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倚栏轩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1
《恰同学少年》一书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无不有着鲜明的特点及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就是主人公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个性格倔强、胸怀大志、机智勇敢却又平易近人的人,这从他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后来,当毛泽东看到平民百姓的贫苦,又怀着沉痛的心情投身于救国民于水火的伟大事业,最终依靠自己这样的性格带领全国人民获得成功。如今,我们虽不用再经历炮火的考验,但向毛泽东学习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其次,便是杨昌济,这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老师。他不仅善于提高同学们的文化课成绩,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次,毛泽东与袁吉六老师闹矛盾,毛泽东非常地倔,任凭方维夏和黎锦熙两位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毛泽东就是不承认,后来,是杨昌济老师谆谆劝导,通过指出袁吉六老师的毛病,其实是让毛泽东感到惭愧,消消他的怒火,最后切入正题,让毛泽东幡然醒悟,发自内心地去向袁吉六老师赔礼道歉。这种教育学生的方式犹如春风化雨,而不是像现在的很多老师那样动不动就发火。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也应该像杨昌济老师一样,凡事要先找到问题的关键再去纠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人物是蔡和森。蔡和森是毛泽东很要好的朋友,干事非常稳重,善于分析并把握形势,堪称毛泽东的得力干将。我们要向蔡和森学习,学习他遇事不慌乱、坚定信念不动摇、坚强不屈奋斗不止的精神!
毛泽东、杨昌济、蔡和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英雄先烈们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抚古追今,我为“恰同学少年”而自豪,更感到自己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2
毛泽东是一个倔强的而有个性的大人物。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我又在毛泽东身上找到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认真专注忍耐克己。
在人声鼎沸的南门口,毛泽东下坐在大树下,大声朗读英语。他的熟人陶斯咏遇上了他,毛泽东便让陶斯咏纠正他的发音错误,一遍又一遍地改正。
这样喧闹的环境中,毛泽东还能做到旁若无人地学习。他知道自己性子太直,容易分心,还会主动地克制自己、磨练自己。甚至朋友的出现也没能打断毛泽东的`学习,他还是那么专注地读英语,一点也没有要起身聊天的意思,还一点不受干扰地向朋友请教。多么强的决心呀!毛泽东为了学好英语,磨练自己的性格,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在喧闹无比的环境中读书,这样的学习态度有几人能做到?
但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成功所必须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再小的事也做不好,甚至连做的作业都会错误百出,我有过切身体会,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做作业时,身边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分散我的注意力,变得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了,妈妈的手机来短信了,我冲出去,马上抓过手机看短信;“咯噔”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也要看几眼;甚至我听到鸟叫声,我都猜有几只鸟?是什么样的鸟?于是我的作业这错那错,我连做作业都会想这想那,更何况读点什么呢!我不敢往下想了。
我反省了好久,忽然发现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好好控制自己认真专注,没有好好克制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然而这是一个人所必须的自制能力,我一定要努力做到——认真专注忍耐克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精彩。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3
收到这本书,一看装帧就很喜欢,想起曾看过一个视频《一本书的诞生》,更是对书籍本身有种崇敬的喜爱。因是在豆瓣活动中得来的书,是要写书评的,所以在看这本书时,特意写了笔记,以期自己能从不同篇章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在此之前,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仅止于历史书上几行简单的记叙。因为知识浅薄,认识有限,因而我对这段历史一直是怀着敬畏心的,没有过多想法和评价。刚开始看这本书的简介时,一看是涉及_话题的,我心里就没什么谱儿,更多的是由无知生出的些许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盘旋在我脑海里,在看到作者一一列举的俄法名著时变得更为强烈。
作者曾说,一个人的文学启蒙是从中学阅读形成的,他在中学因为机缘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这些书籍也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影响着他。回想起我中学时,独自在异地求学,寄宿制的学校,父母又在外地工作,环境对我的影响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吸收。中学没有图书馆,大家一心的目标就是全心学习,考个好高中、好大学,课余生活极其单调,看书更是一种奢侈的少有的享受。那时候若有一本书在班里流传,都是要排号的,谁看完了就传给下一个,下一个再传给下下一个,通常原购书者是找不回自己___的书的,要不就是收回一本破破烂烂的甚至没有封面的书。漫画、言情小说、魔幻小说,不分内容,什么都看。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可以看,什么不可以,所以我们也是生冷不忌,全盘接受。现在想来,无人引导的少年时期,即使我们已经感受到文字或是文学的魅力,我们也不知如何去表达,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以为生活的全部就是看书背书考学,而阅读只是闲来的一种消遣,没有特别的意义。文学之路大抵是走不了的。
说到教育,不能不提老师。作者年幼家境贫困,穷人家的孩子自尊心都强,容不得别人一丝异样的眼光。班主任的置之不理甚至是冷嘲热讽让他承受不住,他想辍学。还好,他的语文老师是个好人。作者也说,如果没有他的语文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他不可能坚持上学和写作。一个孩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也许能影响学生一生。作者中学与其语文老师的默契配合,不能不说是引起作者写作初衷的一个动因。当某个学科带给自己荣誉,谁都会在这个学科付出更多努力,只为得到更多的赞许。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是个人前进的.动力。后来作者回去看他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老师为他骄傲,并坦言自己不因素质教育被扯入政治漩涡而后悔,反而为有梁这样的学生而欣慰。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羁绊是很特别的,没有亲情血缘那么刻骨,也没有浪漫爱情那么不可捉摸,两者是互相成长,共同进步的,谁都会为对方的付出感到欣慰。我初中时写了两篇非正统的作文,一篇是一个穷苦家的男孩爱上一个女孩儿并装阔请女孩喝咖啡,然而咖啡店外男孩的母亲正埋头躬身打扫着大街,男孩哭了,另一篇是失去双亲跟奶奶生活的男孩学习不好,后来奶奶病重,男孩发奋取得了好成绩但是老师认为他是作弊并请他家长来学校谈话,男孩因此又变得堕落。我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一上课就拿着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给我们念一两篇文章点评一番再开始讲课,我挺喜欢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敢在他布置的作业里交上我那两篇文章,期期艾艾地等着他点评。他的评价很简单,有想法但是不适合在学校作业上写。我后来也就不写这些了。以至于到了高中统一的议论文,从来都是开头结尾点题,中间三篇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加以论述,全是这种模式。为了找例子,我还买了好多青年文摘看,只是再也找不出写字的乐趣,只能想想阅读的快乐了。从小到大没有对我特别好的老师,也没有对我很差的老师,大概我这种透明人的性格也让师生之间的情谊点到为止吧。
看到作者致年轻同学的信,既指出学生的优势,又点出学生的不足并加以鼓励,那么真诚,那么自然,我很羡慕那些上梁先生选修课的学生。如果能有这样一位尽心尽力指导我的老师,我想我对文字的感情会更加深厚吧,起码我会明白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随笔。
关于教育说了很多,主要是因为看到作者的经历,不由得想起自身的经历来,产生了一些共鸣。想必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或多或少在书里看到自己年少的影子吧。
恰同学少年。少年时期总是美好的,懵懂青葱的年纪,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渴望接触不同的世界,最主要的是,心灵还没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上颜色。可以这么说,年少的世界是干净纯白的,友情也不掺杂任何私欲,想怎么闹就怎么闹,朋友就是拿来信任的。作者年少的朋友也都了解作者的性子,总是一次次提醒作者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说话给自己惹来麻烦。即使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们也不会背叛朋友。这些是值得深交的人。年迈后,作者与老朋友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情谊不变。有相同经历的人,总会在回忆对方时也顺便缅怀一下自己吧。经历过_的人,更因同为历史的见证人而生出惺惺相惜的感情来。有句话说,幸福的顶峰就是悲剧的开始,那经历了最低谷的时期,再往下走,什么时光都是美满幸福的。作者与友人交谈时也以“一个无望的国家”和“大有希望的国家”来形容_时期的祖国和如今的祖国。幸福大抵是比较之后的产物吧。
贯穿全书的还有一个主题是“善”,同学之间的信任、父亲始终铭记恩人的恩情、语文老师对作者的关爱、作者对年轻学生的谆谆教导、作者直面历史的态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善”的本性。梁先生也说,他始终致力于传播善的概念,使人和人格变得更好,使社会变得更好。历史不能忘,我们也要从破败的废墟里站起来,重建这一切。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作为下一代人,我们是什么态度,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持着向善的态度,即使这个社会在某些时候会有阴暗面,但是我们正走在完善的道路上,而且未来的社会是由年轻一代掌握的,年少时接受的教育会影响我们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须知我们不是在为他人改变世界,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努力。长久积聚的恶习很难在一时改变,但哪怕是些微的改变也是进步,不是吗?
看完梁先生的书,从书中字里行间,我都感受到了强烈的正面力量,这也是梁先生致力于出书的初衷,能把正面能量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书籍的力量。_本是一段晦暗的历史,在初次与其碰撞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严肃的态度,看到历史残酷的一面,我会难过,看到人情温暖的一面,我会动容,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历史一旦打开小缺口,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直面感受并评判,若有可能,要让更多人看到,这是以史明鉴的要义。
关于《知青》这部电视剧,作者给了许多笔墨,有时间要看一下。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4
收到这本书,一看装帧就很喜欢,想起曾看过一个视频《一本书的诞生》,更是对书籍本身有种崇敬的喜爱。因是在豆瓣活动中得来的书,是要写书评的,所以在看这本书时,特意写了笔记,以期自己能从不同篇章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在此之前,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仅止于历史书上几行简单的记叙。因为知识浅薄,认识有限,因而我对这段历史一直是怀着敬畏心的,没有过多想法和评价。刚开始看这本书的简介时,一看是涉及_话题的,我心里就没什么谱儿,更多的是由无知生出的些许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盘旋在我脑海里,在看到作者一一列举的俄法名著时变得更为强烈。
作者曾说,一个人的文学启蒙是从中学阅读形成的,他在中学因为机缘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这些书籍也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影响着他。回想起我中学时,独自在异地求学,寄宿制的学校,父母又在外地工作,环境对我的影响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吸收。中学没有图书馆,大家一心的目标就是全心学习,考个好高中、好大学,课余生活极其单调,看书更是一种奢侈的少有的享受。那时候若有一本书在班里流传,都是要排号的,谁看完了就传给下一个,下一个再传给下下一个,通常原购书者是找不回自己___的书的,要不就是收回一本破破烂烂的甚至没有封面的书。漫画、言情小说、魔幻小说,不分内容,什么都看。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可以看,什么不可以,所以我们也是生冷不忌,全盘接受。现在想来,无人引导的少年时期,即使我们已经感受到文字或是文学的魅力,我们也不知如何去表达,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以为生活的全部就是看书背书考学,而阅读只是闲来的一种消遣,没有特别的意义。文学之路大抵是走不了的。
说到教育,不能不提老师。作者年幼家境贫困,穷人家的孩子自尊心都强,容不得别人一丝异样的眼光。班主任的置之不理甚至是冷嘲热讽让他承受不住,他想辍学。还好,他的语文老师是个好人。作者也说,如果没有他的语文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他不可能坚持上学和写作。一个孩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也许能影响学生一生。作者中学与其语文老师的默契配合,不能不说是引起作者写作初衷的一个动因。当某个学科带给自己荣誉,谁都会在这个学科付出更多努力,只为得到更多的赞许。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是个人前进的动力。后来作者回去看他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老师为他骄傲,并坦言自己不因素质教育被扯入政治漩涡而后悔,反而为有梁这样的学生而欣慰。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羁绊是很特别的,没有亲情血缘那么刻骨,也没有浪漫爱情那么不可捉摸,两者是互相成长,共同进步的,谁都会为对方的付出感到欣慰。我初中时写了两篇非正统的作文,一篇是一个穷苦家的男孩爱上一个女孩儿并装阔请女孩喝咖啡,然而咖啡店外男孩的母亲正埋头躬身打扫着大街,男孩哭了,另一篇是失去双亲跟奶奶生活的男孩学习不好,后来奶奶病重,男孩发奋取得了好成绩但是老师认为他是作弊并请他家长来学校谈话,男孩因此又变得堕落。我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个不走寻常路的老师,一上课就拿着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给我们念一两篇文章点评一番再开始讲课,我挺喜欢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敢在他布置的作业里交上我那两篇文章,期期艾艾地等着他点评。他的评价很简单,有想法但是不适合在学校作业上写。我后来也就不写这些了。以至于到了高中统一的议论文,从来都是开头结尾点题,中间三篇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加以论述,全是这种模式。为了找例子,我还买了好多青年文摘看,只是再也找不出写字的乐趣,只能想想阅读的快乐了。从小到大没有对我特别好的老师,也没有对我很差的老师,大概我这种透明人的性格也让师生之间的情谊点到为止吧。
看到作者致年轻同学的信,既指出学生的优势,又点出学生的不足并加以鼓励,那么真诚,那么自然,我很羡慕那些上梁先生选修课的学生。如果能有这样一位尽心尽力指导我的老师,我想我对文字的感情会更加深厚吧,起码我会明白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随笔。
关于教育说了很多,主要是因为看到作者的经历,不由得想起自身的经历来,产生了一些共鸣。想必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或多或少在书里看到自己年少的影子吧。
恰同学少年。少年时期总是美好的,懵懂青葱的年纪,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渴望接触不同的世界,最主要的是,心灵还没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上颜色。可以这么说,年少的世界是干净纯白的,友情也不掺杂任何私欲,想怎么闹就怎么闹,朋友就是拿来信任的'。作者年少的朋友也都了解作者的性子,总是一次次提醒作者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乱说话给自己惹来麻烦。即使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们也不会背叛朋友。这些是值得深交的人。年迈后,作者与老朋友相聚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情谊不变。有相同经历的人,总会在回忆对方时也顺便缅怀一下自己吧。经历过_的人,更因同为历史的见证人而生出惺惺相惜的感情来。有句话说,幸福的顶峰就是悲剧的开始,那经历了最低谷的时期,再往下走,什么时光都是美满幸福的。作者与友人交谈时也以“一个无望的国家”和“大有希望的国家”来形容_时期的祖国和如今的祖国。幸福大抵是比较之后的产物吧。
贯穿全书的还有一个主题是“善”,同学之间的信任、父亲始终铭记恩人的恩情、语文老师对作者的关爱、作者对年轻学生的谆谆教导、作者直面历史的态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善”的本性。梁先生也说,他始终致力于传播善的概念,使人和人格变得更好,使社会变得更好。历史不能忘,我们也要从破败的废墟里站起来,重建这一切。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作为下一代人,我们是什么态度,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持着向善的态度,即使这个社会在某些时候会有阴暗面,但是我们正走在完善的道路上,而且未来的社会是由年轻一代掌握的,年少时接受的教育会影响我们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须知我们不是在为他人改变世界,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努力。长久积聚的恶习很难在一时改变,但哪怕是些微的改变也是进步,不是吗?
看完梁先生的书,从书中字里行间,我都感受到了强烈的正面力量,这也是梁先生致力于出书的初衷,能把正面能量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书籍的力量。_本是一段晦暗的历史,在初次与其碰撞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严肃的态度,看到历史残酷的一面,我会难过,看到人情温暖的一面,我会动容,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历史一旦打开小缺口,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直面感受并评判,若有可能,要让更多人看到,这是以史明鉴的要义。
关于《知青》这部电视剧,作者给了许多笔墨,有时间要看一下。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5
《恰同学少年》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新颖,老师也极力推荐,这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了解书中人物的学生时代。
现在,我看到了第八章,可已经被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精神所打动,他们不怕强权的胆识和爱国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钦佩杨昌济、孔昭绶这些教书育人的'优秀园叮毛泽东的豪迈、蔡和森的冷静、萧子升的儒雅……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给这部小说增添了各种色彩。
空城计、和敌人谈判……这些惊心动魄的事都能体现出他们是多么勇敢,没有像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中国。如果说抵抗敌人的是把枪,那他们就是枪上的子弹;如果说抵抗敌人的是虎,那他们就是虎的牙齿。“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就是最富有的,最强壮的,因为他们有寻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斗志;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热情;有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雄心壮志。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追求理想的执着,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我想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吧!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6
以前对于毛主席并不是很熟悉的,对于伟人来说我以前更喜欢周恩来总理。后来在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这本书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并且让我有了一定的感受。
书中有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情景:青年毛泽东带领了几百学生,仅仅只是佩带着扁担做的那种假枪,用鞭炮声装枪声来将溃兵唬住了。就是这样简陋的装备却收拾了一群溃兵,我觉得真是了不起。更甚的是毛泽东在谈判时跟对手较劲,面对敌人时的那种冷静以及镇静。面对讨回来的马疤子的揭发,毛泽东在危机关头反将了对手一军,反倒将马干掉了,这种胆识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在看的时候我真的是屏住了呼吸。联想生活,我们其实也经常面对这种情况。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惊慌失措,而没有那种勇气去面对它克服它。当年的毛泽东如果真的是逃避的话,现在我们的社会还不知道是怎么样一番景象。
《恰同学少年》让更多的.年青人对毛泽东有了更好的认识,比那种单纯的历史课本要更加生动,也符合现在年青人的口味,起码对我的口味。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了在危机关头应该冷静处置,不逃避回避生活中学习上的困难,让我们更加有了勇气。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7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读《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迷上了这本红色励志小说,天天手不离书。
这本书讲述了毛泽东等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书中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了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体现了他们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恰同学少年》不仅讲述了激情的少年也讲述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老师的伟大。
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我敬佩的人,我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是助人为乐、默默奉献、少为人知的易永畦。易永畦从小就体弱多病,无法剧烈运动,他便默默地为操场上运动锻炼的同学看衣服。他经常悄悄地帮毛泽东缝补好破了的鞋子,临近期末,他还帮忙泽东连夜复习数学。我敬佩他默默做好事而不求回报,敬佩他的善良和好学。
另一个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有勇有谋、勤俭节约、爱读书、全身是胆的毛泽东。毛泽东勤俭节约爱好读书,他的鞋破了也不换,却把买鞋的钱用来买书,省吃俭用天天订报纸、买书,关心国家大事。他读书十分认真仔细,遇到不会的就查字典并标注出有意义、重要的句子,他的标注经常比书上的字还要多。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在一次假扮桂军守卫城市时,其他学生的冷汗像瀑布似地往外流,而毛泽东去临危不乱,十分冷静,有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没有一丝的紧张。
书中曲折的故事不停地回旋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感叹、感慨,我敬佩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他们意气风发、敢做敢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名言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我要做一名刻苦勤奋的少年,强壮我的身体、智慧我的头脑,树立远大的志向!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8
“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吃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吃山珍海味就是富有吗?不,孩子们,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读完了这本书《恰同学少年》,孔绍绶校长的话,还在我眼前闪现。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毛泽东等青年在南湖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毛泽东等诸多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于改造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雄心壮志。其中,孔绍绶校长对学生们节俭生活的教育,对我颇有感触。
记得我小时候,胃口不好,不爱吃饭,经常会剩饭。有一次,上午吃了太多零食,加上胃口差,吃饭时,饭剩了不少。妈妈劝我多吃点,并对我说:“孩子,这些饭,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要珍惜呀!”那时的我并没有听进耳,只是告诉妈妈自己真的吃不下了,然后,就欢天喜地自顾自玩去了。
有一次,到姨婆家去作客。姨婆以前当过老师,到她家里后,姨婆教我读起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完了,姨婆又给我解释起它的`意思来。直到那时,我才知道,米是很珍贵的,它是用农民的汗水变成的,也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浪费食物。
“节俭传下去,中国万年福。”只有节约,才能让大家生活得更好。“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的,就算一天只能攒一天,一千天就是一千元呢!天长日久,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竟然积攒下了许多。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9
毛泽东是一个倔强的而有个性的大人物。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后,我又在毛泽东身上找到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认真专注忍耐克己。
在人声鼎沸的南门口,毛泽东下坐在大树下,大声朗读英语。他的熟人陶斯咏遇上了他,毛泽东便让陶斯咏纠正他的发音错误,一遍又一遍地改正。
这样喧闹的环境中,毛泽东还能做到旁若无人地学习。他知道自己性子太直,容易分心,还会主动地克制自己、磨练自己。甚至朋友的出现也没能打断毛泽东的学习,他还是那么专注地读英语,一点也没有要起身聊天的意思,还一点不受干扰地向朋友请教。多么强的'决心呀!毛泽东为了学好英语,磨练自己的性格,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在喧闹无比的环境中读书,这样的学习态度有几人能做到?
但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成功所必须的。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再小的事也做不好,甚至连做的作业都会错误百出,我有过切身体会,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做作业时,身边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分散我的注意力,变得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了,妈妈的手机来短信了,我冲出去,马上抓过手机看短信;“咯噔”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我也要看几眼;甚至我听到鸟叫声,我都猜有几只鸟?是什么样的鸟?于是我的作业这错那错,我连做作业都会想这想那,更何况读点什么呢!我不敢往下想了。
我反省了好久,忽然发现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好好控制自己认真专注,没有好好克制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然而这是一个人所必须的自制能力,我一定要努力做到 ——认真专注忍耐克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精彩。
恰同学少年读书心得 篇10
“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穿草鞋、打补丁,吃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吃山珍海味就是富有吗?不,孩子们,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的东西。”读完了这本书《恰同学少年》,孔绍绶校长的话,还在我眼前闪现。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以毛泽东等青年在南湖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毛泽东等诸多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于改造中国当时封建社会的雄心壮志。其中,孔绍绶校长对学生们节俭生活的教育,对我颇有感触。
记得我小时候,胃口不好,不爱吃饭,经常会剩饭。有一次,上午吃了太多零食,加上胃口差,吃饭时,饭剩了不少。妈妈劝我多吃点,并对我说:“孩子,这些饭,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要珍惜呀!”那时的我并没有听进耳,只是告诉妈妈自己真的'吃不下了,然后,就欢天喜地自顾自玩去了。
有一次,到姨婆家去作客。姨婆以前当过老师,到她家里后,姨婆教我读起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完了,姨婆又给我解释起它的意思来。直到那时,我才知道,米是很珍贵的,它是用农民的汗水变成的,也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浪费食物。
“节俭传下去,中国万年福。”只有节约,才能让大家生活得更好。“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的,就算一天只能攒一天,一千天就是一千元呢!天长日久,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竟然积攒下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