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4/05/2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下面就谈谈我感触最深的:

课堂上学生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就应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

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据专家调查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要长时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把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义。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

一、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效率低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力容易转移,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因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只做好一件事,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项练习,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性。

二、对学生讲话不要老是重复。

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唯恐学生记不住或听不清。却不知这样学生反会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养成漫不经心的习惯,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训练学生善于“听”的能力。

“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鼓励学生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

四、要让学生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有意义的训练和活动,如学习掌握某种乐器、学绘画等,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锻炼学生注意力的功能。

五、训练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学生的书桌上不要摆放带有装饰品的文具,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学生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学生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常抓不懈和相互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46条关于教育日记的建议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实践中写教育日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因为记录的基础是观察,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用心观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捕捉到细微的教育现象。写教育日记就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教育日记,并做到一辈子都在坚持。他重视对学生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实,我们上完课后,也经常和同年级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有时交流得也挺热烈,只是都没有记录下来。常常也会发现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有趣的举动、一个灿烂的笑容时不时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一些感慨,但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编一串美丽的项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当再次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自觉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是广大教师的典范,教师的榜样。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出来的,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为我们排解烦恼,给我们指点迷津……

在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条: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人们常把学生比作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园丁心里何等之没美啊!培养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品质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教师会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过我啊!

2、“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4、“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4、“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6、“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会产生认识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谁都会享受到了,它要经过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学生在刚刚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有着很高的兴趣,如果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几个真正喜欢学习物理的孩子,让他们在班级里起到带动全班的作用。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么几个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孩子积极认真的学习物理。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更给所有的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导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使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平时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的'大海。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又如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亿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我常常告诫自己,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类似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直对照着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观点对我影响都很大,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学生中特长生比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术生、音乐生大概占半数,如果只用学习这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中的多数真的就是所谓的“两分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多年的这样的`教学经历已经让我完全转变了观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比如历史课学习西方绘画史时,美术生会查阅资料引导大家欣赏那些旷世绝伦的美术作品,学习音乐史时,音乐生会发挥其特长,课堂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满足,相信高中时代的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平时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把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的学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逆反心理极强,犯了错误不服管教,常与老师顶嘴,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往往会引发冲突,那我就考虑换一种方式,用表扬的办法拉近他与老师的距离。说实话,想表扬他真的很难,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考试时,我发完试卷,首先和同学们约法三章:不准传递任何东西、哪位同学借笔要告知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响应我的竟然是这位有错不让说,经常与老师顶嘴的体育生,举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笔,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行为大加表扬,不仅带动了其他同学,使考场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位同学身上逐渐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与班级同学越来越和谐。

海高教学大楼正厅有这样一块宣传板“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敬的态度待老师”,在欣赏中我会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一个不爱学习,常常溜号的同学会在假期的雪后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扫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老师的欣赏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在3月27日海高校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节选一段“海高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亲切。我为能拥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自豪,例如我们的历史课张老师,她和蔼而认真,细心而又严谨,她的热情早已经将我们班的同学连在了一起,她总是象班主任一样来教育我们,怎样摆正学习态度,甚至怎样待人处事,有时还亲切地纠正我们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鼓励我们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她就像我们的家长”。虽然只是这样一篇小短文,登在读者有限的海高校报上,可每每想起却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异性,用爱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作为教师,在办公室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差异大,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因此,当学校组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获益浅。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看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当我再次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使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平时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的大海。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又如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亿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我常常告诫自己,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类似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直对照着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一百条建议凝聚着大师智慧的光芒,似一颗颗启明星为教育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此书将深奥的理念植入于简洁质朴的文字中,用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大师的教育思想,使人轻松愉快的在阅读中得到启迪。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观点对我影响都很大,其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的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家都知道,目前海州高中的学生中特长生比较集中,尤其在我所任教的文科班中,美术生、音乐生大概占半数,如果只用学习这一把尺子衡量,他们中的多数真的就是所谓的“两分生”,往往被老师忽视。多年的这样的教学经历已经让我完全转变了观念,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鼓励、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比如历史课学习西方绘画史时,美术生会查阅资料引导大家欣赏那些旷世绝伦的美术作品,学习音乐史时,音乐生会发挥其特长,课堂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的满足,相信高中时代的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平时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把我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的学生,。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体育特长生,逆反心理极强,犯了错误不服管教,常与老师顶嘴,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现,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往往会引发冲突,那我就考虑换一种方式,用表扬的办法拉近他与老师的距离。说实话,想表扬他真的很难,终于机会来了。在一次考试时,我发完试卷,首先和同学们约法三章:不准传递任何东西、哪位同学借笔要告知老师。在监考过程中,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支持响应我的竟然是这位有错不让说,经常与老师顶嘴的体育生,举手告知我他需要借笔,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对他的行为大加表扬,不仅带动了其他同学,使考场秩序井然有序,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位同学身上逐渐地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与班级同学越来越和谐。

海高教学大楼正厅有这样一块宣传板“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尊敬的态度待老师”,在欣赏中我会发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一个不爱学习,常常溜号的同学会在假期的雪后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扫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老师的欣赏会换来学生的尊敬和热爱。在3月27日海高校报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给大家节选一段“海高的老师,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亲切。我为能拥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自豪,例如我们的历史课张老师,她和蔼而认真,细心而又严谨,她的热情早已经将我们班的同学连在了一起,她总是象班主任一样来教育我们,怎样摆正学习态度,甚至怎样待人处事,有时还亲切地纠正我们的不足,在她的口中我们几乎天天听到鼓励我们的话语,让我们觉得她就像我们的家长”。虽然只是这样一篇小短文,登在读者有限的海高校报上,可每每想起却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特异性,用爱去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塑造其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与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六月份,我静下心来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面对班里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的学生,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呢?很多教师都从学生身上找原因,什么不知道学习了,脑子笨了,家长不配合等等;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苏霍姆林斯基给一位后进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

后来,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与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对待学生冷冰冰的态度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5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使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平时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的大海。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又如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亿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我常常告诫自己,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类似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直对照着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6

“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朴素的文字中透出无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简单的文字中蕴藏无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理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8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