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精选2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
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更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之际,阶级斗争激烈,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一方面,孙武借鉴以前人留存的思想资料作为这部兵书的起点;另一方面,孙武充分地吸收所处时代的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成果,如参考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的战事。虽然书中很多作战方式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今来说早已过时,但真正的瑰宝是在于其永不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渗透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广泛应用。
计第一
孙武认为在考虑战事的过程,要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道义”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与人民能否达成一致,心意相通。“天时”则是指时令变化、春夏秋冬。“地形”也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势的变化。“将帅”是指将军是否兼具智谋才能、军纪严明、关心部属等。“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等。在充分比较对战双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本事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模式去套用,因此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以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如对方休整充分,那你就要使其劳累;对方自卑谨慎,那你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内部团结,那你就要设法离间他。
经典佳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也制权也。”
作战第二
孙武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作者顺理成章地指出庞大的军队执行长期歼敌任务会耗费庞大的军费、军需物资以及兵力,所以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同时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同时,战事过程应该以节约作战开支,减少远程运输,减少军队消耗为目标。其中,以夺取地方粮草为例,得出夺敌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运来二十钟的结论。
最后,孙武提出了对本方士兵与敌人俘虏的策略。对于前者士兵,需要最大程度的激起士兵们对敌人的愤怒。要使士兵勇于掠夺敌方的军需物资,需要把缴获得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而对于后者俘虏,需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使得更多敌军投诚我方,通过战胜敌人使得自己日益强大。
经典佳句:“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孙武认为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超过凭借武力而屈服对方。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而胜才是好中最好。而要使自己百战百胜,需要很好的了解对方。因此,作者总结得出军事行动中最上的策略是用谋略击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的策略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经典佳句:“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形第四
孙武认为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尽管有些时候,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造成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总是先去交战而在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当敌人过于强大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的兵力不足。而力量超过敌人时应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需要把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需要把兵力用在出奇制胜的地方。会用兵的人,既懂得创造制胜的条件,同时明白用兵制胜的方法,因而成为整场战局胜败的主宰者。
经典佳句:“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势第五
孙武认为用兵之“势”要理解“奇正”之术的变化运用。何谓“奇正”之术,奇是指变化多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是指传统正规的布阵作战的方法。“奇正”之术需要视实际战况而灵活搭配运用,而“奇”更重要一些。孙子将进攻的节奏比喻为弓弩拉满时的形势,态势非常短促而险峻。所以将帅除了要懂得布奇阵、出奇兵,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奇正”的战法。
正如奇正”关系,诸如“勇怯”、“乱治”、“强弱”,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很可能会上当所骗。当敌军发现恐怕是为时已晚,因为我方早已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所以善于指挥的人追求的是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此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早就相应的“势”。而他们所制造的“势”,就像圆石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经典佳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虚实第六
孙武把将“虚实”定义为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影响战争形势从而打败敌人。它是上“势”的展开,讲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方法。
两方对垒,己方需要利用各种方法,迷惑、分散、甚至调动敌人的军队。书中列举了如诱敌深入、攻其不备、以逸待劳等作战方法,其核心主要是准确判断战争的实时态势,集中己方优势力量,进而分化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因为每一次作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所以陈思布阵的方法应该要运用得更加巧妙隐蔽。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人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获胜的。
经典佳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地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
军争第七
“军争”是指作战双方之间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孙武认为要想取得致胜的先机,就要懂得把不利条件化作有利条件,好比如将迂回曲折变成直面平坦,也就是“迂回之计”。所以,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获得生理。所以用兵作战便需要使用“诈”,判断是否有利于未来而采取行动。
三军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因素,甚至可以影响到带领士兵的将领。军队初战,士气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回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
在这部军争中,孙武还阐述许多闻名于世的'不朽战术:如“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高 崚 勿向,背丘无逆”,“围师以 闕,穷寇勿迫”等等。
经典佳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变第八
“变”体现孙武高度的辩证法思想,与老子所提出“福祸双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武认为用兵布阵需要达到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的境界、并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综合考虑问题,采取灵活激动的战术。
本孙武指出九变之地利以及将帅之五危,用意是在强调洞察“利害”的重要性。即便身陷死地,只要用兵得当也有逆转乾坤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常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便是廉洁好名、溺爱子民的将领,也可能会被羞辱而丧失理智、会因民众的烦扰无法抽身迎战,从而陷入战争的被动。所以“变”中一直贯穿着孙武临危不乱、居安思危的军事原则,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将领备战策略。
经典佳句:“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行军第九
行军论述行军作战处置军队、判断敌情等军事问题,对今天而言借鉴意义并不大。另外,文章提及了作者“令至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以及其提倡用以犒赏三军、严明正法的奖惩军制。
孙武分析,在士卒还没有真心依附就惩罚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服从。而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惩罚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因此可以得出军纪、军法必须得以严格执行。而现今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参考了老祖宗们曾经制定的规章。
经典佳句:“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地形第十
顾名思义,本是以“地形”为角度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以及相应采取的作战方法。
地形,是用兵打战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在古代,战争活动领域在陆地或者江河、湖泊,所以说地形在作战前制定战略要纳入考虑的必要因素。
孙武在本最后对地形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表述。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然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经典佳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第十一
地是上《地形》的姊妹,孙武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将战地根据地形分成九种,每种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此外,还提出了“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刚柔益彰”等经典战术。
章中,描写了孙武心目中理想的将领。将领除了要雄才大略、沉着冷静、端庄稳重、有条不絮之外,用兵之道更是知人善任、灵活变通、高深莫测、瞒天过海,同时还要熟悉士卒的心理状态。
经典佳句: “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顾名思义,本所讲述的是火攻的种类、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等问题。 孙子把火攻简要分为“火人”、 “火积” 、“火辎”、“火库”和“火队”五种。火攻的条件就是天气干燥,风向适宜。一是做好发火器具的准备,“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二是掌握发火的时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孙子认为当月亮运行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时便会起风。而火攻是通过里应外合联合实施,“里应”是指在敌人内部放火煽动,“外合”是指外围部队及时、乘机发动攻势配合。
此外,孙武在本末端指出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慎重从事,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主导者不可感情用事,应该遵照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等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经典佳句:“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用间第十三
本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将用“间”术升华到很高的层次。孙武在内提出五种间谍,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就是利用同乡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现代社会“因间”的范围更广,包括亲人、同学、同事、朋友等。“内间”,解释为利用敌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进行间谍活动。“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同时也是最活跃、最生动的一种方法。“死间”,针对敌人内部那些了解我方弱点的人,及时改变或制造假象掩盖我弱点,使敌方主将怀疑提供情报的人,乃至将其杀掉的方法。“生间”,生间者是指那些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
《孙子兵法》以《用间》收束全书,不仅与战略决策的《计》相互辉映,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孙武的“知彼知己”,“先胜而后求战”的“全胜”思想是始终如一,一贯到底的。《孙子兵法》问世XX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案卷重温。为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庄重严谨的结构,浑然如一的体系而惊叹不已,同时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这样一颗瑰丽的玛瑙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典佳句: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干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2
《孙子兵法》是我国一部饮誉全球的兵法圣典,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高远,逻辑严密谨慎。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战和发展军事理论。如今,《孙子兵法》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且在现代军事、商业、为人处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剩”,孙子用最浅显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商场如战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迎合顾客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调查这一手段,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并且与市场之间建立经常性的情报关系,掌握主动,始终走在市场潮流的前沿。 “以战养战”、“就地取材”是古代用兵常采取的一种策略。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举办的所有奥运会都是赔钱的,没有国家愿意举办,然而尤伯罗斯看到了它的无限商机,他利用“以会养会”的方式,拉赞助、卖播映权,不但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而且从此开了奥运会赚钱的先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
用于经济领域。何谓“彼”?何谓“己”?从商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谓“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还涵盖了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每一个环节。所谓“彼”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所有外在条件都属于“彼”的范畴;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彼”又可以特指经营管理的对象,即自己有的客户和目标客户。运用到为人处事上,我们可以得出那句颇为感人的话“理解万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对方考虑,同时也给对方一个机会进而了解自己。打开心扉,包容别人,不仅会增进双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与理解中,自己也拥有了一份幸福。
正由于《孙子兵法》的巨大魅力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更加让我佩服古人的智慧。感谢古人给我们流传下来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3
那一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我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刘备用“知迂直之计”转败为胜,迫使曹军退出四川。
我读完十三篇之后,明白了打仗不仅仅要有兵力,还要有计策。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明白自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竞争谋个位置或者某个目标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的同事中哪个最具有竞争力,对你最有威胁,他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然后衡量一下自我是继续与他争下去,还是另谋他就,还是韬光养晦,应对现实,调整为其他更实际的目标。
《孙子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道义,就是要坚持正义,做官要正直,这样你才能在道义上占有优势,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时,你时机没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跃跃欲试,锋芒毕露,欲速则不达,你时机到了,接把握住机会,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与位置是不一样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争取下一个目标就有利的`多,反之则很吃力或者根本没有期望;将就是自身的潜力,没有潜力再好的天时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费;法则是工作方法,如何团结同事,加强群众基础。
《孙子兵法》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工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间相处,要靠自我的品德让别人信服自我,而不是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靠高压政策更不可取。
《孙子兵法》说:“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愠而致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能够复存,死者不能够复生。”工作中必须要制怒,想想经常在工作大怒,真就应好好改改了,因为怒而兴师最后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4
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所借阅的这本《孙子兵法》,作者便将其中的道理与经济、政治相结合,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兵法中涵蕴了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使我受益匪浅。
一、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关建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夫将者,国之辅也"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孙子也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思想,只有士卒听服于将帅,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企业同时也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合之以商之五事,就是说,企业在决定销售某种产品时,必须先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谨复索之”选择适当的市场目标,运用合适的人才,以及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未雨绸缪,才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商场虽然不是战场,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却毫不逊色。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也应把握商场上的“势”,以先进的管理制度,正确的经营策略,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创造有利的态势,然后通过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等,来保持产品的领先地位。
三、激励机制。身在高位者要懂得如何激励属下发挥斗志来达到某个目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需要辅之以激励手段,且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在激励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实现激励最大化。
同时对员工失职的处罚也必不可少。“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四、经营策略。孙子在其思想中提出战争胜利的五种“知胜之道”,在企业中也有五项制胜之法,这便是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采用正确的`战术,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经营者好的经营素质。这些都是取得竞争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进攻要求企业迅速抓住商机,果断出机,在对手猝不及防时,占领市场;防守要求企业修明内政,防范风险,伺机而动。在产品开发中,必须不断创新,同时避免劳动成果被他人占有,做好_;在营销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心理战术,采用积极诱导的方式,吸引他们对商品的注意力;在宣传造势中,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会借由地利之变或巧出奇招。有时为了更好的达到商业目的,采取“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策略,或进行市场的暂时撤退,产品的让利行为,竭诚的服务等,“辞卑而益备”。等等诸如此类的技巧与手段,都与孙子提出的兵法有着相通之处。
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企业家对兵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直接反映在他的经营运作之中,把兵法巧妙、灵活、准确地应用在商业行为中,对企业的运作是大有好处的。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5
读了那么多闲书,不知何故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当初只因为这本书薄,携带方便,所以每次出远门我都会把它塞进行李箱的夹层里,得空就掏出来翻看,翻的次数多了,竟生出亲切之感来。
如今人们看书,读古汉语的不多,一则文言文本身艰涩难懂,二则古汉语对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文言文的阅读,深深吸引我的是文言的简洁与精辟,那“之乎者也”间流淌的气韵远非白话文可比。在众多的文言书籍中,《孙子兵法》是独树一帜的,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为文之精美也丝毫不逊于宋玉之词,司马之文。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人孙武,据史籍推算,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避齐国贵族之间的残酷斗争,举家逃王吴都姑苏城外,一边耕织养家,一边潜心研究兵法。其间,孙武与齐国重臣伍子胥结为莫逆之交。当吴王阖闾谋划攻伐楚国称霸天下时,伍子胥相机将孙武推荐给吴王。孙武带所著兵法十三篇去见阖闾,深得吴王赏识。
孙武被拜为上将军后,养城之战初试锋芒便大获全胜,而柏举之战更是创造了以少胜多、快速运动的奇迹,使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吴楚之战后,史籍再无孙武的记载。传闻孙武建功之后不愿做官,固请还山为民,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6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子著出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就是这一本书被国外的军事机构作为最高级别的课题进行研究,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比中国人更高明的东西。其实,他们并没有超越这本书的内容,只是他们看到的是著这本书的国家,却完全不按这本书的套路出牌,弄得他们莫名其妙,但是他们用这本书上的内容时,著书国的精英们却跟这本书上所讲到的负方答案完全一致的执行,好像这本书上的两个对战方,胜方永远是他们,而负方永远是写这本书的国家。
有时,他们甚至在怀疑,这个国度的人是不是在唱空城计吗?但又不像这回事啊,每次只要我们几句话,他们就跟附声虫一样附和,并且比本国的州长和省长听话多了。次数多了,他们如是也不再怀疑这是空城计,而是发现写这本书和用过这本书的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了,而现在这本书这个国家里早已被上屋社会淡忘了,没有忘记的人却是一些最穷和最书生气的穷人而已。那些,忘记的人用得最经典的也是最多的一计,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叫做“韬光养晦”的成语,现在却成了“掏光养贿”,而且这个养贿的成本是,每年度国家总GDP的1%用来养这帮善于用这一计策的群体;其实,这一计策的既得利益者和整个管理者,并不是不知道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却仍然泰然处之的心态,的确不能不让学这本书的外国人感到意外,因为这些全国13。6亿人的血汗,不是放在国内发展经济了,而是全部转移到其它的世界发达国家,为他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就算这样,人家也不感激他们,反而变本加厉的加高筹码,而这些人就算好了这些人,也绝不会在生他养他的国度里,哪怕做一点有利于人民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
这种现象,不但让外国学这本书的军事机构不解,也让写这本书的国家里的普通人民,也越来越看不懂了,从上幼儿园时起,国J的课本上就告诉我们,我们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是随着与周边各国疆界的不断的确定后,真正有多少只有当事国的测绘局知道,而且这些国土里的所声称的面积,实际上早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被一些小到只有几个兵的国家管理着,并且在这些土地上,开采着丰富的资源来作为发展他们国家军事和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
常常被别人奉承几句就知道自己姓什么的国J,宁肯让发展了三十年的外汇全部用在国外买那些没有任何价值的债券,为发行这个债务的国家社会发展和财政赤字买单,也绝不让国内的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没有钱看病的九亿人民,去享受哪怕一点好处。这是为什么,这又是“孙子兵法”中的哪一计呢,学习这本书的外国人越发看不民懂了,但是他们不需要管这这么多,只要每天不开口承认这个,不开口承认那个,写这本书的国家便有大把的钞票送给他,说几句话就能挣到大把钞票的好事儿,如是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也如是写这本书的国家每天都送出大把的钞票去买他们不要说这些话。
难道,孙子兵法的真正精髓,就是成天的装孙子,然后别人叫你往东,我们就往东?别人叫你往西,我们绝对不敢往南?长此久矣!写这本书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从地底下爬上来时,真的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想了。
我们是不想装孙子的,但是想不装都不行啊!因为我们连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心去忧国忧民。况且,那些占着国J总GDP的群体就算不装,也不碍他们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金山银海,不过也别得意得太早,强盗们通常都不讲信用的,等你们的积蓄被人家坑光了时候,你也得回家跟我们一样,再来好好学习装孙子的兵法,那时想不装,可能吗?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7
《孙子兵法》是我国一部饮誉全球的兵法圣典,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高远,逻辑严密谨慎。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战和发展军事理论。如今,《孙子兵法》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且在现代军事、商业、为人处世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剩”,孙子用最浅显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商场如战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迎合顾客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调查这一手段,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并且与市场之间建立经常性的情报关系,掌握主动,始终走在市场潮流的前沿。 “以战养战”、“就地取材”是古代用兵常采取的一种策略。洛杉矶奥运会之前举办的所有奥运会都是赔钱的,没有国家愿意举办,然而尤伯罗斯看到了它的无限商机,他利用“以会养会”的方式,拉赞助、卖播映权,不但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而且从此开了奥运会赚钱的先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
用于经济领域。何谓“彼”?何谓“己”?从商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而言,所谓“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还涵盖了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每一个环节。所谓“彼”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所有外在条件都属于“彼”的范畴;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彼”又可以特指经营管理的对象,即自己有的客户和目标客户。运用到为人处事上,我们可以得出那句颇为感人的话“理解万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对方考虑,同时也给对方一个机会进而了解自己。打开心扉,包容别人,不仅会增进双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与理解中,自己也拥有了一份幸福。
正由于《孙子兵法》的巨大魅力和极高的实用价值,更加让我佩服古人的智慧。感谢古人给我们流传下来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8
放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的假期作业阅读《孙子兵法》一书。以前,我读过拼音版的《孙子兵法》。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知识,但拼音版的内容比较简单,对于我们男生来说好奇心不大。正好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少年版的《孙子兵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看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孙子能在古代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分13个部分,有始计,作战,谋功,军形等。每个部分都有原文,翻译,战例。使我们看着更易懂,更有趣。而且每篇都那么精妙绝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接着,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然后,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不愧为《孙子兵法》之最,短短7个字使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正法宝。如果你正在读书学习,别人来找你玩,你会怎么做?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玩。这样就不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了。那么,怎样才算“致人而不致于人”呢?比如说你和朋友已经玩了很长时间,再玩就是疯玩、浪费时间了。这时,你就可以静心去看书;当朋友没有了玩伴,他还会玩吗?也只能回来学习了。这表面看是朋友受益,其实更是自己受益——不仅适量小玩休息了大脑,还做到了及时学习,不浪费时间。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愤而致战”。这句话给了我生活上的启示,我将它改为生活用语。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入吗别人,不可因一时气愤而与朋友绝交,更不可因一时的舒服、快乐而浪费时间不去学习,愤怒可以变为高兴,气愤可以变为喜悦,学习时的痛苦也可以变为收获后的高兴,但恶语伤人不会复原,与人绝交不会再恢复昔日的`完整友谊,浪费的时间也不会再回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更让我受益匪浅。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9
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更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之际,阶级斗争激烈,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一方面,孙武借鉴以前人留存的思想资料作为这部兵书的起点;另一方面,孙武充分地吸收所处时代的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成果,如参考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的战事。虽然书中很多作战方式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今来说早已过时,但真正的瑰宝是在于其永不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渗透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广泛应用。
计第一
孙武认为在考虑战事的过程,要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道义”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与人民能否达成一致,心意相通。“天时”则是指时令变化、春夏秋冬。“地形”也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势的变化。“将帅”是指将军是否兼具智谋才能、军纪严明、关心部属等。“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等。在充分比较对战双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本事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模式去套用,因此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以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如对方休整充分,那你就要使其劳累;对方自卑谨慎,那你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内部团结,那你就要设法离间他。
经典佳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也制权也。”
作战第二
孙武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作者顺理成章地指出庞大的军队执行长期歼敌任务会耗费庞大的军费、军需物资以及兵力,所以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同时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同时,战事过程应该以节约作战开支,减少远程运输,减少军队消耗为目标。其中,以夺取地方粮草为例,得出夺敌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运来二十钟的结论。
最后,孙武提出了对本方士兵与敌人俘虏的策略。对于前者士兵,需要最大程度的激起士兵们对敌人的愤怒。要使士兵勇于掠夺敌方的军需物资,需要把缴获得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而对于后者俘虏,需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使得更多敌军投诚我方,通过战胜敌人使得自己日益强大。
经典佳句:“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孙武认为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超过凭借武力而屈服对方。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而胜才是好中最好。而要使自己百战百胜,需要很好的了解对方。因此,作者总结得出军事行动中最上的策略是用谋略击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的策略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经典佳句:“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形第四
孙武认为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尽管有些时候,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造成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总是先去交战而在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当敌人过于强大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的兵力不足。而力量超过敌人时应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需要把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需要把兵力用在出奇制胜的地方。会用兵的人,既懂得创造制胜的条件,同时明白用兵制胜的方法,因而成为整场战局胜败的主宰者。
经典佳句:“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势第五
孙武认为用兵之“势”要理解“奇正”之术的变化运用。何谓“奇正”之术,奇是指变化多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是指传统正规的布阵作战的方法。“奇正”之术需要视实际战况而灵活搭配运用,而“奇”更重要一些。孙子将进攻的节奏比喻为弓弩拉满时的形势,态势非常短促而险峻。所以将帅除了要懂得布奇阵、出奇兵,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奇正”的战法。
正如奇正”关系,诸如“勇怯”、“乱治”、“强弱”,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很可能会上当所骗。当敌军发现恐怕是为时已晚,因为我方早已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所以善于指挥的人追求的是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此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早就相应的“势”。而他们所制造的“势”,就像圆石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经典佳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虚实第六
孙武把将“虚实”定义为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影响战争形势从而打败敌人。它是上“势”的展开,讲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方法。
两方对垒,己方需要利用各种方法,迷惑、分散、甚至调动敌人的军队。书中列举了如诱敌深入、攻其不备、以逸待劳等作战方法,其核心主要是准确判断战争的实时态势,集中己方优势力量,进而分化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因为每一次作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所以陈思布阵的方法应该要运用得更加巧妙隐蔽。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人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获胜的。
经典佳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地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
军争第七
“军争”是指作战双方之间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孙武认为要想取得致胜的先机,就要懂得把不利条件化作有利条件,好比如将迂回曲折变成直面平坦,也就是“迂回之计”。所以,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获得生理。所以用兵作战便需要使用“诈”,判断是否有利于未来而采取行动。
三军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因素,甚至可以影响到带领士兵的将领。军队初战,士气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回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
在这部军争中,孙武还阐述许多闻名于世的不朽战术:如“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高 崚 勿向,背丘无逆”,“围师以 闕,穷寇勿迫”等等。
经典佳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变第八
“变”体现孙武高度的辩证法思想,与老子所提出“福祸双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武认为用兵布阵需要达到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的境界、并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综合考虑问题,采取灵活激动的战术。
本孙武指出九变之地利以及将帅之五危,用意是在强调洞察“利害”的重要性。即便身陷死地,只要用兵得当也有逆转乾坤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常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便是廉洁好名、溺爱子民的将领,也可能会被羞辱而丧失理智、会因民众的烦扰无法抽身迎战,从而陷入战争的被动。所以“变”中一直贯穿着孙武临危不乱、居安思危的军事原则,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将领备战策略。
经典佳句:“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行军第九
行军论述行军作战处置军队、判断敌情等军事问题,对今天而言借鉴意义并不大。另外,文章提及了作者“令至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以及其提倡用以犒赏三军、严明正法的奖惩军制。
孙武分析,在士卒还没有真心依附就惩罚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服从。而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惩罚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因此可以得出军纪、军法必须得以严格执行。而现今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参考了老祖宗们曾经制定的规章。
经典佳句:“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地形第十
顾名思义,本是以“地形”为角度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以及相应采取的作战方法。
地形,是用兵打战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在古代,战争活动领域在陆地或者江河、湖泊,所以说地形在作战前制定战略要纳入考虑的必要因素。
孙武在本最后对地形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表述。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然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经典佳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第十一
地是上《地形》的姊妹,孙武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将战地根据地形分成九种,每种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此外,还提出了“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刚柔益彰”等经典战术。
章中,描写了孙武心目中理想的将领。将领除了要雄才大略、沉着冷静、端庄稳重、有条不絮之外,用兵之道更是知人善任、灵活变通、高深莫测、瞒天过海,同时还要熟悉士卒的心理状态。
经典佳句: “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顾名思义,本所讲述的是火攻的种类、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等问题。 孙子把火攻简要分为“火人”、 “火积” 、“火辎”、“火库”和“火队”五种。火攻的条件就是天气干燥,风向适宜。一是做好发火器具的准备,“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二是掌握发火的时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孙子认为当月亮运行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时便会起风。而火攻是通过里应外合联合实施,“里应”是指在敌人内部放火煽动,“外合”是指外围部队及时、乘机发动攻势配合。
此外,孙武在本末端指出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慎重从事,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主导者不可感情用事,应该遵照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等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经典佳句:“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用间第十三
本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将用“间”术升华到很高的层次。孙武在内提出五种间谍,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就是利用同乡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现代社会“因间”的范围更广,包括亲人、同学、同事、朋友等。“内间”,解释为利用敌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进行间谍活动。“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同时也是最活跃、最生动的一种方法。“死间”,针对敌人内部那些了解我方弱点的人,及时改变或制造假象掩盖我弱点,使敌方主将怀疑提供情报的人,乃至将其杀掉的方法。“生间”,生间者是指那些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
《孙子兵法》以《用间》收束全书,不仅与战略决策的《计》相互辉映,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孙武的“知彼知己”,“先胜而后求战”的“全胜”思想是始终如一,一贯到底的。《孙子兵法》问世XX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案卷重温。为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庄重严谨的结构,浑然如一的体系而惊叹不已,同时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这样一颗瑰丽的玛瑙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典佳句: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干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0
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更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之际,阶级斗争激烈,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一方面,孙武借鉴以前人留存的思想资料作为这部兵书的起点;另一方面,孙武充分地吸收所处时代的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成果,如参考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的战事。虽然书中很多作战方式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今来说早已过时,但真正的瑰宝是在于其永不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渗透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广泛应用。
计第一
孙武认为在考虑战事的过程,要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道义”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与人民能否达成一致,心意相通。“天时”则是指时令变化、春夏秋冬。“地形”也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势的变化。“将帅”是指将军是否兼具智谋才能、军纪严明、关心部属等。“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等。在充分比较对战双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本事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模式去套用,因此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以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如对方休整充分,那你就要使其劳累;对方自卑谨慎,那你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内部团结,那你就要设法离间他。
经典佳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也制权也。”
作战第二
孙武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作者顺理成章地指出庞大的军队执行长期歼敌任务会耗费庞大的军费、军需物资以及兵力,所以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同时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同时,战事过程应该以节约作战开支,减少远程运输,减少军队消耗为目标。其中,以夺取地方粮草为例,得出夺敌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运来二十钟的结论。
最后,孙武提出了对本方士兵与敌人俘虏的策略。对于前者士兵,需要最大程度的激起士兵们对敌人的愤怒。要使士兵勇于掠夺敌方的军需物资,需要把缴获得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而对于后者俘虏,需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使得更多敌军投诚我方,通过战胜敌人使得自己日益强大。
经典佳句:“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孙武认为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超过凭借武力而屈服对方。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而胜才是好中最好。而要使自己百战百胜,需要很好的了解对方。因此,作者总结得出军事行动中最上的策略是用谋略击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的策略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经典佳句:“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形第四
孙武认为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尽管有些时候,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造成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总是先去交战而在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当敌人过于强大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的兵力不足。而力量超过敌人时应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需要把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需要把兵力用在出奇制胜的地方。会用兵的人,既懂得创造制胜的条件,同时明白用兵制胜的方法,因而成为整场战局胜败的主宰者。
经典佳句:“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势第五
孙武认为用兵之“势”要理解“奇正”之术的变化运用。何谓“奇正”之术,奇是指变化多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是指传统正规的布阵作战的方法。“奇正”之术需要视实际战况而灵活搭配运用,而“奇”更重要一些。孙子将进攻的节奏比喻为弓弩拉满时的形势,态势非常短促而险峻。所以将帅除了要懂得布奇阵、出奇兵,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奇正”的战法。
正如奇正”关系,诸如“勇怯”、“乱治”、“强弱”,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很可能会上当所骗。当敌军发现恐怕是为时已晚,因为我方早已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所以善于指挥的人追求的是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此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早就相应的“势”。而他们所制造的“势”,就像圆石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经典佳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虚实第六
孙武把将“虚实”定义为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影响战争形势从而打败敌人。它是上“势”的展开,讲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方法。
两方对垒,己方需要利用各种方法,迷惑、分散、甚至调动敌人的军队。书中列举了如诱敌深入、攻其不备、以逸待劳等作战方法,其核心主要是准确判断战争的实时态势,集中己方优势力量,进而分化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因为每一次作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所以陈思布阵的方法应该要运用得更加巧妙隐蔽。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人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获胜的。
经典佳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地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
军争第七
“军争”是指作战双方之间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孙武认为要想取得致胜的.先机,就要懂得把不利条件化作有利条件,好比如将迂回曲折变成直面平坦,也就是“迂回之计”。所以,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获得生理。所以用兵作战便需要使用“诈”,判断是否有利于未来而采取行动。
三军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因素,甚至可以影响到带领士兵的将领。军队初战,士气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回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
在这部军争中,孙武还阐述许多闻名于世的不朽战术:如“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高 崚 勿向,背丘无逆”,“围师以 闕,穷寇勿迫”等等。
经典佳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变第八
“变”体现孙武高度的辩证法思想,与老子所提出“福祸双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武认为用兵布阵需要达到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的境界、并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综合考虑问题,采取灵活激动的战术。
本孙武指出九变之地利以及将帅之五危,用意是在强调洞察“利害”的重要性。即便身陷死地,只要用兵得当也有逆转乾坤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常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便是廉洁好名、溺爱子民的将领,也可能会被羞辱而丧失理智、会因民众的烦扰无法抽身迎战,从而陷入战争的被动。所以“变”中一直贯穿着孙武临危不乱、居安思危的军事原则,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将领备战策略。
经典佳句:“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行军第九
行军论述行军作战处置军队、判断敌情等军事问题,对今天而言借鉴意义并不大。另外,文章提及了作者“令至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以及其提倡用以犒赏三军、严明正法的奖惩军制。
孙武分析,在士卒还没有真心依附就惩罚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服从。而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惩罚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因此可以得出军纪、军法必须得以严格执行。而现今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参考了老祖宗们曾经制定的规章。
经典佳句:“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地形第十
顾名思义,本是以“地形”为角度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以及相应采取的作战方法。
地形,是用兵打战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在古代,战争活动领域在陆地或者江河、湖泊,所以说地形在作战前制定战略要纳入考虑的必要因素。
孙武在本最后对地形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表述。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然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经典佳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第十一
地是上《地形》的姊妹,孙武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将战地根据地形分成九种,每种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此外,还提出了“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刚柔益彰”等经典战术。
章中,描写了孙武心目中理想的将领。将领除了要雄才大略、沉着冷静、端庄稳重、有条不絮之外,用兵之道更是知人善任、灵活变通、高深莫测、瞒天过海,同时还要熟悉士卒的心理状态。
经典佳句: “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顾名思义,本所讲述的是火攻的种类、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等问题。 孙子把火攻简要分为“火人”、 “火积” 、“火辎”、“火库”和“火队”五种。火攻的条件就是天气干燥,风向适宜。一是做好发火器具的准备,“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二是掌握发火的时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孙子认为当月亮运行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时便会起风。而火攻是通过里应外合联合实施,“里应”是指在敌人内部放火煽动,“外合”是指外围部队及时、乘机发动攻势配合。
此外,孙武在本末端指出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慎重从事,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主导者不可感情用事,应该遵照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等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经典佳句:“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用间第十三
本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将用“间”术升华到很高的层次。孙武在内提出五种间谍,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就是利用同乡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现代社会“因间”的范围更广,包括亲人、同学、同事、朋友等。“内间”,解释为利用敌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进行间谍活动。“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同时也是最活跃、最生动的一种方法。“死间”,针对敌人内部那些了解我方弱点的人,及时改变或制造假象掩盖我弱点,使敌方主将怀疑提供情报的人,乃至将其杀掉的方法。“生间”,生间者是指那些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
《孙子兵法》以《用间》收束全书,不仅与战略决策的《计》相互辉映,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孙武的“知彼知己”,“先胜而后求战”的“全胜”思想是始终如一,一贯到底的。《孙子兵法》问世XX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案卷重温。为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庄重严谨的结构,浑然如一的体系而惊叹不已,同时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这样一颗瑰丽的玛瑙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典佳句: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干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1
读到最后一段“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们一起先来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于学生来说,“知己”意味着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已经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有哪些;也明白自己的弱项/不足/短板是什么、自己的缺点或者缺少什么。“知彼”则是说,知道自己想要获得的目标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获得目标,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克服的障碍有哪些等。如果这两方面已经了然于胸,你想得到的一定能够得到。
接着来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虽说清楚自己有什么,已获得什么技能和知识,了解自己的长项和优势有哪些;知道自己的弱项/不足/短板、缺点。但是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目标、实现目标需要什么条件、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克服的障碍等,所以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胜负的几率各占一半。
然后来说“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如果两方面都不清楚,做事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失败就是百分百的事情。
这句话其实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知彼”意味着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熟悉他们课前的准备情况,比如是否预习?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带着问题来听课?清楚他们上这次课时的情绪,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他们是否喜欢今天的座位或者是邻居等等。“知己”则是教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讲授内容,这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还有就是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发音?语调?语言有魅力?有手段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多彩的课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觉充实、轻松而收获满满?所以你若是既了解自己又理解学生,你的`教学就一定会是成功的,学生收获多,体验好,你的感觉也很棒还不累。如果你只了解你自己而不了解学生,有时候难免你和学生的配合就不会默契,甚至就会发生冲突,有种出力不讨好之感。自己累的要死,学生却不领情,不好好学习,自己感觉好失落。有时候,你们配合很默契,对上调了,效率高,效果好。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理解学生,那你的就学就总是失败,没成功的时候,自己总是感觉心累,因为你没有体会过成功的甜蜜,仅是苦涩的失败。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你愿意要的吗?你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吗?反正我不愿意。
所以这句话“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要时刻牢记在心。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2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春秋末吴国将军。其著《孙子兵法》一部,流传至今,古今中外人士深得其益。
如今英国剑桥和美国哈佛学生必修《孙子兵法》;它也是松下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必备书;美国高级军校必修书目,已被贯穿在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作战指导思想中。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便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的确,不管什么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不可能抬起头来。如今我国经济实力并不强,但有一支无坚不摧的人民解放军,即使是美国也不敢对我动武。
其中还有一句话:”……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这说明,军民一心,政府与民一心,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我国抗日战争便是如此。
《孙子兵法》一书极其有用,希望大家也去阅读一番,定会大有收获。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3
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更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之际,阶级斗争激烈,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一方面,孙武借鉴以前人留存的思想资料作为这部兵书的起点;另一方面,孙武充分地吸收所处时代的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成果,如参考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的战事。虽然书中很多作战方式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今来说早已过时,但真正的瑰宝是在于其永不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渗透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广泛应用。
计第一
孙武认为在考虑战事的过程,要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道义”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与人民能否达成一致,心意相通。“天时”则是指时令变化、春夏秋冬。“地形”也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势的变化。“将帅”是指将军是否兼具智谋才能、军纪严明、关心部属等。“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等。在充分比较对战双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本事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模式去套用,因此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以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如对方休整充分,那你就要使其劳累;对方自卑谨慎,那你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内部团结,那你就要设法离间他。
经典佳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也制权也。”
作战第二
孙武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作者顺理成章地指出庞大的军队执行长期歼敌任务会耗费庞大的军费、军需物资以及兵力,所以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同时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同时,战事过程应该以节约作战开支,减少远程运输,减少军队消耗为目标。其中,以夺取地方粮草为例,得出夺敌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运来二十钟的结论。
最后,孙武提出了对本方士兵与敌人俘虏的策略。对于前者士兵,需要最大程度的激起士兵们对敌人的愤怒。要使士兵勇于掠夺敌方的军需物资,需要把缴获得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而对于后者俘虏,需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使得更多敌军投诚我方,通过战胜敌人使得自己日益强大。
经典佳句:“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孙武认为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超过凭借武力而屈服对方。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而胜才是好中最好。而要使自己百战百胜,需要很好的了解对方。因此,作者总结得出军事行动中最上的策略是用谋略击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的策略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经典佳句:“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形第四
孙武认为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尽管有些时候,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造成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总是先去交战而在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当敌人过于强大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的.兵力不足。而力量超过敌人时应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需要把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需要把兵力用在出奇制胜的地方。会用兵的人,既懂得创造制胜的条件,同时明白用兵制胜的方法,因而成为整场战局胜败的主宰者。
经典佳句:“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势第五
孙武认为用兵之“势”要理解“奇正”之术的变化运用。何谓“奇正”之术,奇是指变化多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是指传统正规的布阵作战的方法。“奇正”之术需要视实际战况而灵活搭配运用,而“奇”更重要一些。孙子将进攻的节奏比喻为弓弩拉满时的形势,态势非常短促而险峻。所以将帅除了要懂得布奇阵、出奇兵,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奇正”的战法。
正如奇正”关系,诸如“勇怯”、“乱治”、“强弱”,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很可能会上当所骗。当敌军发现恐怕是为时已晚,因为我方早已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所以善于指挥的人追求的是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此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早就相应的“势”。而他们所制造的“势”,就像圆石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经典佳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虚实第六
孙武把将“虚实”定义为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影响战争形势从而打败敌人。它是上“势”的展开,讲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方法。
两方对垒,己方需要利用各种方法,迷惑、分散、甚至调动敌人的军队。书中列举了如诱敌深入、攻其不备、以逸待劳等作战方法,其核心主要是准确判断战争的实时态势,集中己方优势力量,进而分化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因为每一次作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所以陈思布阵的方法应该要运用得更加巧妙隐蔽。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人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获胜的。
经典佳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地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
军争第七
“军争”是指作战双方之间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孙武认为要想取得致胜的先机,就要懂得把不利条件化作有利条件,好比如将迂回曲折变成直面平坦,也就是“迂回之计”。所以,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获得生理。所以用兵作战便需要使用“诈”,判断是否有利于未来而采取行动。
三军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因素,甚至可以影响到带领士兵的将领。军队初战,士气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回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
在这部军争中,孙武还阐述许多闻名于世的不朽战术:如“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高 崚 勿向,背丘无逆”,“围师以 闕,穷寇勿迫”等等。
经典佳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变第八
“变”体现孙武高度的辩证法思想,与老子所提出“福祸双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武认为用兵布阵需要达到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的境界、并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综合考虑问题,采取灵活激动的战术。
本孙武指出九变之地利以及将帅之五危,用意是在强调洞察“利害”的重要性。即便身陷死地,只要用兵得当也有逆转乾坤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常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便是廉洁好名、溺爱子民的将领,也可能会被羞辱而丧失理智、会因民众的烦扰无法抽身迎战,从而陷入战争的被动。所以“变”中一直贯穿着孙武临危不乱、居安思危的军事原则,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将领备战策略。
经典佳句:“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行军第九
行军论述行军作战处置军队、判断敌情等军事问题,对今天而言借鉴意义并不大。另外,文章提及了作者“令至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以及其提倡用以犒赏三军、严明正法的奖惩军制。
孙武分析,在士卒还没有真心依附就惩罚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服从。而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惩罚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因此可以得出军纪、军法必须得以严格执行。而现今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参考了老祖宗们曾经制定的规章。
经典佳句:“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地形第十
顾名思义,本是以“地形”为角度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以及相应采取的作战方法。
地形,是用兵打战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在古代,战争活动领域在陆地或者江河、湖泊,所以说地形在作战前制定战略要纳入考虑的必要因素。
孙武在本最后对地形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表述。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然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经典佳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第十一
地是上《地形》的姊妹,孙武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将战地根据地形分成九种,每种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此外,还提出了“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刚柔益彰”等经典战术。
章中,描写了孙武心目中理想的将领。将领除了要雄才大略、沉着冷静、端庄稳重、有条不絮之外,用兵之道更是知人善任、灵活变通、高深莫测、瞒天过海,同时还要熟悉士卒的心理状态。
经典佳句: “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顾名思义,本所讲述的是火攻的种类、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等问题。 孙子把火攻简要分为“火人”、 “火积” 、“火辎”、“火库”和“火队”五种。火攻的条件就是天气干燥,风向适宜。一是做好发火器具的准备,“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二是掌握发火的时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孙子认为当月亮运行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时便会起风。而火攻是通过里应外合联合实施,“里应”是指在敌人内部放火煽动,“外合”是指外围部队及时、乘机发动攻势配合。
此外,孙武在本末端指出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慎重从事,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主导者不可感情用事,应该遵照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等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经典佳句:“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用间第十三
本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将用“间”术升华到很高的层次。孙武在内提出五种间谍,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就是利用同乡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现代社会“因间”的范围更广,包括亲人、同学、同事、朋友等。“内间”,解释为利用敌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进行间谍活动。“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同时也是最活跃、最生动的一种方法。“死间”,针对敌人内部那些了解我方弱点的人,及时改变或制造假象掩盖我弱点,使敌方主将怀疑提供情报的人,乃至将其杀掉的方法。“生间”,生间者是指那些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
《孙子兵法》以《用间》收束全书,不仅与战略决策的《计》相互辉映,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孙武的“知彼知己”,“先胜而后求战”的“全胜”思想是始终如一,一贯到底的。《孙子兵法》问世XX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案卷重温。为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庄重严谨的结构,浑然如一的体系而惊叹不已,同时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这样一颗瑰丽的玛瑙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典佳句: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干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4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军事著作,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掘、不断扩展应用范围,其很多原则和原理已经在其他一些存在竞争和对抗的领域得到应用。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领域和根本问题,是不可不加以认真研究的。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孙子兵法》是一本具有指导商业行为价值的书。企业的经济利益都是从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的,如何赢得竞争,是管理者每日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全在《孙子兵法》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孙子兵法》就是我们如何获得经济利益的方法库。战争是从准备工作开始的,因为任何优秀的将领都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同样,任何商业竞争也都是以准备工作为发端,竞争的实质是比拼谁准备更充分。在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对手的了解,以及对竞争的环境的分析。孙子说:“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仅“知”一字,足以体现出孙子的战略分析思想。孙子始终把“知”看做是战略思想的核心基础,认为只有知才能为战略环境分析提供足够的信息依据。知彼能把握彼之弱点,知己能发挥己之优势。战略准备的充分与否,决定着战略结果。其实,战争的结果往往从决策时就已经注定。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将有所指,军有所向,如果出现错误的决策,无论士兵再怎么努力,只能是南辕北辙,与成功背道而驰。同样,在商业竞争中,如果管理者不能识别时局,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来,最终会使努力付之东流,不仅与成功无缘,而且会陷入万劫不复的衰败深渊。如果说商业竞争存在着颠扑不破的黄金规则,那么这个规则就是谁占有优势谁就能获胜。孙子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集中兵力为一处,分散敌兵为十处,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态势,以多打少,显然是兵力多者易胜。除了兵力优势之外,管理者还可以建立天时优势、地形优势、资源优势等等。一言以概之,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创造优势。很多管理者会心存疑问:如何创造优势?对此,孙子为我们列举了多种方法,比如:“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孙子要求作战时必须做到奇正相生、虚实结合。这都是创造优势的方法。管理者只要把握住竞争局势,充分抓住对手的弱点,就一定能改变双方势力的对比结构,从劣变优,从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竞争是商业发展的常态,获得胜利是企业的最终目标。目标的高度决定着成就的高度。孙子十分重视全胜目标的确立,“不战而屈人之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目标定得越低,取得的成就就越低;只有不断追求全胜之境界,才能成就鳌头之霸业。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五千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辩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得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孙子兵法》和孙武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高瞻远瞩,就像“三个代表”。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
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助益良多。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5
放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的假期作业阅读《孙子兵法》一书。以前,我读过拼音版的《孙子兵法》。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知识,但拼音版的内容比较简单,对于我们男生来说好奇心不大。正好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少年版的《孙子兵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看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孙子能在古代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分13个部分,有始计,作战,谋功,军形等。每个部分都有原文,翻译,战例。使我们看着更易懂,更有趣。而且每篇都那么精妙绝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接着,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然后,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不愧为《孙子兵法》之最,短短7个字使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正法宝。如果你正在读书学习,别人来找你玩,你会怎么做?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玩。这样就不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了。那么,怎样才算致人而不致于人呢?比如说你和朋友已经玩了很长时间,再玩就是疯玩、浪费时间了。这时,你就可以静心去看书;当朋友没有了玩伴,他还会玩吗?也只能回来学习了。这表面看是朋友受益,其实更是自己受益不仅适量小玩休息了大脑,还做到了及时学习,不浪费时间。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愤而致战。这句话给了我生活上的启示,我将它改为生活用语。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入吗别人,不可因一时气愤而与朋友绝交,更不可因一时的舒服、快乐而浪费时间不去学习,愤怒可以变为高兴,气愤可以变为喜悦,学习时的痛苦也可以变为收获后的高兴,但恶语伤人不会复原,与人绝交不会再恢复昔日的完整友谊,浪费的`时间也不会再回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更让我受益匪浅。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6
其实暑假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要看这本书,直到……
那天电视上碰巧在播黄晓明版的电视剧《风流才子唐伯虎》,那一集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秋香被任命为华府总管,负责处理华府各项事务,却遭家丁丫鬟的百般刁难。唐伯虎深知其中难处,想要帮助秋香,于是暗中送与秋香一本《孙子兵法》,并附言:“虽知总管之职首重管理,然《孙子兵法》乃调兵遣将管理军队之不二法门,正好一用。”看完这句话,我脑子里灵光一闪:秋香是华府总管,平时既要管理华府家丁丫鬟,又要处理各项事务;而我目前也担任学校团委组织部的部长,以后可能也会遇到与秋香相似的经历,我为什么不也学一学呢?于是,我便开始准备读一读这本书。
《孙子兵法》第一篇是《始计篇》,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说将领们要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方面的素质。将领带兵打仗不仅要有智慧,足智多谋;更重要的是要对手下的士兵讲信用,诚信是根本;另外要有广阔的胸襟,对人仁爱;要有追求,不惧怕困难,勇于探索;还要有原则,该严的时候就得严格。若是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将领想要打胜仗应该是很困难的.。我想,我们作为学校的学生干部,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想要带领好自己的团队,这五个字是同样适用的。其实,除了带兵的将领、学校的学生干部这狭小的范围,做人何尝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呢?
第二篇《作战篇》谈论的是作战的策略,这里孙子强调了战争要注重效率。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也经常会提到“效率”二字,这两个字很重要。
第三篇《谋攻篇》,孙子写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将攻心放在首位,充分说明了使人心服的重要性。战争中如此,作为学生干部带领手下的干事亦是如此。干事们在各学生组织工作的一年时间里,遇到棘手的问题难免走弯路走错路,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告诉他,他错了,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他为什么错,错在哪儿。让干事们心服,这才有利于学生组织的长远发展。
此外,《谋攻篇》中还提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是对自知之明的概括。知彼,要求我们客观地分析别人;知己,更要求我们客观地评价自己。社会是一个群体,不是某一个人的私有物品。对于“知彼”,我们和别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就必须客观地分析别人;不能因为别人和自己的某个意见不合就轻易否定别人,更不能因为别人某个方面的欠缺而瞧不起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相比“知彼”,“知己”则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怎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更可怕的是,当自己取得一点点成就时便忘记了深入分析一下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话都对,自我膨胀严重。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地了解自己。只有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会做到“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第四篇,论述了攻守之势,孙子认为,能够取胜的信号发自于敌,而不能被战胜的信号来自于己,为将者要让自己保持不可被战胜的防守之势,不被对方钻空子,又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可胜之势”,及时地夺取胜利。其方法论意义就是,要使自己时刻保持充分准备,又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每个细节。反映在自己的部门工作上,就是要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自己以前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自己部门的干事们在以后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让干事因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而使他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孙子兵法》第五篇讲兵势,第六篇讲虚实,突出一个“变”字,随机应变,适时而动,以无尽的变化来扰乱敌人,使其摸不着头脑,从而克敌制胜。
第七篇论述的是“军争之法”。
第八篇讲的是九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便出自此篇。这一篇中,孙子列举了“五地”和五个“有所不”,指出了在各种地形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应变措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说,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中也要如此。任何问题都具有其特殊性,我们只有找到正确、合适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九,第十,第十一篇,分别论述了行军过程中的注意点和地形的利用,这些经验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篇中孙子介绍了火攻,第十三篇中则介绍了离间计的使用。
《孙子兵法》原本只是一部兵书,但是到了现代,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兵书,里面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而它富含的哲理也是非常深远的。它是一部千古奇书,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感受得了的,就如同品茶,得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其中味道。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7
读了那么多闲书,不知何故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当初只因为这本书薄,携带方便,所以每次出远门我都会把它塞进行李箱的夹层里,得空就掏出来翻看,翻的次数多了,竟生出亲切之感来。
如今人们看书,读古汉语的不多,一则文言文本身艰涩难懂,二则古汉语对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文言文的阅读,深深吸引我的`是文言的简洁与精辟,那之乎者也间流淌的气韵远非白话文可比。在众多的文言书籍中,《孙子兵法》是独树一帜的,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为文之精美也丝毫不逊于宋玉之词,司马之文。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人孙武,据史籍推算,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避齐国贵族之间的残酷斗争,举家逃王吴都姑苏城外,一边耕织养家,一边潜心研究兵法。其间,孙武与齐国重臣伍子胥结为莫逆之交。当吴王阖闾谋划攻伐楚国称霸天下时,伍子胥相机将孙武推荐给吴王。孙武带所著兵法十三篇去见阖闾,深得吴王赏识。
孙武被拜为上将军后,养城之战初试锋芒便大获全胜,而柏举之战更是创造了以少胜多、快速运动的奇迹,使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吴楚之战后,史籍再无孙武的记载。传闻孙武建功之后不愿做官,固请还山为民,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8
以往提起《孙子兵法》,也能背上几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军事格言警句,还会联想起《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美人计”等妙计损招,仅此而已。但在听完普颖华教授关于“《孙子兵法》与公共和谐管理”的讲座后,才发现以前我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不全面。模糊的,《孙子兵法》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么简单。首先,作为一部古代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现存最早的战略学著作。
凝聚孙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兵法十三篇,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19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的军事经典。
孙武的生卒年月已无法考证。他本来是齐国人,后来迁到了吴国。因为擅长兵法,他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何璐。孙武把他的十三篇孙子兵法献给了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将,发兵破西强楚,北破齐晋,在诸侯中赫赫有名。孙吴最后死于吴,葬于吴都武外。
《孙子兵法》的主旨和内容来自孙武。但由于后人记载的《汉书艺文志》共有82篇9卷,大多认为曹操删减了冗余,取其精华。还有人认为,13篇文章是孙膑写的,因为《吴孙子兵法》记载的《汉书艺文志》,也就是《齐孙子》已经遗失很久了,后世流传的只有一篇《孙膑兵法》。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残迹竹简,记载孙吴言行的竹简70余篇,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其中13篇应为孙吴所作,82篇为孙吴后期研究所作,用于补充说明13篇。
《孙子兵法》共有13篇文章,每篇都有自己的主题,但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孙子兵法》讨论是否可以发动战争。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道”的意思是人民和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季节,以及天命、人事、道德;“地”是指土地的优劣、地形、地形、危险、平坦、距离、攻防进退;“江”指的是将军的智谋、忠义、赏罚、抚士卒、勇敢和决心,以及严格的军纪;“法”是指军队的组织,将领职责的划分和管理,军需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个要素出发,根据君主是否英明,将领是否有才,法规能否执行,部队强弱,部队是否训练有素,奖惩是否明确,就可以预测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计》主要阐述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消耗和战争费用巨大,持久战必然危及国家存亡。所以他主张速战速决。此外,为了弥补己方的消耗,削弱敌人,他还主张“以粮代敌”、“克敌制胜,自强不息”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20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孙子说,与兵事有关的事都是国家的重大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生死,必须认真研究,谨慎对待。
可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探明对方情形,比较双方优劣。第一是王道,第二是天时,第三是地理,第四是将人,第五是法度。
何为王道?人民能与君王同心协力、同生共死,而不惧怕任何危险等人心变化;
何为天时?白昼黑夜,寒冷炎热,风雪雨火等时间天气自然变化;
何为地理?距离远近,地形险易,道路广狭,进退有路等空间变化;
何为将人?智谋、信义、仁心、勇气、威严等为将素质变化;
何为法度?军纪,军制,赏罚,官吏,后勤管理等法制变化。
上述五个方面,将帅当通晓,通晓者将获胜,不通晓者必难获胜。所以要探明情形,比较优劣。看:君王是否施行王道?将领是否具有为将素质?天时地理是否有利?军纪法令是否有效执行?兵士民众是否强悍、是否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我通过这些比较就能判断孰优孰劣、孰胜孰负。将帅如果听从我的计谋,必能取胜,我则留下辅佐;反之必败,我自离去。
感悟:兵道亦商道亦人道。
对企业而言,与经营有关的事都是重大之事,关系企业存亡和员工去留,必须仔细运作,严格把控。
亦可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是人心,第二是趋势,第三是环境,第四是人才,第五是制度。
何为人心?员工和管理层以及管理层之间能够对内求同存异,对外上下同心,为共同目标而用心做事。
何为趋势?消费走向,经营模式,公司架构,要与时俱进。
何为环境?世界经济,国家政策,地区差异,要明察秋毫。
何为人才?智慧,诚信,善良,魄力,担当。留住人才的不是金钱,而是尊重。
何为制度?晋升有望,努力有奖,分工明晰,权责相当。制度不是用来约束人,而是给人希望。
公司领袖当通晓此五方,公司方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进。
对个人而言,与德才有关的事都是重要之事,关系家庭兴衰和个人荣辱,必须要懂得看清自己,认清他人。
亦可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是仁义,第二是背景,第三是身体,第四是才学,第五是自律。
何为仁义?对父母孝,对子女爱,对配偶忠,对朋友义,对生人善,此乃一等人品。
何为背景?有无违法犯罪,有无良好家教,有无学校教育。人最大的背景不是钱和权,而是教养。
何为身体?是否热爱运动,是否饮食规律,是否睡眠正常,身体是进步的保障,爱惜身体的人才能事业长久。
何为才学?是否爱看书,是否有技能,是否够专注,爱看书的人一定不差。
何为自律?时间管理精准,不迟到,不拖延,不浪费,自律之人必是负责之人。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21
孙子兵法,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本兵书,相传是孙武所著,后由其子孙孙膑整理。该书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同时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它是美国西点军校参训军官必读的书。
孙武生活于春秋末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更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之际,阶级斗争激烈,诸侯国之间爆发战争。一方面,孙武借鉴以前人留存的思想资料作为这部兵书的起点;另一方面,孙武充分地吸收所处时代的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成果,如参考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襄)的战事。虽然书中很多作战方式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今来说早已过时,但真正的瑰宝是在于其永不落后的战略、战术思想,一些基本的原则甚至渗透在社会各行各业当中,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等领域广泛应用。
计第一
孙武认为在考虑战事的过程,要着重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理,四是将帅,五是法规。“道义”可以理解成统治者与人民能否达成一致,心意相通。“天时”则是指时令变化、春夏秋冬。“地形”也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势的变化。“将帅”是指将军是否兼具智谋才能、军纪严明、关心部属等。“法规”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军需物资的掌管和供给等。在充分比较对战双方上述五个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
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本事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模式去套用,因此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以书中举出大量的例子如对方休整充分,那你就要使其劳累;对方自卑谨慎,那你就要使他骄傲自大;对方内部团结,那你就要设法离间他。
经典佳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也制权也。”
作战第二
孙武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作者顺理成章地指出庞大的军队执行长期歼敌任务会耗费庞大的军费、军需物资以及兵力,所以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同时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同时,战事过程应该以节约作战开支,减少远程运输,减少军队消耗为目标。其中,以夺取地方粮草为例,得出夺敌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运来二十钟的结论。
最后,孙武提出了对本方士兵与敌人俘虏的策略。对于前者士兵,需要最大程度的激起士兵们对敌人的愤怒。要使士兵勇于掠夺敌方的军需物资,需要把缴获得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而对于后者俘虏,需要优待他们、供养他们,使得更多敌军投诚我方,通过战胜敌人使得自己日益强大。
经典佳句:“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孙武认为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超过凭借武力而屈服对方。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不战而胜才是好中最好。而要使自己百战百胜,需要很好的了解对方。因此,作者总结得出军事行动中最上的策略是用谋略击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的策略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孙武提出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就要围歼敌人,五倍于敌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各种条件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作战。
最后,孙武提出五条预见胜利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仗能打还是不能打的会取得胜利;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而配备兵力取得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会取得胜利;有充分准备对付毫无准备的会胜利;将领精通军事,而己国君主不横加干涉的会胜利。
经典佳句:“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形第四
孙武认为善战者首先是创造出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然后再伺机打败敌人。尽管有些时候,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能强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造成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总是先去交战而在取胜条件之后才去交战。
当敌人过于强大时应采取防守的战术,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的兵力不足。而力量超过敌人时应采取进攻的战术,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需要把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善于进攻的,需要把兵力用在出奇制胜的地方。会用兵的人,既懂得创造制胜的条件,同时明白用兵制胜的方法,因而成为整场战局胜败的主宰者。
经典佳句:“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势第五
孙武认为用兵之“势”要理解“奇正”之术的变化运用。何谓“奇正”之术,奇是指变化多端、出敌不意的作战方法;正是指传统正规的布阵作战的方法。“奇正”之术需要视实际战况而灵活搭配运用,而“奇”更重要一些。孙子将进攻的节奏比喻为弓弩拉满时的形势,态势非常短促而险峻。所以将帅除了要懂得布奇阵、出奇兵,还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奇正”的战法。
正如奇正”关系,诸如“勇怯”、“乱治”、“强弱”,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所以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给敌军一点好处,敌军很可能会上当所骗。当敌军发现恐怕是为时已晚,因为我方早已部署重兵来严阵以待。
所以善于指挥的人追求的是有利的“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因此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早就相应的“势”。而他们所制造的“势”,就像圆石从很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经典佳句:“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虚实第六
孙武把将“虚实”定义为通过分散、集中兵力的战术变化影响战争形势从而打败敌人。它是上“势”的展开,讲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方法。
两方对垒,己方需要利用各种方法,迷惑、分散、甚至调动敌人的军队。书中列举了如诱敌深入、攻其不备、以逸待劳等作战方法,其核心主要是准确判断战争的实时态势,集中己方优势力量,进而分化对方从而赢得胜利。
因为每一次作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所以陈思布阵的方法应该要运用得更加巧妙隐蔽。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人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如何应用这些方法获胜的。
经典佳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地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
军争第七
“军争”是指作战双方之间争夺取胜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孙武认为要想取得致胜的先机,就要懂得把不利条件化作有利条件,好比如将迂回曲折变成直面平坦,也就是“迂回之计”。所以,谁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获得生理。所以用兵作战便需要使用“诈”,判断是否有利于未来而采取行动。
三军士气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因素,甚至可以影响到带领士兵的将领。军队初战,士气高涨;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回落;到了后期,士气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气焰嚣张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
在这部军争中,孙武还阐述许多闻名于世的不朽战术:如“以患为利”,“后人发,先人至”,“高 崚 勿向,背丘无逆”,“围师以 闕,穷寇勿迫”等等。
经典佳句:“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变第八
“变”体现孙武高度的辩证法思想,与老子所提出“福祸双倚”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武认为用兵布阵需要达到见利思害、见害思利的境界、并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综合考虑问题,采取灵活激动的战术。
本孙武指出九变之地利以及将帅之五危,用意是在强调洞察“利害”的重要性。即便身陷死地,只要用兵得当也有逆转乾坤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常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即便是廉洁好名、溺爱子民的将领,也可能会被羞辱而丧失理智、会因民众的烦扰无法抽身迎战,从而陷入战争的被动。所以“变”中一直贯穿着孙武临危不乱、居安思危的军事原则,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将领备战策略。
经典佳句:“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行军第九
行军论述行军作战处置军队、判断敌情等军事问题,对今天而言借鉴意义并不大。另外,文章提及了作者“令至以文,齐之以武”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以及其提倡用以犒赏三军、严明正法的奖惩军制。
孙武分析,在士卒还没有真心依附就惩罚他们,那么他们就不会服从。而士卒已经真心依附而惩罚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因此可以得出军纪、军法必须得以严格执行。而现今的公司企业管理制度也或多或少参考了老祖宗们曾经制定的规章。
经典佳句:“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地形第十
顾名思义,本是以“地形”为角度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以及相应采取的作战方法。
地形,是用兵打战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在古代,战争活动领域在陆地或者江河、湖泊,所以说地形在作战前制定战略要纳入考虑的必要因素。
孙武在本最后对地形的重要性做出如下表述。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然而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经典佳句:“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第十一
地是上《地形》的姊妹,孙武根据用兵作战的原则,将战地根据地形分成九种,每种采取相应的作战策略。此外,还提出了“兵贵神速”、“攻其不备”、“刚柔益彰”等经典战术。
章中,描写了孙武心目中理想的将领。将领除了要雄才大略、沉着冷静、端庄稳重、有条不絮之外,用兵之道更是知人善任、灵活变通、高深莫测、瞒天过海,同时还要熟悉士卒的心理状态。
经典佳句: “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顾名思义,本所讲述的是火攻的种类、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等问题。 孙子把火攻简要分为“火人”、 “火积” 、“火辎”、“火库”和“火队”五种。火攻的条件就是天气干燥,风向适宜。一是做好发火器具的准备,“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二是掌握发火的时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孙子认为当月亮运行在箕、壁、翼、轸四个星宿时便会起风。而火攻是通过里应外合联合实施,“里应”是指在敌人内部放火煽动,“外合”是指外围部队及时、乘机发动攻势配合。
此外,孙武在本末端指出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慎重从事,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主导者不可感情用事,应该遵照如“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等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经典佳句:“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用间第十三
本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将用“间”术升华到很高的层次。孙武在内提出五种间谍,分别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因间”,就是利用同乡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现代社会“因间”的范围更广,包括亲人、同学、同事、朋友等。“内间”,解释为利用敌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进行间谍活动。“反间”,就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同时也是最活跃、最生动的一种方法。“死间”,针对敌人内部那些了解我方弱点的人,及时改变或制造假象掩盖我弱点,使敌方主将怀疑提供情报的人,乃至将其杀掉的方法。“生间”,生间者是指那些派往敌方侦察后亲自返回报告情况的人。
《孙子兵法》以《用间》收束全书,不仅与战略决策的《计》相互辉映,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孙武的“知彼知己”,“先胜而后求战”的“全胜”思想是始终如一,一贯到底的。《孙子兵法》问世XX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案卷重温。为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庄重严谨的结构,浑然如一的体系而惊叹不已,同时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有这样一颗瑰丽的玛瑙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典佳句: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干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22
以往提起《孙子兵法》,也能背上几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军事格言警句,还会联想起《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美人计”等妙计损招,仅此而已。但在听完普颖华教授关于“《孙子兵法》与公共和谐管理”的讲座后,才发现以前我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是不全面、模糊的,《孙子兵法》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首先,作为一部古代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现存最早的战略学著作。凝聚孙子一生智慧和心血结晶的兵法十三篇,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其中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威加于敌的伐交谋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诡道谋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谋略,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军事谋略,快速突袭的'速胜谋略,攻虚弱的易胜谋略,夺气攻心的军事谋略。
其次,作为一部古代的哲理著作,《孙子兵法》已经完全超出了兵书的范畴。因为《孙子兵法》区别于其它兵书的最根本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的理念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孙子兵法》是一种历史文明的积淀,其中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以致能够不断指引我们思考,给予我们启示。这也正是《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所在。作为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古董”,正被处于信息时代门口的现代人热捧,并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和为人处世等诸多领域。 最后,学习《孙子兵法》的关键就是要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孙子兵法》以其深刻的军事哲理和永恒的战略,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我们绝不能顶礼膜拜,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教条或者标签来用,而是要把《孙子兵法》当作古代的哲学原理来看,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延展其内涵,做到“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灵活运用其中博大精深的战略与谋略思想、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为现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才是学习《孙子兵法》、理解《孙子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的境界。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23
读了那么多闲书,不知何故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当初只因为这本书薄,携带方便,所以每次出远门我都会把它塞进行李箱的夹层里,得空就掏出来翻看,翻的次数多了,竟生出亲切之感来。
如今人们看书,读古汉语的不多,一则文言文本身艰涩难懂,二则古汉语对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我还是没有放弃文言文的阅读,深深吸引我的是文言的简洁与精辟,那之乎者也间流淌的气韵远非白话文可比。在众多的文言书籍中,《孙子兵法》是独树一帜的,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为文之精美也丝毫不逊于宋玉之词,司马之文。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人孙武,据史籍推算,与孔子同时代。孙武为避齐国贵族之间的残酷斗争,举家逃王吴都姑苏城外,一边耕织养家,一边潜心研究兵法。其间,孙武与齐国重臣伍子胥结为莫逆之交。当吴王阖闾谋划攻伐楚国称霸天下时,伍子胥相机将孙武推荐给吴王。孙武带所著兵法十三篇去见阖闾,深得吴王赏识。
孙武被拜为上将军后,养城之战初试锋芒便大获全胜,而柏举之战更是创造了以少胜多、快速运动的奇迹,使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吴楚之战后,史籍再无孙武的记载。传闻孙武建功之后不愿做官,固请还山为民,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篇24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关于“五事”的说法,虽然是那个历史条件下对战争的一个宏观认识,但是到了现在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想这就是《孙子兵法》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道”可以理解为,战争的道义、立场。说的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意思,一场正义的战争,必将赢得人民的拥护,也必将取得胜利。这里给我的启示就是,提高官兵战斗意识,不仅需要用当前紧张形势来刺激大家,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来武装官兵,让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战斗队”意识。
“天”和“地”比较好理解了。无论哪一个时代,打仗就要讲究天时和地利。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武器装备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作战,但是占据有利的天候和地理条件,在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就会掌握战争主动权。
这个“将”说的就是指挥员。孙子对“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这5个字,对于现代的指挥员而言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智,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发散的思维状态,不能固步自封简单的'学那些固定的内容。信,从指挥角度来看就是命令不能反复更改,否则严肃性就会打折扣,官兵自然不信服。仁,将的仁慈应该体现在大度、豁达上,历史上的很多名将,虽然纪律严明,但都是以理服人,这就是将最大的仁慈。勇,战争到最后是人与人的较量,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力,如果将不勇,那么兵必溃败。严,就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无论训练还是管理,都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来抓。
“法”应该是一支部队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大家感受最直观的东西。也是目前基层部队最难抓的内容,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军队任何事物,都要形成制度规范,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才能做到步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