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2024/05/2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

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回信曾写到:“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的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著名的小说家41岁生日的那天,从外面游玩回到家里,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打开信封坐下来看:

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一次邂逅,一次遗忘;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

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她这样失落的穿戴着,即将离开那间承载着她一生梦的房间时,在镜子里看到他往她暖手套里塞进钞票时,我体会着心如刀割的感觉。在他眼中,她只是个风尘女子。是的,没有自尊的风尘女子。那一刻,她绝望了吧?疼到颤抖。

头发花白的管家都能记得的,而他却能这样忘记。眼泪终于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滴落。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恒久以来她的爱转移的承载体也失去了,终于,内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绝望,彻底离开,结束自己的伤,自己的痛。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信终于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凑起来,他似乎记起当初的小女孩,记起那三天的相处,那个年轻女郎的美丽,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这一天,第一次空着,他也知道已经也将空着,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还弥漫在这个屋子!他的眼泪终于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来,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望向对面的屋子,隐隐约约,那个不起眼的小房间,有依稀的灯光,窗户微微的开着一线,窗户后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时的样子,她纯洁,美丽的眼睛,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一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爱情,她自己一个人的爱情,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以我整个的一生,无论你认识我与否,无论你在我身边与否。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也会感到寂寞,疼痛。但我以我的方式爱你。这已然成了我的事,与你无关。

我们都曾深深爱恋过某个人,读书时的同学、生活中的偶遇、工作中的同事、聚会中的相识,也可能是窗前经过的那个她。反正就那样不知不觉的,然后为之疯狂,着了魔,上了瘾。一种纯真的爱沐浴着我们全身,一个眼神、一丝不经意的微笑都会令我们怦然心动,芬芳沁脾。这种傻气的爱恋就如同天大的秘密,我们不能告诉任何人,它属于我们独享。但我们会细细观察她的习惯,她的冷暖与爱好,她的每一个动作和每天要经历的人和事。我们为她祈祷,为她祝福,总是深情的希望她能永远的幸福与快乐。就如同张爱玲那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小心翼翼的守望。为着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而雀跃,而失落。

总是习惯在人群中寻他的'影子,远远的见了,或是单是听了那人的名字心跳就蓦然漏了一拍。怀有秘密爱情的女子,宛如一朵悄然结籽的莲花,含蓄而笃定。小说终究是小说,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爱他,不想让他有一丝忧虑。她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让他背上那个包袱。她要使自己成为他钟情过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

可是当然,他从来没有思念过他,甚至已经把她早遗忘在九霄云外去了。她知道,用道德、用伦理、用孩子是可以束缚住他的躯体。而她没有那么做,因为她知道那样他将不会快乐,他本性就是崇尚自由,热爱任性潇洒的翱翔天空。自始至终,她炽烈如一,无悔无惧,类似殉道的爱情人生不由让人肃然起敬。可能她不需要怜悯,因为她是何其的神圣,何其的高傲洁芳。所以直到临死前她才说:我死的很轻松,因为远处的你是永远不会感觉到的。倘若我的死会使你感到痛苦,那我也不会死了。我一直在想,男人在收到这封信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阅读。这晴天霹雳的重磅炸弹,必然使其心灵缺失一角,然而其已41岁了,再无风花雪月的青春浪漫,他该深度的思考人生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3

我的一生一向是属于你的,而你却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高尔基曾说过,茨威格是一个倾向于杯具性的艺术家,而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样深刻地怀着对女人的惊人的慈悲之心描述过感情。他选择了最艰难的文学主题,可他笔下演绎的感情却拥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与光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调刻画一位被遗忘的“陌生”女人临死前向她心目中那个天神发出深沉的爱的宣言。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种悲伤的叹息,这种爱到绝境的无奈是信的首句。作者以他细腻精确的语言和与人物融为一体的心,在默默诉说着那位陌生女子的柔情、爱恋和缱绻缠绵的思念。

“我在大门口千百次等待过你,总在楼梯上偷听你的脚步声。”是的,正如她说的,“我整天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冰冷的门廊前耐心数着他回家的钟点。日复一日,她犹如跌进爱的深渊。不幸的是,母亲的再嫁迫使她与R分离,不能再借邻居之便接近观察R了。而那离别之夜,她奄严寒冰冻里足足等了R一夜,想向他表白心迹,结果换来的却是心的破碎——R和另一个女人相拥而归。

即使受到如此巨大创伤,她在离开R后,一心仍全维系在R身上。她拒绝外出,拒任何人于千里之外,她只想在心灵深处与R单独在一齐,不愿分心。一个孤独少女以这种爱的痴狂折磨自我,以至是悲惨绝望的狂热。茨威格的自然而近于本真的文字里,流露出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行文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却深入骨髓的忧伤里。

她终是受不了思念的煎熬。于是,她义无反顾地与父母决裂重回R所在的城市。她每一天在商店辛苦工作,而邻街是R的居所。每一次她抬头望向窗外,只是单纯地期望能远远地用她的目光搂抱R的脸。下班后,她常常在街上来回走,渴望能有一次与R的重逢,就像真实再现席慕蓉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一样:“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命运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时垂青了她,让她与R擦肩而过,更惊喜的是R似乎被她的光彩夺目所吸引,驻足与她交谈,并用他特有的那种仿佛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脉脉含情的目光注视着她。

尽管R早已不记得她就是那个邻家女孩,她仍心甘情愿地为这次相遇奉献了她的全部。而R只留给她几朵白玫瑰,可却是她一生的记忆——每年R的生曰她都会匿名送出一束白玫瑰。当然,这次相遇也带给她意料之外的喜悦——她有了R的孩子。她明白R是个一往情深却爱不专一的人,只喜欢简便愉快地游戏人生,不愿去承担职责或牺牲什么,于是她将一切守口如瓶。可是好像孩子承载不了她的爱,很快因患流感而被天使带走,她也不幸染上恶疾。

仅有在这个彻底绝望的时候,她才怀着将她燃烧成灰烬般的热烈而无望的爱,向R发出来自肺腑的深情,并低诉着过往。这是一位女子生命垂危之际的告白,是发自内心和口唇的痛苦告白。像普希金的诗“我以往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以往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可她一辈子忍受这种不为R所认出的命运,随着这种命运而死,一向没被认出来。

小说的结尾如晶莹的水晶、琉璃,充盈着轻轻浅浅的蓝色。R在看完那封信后,双手哆嗦。他只隐约感到这一切仿佛是在梦里发生。而那陌生的女子,她飘忽不定,却热烈奔放,就像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茨威格让故事到那里结束,可我却如海子所言“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这份感情扎根于我的心底,开出花朵,散发出芬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4

刚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书不是电影。不过电影我也还没看过,看书上介绍是2004年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由徐静蕾,姜文主演的。感觉自己太落后了,不过现在还不迟,总算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这个故事。感觉,很悲,又很美,是我喜欢的那种美——唯美,残酷的唯美!

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有几分相似于那个女人——用特殊的方式一个人。有人也许会认为她有些变态,不过也不能否认是有这点可能。其实我认为,最后她选择:‘她和他‘的儿和她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报复他——她深的(我认为不可能没有一丝丝恨意)那个著名小说家。不知道,当这位小说家看完这封信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的?斯蒂芬。茨威格也没有再写下去了,也许这是留给我们读者思考的吧!

这样的,不知道算不算此。如果按现在社会的方式‘他(她)就要让她(他)幸福快乐,自由’,我想那种就不再是了。单相思——在她刚开始仰慕喜欢他时候,感觉很美,可是最后她竟然到了那种地步——生下了他和她的孩,不告诉他……。这样是为了他吗?还是…………我想:她是看不惯他的那种风流生活,所以才会选择这方式去他,去放任他。如果她把这一切早点告诉他,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了,哪怕他不承认,只给点钱……可是……孩是最无辜的。为了自己那种疯狂的,自己折磨自己的,如此悲惨的,如此绝望的狂热的,却要另一个生命来陪葬,呵:)这就是吗?

不过,很佩服她,能用这种方式来他,不管这是不是真正的。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处在不同社会层次而发生了某种关系时候,处在下层的人有时会采取一种很极端方式来处理这种关系的,就像故事里的她。她也许很自卑特别面对他——社会的大红人。在现代社会也不乏缺少这种现象——穷大学生该不该有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情永远是谈不完,道不清的。是无限可能的,每个人的情都不竟相同。有人的甜甜密密,可有些人却的穷途末路。情值得三思!作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5

还不错,景物描写很棒,心理描写很细腻。

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是茨威格的小说集,收录了茨威格写的三篇小说,最有名的莫过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part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我从21年开始看的,断断续续的看,今年才看完,一开始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据说这本书写的是暗恋的故事,后面翻开了感觉故事读起来的.非常的流畅,很吸引人。

可是在我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这不就是个舔狗吗?而且舔的还是个脏男人。

一个少女情窦初开,喜欢上了一个大叔,而且还是个花心大叔,时常出没风月场所,经常带不同女的回家过夜,经常叫小姐回家过夜的那种,她经常看到他把不同女的带回家过夜,她还把他幻想的超级美好,超级喜欢他,单相思了几年,但是对方根本不认识她,是她单相思自作多情,然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舔狗行为。

她一直单恋这个情场浪子,一直保持单身。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亲自免费送上门,心甘情愿的被这个男生当成小姐睡了,她还为了表示忠贞和这个男的睡完她就一直单身,然后偷偷怀了这个男生的孩子,她还超级满足,觉得这是恩赐,偷偷把这个孩子独自抚养大,她不想亏待这个孩子,为此还做了别人的情妇,来给这个男人的孩子提供一个富裕的生活,直到这个孩子死了,她也活不下去了,在死之前给这个男生写信,然后这个男生根本就不记得她了,她在这个男生眼中,只是这个男生风花雪月中的一个不要钱的小姐而已。

然后全篇都是这个舔狗女主的跪舔日志,她把自己狠狠的感动到了,可是对这个男的来说,啥也不是,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

咱就是说,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为什么不擦亮眼睛找男人呢?

以前我年纪小,感觉这个暗恋好令人感动哦,这个女生好痴情哦,现在一看,天,啥呀这是,纯纯作践自己,女生千万不能这样,这男的这样不守道德,妇科病性病艾滋病HPV预警,这不得赶紧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这要是我女儿,腿都得给我打断。

小女孩不要看,不能学这种失去自我的舔狗行为,对这种行为坚决说不。

◆ part 2 灼人的秘密

写的是一个出轨的女人的暗恋,感觉有点毁三观,然后就没看下去了,现在是因为强迫症,把后面的看完了,感觉还挺不错的,也算是悬崖勒马了。

◆ part 3 朦胧夜的故事

最后一部分,写的青春时期的暗恋,那种幻想悸动,以及情欲交织的复杂情感,居然可以写的那么优美,如梦似幻的,感情中真的会有先来后到,看到最后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推荐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6

感情写到小说里拍到电影里,男女主人公无论命运几多坎坷,情仇爱恨几多纠缠错乱,过程中,一种姿态永远要做的,那就是期待,期待另一个人的感情呼应。一代代人做着同样的实验,好像吃尽千辛万苦,好像孤独感越来越强烈,这种幻觉最终成为艺术最原本的冲动与构思。

故事的构思源于某种真实的固执。一个人明明白白地等着另一个人的声音,可那声音在流逝的每分每秒变得越来越飘渺,虚幻。期待变成一份苍白的守望,守望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构思源于一个女人对爱的固执,她告诉我原先爱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放弃!

我轻轻地走进去,沉沉地走出来,始终被莫名的孤独和感伤纠缠着。我曾尝试用哭来发泄心中所被震撼的情绪,但这并不能体现我真正的感情。之后我明白,我惟有沉默,沉默而已。

沉默不是压抑,而压抑却是沉默。

这是一篇热烈狂放的爱的宣言,一个女人在她仅有的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后,点起第五根蜡烛,给孩子的父亲一个从不认识我

而我不停地在爱着的人写一封信,诉说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她从十三岁就爱上了作家亚尔,可一向到临死,他都不明白她的一切,在漫长的时光中,几次在一齐,她充当着一个邻居小女孩,委身给他的十八岁少女、舞厅中带回来的女人等不一样的主角。

她倾注一番从不要求回报、无限奉献的真情。可悲的是她死后他才明白一切。她独自抚养他们的儿子,把他看作他的再生,孩子意外离开后,这个女人也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他那里,她什么也没有得到,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甚至连记忆中的一点地位也没有??。

一个比任何人都爱你的.人,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一个等候你的呼唤而你从不呼唤的人,这是怎样一种悲怆感情?再怎样也没有无私而不求回报的爱了。

仅有少女时期才有这样不加掩饰不求回报的情怀吗?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守着一生一世,却可能始终没有彼此轻轻触及。没有拥有,仅有永恒的背离,于是等到失去才是永恒。事实证明,我们常常被虚幻的东西打动,想念不确定的人。很多感觉算不上感情。但我们喜欢那样的感觉。最真的感情常常只是一个人的事

情吧,最好的是生活在自我对爱的幻觉中吧。没有什么能够印证,虚的。可是所以觉得自我不自私,纯洁,甘于献身和守侯,原先自我还能够那样。

感情故事都会有某种结局,就像情到深处的男女都会脱口而出我爱你!但她从未向他说过,她毅然选择了放弃。选择是痛苦的,可放弃更痛苦。

如果爱得头破血流才能证明爱得深的话,那放弃又是什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7

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唯一对悲情,极端的故事爱不释手,尤其喜欢这部书里那种求之不得,并且死不悔改的情绪。如果我也活在书里,我愿意做女主那样歇斯底里的人,选择最爱的、带刺的`、不可得的,哪怕满身伤痕,也能获得痛快!

然而生活中,除了一样喜欢白玫瑰以外,我几乎和女主没有共同之处,我不坚强,不要说一个人在环境极差的医院待产,就连上司骂我一顿,我都会郁郁寡欢好一阵子;我不勇敢,没法子为了喜欢的人如此疯狂的折磨自己,我习惯走看上去平坦的路。

最爱的一段,是女主最后一次和她的爱恋对象见面的时候,女主内心虽然渴望被认出来,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被认出来。事实上,我读到这里时,狠狠的哭了,她明明有很多条路可以选,可以过非常好的生活,然后她选择了一直如此,她似乎扎进了我的心里,她似乎再告诉我:就是要这样活着,为了喜欢的东西活着,在你们眼里我也许活成了悲剧,在我心里没有比这更加纯洁的天堂。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同为女子,我欣赏女主的固执骄傲,佩服她的不顾一切。知其不爱,奋不顾身的很多;然而她不给他任何压力:我不需要你同情,可怜,将就;我要你喜欢我,如果没有,不需要记得我是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8

无望的等候,并不是为了虚度光阴,也不是为了让他人感到羞愧,而是在痴痴等待一个不可能的答案。有谁,愿意用十八年的等候去换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的遗憾。

她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街区,一切是多么美好与难忘,当然,除了一户整天吵架的邻里。直到那天,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那个小说家搬进了这个小街区,她只觉一种朦胧的感情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时而像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江,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又像一湾静谧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她用各种方法去收藏小说家的存在,捡小说家的烟头,触摸小说家的门把手,甚至跟踪小说家,追逐他的影子。但是,她搬离了这个幸福的街区,再见到小说家的希望渺若晨星,她非常难过,心如刀割;为了小说家,她可以由淑女变为脾气暴躁的女子;为了小说家,她可以与朋友争执到恨之切骨,她甚至抱怨是上天不公。

时光荏苒,十八年的的.等候悄然逝去,在茫茫人海之中,她的目光仿佛又触碰到了小说家的影子,依然是那么令她魂牵梦萦,楚楚动人。十八年的等候早已使她变得成熟,她以最好的微笑迎接他,像迎接朝阳,但是,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以前对待小说家一样对待孩子,宁愿职位低下也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直至儿子病死前,写信前,她也在孜孜不倦的哺育孩子。

读到这,我才发现茨威格不只是歌颂女性在爱情中的牺牲和真挚,更加让我动容的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们出生至长大成人,再到娶妻生子,父母对我们的爱从一而终,从未打过任何折扣,我们终其一生都还不了这份恩情。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在有空闲的时候,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干干家务,听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帮爸妈做一顿晚饭,给他们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爱,永远不嫌早。

小说的最后,小说家坐在椅子上,桌上是一封零散的信件,他面朝即逝的夕阳,吐出一长串的烟圈,长叹了一口气,发呆——为这深情的错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9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0

无望的等候,并不是为了虚度光阴,也不是为了让他人感到羞愧,而是在痴痴等待一个不可能的答案。有谁,愿意用十八年的等候去换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的遗憾。

她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街区,一切是多么美好与难忘,当然,除了一户整天吵架的邻里。直到那天,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那个小说家搬进了这个小街区,她只觉一种朦胧的感情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时而像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江,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又像一湾静谧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她用各种方法去收藏小说家的存在,捡小说家的烟头,触摸小说家的门把手,甚至跟踪小说家,追逐他的影子。但是,她搬离了这个幸福的街区,再见到小说家的希望渺若晨星,她非常难过,心如刀割;为了小说家,她可以由淑女变为脾气暴躁的女子;为了小说家,她可以与朋友争执到恨之切骨,她甚至抱怨是上天不公。

时光荏苒,十八年的的等候悄然逝去,在茫茫人海之中,她的目光仿佛又触碰到了小说家的影子,依然是那么令她魂牵梦萦,楚楚动人。十八年的等候早已使她变得成熟,她以最好的微笑迎接他,像迎接朝阳,但是,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以前对待小说家一样对待孩子,宁愿职位低下也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直至儿子病死前,写信前,她也在孜孜不倦的哺育孩子。

读到这,我才发现茨威格不只是歌颂女性在爱情中的牺牲和真挚,更加让我动容的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们出生至长大成人,再到娶妻生子,父母对我们的爱从一而终,从未打过任何折扣,我们终其一生都还不了这份恩情。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在有空闲的时候,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干干家务,听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帮爸妈做一顿晚饭,给他们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爱,永远不嫌早。

小说的最后,小说家坐在椅子上,桌上是一封零散的信件,他面朝即逝的夕阳,吐出一长串的烟圈,长叹了一口气,发呆——为这深情的错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1

这本书里的几个小故事我只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当我遍遍回味,试着去感受那份感情时,我的脑海里却突然显现出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个毫不起眼却让我最记忆深刻的镜头。那是在电影即将结束时,龙洋一(那个从初中时代就喜欢松子的学生)悔恨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松子去世的那片草坪上对警察说他是凶手,而后就在警察们想来制服他时,天空刮来了一阵微风,将那几名警察吹得一趔趄。我相信这是中岛哲也设计的.一个巧妙的情节,因为松子就算不在人世,也不希望她爱的人受到伤害,但她的力量毕竟有限,只能化作一阵微风来帮助她的爱人。松子就像这个陌生女人,纵使她们遭遇不同、结果不同、感情经历也不同,但就是那一瞬间,她们愿意化作微风、化作一束白玫瑰,来陪伴——她的爱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2

忘记为什么突然冲动着想去看这本书了,但是确实是一口气读完了。

深深地被书中女主少女的高傲而又深沉热烈的爱震撼了。初次遇见时,作家矫健的步伐和年轻的脸庞一下子就触动了少女的心。自此,少女爱上了那个有两种分裂人格的.作家。

知道自己要随母亲与继父去山东长住,女主心痛到晕厥,半夜爬起来去等在作家门口,亲吻他摸过的门环。甚至不顾自己只穿了薄衫,无法抵挡寒夜刺骨作家的冷。她默默的守候与等待。

成年后,再见面,作家还是那样迷人,亭亭玉立的她面对作家的邀请,她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方便,都方便,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那份炽热的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我一直不理解,作家怎么会如此的荒唐?难道荒淫无度到如此的地步。但我可以说少女的爱是高贵的,她不是摇尾乞怜的向作家求爱。她有自己傲气。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3

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回信曾写到:“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的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著名的小说家41岁生日的那天,从外面游玩回到家里,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厚的奇怪的信,他好奇的打开信封坐下来看:一个女人,在生命以最美绽放的十八年,去守侯一份仅仅是她所珍惜的爱情。看着深爱的人周旋在香肩软腰里,一次邂逅,一次遗忘;再次邂逅,再次遗忘,心是怎样的痛?不是没有失望,只是任失望一次次侵袭,却控制不住自己继续爱着,又或者,她根本没想去控制。从年幼的她撞到他怀里那一刻开始,爱,是那许多年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勇气。“世间再没有比置身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我一心想着你,在心灵深处始终单独和你呆在一起。”不在他身边六年,就是这样靠回忆,不到一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度日。然后,回到他的周围,希翼着能到他的身边。

“我一回来就去找你!”这是他离开前的承诺,一个男人是这样可以轻易的将承诺说出口,却又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忘记。可以不拥有,但是不要拥有后再失去,那种空白的痛让人难以承受。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孤身远行了,带着爱离开了。“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纪念那忘却的时刻。”然而,他却不会想起,如果没有这最终的一封信。

8年,又是8年的时间,她回来了,她游弋在形形色色的男人中间,为了让他的孩子,可以过和他同样的生活,不沾染灰尘,杂质的生活。她永远接受不了任何人,在内心,她只爱一个人,一个将她遗忘的那样彻底的一个人。可以放弃自尊,放弃一切去爱他,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让他觉得低贱。又是一次离别,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话语,“我一回来就去找你。”她灼灼的看着他,希望他可以回忆起她曾经的幸福,但是,他没有,终没有记起这个女人。她知道,这又是一次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她这样失落的穿戴着,即将离开那间承载着她一生梦的房间时,在镜子里看到他往她暖手套里塞进钞票时,我体会着心如刀割的感觉。在他眼中,她只是个风尘女子。是的,没有自尊的风尘女子。那一刻,她绝望了吧?疼到颤抖……头发花白的管家都能记得的,而他却能这样忘记。眼泪终于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滴落。“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恒久以来她的爱转移的承载体也失去了,终于,内心不可承受的坍塌的了。绝望,彻底离开,结束自己的伤,自己的痛。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信终于看完了,一些零碎的片段似乎可以拼凑起来,他似乎记起当初的小女孩,记起那三天的相处,那个年轻女郎的美丽,可是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的身体已经麻木,手上的信滑落在地,桌子上的花瓶,在今天他生日的这一天,第一次空着,他也知道已经也将空着,他似乎吻到了白色玫瑰淡淡的味道还弥漫在这个屋子!他的眼泪终于掉下!

他努力的站起来,走到门口,推开房门,望向对面的屋子,隐隐约约,那个不起眼的小房间,有依稀的灯光,窗户微微的开着一线,窗户后面是女人十八年前童年时的样子,她纯洁,美丽的眼睛,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一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4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5

昨天终于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了,后面棋王什么的应该是另一个故事了吧?因为实在很困,所以看得很糙,就随便说点看法。实话说这个标题真的不怎么吸引我,就是曾在大学专业课上记住的一个书名,咳但没有留心,如果不是无戒老师的推荐,我想我是不会注意到它并去看的。与它平平无奇的题目相比,内容是出乎意料的好看,至少不枯燥,庆幸是第一人称,所以也不绕,阅读体验还是相当愉悦的。

小说讲的是主人公“我”收到了一封爱慕了他十多年的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到信的时候女主人公已经死了,这是她临死前写的,如果她不死,那么这封信就不会被寄出去,“我”就不会知道了。信中道尽了女主人公暗恋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作家后那些年的生活经历。这样纯粹的感情真的很打动人,不怀期待不求回报,就默默守候在那个人身边,能够看着他就好。从文学角度看,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我觉得一个男作者能揣摩得这么到位也是很厉害了。本质上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关系就是一种阶级对立,一个是社会上层的成功男士,一个是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搁现在可以写一本狗血的霸道总裁爱上小白兔了,未婚先孕带球跑不要太烂大街,而作者并没有落入俗套,他们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以及男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态度,注定了他们之间没有结果,这才是正常的嘛。

文学性是很好的。从现实角度看,就有那么一点点不讨人喜欢了。男主人公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渣男,女主人公就是一个爱她的她不爱,不爱她的爱得要死的痴心错付的.傻女人,甚至为了这段单方面的恋情赔上了无辜的孩子和自己的性命,更可悲的是到死,对方都没有想起她……对了之前女人用玫瑰花用直白的话对作家暗示多次,作家都没想起来,我觉得这是个bug,身为一个作家,他的观察力和敏感度,理当不该这么差,怎么会一次都没看出来呢?何况是这么明显的暗示。

好了,就到这里,有时间说不定会再看一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6

第一次读到一本书的末端会有这样的感受,叫做:终于读完了。

男女情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其实陌生女人被刻画的爱的如此卑微让人略难接受,读完整个故事让人顿悟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不断消费着来自上流社会各种名流的金钱和感情,来弥补自己此生得不到作家R半点垂怜的缺憾,她把自己定位在感情食物链底端的同时,完全否认了追求她的爱慕者爱的比她更卑微的事实。可能因此,她注定悲剧。

原先以为一旦过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再难遇到这样的暗恋,读完之后更觉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无所求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心理状态都能hold住的。而且,生活除了爱情真的还有非常多空缺需要弥补,很多爱情主题的作品真的把爱情放大到让人畏惧,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谈爱情,无非就是充满人间烟火。

茨威格的细节描写,弱弱给满分。他抽丝剥茧,不管人物还是环境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我明白,原来风是这样吹,雨是这样下的。因而,书中大篇幅的黑暗压抑环境渲染让我觉得不管走多快,都逃不出作者笼罩上的乌云密布,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在让人几近窒息的场景里感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部分篇幅涉及到的对黄种人的描写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尊心。真的,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越界到种族歧视了,会让很多黄种人读者伐开心的!

以上,心情:终于读完了。轻易不会再碰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7

爱情写到小说里拍到电影里,男女主人公无论命运几多坎坷,情仇爱恨几多纠缠错乱,过程中,一种姿态永远要做的,那就是期待,期待另一个人的感情呼应。一代代人做着同样的实验,好像吃尽千辛万苦,好像孤独感越来越强烈,这种幻觉最终成为艺术最原本的冲动与构思。

故事的构思源于某种真实的固执。一个人明明白白地等着另一个人的声音,可那声音在流逝的每分每秒变得越来越飘渺,虚幻。期待变成一份苍白的守望,守望的尽头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构思源于一个女人对爱的固执,她告诉我原来爱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放弃!

我轻轻地走进去,沉沉地走出来,始终被莫名的孤独和感伤纠缠着。我曾尝试用哭来发泄心中所被震撼的情绪,但这并不能体现我真正的感情。后来我知道,我惟有沉默,沉默而已。

沉默不是压抑,而压抑却是沉默。

这是一篇热烈狂放的爱的宣言,一个女人在她仅有的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后,点起第五根蜡烛,给孩子的父亲一个从不认识我而我不停地在爱着的人写一封信,诉说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她从十三岁就爱上了作家亚尔,可一直到临死,他都不知道她的一切,在漫长的时光中,几次在一起,她充当着一个邻居小女孩,委身给他的十八岁少女、舞厅中带回来的女人等不同的角色。

她倾注一番从不要求回报、无限奉献的真情。可悲的是她死后他才知道一切。她独自抚养他们的儿子,把他看作他的再生,孩子意外离开后,这个女人也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他那里,她什么也没有得到,没有一个孩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字,甚至连记忆中的一点地位也没有。

一个比任何人都爱你的人,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一个等候你的呼唤而你从不呼唤的人,这是怎样一种悲怆感情?再怎么也没有无私而不求回报的爱了。

只有少女时期才有这样不加掩饰不求回报的情怀吗?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相互守着一生一世,却可能始终没有彼此轻轻触及。没有拥有,只有永恒的背离,于是等到失去才是永恒。事实证明,我们常常被虚幻的东西打动,想念不确定的人。很多感觉算不上爱情。但我们喜欢那样的感觉。最真的爱情常常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吧,最好的是生活在自己对爱的幻觉中吧。没有什么可以印证,虚的。但是因此觉得自己不自私,纯洁,甘于献身和守侯,原来自己还可以那样。

爱情故事都会有某种结局,就像情到深处的男女都会脱口而出我爱你!但她从未向他说过,她毅然选择了放弃。选择是痛苦的,可放弃更痛苦。

如果爱得头破血流才能证明爱得深的话,那放弃又是什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突然让我想到了嫌疑人X的现身。

你没有多好,你何必太好。我用情再深,只是我自己甘愿。你何必在意,你不必在意。你若在意,反而会令我一败涂地.

你不知我情之所起,我不知自己为何一往而深。你不知道,我不愿你知道。谁让你是我生命里的死角,我把最深沉的秘密藏在那里。

看着你的背影,听见你的声音,我已得到幸福。偶尔和你擦肩的楼道,电话里你深沉的音调,你的微笑.....我爱你,与你无关,哪怕你不爱我,我也不怪你。

你又何必言谢,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

这一段感情中,她从13岁痴爱,到一个人孤独生子,再到两次与他肉体上的亲密接触,她有无数次机会说出我是谁,我爱你!她为什么不肯,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吐露心声?

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到底要的是什么?是爱,还是平等?

也许她想要的是一份不将就的爱,是一份平等的`爱,是一份不必低头,就能平视他的爱。那爱就像简·爱说的: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与美貌,我会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当有一天,我们经过坟墓,一同站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爱必须是对等的,如果不能对等,她宁愿保持心灵的骄傲。于是,她一直将这种骄傲延续了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她在爱里的卑微,却没有几人能读懂她的骄傲。

她是三毛《不死鸟》里的那只没有脚的鸟,不停地飞啊飞啊,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歌德说: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我爱你,真的,与你无关!你若也爱我,想要回应我,那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必须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一世,我只爱你这一次,下一世,“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

她就是这样一个缺爱,要爱,敢爱的女子,放逐一生只为追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一,它以书信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坚贞不渝的爱情信仰,向一位著名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毫无保留而又不求索取的真爱,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用一生去守候的挚爱。高尔基由衷地赞美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是“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人”。

透过这篇杰作,我们便可窥见茨威格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再现了女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这与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读他的作品,就犹如在审视我们自己,书中主人公走的心路历程,我们活多活少都曾走过。任何一个茨威格迷,不能品出书中人物心理的曼妙来,多少是不及格的。

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封冗长的'绝笔信,采用回忆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了女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时光定格在了女人14岁那年,那时她是个女孩,有着所有女孩都有的腼腆与羞涩,就是那匆匆一瞥便命中注定了女人一生的命运。初遇作家R,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爱得那么坚定,那么执着,可以用一生去等待,即便是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将她整颗心迷醉,生命之舞也只为他一人而歌,以至发出“我只对你的生活,只对你的存在感兴趣”这样的感慨。这时女人的爱,是单纯的,也是纯心灵上的,没有任何肉体的欲望与焦渴。当然,作者这样安排也才是中规中矩的,符合一个14岁女孩的生理与心智特征。在那时的女人眼中,“对你的爱从来也没有像在这种天真的激情中表现得更为纯洁和热烈的了”。

时光也便在等待中向后退去,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某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他们把我拖到了因斯布鲁克去了,我已经一丝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女人如数家珍般念叨。这一“拖”字用得妙极!它写出了女人内心的无法割舍,也写出了对作家R刻骨的爱。在没有他的两年里,她的世界一片孤寂,只有无尽的思念,“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而又感到孤独更可怕的事情了”。

在雾气迷濛中,傍晚,女人又回到了维也纳,回到了他的世界里。这时的女人,已然成熟而美丽。邻家有女出芙蓉,岂容男子不动心。生性风流的作家R,便假借美名与之销魂了三个春宵,然后相忘于江湖,一如从前那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后来,就有了他们的孩子,就有了她迫不得已的委身,就有了孩子的死,也便有了这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封信,就是女人一生命运的写照,尽管其中悲剧多于喜剧,悲歌多于欢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0

爱,人世间最伟大最温暖的字眼。亲情,友情,爱情,无论是哪一种爱,都意味着给予和奉献:其中,亲情与生俱来,不求回报,最为无私;友情弥足珍贵,需要双方付出才可持久;而爱情是绝对排他的,更需要二人不断互相呵护,且因为感觉的不稳定性而容易消逝。尽管如此,世上还有这样一种爱情,它“希望渺茫,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只求施与不求受取,甚至为此奉献自己的青春,舍弃自己的幸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切行为的源头和力量,都来自心底涌动的爱与激情,而这爱的对象,竟是一个和自己“素昧平生”的男人!这便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述的,惊心动魄、凄婉缠绵的爱情。

“我要向你倾吐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始的。”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茨威格笔下的那位神秘女子,这样娓娓道来的开始她的回忆,她的倾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却足以荡气回肠。或许对于每一个痴情的女子来说,有爱情的生命才有意义,而这个女子竟将初识对方视为生命的开始。

于是,这个13岁的少女,在她生命中灵光闪现的一瞬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小说家R。仿佛宿命一般,他们在经过了销魂荡魄的三个夜晚之后,有了共同的孩子。然而,为了不给心爱的男人增加负累,她独自承担着一切,甚至沦落风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决定向对此一无所知的男人作出最后的感情告白。

对于这样单恋的悲剧,在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中,导演徐静蕾提出了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也是一种独特的爱情观:爱你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这样冷静、坚强、洒脱,几乎堪称女性主义的楷模。然而,在我看来,徐静蕾的改编毕竟是一种再创造,并不符合作家原意。在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虚幻、痴情多感、专注执着的幽怨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饱蘸着一生的激情与孤独、热望与失落,欢乐与痛苦的笔,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这位女子刚刚成年,有了爱与被爱的权利时,她回到维也纳找到作家,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少女之身奉献给他。此时的她,何尝不希望他对自己能够如同自己对他一样的深爱?然而,只有三日,在短暂的三日欢娱之后,在她的体内留下了他的血脉之后,他轻松自然的离开了她,同样轻松自然的忘记了她。对于这种结局,女主人公是痛苦的,可又能怎样?她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洁净的爱,没被任何利益、企图、功利污染的最为原始的本质的爱。既然他不曾爱她,忘却了她,那她还能怎样?去找他,那样或许他最终会同情的怜爱她,但是那已经不是女主人公所渴求所坚持的真爱了。于是,她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离开,孤注一掷的,倔强而又坚强的生下心爱的男人的骨肉,把孩子当作爱人一样来呵护。即使如此,她也还没有洒脱到可以不再需要他。为了能够见到他,她生活在他的圈子里,出没在他的世界中,只为有一天能够和他在一起,能够圆自己一生的美梦。又相逢,她已是风情万种的交际花,他还是一样的花天酒地,一样地认不出她来――“可怕的陌生”。作者写到这里,几乎用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的笔调,来叙说女主人公无尽的悲哀。因此,女主人公并不是认为“爱你与你无关”,而是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而选择孤独;她对男主人公的奉献,绝不是卑躬屈膝,丧失自我,相反的,她正是清楚的了解自我,真正的懂得爱情――纯粹的伟大的爱情,从而义无反顾的投身进去。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这是古代女子的热情与贞烈。而在物欲横流、爱情堕落为商品的年代,很多人已把爱情视同儿戏,“他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这种情况已注定了女人爱情之途的坎坷多舛。然而,我们的女主人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满着至高无上的激情,即使对方并不值得她这样付出,她还是心甘情愿去用一生的痴情守护着。这位女子这种近乎信仰般的爱与执著,令许多人扼腕叹息,但我却真正能理解这种偏执与疯狂。这份充溢着心灵的激情,是那么高贵而华美,这种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般的奉献,不正是一种爱的极致吗?为君沉醉又何妨,但愿长醉不愿醒——一千多年前的东方女子就这样说过。这份无私与忘我,古今皆同。那么,正如高尔基所说,茨威格不愧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1

张爱玲曾语: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甘愿成为他身边的一粒尘埃,那朵满怀情义的白玫瑰盛放在他的书房里,也盛放在她无尽的幻想之中,与他无关,与现实无关。

书中的女主角穷尽其一生去热烈地爱着男主,这就是一场史诗般的暗恋,一位坚贞不渝的女人的独角戏,一场自杀式的决绝的爱情。她将自己的爱情当做唯一的信仰,真真正正地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关”。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当时已然泪流满面,作者将一个女孩到女人暗恋时那细腻温柔的情感描绘地无微不至。

我敬佩于女主角为男主所付出的一生的等待,那种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更加敬佩她始终保持着那一颗专一纯洁的心灵,她拥有一个高贵的人格,不会施舍爱情,但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魅力使他注意到她;她不会去勒索、审判爱情,不依附于婚姻形式的捆绑,只是天真地渴望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那个男人能够从心底最深处就爱着她。

他并没有兑现承诺,也许在他的眼里他们之间的感情只是那虚幻缥缈的几夜,稍纵即逝,他辜负了她的等待与期待,我为她感到可悲,憎恨这个男人的深情缱绻的目光,憎恨他对她无情。

然而字里行间,我感受不到任何她对他的埋怨,充斥着的尽是她对他深刻的爱,是她对他们曾经美好的回忆,是对他给予自己这段感情的感激,是对爱人未来的嘱托与不舍。我想她写这封信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使他知道这个世上曾有人那样地爱着他,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值得这样一份深重的爱。

“我宁愿独自承担所有后果,也不愿意成为你的负担。我希望自己是你所有女人当中独一无二的。我希望,每当你想起我的时候,心中只有柔情和感激。”

少年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谁都不会陌生,我们都曾天真地去喜欢过一个人。与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会成为你的思维的中心,与他有关的任何事都会让你默默关注,他周围的人会让你觉得亲切,他时常在的地方会让你觉得熟悉,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会让你久久揣测…即使时隔多年,我们会渐渐淡忘那个所倾慕的他,对他的那份心动也随之而散,也许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去追求喜欢的人的勇气,学会去表达心底的感情,但是回想曾经,也会无比想念那暗恋时期的懵懂天真的自己。书中的女主角像极了那时候的我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因为她的欣喜而欣喜,她的悲伤而悲伤,她的期待而期待,因为她的爱情与我们产生了共鸣。

“我的心紧张得像根琴弦,你一出现,它就颤个不停。我的心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动;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的绷紧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可是,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女孩,将爱情视为自己的全部,在自造的爱情氛围里沉迷?这种宿命是那些痴情的人自己设下的,明知这犹如饮鸩止渴,明知这无可救药,却还是万劫不复、一往无悔。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女主自讨苦吃,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这种痴狂正是我们骨子里对爱情所向往的高度?我们渴望有一个这样爱着自己,也渴望穷尽一生与自己最爱的人相守到老。

或许大多数的人在某一个阶段或多或少地当过这样一个女孩,然而却是善于深情、也容易遗忘。我钦佩女主对男主毫无保留的、高贵坚贞的爱情,但我认为,在爱情之外,我拥有更多的美好,那些对我关怀到无微不至的家人,那些陪伴我成长的朋友,我还有很多的愿意去珍视的东西,我有自己向往的前途,有自己渴望的人生,我不会只为爱情而活。我钦佩她,却永远不会选择成为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2

不久前看过老徐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时已离片头有段距离。

但它很吸引我!

那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动荡、颓废但不失激情的时代背景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抑郁色彩。

女人很小时喜欢上了那个男人,那是一个走在时代漩涡中的男人,革命党吧,因为姜文的出色表演让我们看到一个神秘、颓废、风流、极具个性也却极富人文色彩的男人。

从他出现在院子的那一刻起,还是女孩的她就喜欢上了,是的,那是不同于周围很多人的男人,对一个喜欢做梦的女孩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生活从那一刻起就成了背景,她的一切来回,似乎都在为了见到他,但似乎一切过程的苦难与委屈都是那么不在于心,因为暗恋她可以不要尊严,记得她有一句话:就是我躺在坟墓里,只要听见他的呼唤我也要站起来回过头来。

即使当她真正明白她不过是他身边一片浮云时,我们也似乎听不见她的心碎。

但最终在老仆人的眼神中,她或者我们读懂了那种绝望的悲凉!

关于人性也关乎爱情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3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本书主要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对一个人全部的爱!一个即将死去的女人花掉最后的力气讲述一个有些荒诞的爱的'故事——写这封信之前,他们的孩子因为流感而死去了。她也即将死去,而她因为绝望。她的爱让人觉得烫手,可由不知哪里来的悲伤与绝望充斥着这份爱。

一个13岁的女孩爱上了一个28岁的作家,在不久由于自己的母亲答应了别人的求婚,即将要搬走,女孩在搬家的前一晚在寒冷的夜里等待着作家回来,想要与其告别,吐露心声,但是作家却带着一个女人回家过夜。也就失去了机会。第二天他们就搬走了,过了2年,女孩争取到机会回到这里,并与作家发生了关系后,作家离开了,而女孩怀孕了,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沦为妓女!

她不幸被某种神秘富有召唤力量的爱击中了。那不是普通、平凡、安稳的爱,而是一种激烈、绝决、甚至充满痛苦的爱击中了她。她对于所爱的人,从第一眼起,便有了毫无保留、完全付出的感情。她急需渴望付出自己,尽管对方没有在意你,也不会记得你。可她仍是偏执地想要献出自己,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我甚至觉得她挺无辜,值得令人同情,她所爱之人都是与她们生活遥远的上层人士,他们周围有无数多女人,他们也熟谙各种风流场的经验。而她贫穷、但美丽。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4

我这是第四次读这篇小说了,每读一次就震撼一次。读到一半索性去搜索电影来看,令人失望的是只有中国版,字幕上写着“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徐静蕾和姜文演技不错,但是失落还是塞满了我的胸膛。就像是在上海餐馆吃东北菜,在中国餐馆里吃西餐,怎么着,都不地道,不对味儿。

小说的意境是影像永远无法比拟的。

电影的开头直接用了小说的开头:你啊,永远也不认识我的你啊…。茨威格就是用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但是看下去就越来越失望了,里面居然用了五四运动。情节也完全中国化了。电影没看完就关了。

我就是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上茨威格的作品的,我记得第一次读完有很长时间不想再看关于爱情的小说。孤陋寡闻的我认为,迄今为止,不光中国甚至世界,目前还没有人超越。现在我又读了《贵妇失宠》、《家庭女教师》、《火烧火燎的秘密》、《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夜色朦胧》、《夏日小故事》等,我不得不钦佩的五体投地,茨威格以八岁少年、十多岁少女、贵妇、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女人以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曾经有一度我怀疑他就是女人。不然怎么把女人的心思揣摩得那样透彻?

也甚至去查关于他的资料。事实证明他就是个男人,标准的`大男人,他却把女人、儿童、少女等角色的情感、爱恨、心理诠释的淋漓尽致,细腻到一颦一笑一个眼神儿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他似乎从不在意小说的名字,有的名字看上去有点像散文、随笔、或者是随便一句话而已。

再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人公那种渴望、羞涩、压抑、慌乱而不顾一切的情态,利剑般地穿透每一个走过情窦初开女性的心房,那个没有名字的主人公霎那就变成了当年的自己。一生中哪个阶段的爱情比得上情窦初开?何况她还无怨无悔不计代价地爱了一生。

不多说了,自己去看吧。

今日晚上还有活动,这篇日志写的匆忙,对付一下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5

昨天终于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完了,后面棋王什么的应该是另一个故事了吧?因为实在很困,所以看得很糙,就随便说点看法。实话说这个标题真的不怎么吸引我,就是曾在大学专业课上记住的一个书名,咳但没有留心,如果不是无戒老师的推荐,我想我是不会注意到它并去看的。与它平平无奇的题目相比,内容是出乎意料的好看,至少不枯燥,庆幸是第一人称,所以也不绕,阅读体验还是相当愉悦的。

小说讲的是主人公“我”收到了一封爱慕了他十多年的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到信的时候女主人公已经死了,这是她临死前写的,如果她不死,那么这封信就不会被寄出去,“我”就不会知道了。信中道尽了女主人公暗恋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作家后那些年的生活经历。这样纯粹的感情真的很打动人,不怀期待不求回报,就默默守候在那个人身边,能够看着他就好。从文学角度看,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我觉得一个男作者能揣摩得这么到位也是很厉害了。本质上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关系就是一种阶级对立,一个是社会上层的成功男士,一个是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搁现在可以写一本狗血的霸道总裁爱上小白兔了,未婚先孕带球跑不要太烂大街,而作者并没有落入俗套,他们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以及男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态度,注定了他们之间没有结果,这才是正常的嘛。

文学性是很好的。从现实角度看,就有那么一点点不讨人喜欢了。男主人公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渣男,女主人公就是一个爱她的她不爱,不爱她的爱得要死的痴心错付的傻女人,甚至为了这段单方面的恋情赔上了无辜的孩子和自己的性命,更可悲的是到死,对方都没有想起她……对了之前女人用玫瑰花用直白的话对作家暗示多次,作家都没想起来,我觉得这是个bug,身为一个作家,他的观察力和敏感度,理当不该这么差,怎么会一次都没看出来呢?何况是这么明显的暗示。

好了,就到这里,有时间说不定会再看一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本非常慢热的小说,第一次接触是在薄荷阅读里,前三天因为这本书很多人退了班,给出的理由是,拖沓,其实当时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不过觉得应该什么风格的文章都接触一下,所以选择继续读下去。然而,情节徐徐铺开,女人深沉忠贞的爱喷薄而出,当读到最后已深深震撼,也很奇怪作者为什么能把一个女孩子一生的心理把握得如此之精准,可以说那里的很多情节我深有感触,可以说完全就是那些小心思!真不愧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其余的小故事,很有散文的意味,对人物心里的把握简直不能更准确,或许是曾与弗洛伊德交好的原因在吧;对环境的描写简直是散文诗般徐徐展开,让我觉得自己真是神经大条,可以对周围如此美的景色视而不见,大师可能就是会把一些普通至极的东西描绘得栩栩如生吧!

不过对于一些黄皮肤狗一样的眼神这样的对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的评价,无论是他本身的种族歧视(他是犹太人,感觉这个可能小一点),或者是情节需要,用以抨击纳粹(可见象棋的故事中作者的态度),都让我有很大的不舒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7

文章包括五篇小说,我细读了四篇,因而给四星。

文章开头说,这五篇文章几乎梳理了茨威格一生的写作脉络。那如此看来,只能说,写作的风格和个人成长经历并不能总是贴合无缝。在《女人和大地》这篇文章中,茨维格大量描写了女人和男人的心理状态,但需要知道,过分的词语堆积会淡化整个文章的脉络,用力过猛反成一片拖沓,让读者头晕脑胀不知所云,因而这篇文章,我只草草过了一遍,个人感觉,言之无物。

至于剩下的.四篇,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和《夜色朦胧》,个人感觉第一篇和最后一片最好,也许是因为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吧,好多描述感觉似曾相识,仿佛自己也曾至于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放下是舍不得,放不下,又成为一生的朱砂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网上被炒成一个女人一生必读的经典之一,原因无从查起,只从我个人感觉来看,少女用一生来惦念一个甚至不记得她样子的陌生人无疑是滑稽可笑的,然而事实却总是与想象背道而驰,我们用了多少年才忘记过的人,又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不自觉的爬上你的心头?无论是《来信》还是《夜色朦胧》,关于最初心动的那个人,都会在我们这一生中扮演作用巨大又不轻易显山露水的角色,就像背后的操刀者,不经意间就对你橫加干涉,我们对他的反抗却就像一个牢笼,徒做困兽之斗而毫无用处。但也正是这种不可多得的经历,让我们从男孩女孩,成长为男人女人。

至于剩下的《象棋的故事》和《马来狂人》,则更像是经历所赋予我们这一生必然要经历的传奇色彩,无论是闪闪发光,还是使人崩溃,都无处可逃。

总结一句话:现在的你做的事,也许不能让你看清未来,却让你读懂了过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8

第一次读到一本书的末端会有这样的感受,叫做:终于读完了。

男女情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其实陌生女人被刻画的爱的如此卑微让人略难接受,读完整个故事让人顿悟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不断消费着来自上流社会各种名流的金钱和感情,来弥补自己此生得不到作家R半点垂怜的缺憾,她把自己定位在感情食物链底端的同时,完全否认了追求她的爱慕者爱的比她更卑微的事实。可能因此,她注定悲剧。

原先以为一旦过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再难遇到这样的暗恋,读完之后更觉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无所求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心理状态都能hold住的。而且,生活除了爱情真的还有非常多空缺需要弥补,很多爱情主题的`作品真的把爱情放大到让人畏惧,把完全可以用欲望解释的男女之事上升到无法触及的灵魂高度,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谈爱情,无非就是充满人间烟火。

茨威格的细节描写,弱弱给满分。他抽丝剥茧,不管人物还是环境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我明白,原来风是这样吹,雨是这样下的。因而,书中大篇幅的黑暗压抑环境渲染让我觉得不管走多快,都逃不出作者笼罩上的乌云密布,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在让人几近窒息的场景里感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部分篇幅涉及到的对黄种人的描写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尊心。真的,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越界到种族歧视了,会让很多黄种人读者伐开心的!

以上,心情:终于读完了。轻易不会再碰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9

女主公爱的纯粹、无私、高贵、彻底、浓烈,爱得有尊严而悲烈,所有关于爱情的高尚形容词都可以用到她身上。可以作为一个美好凄美的爱情故事来赏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她的爱成全了她的爱人,成全了她的儿子,成全了她纯洁的爱情观,却是以她的家庭与爱她的家人以及爱她的所有人,更重要的是她本可以幸福的一生为沉重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爱是狭隘的、极度自私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唯一可以赞誉的是,她少女时代那无欲无求、积极向上的'爱,所引发她使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而故事后序情节,表面上女主人公无欲无求,但却一直期望作家能够认出来她,正是这个看似卑微的欲望一直牵引着她靠近他、等待他,并最终使自己绝望。如果无所求,就不会有绝望,而是一种恬静的释然与美好。在现代女性独立的时代,可以此警示所有女性,要爱,请深情但豁达积极地爱,让自己为爱变得更好,去争取去表达,但不强求,不只是狭隘地占有与控制,而是与对方共同携手平等地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与成长。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30

本书主要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对一个人全部的爱!一个即将死去的女人花掉最后的力气讲述一个有些荒诞的爱的故事——写这封信之前,他们的孩子因为流感而死去了。她也即将死去,而她因为绝望。她的爱让人觉得烫手,可由不知哪里来的悲伤与绝望充斥着这份爱。

一个13岁的女孩爱上了一个28岁的作家,在不久由于自己的母亲答应了别人的求婚,即将要搬走,女孩在搬家的前一晚在寒冷的夜里等待着作家回来,想要与其告别,吐露心声,但是作家却带着一个女人回家过夜。也就失去了机会。第二天他们就搬走了,过了2年,女孩争取到机会回到这里,并与作家发生了关系后,作家离开了,而女孩怀孕了,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沦为妓女!

她不幸被某种神秘富有召唤力量的爱击中了。那不是普通、平凡、安稳的爱,而是一种激烈、绝决、甚至充满痛苦的爱击中了她。她对于所爱的人,从第一眼起,便有了毫无保留、完全付出的感情。她急需渴望付出自己,尽管对方没有在意你,也不会记得你。可她仍是偏执地想要献出自己,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我甚至觉得她挺无辜,值得令人同情,她所爱之人都是与她们生活遥远的上层人士,他们周围有无数多女人,他们也熟谙各种风流场的经验。而她贫穷、但美丽。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31

我做过这样的梦,梦里有一个女人,躲在餐厅阴暗的角落,端着高脚杯,关注你,守望你,而你的视线却从未触及角落里那个忧伤的女人。脸庞的浓妆刻着苦泪的痕迹,我以为你会看见,我以为你会知晓,而你却从未留意寒风中那个暗自哭泣的女人。

也许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至爱,只是那个人从未提及她的执著,而不经事的你只顾追求自己的美好,忘记了角落里注视着自己的陌生目光。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时候,我哭了,一个女人,从她不经事的童年到生命的凋谢,十八载花开,十八次燕南,她依旧守望着他,等候着他,等候他送来相识已久的目光,等候他送来锁定生命的戒指,等候他送来凋零青春的一支白色玫瑰。

年华匆匆而逝,从满怀心事的童年,到烟雨蒙蒙的花季,再到颠沛流离的结局,她的生命仿佛只因他而存在,只因他而精彩,可那男人生命中却只有她划过的一丝快感,只有她带走的一支惨白的玫瑰,玫瑰谢了,心也死了,死在那个没有星光的夜晚,死在他从未停留的心上,除了他,谁还能在那里留下半点印迹?他却淡忘了,淡忘了那个扎马尾的女孩,淡忘了那些斑驳的血迹,多少次相逢,多少次等待,他从未想起。他给她钱,给她回忆,给她绝望,可那女人不是他嘴角的朱砂痣,也不是他胸前洒落的饭粒,她只是他眼前飘落的一片叶子,只是他脚边滑过的一粒细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位作家郊游回来的时候,收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这个女人他几乎一无所知,而那个女人却深深地爱着他,她了解他的全部,也许在他看来,信中所讲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这女人来说,却是生命的全部。陌生的笔迹将一个女人凄凉的一生娓娓道来,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点点滴滴,零落在那几十页微黄的信笺纸上。那女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拿起了笔,蘸着墨水,落下的每一笔都是她生命和爱情的印迹,有甜蜜的回忆,也有痛苦的剧情,而她没有抱怨,没有责备。

作家是一个风流倜傥的男人,他对每个女人都那样热情,那样温柔,在他眼中,也许爱情不过只是一场场风花雪月的表演,那男人把她当作街边的妓女,把她当作夜总会招摇的小姐。在万千人群中,在歌声飘摇的剧院,在灯光暧昧的夜总会,甚至只是一只搭在栏杆上的手,那女人都能认出他。而他,只识那女人曼妙的身姿,只识勾魂的眼神,即使站在他跟前,即使躺在他身边,他的目光依旧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

那天是他的生日,他收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那女人已经带着她的等候轻轻地离去;那天是他的生日,他的花瓶第一次空落落的,他的心也空落落的,无所谓快乐与无所谓悲伤;那天起,却不会再有人记起,不会再有人在他生日那天送上一束清香的白色玫瑰,不会再有人给予他如此炽热而又不求结果的爱情;从那天起,那女人微弱的呼吸就此散去,那男人或许还能记起那些倏而忽逝的往昔,或许他自己也会就此老去。

我想人生就是一场充满偶然的戏剧,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一次偶然的搬家纠缠在一起,就像墙角的一棵树和一根藤,藤紧紧地缠着树,顺着它高大威武的身躯蜿蜒上升,贪恋它,依偎它。而树却只识它的枝枝叶叶,只识那些慵懒的阳光,它舒展着肢体,从不肯低头看一眼盘在腰间的那株楚楚可怜的藤,它甚至不知道它。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出现,男人恋上了她的母亲,那女人到了因斯布鲁克,在将行的那个晚上,她用尽了全部勇气,敲响了对面房间的铁门,却无人应答。

“从你的门口到我家一共四步路,我却走得疲惫不堪,就仿佛我在深深的雪地里跋涉了几个小时似的。”那四步路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的距离,她的一生也走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因为她的坚持,她回到了维也纳,每天她站在那男人的楼下,守望着他房间里微弱的灯光。某个晚上,她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最终委身于他,那三个暧昧的夜晚是那女人生命中最灿烂的时间。可那男人却总是在她最幸福的时候离开,归来就再也想不起那个爱他的女人。

如果不是那女人的胆怯软弱,如果她能说出沉积在心里的话语,如果他能在离开的时候带上她,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改写。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那女人的儿子死了,她也死了,那根依偎在那男人躯干上的常春藤枯萎了,轻风捎来了干枯的叶子,他摊开微黄的信笺,故事也就尘埃落定了。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经我和你如此接近,你吻过我的发稍,牵过我的手,我哒哒的马蹄从未惊醒过你紧闭的心扉,在你繁星满天的夜空里,我只是微不起眼的一颗,在你落英缤纷的小道上,我只是一片细小分明的枯叶,或许在那男人看完那封信的时候,他会感到惋惜,他会感到自责,然而斯人已逝,早已挽不回他不曾珍惜的情谊。

那一年的寒风中,我画了很浓的妆,我以为你会看见我,关注我,然而,你只是走过,匆忙的走过,像一只没有双脚的鸟,从不肯回头,也从不肯停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32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