对这种无证上岗"的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制约,这样就会造成很多企业没有完备的生产手续也能生产,为从众性行为的发生开了方便之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由这个企业的领导者作出的,领导者所作出的决定能反映其素质的高低。通过对众多的失败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参考标准。企业家往往无意于追究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道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企业家们的功利意识。追求功利,就是要求高额的利润,从而又归结到从众性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上来了。其次,企业领导者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我们的许多企业领导者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许多人以“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为标榜。本来,不按牌理出牌,出奇招制胜是很好的经营手法,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偏低,不按牌理出牌变为了不看自己的牌出牌,不按规律,规则出牌。在企业发展的决策上是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根本不在意自身的条件够不够。再次,领导者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这主要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什么专业化的教育,没有受过现代化管理的训练。基本上都是敢闯,敢拼再加运气而获得成功的。这种先天的不足常常导致很多企业家在获得一点成功之后不思进取,刚腹自用。当该行业前景较好时,企业家们的`这些缺陷就会被掩盖,但当该行业一出现行业危机,或者是较高的获利时期过去后,这种先天不足就要演变为灾难。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好的发展办法,当然也就只有跟着别人走。看着哪利润高,就想一头扎进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著名企业是一直跟着别人发展起来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要想长久地保持稳定的发展,没有对自己的产品不断的创新,没有对自己体制的不断的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我们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向等关系到企业生死的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由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一个专门的机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科学的、合理、理性的分析、预测和可行性研究。没有研究必然就没有发言权,又正如上一点所说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员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的决策几乎全部依据于报纸零星的新闻、无聊的电视剧的对话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一些比喻和经验。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7
前段时间幼儿园布置每位教师要学习一本专著,我学习了幼儿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在我的工作期间,在我带班的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8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
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9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心得体会《《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0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1
学习了儿童心理学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同事推荐我来学习时,我是报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来的,在学习完第一节课后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学习下去。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十二节课,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心理学课程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快乐与收获。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学习如何去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而不是停留在吃喝拉撒睡方面,逐渐开始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懂得包容和接纳。
陈老师的授课深入浅出,让我明白妈妈做为一个养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根据孩子每个时期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去理解孩子和关心孩子。孩子的不听话可以正确理解了,他不是不听话了,而是进入了实践期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应该为他们高兴,而不是为此苦恼。因为他们长大了,长大不是我们一直期盼的事情吗?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关心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呀!
好妈妈和坏妈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中间的差异有多大我们学过心理学课程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好妈妈和坏妈妈在孩子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份量,我的妈妈能够理解我和我的妈妈经常打我和骂我是不一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将成为我以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完课程后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其中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好的品质,才能面对这日易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的去生存和生活。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2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