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精选3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
国学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我“真、善、美”的人文价值的观念。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把国学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
国学是我国最大的文学之一,他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我也有我自己的国学书,他的内容让我一目了然,短短的文言文,多么的简介!
上面说:”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意思是:用古代圣贤的言论,对人们进行恳切的教诲。我们广泛搜集有韵味的文字,才编成这本《增广贤文》,让大家增长见闻。借鉴古人的教训,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这本书上也说: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山岫本无心。当时若不登高望,谁识东流海洋深!意思是;流水从高处奔向海滩,并不是它自己想要做的,也不是海滩有意向他索取。白云飘过山峰也不因为山峰的召唤,若不亲身实践,从高处看河水奔向大海,我怎么能相信东去的流水像海一样深。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有他必然的趋势,外界的些许干扰不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彻底改变,当时若不努力去做,也就没有后来的真知灼见。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一心想做成的事却没有做成,没有打算会有什么结果的事情却不经意间成功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你想干成的不一定就一定能成功,你没有想的也不一定不会出现意外。
这一些都是经典,是中华儿女的精华,我们的祖先滔滔不绝的写下这么多文章,是多么伟大呀!国学是祖国的,也是伟大的。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国学,其意有二,原意指古代国最高学府,即国子监或太学。现在国学指中国学术,是相对西方学术而言的一个笼统概念。
国学作为学术名词而存在源于20世纪初,也就是“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之时,早期的国学研究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为相对与西学而称我国古典学术为国学,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之中,其主流为儒家学说,内容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地理、数算、医学等均在其范围内。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划等号,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范围上讲,国学不仅是汉学,还包括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为其包罗万象,所以内容就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国学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年来,国学大热,整个国内刮起一股学国学之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就“应运而生”。试想,连季羡林老先生都坚辞“国学大师”的名号,其他小辈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学校已经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列入课本,甚至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在我看来,国学大热是好事,说明国人增强了对文化的归属感。但对于这股热潮却不能盲目跟风。国学内容广博,就其中经典来看,也卷帙浩繁。我们该读什么?怎样去读?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这个世界高速发展、我国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的时代,国学之中已经有很多内容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比如“二十四孝图”宣扬孝道,但内容多为愚孝,是不应该借鉴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国学教育应从小抓起。为什么我国近几十年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级著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国古人的发明(如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毕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时历》、张衡的地动仪等)都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可见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学习国学之中经典之作,那么我们后世儿孙为什么不能重塑中华之辉煌?
我国在现今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课本就是孩子们接触国学的最佳平台。但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如果在课本之中增加国学经典名段恐怕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在我个人的小学、中学生涯中,我记得中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还有一本读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与国学经典,如能用国学经典替换其中一些篇目,应该是可行的。但从目前情况以及我亲身经历来看,学校学生都未对读本引起重视,以至于编者的心血付之东流。
那么如何从学生抓起,我认为在除读本在一途径外,还应该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用以学国学。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不得不说很是失败,学生只是一味地背单词、学语法,而日常口语却不能流利说出,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很多的英语培训机构,那正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学生才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与金钱去那些英语培训机构学习。众所周知,孔子学院近年来在海外盛行,孔子学院正是向外国人讲授以儒家为中心的国学经典。看着越来越多的老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背诵唐诗宋词,而有的中国人尚且不能达到,我不禁为之感叹。而中国的孩子,却深陷英语学习的迷茫之中。文化开放不是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是先巩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来韩国人大肆叫嚣“端午节”、“清明节”是韩国人的传统节日,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国人闻之为其愤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中国人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韩国才会有机可乘。
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国学经典?怎么读?我认为对于成人而言,经史子集之中篇目,皆可读来,开卷有益。而对于孩子来说,应择优入取,这也需要教育家费点脑子,从国学中选取适合孩子们学习的经典之作。
关于怎么读。目前在百家讲坛栏目盛行之后,一些专家、学着纷纷著书立说,大谈自己对一些名著的心得体会,于丹就发表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但是我并不建议人们抛弃原著,直接去读这类书籍。在初读之时,仍应忠于原著。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也可以有一千个孔子、一千个庄子,一千个孙悟空、一千个林黛玉。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人们在看了别人对名作的心得体会之后,自己也觉得有同感,这样就少了争辩、少了交流、少了百花齐放、少了百家争鸣。因此,读经典要先读原著,如有不懂之处,可查阅字典等工具,或者相互讨论,再或者请教老师,最后,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解之下,去一些关于别人心得体会的书。这样,经典才更会耐人寻味,就像璞玉,只有经过打磨才会更具光泽。
国学之中有许多精华之所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其中之智慧,以扬我中华之文化,让中华民族于世界之林永存。
赋诗一首歌中华文明:盘古一分天地开,三皇五帝分至来。殷商铭文青铜刻,文王占卜兽甲传。春秋孔孟儒经作,战国孙氏兵法成。秦王一统经典逝,万卷经典皆作尘。西汉文章两司马,东汉歌赋父子曹。陶潜归隐晋桃源,郦元游历三峡岸。唐时明月太白诗,宋时江水东坡词。元代尚有小曲在,清代唯有容若存。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4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里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当今这个花花世界,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功利性比较强,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激趣教学,发扬传承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就像陈建先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老师只需要给他把那扇‘国学’的门推开,里面丰富的内涵要待他们将来自己慢慢领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诵读、游戏、体验、角色扮演、量化训练、竞争比赛、动手操作、家庭巩固等,多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手段混合使用,还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软件、电脑、液晶电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国学。
三、熟读成诵,感悟人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四、加强学习,提升水平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必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通过学习,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精美的词句,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6
国学是我国最大的文学之一,他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我也有我自己的国学书,他的内容让我一目了然,短短的文言文,多么的简介!
上面说:”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意思是:用古代圣贤的言论,对人们进行恳切的教诲。我们广泛搜集有韵味的文字,才编成这本《增广贤文》,让大家增长见闻。借鉴古人的教训,指导今天的行为,因为今天是古代的延续。
这本书上也说: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山岫本无心。当时若不登高望,谁识东流海洋深!意思是;流水从高处奔向海滩,并不是它自己想要做的,也不是海滩有意向他索取。白云飘过山峰也不因为山峰的召唤,若不亲身实践,从高处看河水奔向大海,我怎么能相信东去的流水像海一样深。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有他必然的趋势,外界的些许干扰不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彻底改变,当时若不努力去做,也就没有后来的真知灼见。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一心想做成的事却没有做成,没有打算会有什么结果的事情却不经意间成功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你想干成的不一定就一定能成功,你没有想的也不一定不会出现意外。
这一些都是经典,是中华儿女的精华,我们的祖先滔滔不绝的写下这么多文章,是多么伟大呀!国学是祖国的,也是伟大的。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7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8
为期一周的处级干部国学专题自选班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受到获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汪高鑫教授讲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蒋重跃教授的克己复礼为仁略说儒与华夏精神,另外几位教授讲的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国学基本书目略讲,以及北京四中老师讲的从义理到考据:宋明理学及其在明清之际的转型等课程,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使广大学员受益匪浅。一周学习下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汇报给各位领导和同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人类从XX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自己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概括起来在思想认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1、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经、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现代人在不学习、不了解、孤陋寡闻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否定这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妄自菲薄,看来这确实是极端无知的表现。短短几天的学习,加上以前的一些积累,可以说到目前我们只是接触了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闪现。
2、形成了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的反思与启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并不能说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最起码可以认为追逐利益与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做梦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现代中国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与实践。正如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所提及的:人们所说的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或者叫感觉,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醒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欲望中去,面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有个度的把握。
3、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一周学习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学一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工作性质:在内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会上)还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是山与水的融合。还有,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节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同事、对下属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4、另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启迪。这次授课的教授们有好几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对人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给我触动不小。自从1980年结婚以后,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视线之内,可以说我为了个人的所谓事业而放弃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家庭的团聚,说起来感觉自己真是有点愧疚。当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应该不是婚姻幸福美满的主要标志,或者说不是唯一的标志。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国学专题自选班开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国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cto)撰写的一本书《平衡的智慧》,书中的理念与这次教授们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实现道家所推崇的鱼与熊掌兼得,是每个职场人士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通过国学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并结合上级组织开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逐步认识到又一层道理:即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理论,讲究事物性质的演变和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也许正是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中华民族做事总是比较低调的。不露富、不嚣张仍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则。《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但是这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剖析,论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然,随着人们的觉醒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大胆地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仍然必须建立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个不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而导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样的,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从小没看过多少国学、史书的我,对孔子、老子等著名人物的认识一窍不通,但我却可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渐渐长大了,听多了,“国学”这个词也熟悉了。我真切的体会到“国学”两个字存在的魅力!在我的心目中,国学她像是一位“音乐家”一样,她的“音乐”能陶冶着我的情操,调节我的心情。国学她像是一位作家,在她的笔下内容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为之而动容。
从《弟子规》中,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细细地品《弟子规》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样才能够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时能够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国家做贡献!虽然我不太理解《诗经》里的诗是什么意思,但我却可以体会诗里饱含的蕴意,例如《葛覃》的一句“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从这里我感受到了织布女人非常惦记自己的父母,想赶紧洗完自己的衣服去看爹娘,浓浓的生活气息油然而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愧是出自老子口中,果然是千古佳句。即使有些句子我不太懂,但她像是一位指挥家一样,牵引着我的好奇心!从而使我沉陷其中。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9
为期一周的处级干部国学专题自选班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受到获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汪高鑫教授讲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蒋重跃教授的克己复礼为仁略说儒与华夏精神,另外几位教授讲的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国学基本书目略讲,以及北京四中老师讲的从义理到考据:宋明理学及其在明清之际的转型等课程,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使广大学员受益匪浅。一周学习下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汇报给各位领导和同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人类从XX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自己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概括起来在思想认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1、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经、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现代人在不学习、不了解、孤陋寡闻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否定这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妄自菲薄,看来这确实是极端无知的表现。短短几天的学习,加上以前的一些积累,可以说到目前我们只是接触了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闪现。
2、形成了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的反思与启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并不能说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最起码可以认为追逐利益与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做梦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现代中国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与实践。正如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所提及的:人们所说的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或者叫感觉,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醒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欲望中去,面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有个度的把握。
3、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一周学习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学一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工作性质:在内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会上)还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是山与水的融合。还有,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节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同事、对下属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4、另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启迪。这次授课的教授们有好几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对人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给我触动不小。自从1980年结婚以后,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视线之内,可以说我为了个人的所谓事业而放弃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家庭的团聚,说起来感觉自己真是有点愧疚。当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应该不是婚姻幸福美满的主要标志,或者说不是唯一的标志。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国学专题自选班开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国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cto)撰写的一本书《平衡的智慧》,书中的理念与这次教授们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实现道家所推崇的鱼与熊掌兼得,是每个职场人士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通过国学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并结合上级组织开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逐步认识到又一层道理:即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理论,讲究事物性质的演变和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也许正是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中华民族做事总是比较低调的。不露富、不嚣张仍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则。《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但是这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剖析,论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然,随着人们的觉醒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大胆地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仍然必须建立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个不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而导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样的,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从小没看过多少国学、史书的我,对孔子、老子等著名人物的认识一窍不通,但我却可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渐渐长大了,听多了,“国学”这个词也熟悉了。我真切的体会到“国学”两个字存在的魅力!在我的心目中,国学她像是一位“音乐家”一样,她的“音乐”能陶冶着我的情操,调节我的心情。国学她像是一位作家,在她的笔下内容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为之而动容。
从《弟子规》中,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细细地品《弟子规》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样才能够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时能够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国家做贡献!虽然我不太理解《诗经》里的诗是什么意思,但我却可以体会诗里饱含的蕴意,例如《葛覃》的一句“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从这里我感受到了织布女人非常惦记自己的父母,想赶紧洗完自己的衣服去看爹娘,浓浓的生活气息油然而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愧是出自老子口中,果然是千古佳句。即使有些句子我不太懂,但她像是一位指挥家一样,牵引着我的好奇心!从而使我沉陷其中。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为了提升我县党外干部综合能力,湄潭县委统战部组织了40多位党外干部赴山东威海校区学习,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学习。9月13日上午,聆听了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哲学博士、山东省社会学会理事徐文涛的国学讲座,让我系统的了解了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历史地位,使我对做人、做学问、搞好各项工作深受启发。
徐文涛老师精彩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华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在工作中,要时刻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中不断提升。通过学习,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的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的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当今这个日渐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经常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的活动,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修身正心,有所收益,也就是说,按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工作的、如何经营家庭的、如何教育孩子的、如何当好领导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行为,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为期一周的处级干部国学专题自选班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受到获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汪高鑫教授讲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蒋重跃教授的克己复礼为仁略说儒与华夏精神,另外几位教授讲的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国学基本书目略讲,以及北京四中老师讲的从义理到考据:宋明理学及其在明清之际的转型等课程,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使广大学员受益匪浅。一周学习下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汇报给各位领导和同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人类从XX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自己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概括起来在思想认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1、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经、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现代人在不学习、不了解、孤陋寡闻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否定这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妄自菲薄,看来这确实是极端无知的表现。短短几天的学习,加上以前的一些积累,可以说到目前我们只是接触了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闪现。
2、形成了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的反思与启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并不能说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最起码可以认为追逐利益与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做梦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现代中国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与实践。正如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所提及的:人们所说的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或者叫感觉,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醒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欲望中去,面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有个度的把握。
3、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一周学习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学一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工作性质:在内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会上)还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是山与水的融合。还有,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节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同事、对下属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4、另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启迪。这次授课的教授们有好几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对人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给我触动不小。自从1980年结婚以后,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视线之内,可以说我为了个人的所谓事业而放弃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家庭的团聚,说起来感觉自己真是有点愧疚。当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应该不是婚姻幸福美满的主要标志,或者说不是唯一的标志。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国学专题自选班开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国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cto)撰写的一本书《平衡的智慧》,书中的理念与这次教授们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实现道家所推崇的鱼与熊掌兼得,是每个职场人士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通过国学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并结合上级组织开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逐步认识到又一层道理:即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理论,讲究事物性质的演变和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也许正是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中华民族做事总是比较低调的。不露富、不嚣张仍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则。《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但是这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剖析,论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然,随着人们的觉醒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大胆地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仍然必须建立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个不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而导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样的,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 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从小没看过多少国学、史书的我,对孔子、老子等著名人物的认识一窍不通,但我却可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渐渐长大了,听多了,“国学”这个词也熟悉了。我真切的体会到“国学”两个字存在的魅力!在我的心目中,国学她像是一位“音乐家”一样,她的“音乐”能陶冶着我的情操,调节我的心情。国学她像是一位作家,在她的笔下内容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为之而动容。
从《弟子规》中,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细细地品《弟子规》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样才能够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时能够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国家做贡献!虽然我不太理解《诗经》里的诗是什么意思,但我却可以体会诗里饱含的蕴意,例如《葛覃》的一句“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从这里我感受到了织布女人非常惦记自己的父母,想赶紧洗完自己的衣服去看爹娘,浓浓的生活气息油然而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愧是出自老子口中,果然是千古佳句。即使有些句子我不太懂,但她像是一位指挥家一样,牵引着我的好奇心!从而使我沉陷其中。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泰国将近一年的学生生活,让我独立不少。也让我对泰国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我个人而言,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体会与认识。
一、生活方面,学会了独立
还记得刚下飞机的那一刻,意味着经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了10个月的学习生活。也是那一刻,真正体会到泰国的热。当老师把我们接到学校,住进宿舍,还为我们准备了饭菜,我们在泰国的生活就真正开始啦。
那一晚,我们还不适应那里的气候,虽然开着风扇,但是半夜还是被热醒了,然后开始有点想家,有点抱怨,也有点激动。慢慢的,我们适应了开着风扇睡觉的生活,也发现,虽然很热,但是空气很湿润,大家的皮肤也在慢慢变好,睡觉也就变得舒服了。
至于吃的,大家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吃到后来慢慢变胖,也就证明了大家对泰国食物的`喜欢。由于我们在的学校,泰国学生下午放学就回家,所以食堂早早就关门。老师就允许我们自己在宿舍买菜来做。这样10个月以后,大家的厨艺都是不可小觑的。对于我自己,我也从学习买菜开始,到后来能做出一顿家常便饭。
这样,10个月以后的我,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仅仅有条,不再是住不惯就想跑,吃不习惯就抱怨,做不来就想放弃。我已经学会了独立,能处理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自己的生活过的轻松愉快。
二、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
刚去到泰国,由于大家泰语不是很好,也还没有时间认识一些泰国朋友,所以大家的生活圈子一下就缩小了,仅限于同学之间。这样,大家相处的时间多了,虽然更加亲密,但也更容易产生矛盾,发生各种不愉快。有时甚至是一件小事,或者是一句无心的话,都会伤害到同学,朋友,彼此纠结,影响了学习生活。但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起过去读书的同学。
所以尽管我们有暂时的不愉快,但是只要哪个同学生病了,或者是遇到什么困难,大家的那一点小矛盾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互相关心,彼此照顾。我肚子疼的时候有同学帮我买饭,找药。胃疼时有人陪着我,心里有什么想法或者是有什么不愉快有同学听我讲,还给我意见。每晚吃晚饭有同学陪我去散步,聊天。谁煮了好吃的,都不会忘记带一份给自己尝尝……
每当想到这些时,就觉得很幸福。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同学,自己一个人的话,虽然可以撑过去,但是就会比较辛苦。所以我得感谢她们,这10个月的帮忙照顾。也明白了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关心。这样,如果有缘大家在一起。就应该团结互助,有小矛盾,小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好好的谈一谈,再想想平时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就会觉得应该珍惜这一份友谊,学会团结互助。
三、学习方面,知道了要坚持不懈
对于我而言,去泰国之前学的泰语基本为零,所以过去时当老师讲第一堂课时,我真的是一头雾水,随时需要听老师的讲解或者是查字典,问旁边的同学。几乎一句完整的话都听不懂。那时候一堂课下来,我们累,老师讲的更累。但是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很有耐心,态度很好的老师。他们不停的解释,不停的带读,让我们慢慢的有了进步,从听懂一个词到一句话,最后到一段话。虽然这个过程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经过一个学期以后,老师还是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了进步。我也慢慢摸索出学习泰语的一些规律,对泰国文化有了了解和兴趣以后,感觉进步的就比较快。现在,对于泰语,我只能说知道点皮毛,可是我有了学习泰语的方法,对泰语也比较干兴趣,所以即使不上上课,我也会自己继续学习泰语,相信持之以恒的学习会让我有所收获。
四、走进泰国人家,了解了泰国生活
在有限的15天假期里,我有机会去到了泰国朋友家,了解了真正的泰国生活。朋友家住在普吉,我们是在中国认识的,***妈也到过我们家玩,所以当知道我去到那边读书时,一定要我去她们家玩。在朋友家六天的泰国式生活,让我喜欢上了泰国的海,泰国的人,泰国的一切!首先,我觉得她们很友好,每次跟朋友爸爸去橡胶园时,在路上会遇到很多邻居,就能感觉到大家的邻里关系比较好,同时朋友家也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她们全家带我出去玩,做很多好吃的地道的泰国菜给我吃,还教我们学习泰语。家住的地方离海比较近,所以我可以骑着自行车就能到海边看日落。那是我第一次看海,现在想起来都还是那么的怀念。
在泰国,由于气候原因,大家早上起床比较早,晚上睡的也早。生活过的不是那么忙碌,但是日子却过的有滋有味的。泰国人很友好,喜欢微笑,几乎都会帮助有困难的人。泰国的流浪狗很多,但是很少有人会捕杀,却经常有人拿食物到路边去喂它们。泰国的沙滩很漂亮,会让你流连忘返。泰国的人妖很漂亮,但是她们的寿命却很短。泰国有很多的寺庙,很多的热带水果,很多的大象,喜欢上这一切,就爱上了泰国。
在泰国十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从开始的想家,抱怨陌生的生活环境,渐渐的被泰国的人,泰国的文化,泰国的海所吸引,到最后离开时的不舍。这一过程,让我整个人都有了全新的改变。这一年曾让我有过失望,有过无助,想过放弃,但是经历过后,我知道了长大意味着独立,应该学会坚强,自己的路没有别人能代替,自己得学会面对压力,面对未知的生活。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腾冲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学培训,通过3天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学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品味一下,确实受益匪浅。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
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罗艺峰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罗守诚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
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知识的匮乏。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国学认知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19
英国的硕士分两种,一种是以教学为主的一年制硕士(taught),一种是一年半或两年的研究型硕士(research)。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选择的读1年的硕士,这种硕士共分三个学期。前两个学期为授课,考试学期,第三个学期为毕业设计。很多人大概都会问,1年的硕士能学到什么?其实,自己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现在两个学期已经结束,谈谈个人感受。
先说下教学内容。没有课本,不像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课本每年都换版,学生都必须买,光书费就花好几千。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发讲义。比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内的课程更理论化,与实际应用联系太少;英国的课程相对要更着重实际应用方面。因为英语水平不是很好,上课的时候我基本都不听。其实,有的课程确实不需要听,因为老师就是在念讲义,课后自己就可以看明白,再加上图书馆借的相关书籍,这种课基本就没问题了。有的课最好还是听听,因为老师不发讲义,或者讲义很简单,那么就要上课的时候仔细记录了。不然课后会很累的,尤其是连参考书都没有的课,或者参考书都被借走了,自己没借到,考试又很紧,那就完蛋了。
再说下作业。课程分考试课和考察课。所谓考试课,就是期末的时候要考试,这里又分为100%考试课,和作业考试结合课。考察课就是100%作业课。作业基本上都是布置3~4周后才交。看起来时间很长,好像不着急,其实你要是想得个好的分数,作业就要充分准备,早下手,早解决。因为写作业的过程中,你才能发现这门课你有哪些不明白,作业中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老师,一般老师都会很痛快的回答你,碰到和蔼点的,连你做的对不对,整个过程怎么做都会告诉你。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好的分数,为最后该门总成绩有个好结果打个基础。同时也是为你能够最后毕业时候得到distinction(卓越)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考试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拿高分有点难。如果是distinction毕业,那么找工作会容易的多。
接下来说下考试。考试一般是5选3,或者是4选3。就是试卷总共4或5道题,任选3道回答。根据学分不同,考试时间也不同,有两个小时的,有三个小时的。每道题又分为多个小题,也许各个小题之间有联系,也许根本就是为了凑试题而被拼在一起的毫无联系的几道题。这样是最讨厌的,一个题里面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要得分,就要知识全面。我比较喜欢有联系的题目,因为在复习的时候我就自己取舍了一些章节的内容,万一碰到我不会的章节和会的章节出了一道题,那就不爽了。考试可以带计算器,不过是学校指定的。我花了8镑(合¥120),结果一看made in China的夏普计算器。又不爽了一下。
再说下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同,个性也不同,所以方法并不通用。但是如果你想学习相对轻松点,或者说想学习好,那么最主要的是头脑要聪明(我想没人承认自己智力有问题),勤快。就算再聪明,临时抱佛脚也不会拿到什么好成绩的。最好能够把当天的课程内容及时消化掉,这样就避免最后考试之前的突击。我说的是最好,但是我也做不到,一个字,懒。太多单词,懒得查;太多内容,懒得看;太深奥的理论,懒得思考。闹得个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突击,内容攒的太多,没法全看,只好取舍。考场上,看到没有复习的内容跃然纸上,才后悔为什么没有提前学习。
最后说下学习态度。要想学习好,除了头脑和勤奋之外,你的同学和朋友也很重要。每个人都有惰性,必须要一个力去推动才能持续前进。这个力从何而来,内在?外在?都有。自己要自律,这也就是勤奋了。同学和朋友的帮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碰到的同学中有敏而好学的,对自己的帮助将是莫大的。如果碰到的都是吃喝玩乐的主,那你也就很难自持了;即使能够自律,当碰到问题的时候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学习会很累。
很多留学的人是国内刚刚本科毕业,或者在英国本科毕业的。这些人大多厌倦了读书(想起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加上家里有些钱,出来不过是镀镀金,享受一下挥霍的生活。所以不要抱太多希望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大多不会主动学习,不会去考虑拿高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希望想学点东西朋友能碰到好的学伴。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0
国学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我“真、善、美”的人文价值的观念。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把国学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1
二年级暑假时,爸爸要求我读诵《弟子规》,刚开始时,读起来朗朗上口,觉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诵下来,这可真有点难为我了,在爸爸的坚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几段,一个暑假,我终于全部背下来了,经过爸爸的耐心讲解,我还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这个暑假收获可真不少。后来在一次课堂精彩三分钟上,我一口气背下《弟子规》,同学们被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顺口连句的背诵声所打动,赢得一阵阵掌声。我为读到这本好书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首孝悌。爸爸告诉我做人首先要学会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说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去尊敬、爱护别人呢?爸爸也时常以这句话来教育我,正是因为学习了《弟子规》,我对爷爷、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过生日时,我总会送给奶奶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使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平常早晨上学前,我总会先向爸爸、妈妈鞠躬请安问好,然后再高高兴兴上学去。在班上与同学们也团结的`很好,同学间过生日时,我们相互间还上门祝贺。
次谨信。书上解释说,其次说话要谨慎,为人要诚信。要求做人说话要讲究方法,不要冒然随便乱讲,弄不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好事变成坏事,这一点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可真够重要,平时我总好讲话,守不住口,今后需要多加注意。为人要讲信,平时凡借了别人的钱物,我就会即时归还。
还有很多诸如“身有伤,贻亲忧。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伤时,会用《弟子规》上话来告诉我,这样会导致父母担心的。看到字写的不好,也总会说字不敬,心先病,你态度不端正,不恭敬,当然字就写不好。
《弟子规》上的句子短,好记,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用《弟子规》上的话来规范我们的言语行动,就会使我们小朋友变得懂事,有礼貌。尽管我还有很多不足,与《弟子规》上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在我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以《弟子规》为镜子,时常照照自已,力争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2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3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经典诵读大赛是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复赛和决赛都采取国学知识和应用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的选手为代表来参赛,已检测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的传承。
经典诵读大赛在启动仪式上,六十名学童集体诵读《x规》,并举行了开笔礼。经典诵读大赛是以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对对碰和美德大考验。
我爱记诗词是在大屏幕上出现1个或2个字,由5名选手分别说出有这些字的诗词,坚持到最后者获胜。那么多的古诗词流利的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里他们要下多少功夫!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相比逊色的多了,以后可得多读而且这个比赛清晰的体现了我囯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体现了我囯学生的博学多才!对对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问题,从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后是美德大考验,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同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选手有许多选手没有通过比赛,很遗憾。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
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我们走进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通过观看《xx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觉得经典诵读对我们的重要性。诵读、熟背诗文,让我们在一生记忆力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文化的熏陶。
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提高修养。提升我们语文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每个人诚挚有爱、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美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4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5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里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当今这个花花世界,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功利性比较强,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激趣教学,发扬传承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就像陈建先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老师只需要给他把那扇‘国学’的门推开,里面丰富的内涵要待他们将来自己慢慢领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诵读、游戏、体验、角色扮演、量化训练、竞争比赛、动手操作、家庭巩固等,多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手段混合使用,还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软件、电脑、液晶电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国学。
三、熟读成诵,感悟人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四、加强学习,提升水平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必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通过学习,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精美的词句,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6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研修网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地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7
从一三年开始,也就是癸巳年,笔者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起初因为对佛学感兴趣,把基本的几部佛经读完,然后被《药师经》中的东方世界吸引,经常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出生命中很多奇妙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佛理。
笔者带着佛经中的疑问进而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看传统医书时,顿时对中医养生的神秘震撼,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规律,进而开始接触并学习有关命理方面的传统文化。
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发现各种术数书中有很多思想观点以及结论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为了找到可靠的证据说服自己,继而翻阅过很多关于原始五行解说的书籍,发现古人对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竟然与当今的天文学成就高度吻合,惊叹之余,为了弄明白古人是怎样发现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对生命产生影响的奥秘,看了很多传统书籍,虽然没能找到合适的解释,但是发现,从魏晋以后隋唐以前有一种外来学说被吸收进来,那就是古巴比伦的星座文化。
我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西方世界的星座学说,不同的文明带给人不同的文化体验,两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也很精彩,西方文化的直观表述加之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让我很快学会了绘制星盘并对星盘进行解读,对于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用东方传统文化衍化和用西方星座文化解读的结果竟然高度相似,当然侧重有所不同,那就是,东方重客观体用,西方重自我感受,让我瞬间化解了学习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很多疑问。
于是笔者又返回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逐渐清晰的生命画面出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平时看三维立体画一样,瞬间突显出来,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只要不过多的注重某些细节,始终会保持全局的完整,然而,这个结果却令笔者更加迷茫了,为什么会这样?
宇宙中存在了何种能量在操控着万事万物的规律?这种规律象征始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新冠疫情开始,笔者开始对道家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放弃了其他自媒体平台中财经领域和星座领域的创作,3月22日正是甲子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笔者注册百家号成功通过,开始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经说了个什么道》并开始体悟老子的思想。
这就是笔者八年来学习传统文化走过的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微小心得,希望能够对想要学习或是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有一点帮助。
首先,您学习传统文化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您仅仅是因为国学热,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很难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去,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并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目标,有追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顺其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传统文化的玄妙之中。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的传承,其中,也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观念,也会遇到古人有意无意间挖的陷阱,如果把这些当成糟粕,那么您会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把这些当成经验去实践,您将学会更多识别真伪和爬出陷阱的技能。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精华与糟粕的共同存在,在老子看来是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都会有用,但非只有好作用。
如果您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兴趣,笔者的观点是最好读原著,不加任何注释的那种。您可以看一下笔者百家号中对《道德经》的体悟,也许你会嗤之以鼻或者咯咯大笑,甚至笔者写完后过段时间再读也会深感肤浅,即使这样,丝毫不会改变笔者对《道德经》的继续体悟。虽然幼稚,甚至体悟出的涵义距离《道德经》原著思想已经十万八千里,但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体悟,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把别人的解读临摹得再好,终究不是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寻找的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而不是和自己玩皮影戏。
如果我们一味的阅读传统经典,甚至可以背诵,但是从来不用,那就毫无意义。如果想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玄妙之处,就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一定要用,要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出古人的大智慧。
无论学习哪方面的传统文化,保有认真求实精神显得非常必要,但前提是得学会挑选书籍。比如专注中医术数类,那就从基础开始看起,循着问题找书,不要随着兴趣宽泛涉猎,集中精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证据,毕竟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书籍汗牛充栋,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书统统看完。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世人厌倦了外在物质享受,逐渐追寻内在精神满足,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但在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进入很多思想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由兴趣引导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之初,难免会对古人及其思想或者某种信仰产生崇拜心理,而盲目相信其中的思想表现出的大智慧,也难免会主观片面的夸大某派贤人、某种术数、某种信仰在传承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作用,从而极度主观的评价这些内容,对自己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产生过多干扰,以及屏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怀疑精神,那么这样就会产生迷信思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很重要。
文明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文明的传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进步的思想,同时也有糟粕的经验,我们不能把古人失败的经验当成认识事物的法宝,更不能错误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掌握古人思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在阅读传统经典书籍时,笔者再次建议最好阅读古人的原著,而不是后人对原著的注疏。因为后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带有自己的思想对原著进行解释,难免会遵循历史规律偏离原著思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社会经验。
有人说,阅读原著时由于自己认知限制,会偏移古人的逻辑和思想太多得不到真实解释,那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这是一条自我体悟之路,他人爱莫能助,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这种最肤浅的解读,是您此时此刻的体悟,不受任何解释的扰乱,是内心对自然规律的体验,即使前人的解释非常完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但不能接受,除非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们不能失去宝贵的自我思考能力。
但是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讲不通的地方,这很正常,毕竟有些经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何况有些经典已经被后人篡改,但不要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要为了把经典思想讲通,而把很多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硬生生的安放在原著之上,这样会把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错误的解决掉,从而失去原著真实思想浮现出来的机会,所以不要为了自圆其说而生搬硬套,这样的解读既不符合原著思想,还会违背学习传统文化的初衷。
不要过度纠结某句话,甚至某个汉字的解读之上,每个汉字可以解释出多种涵义,但是经典之所以传承至今,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古人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如果实在无法解释某个字或者某句话时,那么就放过,当做完通篇理解,基本可以体会出古人思想时,您会发现,那些不懂的字和句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基本思想而不是古人经验的制作过程,有时候我们根本就没能读懂一本经典,但只要弄明白经典中的逻辑思想,也算是一种进步,毕竟我们不是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逐渐深入的时候,要培养出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辩证取舍。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智慧精华的人,那么他就是在迷信,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是愚民思想和糟粕的人,甚至为了验证西方文化先进性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那么他就是无知,这些态度都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身上。
我们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对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抵制抛弃。每一种文明都会有相应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所在。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先人尚且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更应该放下偏执。
所以任何文化中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权衡利弊,吸收实践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总结转化糟粕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笔者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不足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8
本学期我参加了教育局举办的国学讲座,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深刻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自于平凡的道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其实学习和实践就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题。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学习修炼。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知道德行天下的道理,“俗云: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德才兼无,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怎样才能得人心,就是以他人之心为心。以儿女之心为心,就是“父慈”,以父母之心为心就是“子孝”,以弟妹之心为心,就是“兄友”,以哥姐之心为心,就是“弟恭”,以妻子之心为心,就是“夫和”,以丈夫之心为心,就是“妇顺”,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君仁”,以领导之心为心,就是“臣忠”,以
朋友之心为心,就是讲信任;以学生之心为心,就是讲师德。以他人之心为心,就是道心,就是天理,就是德。修德的功夫深入一分,爱世人的情感就诚恳一分,心心相印的境界就升华一分。唯德能感动人,能得人心。感动一家而家齐,感动一国而国治,感动天下而天下平。中国圣贤经典究天地自然之道,旨在净化人的心灵,启发人的道心,匡正人的欲念。所谓正心诚意慎独修己,归根结底,就是造就优秀的个人品质,至善的品德。以德率人,则好的精神产品和好的物质产品也就不劳督促,自然产生了。
在当今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深入开展“学国学、思先贤、树正气、扬美德”活动是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读《国学》,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的心地是不是够善良,我们有哪些是君子行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举,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五千多年的方化内涵为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我所担负的责任,我会尽可能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播给孩子们。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29
“碧云天,黄叶地……”“塞下秋来风景异……”“老夫聊发少年狂……”此起彼伏的诵读声从录课室里传出来,又响亮又整齐。
这是我们国学诵读展示课的现场,今天有很多人来听我们的课,除了有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来自全国的很多老师来听。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新录课室上课,看,我们的录课室多漂亮呀!白色的墙壁上毛茸茸的,一排排高高低低的课桌,显得多少整齐!抬头看,粗粗细细的摄像头,仿佛许多双眼睛看着我们,我们既紧张又激动,大家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
录课开始了,我们先热身,按照小组的顺序共同诵读了书上诗词。读完后,就开始紧张激烈的擂台赛了。只见屏幕上出现了八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后面都藏着一首诗。胡婉晴先上场,她走上讲台,在其中的一个正方形上一点,出现的是《水调歌头》。她微微一笑,高声背诵:“明月几时有……”她背得既流畅又有感情,我们仿佛被她带进了诗中的意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两句全班同学禁不住和她一起背了出来,我们的良好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们雷鸣般的掌声,同学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争先举手上台,每一个同学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一波一波更热烈的掌声在我们的录课室响起。
接下来是小组赛,大组赛,男女生大PK,不管什么样的比赛方式,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我也很高兴,脸红红的,眉眼里都是笑。
最后我说说:“同学们表现真是太棒了,每个人都是诵读小高手,背诵积累了这么多美妙的诗词!这些诗词除了课堂上的展示外,你觉得对自己还有哪些用处呢?”立马高高地举起手来,“孔昕玥!”“我觉得背诵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的作文更有文采……”我清晰流畅的发言,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下课!”我一声令下,把还沉浸在国学诵读意境中的我们带回到了现实,大家收拾好书本,意犹未尽地离开录课室。
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什么时候再来录一次国学诵读课啊!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30
从一三年开始,也就是癸巳年,笔者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起初因为对佛学感兴趣,把基本的几部佛经读完,然后被《药师经》中的东方世界吸引,经常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出生命中很多奇妙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佛理。
笔者带着佛经中的疑问进而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看传统医书时,顿时对中医养生的神秘震撼,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规律,进而开始接触并学习有关命理方面的传统文化。
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发现各种术数书中有很多思想观点以及结论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为了找到可靠的证据说服自己,继而翻阅过很多关于原始五行解说的书籍,发现古人对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竟然与当今的天文学成就高度吻合,惊叹之余,为了弄明白古人是怎样发现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对生命产生影响的奥秘,看了很多传统书籍,虽然没能找到合适的解释,但是发现,从魏晋以后隋唐以前有一种外来学说被吸收进来,那就是古巴比伦的星座文化。
我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西方世界的星座学说,不同的文明带给人不同的文化体验,两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也很精彩,西方文化的直观表述加之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让我很快学会了绘制星盘并对星盘进行解读,对于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用东方传统文化衍化和用西方星座文化解读的结果竟然高度相似,当然侧重有所不同,那就是,东方重客观体用,西方重自我感受,让我瞬间化解了学习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很多疑问。
于是笔者又返回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逐渐清晰的生命画面出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平时看三维立体画一样,瞬间突显出来,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只要不过多的注重某些细节,始终会保持全局的完整,然而,这个结果却令笔者更加迷茫了,为什么会这样?
宇宙中存在了何种能量在操控着万事万物的规律?这种规律象征始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新冠疫情开始,笔者开始对道家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放弃了其他自媒体平台中财经领域和星座领域的创作,3月22日正是甲子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笔者注册百家号成功通过,开始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经说了个什么道》并开始体悟老子的思想。
这就是笔者八年来学习传统文化走过的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微小心得,希望能够对想要学习或是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有一点帮助。
首先,您学习传统文化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您仅仅是因为国学热,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很难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去,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并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目标,有追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顺其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传统文化的玄妙之中。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的传承,其中,也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观念,也会遇到古人有意无意间挖的陷阱,如果把这些当成糟粕,那么您会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把这些当成经验去实践,您将学会更多识别真伪和爬出陷阱的技能。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精华与糟粕的共同存在,在老子看来是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都会有用,但非只有好作用。
如果您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兴趣,笔者的观点是最好读原著,不加任何注释的那种。您可以看一下笔者百家号中对《道德经》的体悟,也许你会嗤之以鼻或者咯咯大笑,甚至笔者写完后过段时间再读也会深感肤浅,即使这样,丝毫不会改变笔者对《道德经》的继续体悟。虽然幼稚,甚至体悟出的涵义距离《道德经》原著思想已经十万八千里,但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体悟,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把别人的解读临摹得再好,终究不是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寻找的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而不是和自己玩皮影戏。
如果我们一味的阅读传统经典,甚至可以背诵,但是从来不用,那就毫无意义。如果想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玄妙之处,就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一定要用,要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出古人的大智慧。
无论学习哪方面的传统文化,保有认真求实精神显得非常必要,但前提是得学会挑选书籍。比如专注中医术数类,那就从基础开始看起,循着问题找书,不要随着兴趣宽泛涉猎,集中精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证据,毕竟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书籍汗牛充栋,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书统统看完。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世人厌倦了外在物质享受,逐渐追寻内在精神满足,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但在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进入很多思想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由兴趣引导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之初,难免会对古人及其思想或者某种信仰产生崇拜心理,而盲目相信其中的思想表现出的大智慧,也难免会主观片面的夸大某派贤人、某种术数、某种信仰在传承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作用,从而极度主观的评价这些内容,对自己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产生过多干扰,以及屏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怀疑精神,那么这样就会产生迷信思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很重要。
文明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文明的传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进步的思想,同时也有糟粕的经验,我们不能把古人失败的经验当成认识事物的法宝,更不能错误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掌握古人思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在阅读传统经典书籍时,笔者再次建议最好阅读古人的原著,而不是后人对原著的注疏。因为后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带有自己的思想对原著进行解释,难免会遵循历史规律偏离原著思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社会经验。
有人说,阅读原著时由于自己认知限制,会偏移古人的逻辑和思想太多得不到真实解释,那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这是一条自我体悟之路,他人爱莫能助,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这种最肤浅的解读,是您此时此刻的体悟,不受任何解释的扰乱,是内心对自然规律的体验,即使前人的解释非常完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但不能接受,除非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们不能失去宝贵的自我思考能力。
但是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讲不通的地方,这很正常,毕竟有些经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何况有些经典已经被后人篡改,但不要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要为了把经典思想讲通,而把很多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硬生生的安放在原著之上,这样会把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错误的解决掉,从而失去原著真实思想浮现出来的机会,所以不要为了自圆其说而生搬硬套,这样的解读既不符合原著思想,还会违背学习传统文化的初衷。
不要过度纠结某句话,甚至某个汉字的解读之上,每个汉字可以解释出多种涵义,但是经典之所以传承至今,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古人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如果实在无法解释某个字或者某句话时,那么就放过,当做完通篇理解,基本可以体会出古人思想时,您会发现,那些不懂的字和句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基本思想而不是古人经验的制作过程,有时候我们根本就没能读懂一本经典,但只要弄明白经典中的逻辑思想,也算是一种进步,毕竟我们不是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逐渐深入的时候,要培养出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辩证取舍。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智慧精华的人,那么他就是在迷信,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是愚民思想和糟粕的人,甚至为了验证西方文化先进性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那么他就是无知,这些态度都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身上。
我们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对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抵制抛弃。每一种文明都会有相应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所在。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先人尚且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更应该放下偏执。
所以任何文化中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权衡利弊,吸收实践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总结转化糟粕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笔者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不足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31
国学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我“真、善、美”的人文价值的观念。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们把国学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32
通过学习经典,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经典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经典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经典,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经典,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典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经典,让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经典开始,接续经典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