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2024/05/2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1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2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3

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

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

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

看完《给孩子自由》这本书后,感悟很深,道出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做主行动的机会,是引导而不是“教”他去做任何事情,小孩子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热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确实存在超乎一切的动力。小巫作为一个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又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母亲,书中对中国人的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结合自身的亲身案例和西方的教育观点予以了详细说明,

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崇尚给孩子自由的一本育儿书。从一开始婴儿时期大小便的自由,到慢慢学会爬、会走路、会说话、会玩耍各种各样的自由。

我们大人都喜欢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孩子们也一样。在养育孩子的这条路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妈妈也是独一无二的,也要给予充分的自由。(跑题了,偷乐一下)

我的观点是:育儿书里好的就拿来借鉴,不适合自家孩子的也不照搬,因为养育孩子跟考试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们都爱越界。我也不例外。有一天吃饭时,儿子说:“妈妈,我吃不了我盘子里的菜了。”

我端起杯子喝水,面色不善的看着他。他见状赶紧咬了一大口馒头,噎住了憋得脸通红。

我赶紧把我的杯子递过去,本来想说:先喝妈妈杯子里的水冲一下,结果一紧张说出来变成了:“先来喝一下妈妈的口水。”

顿时笑崩。我给孩子自由了吗?反思的结果是:

我这个妈妈当的实在很差劲,需要面壁一下。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5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篇6

《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摘录几段非常喜欢的书中的文字吧,算作重温。

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

2.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3.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

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快乐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特别感到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5.“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

6.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往往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

7.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

8.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

9.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

10.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11.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

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13.过早受到家长压力的儿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再教,那样会更加容易。

14.这些超级宝宝们没有得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经历: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成长。

15.无论事态如何严重,父母如何生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平和冷静,最有效的批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任何斥责,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其损伤性绝不亚于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

16.没有强烈的爱心和牺牲精神的父母很难说有带孩子的真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