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梅兰芳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梅兰芳读后感 篇1
看到丰子恺“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爱国名言,我就会想起单元考试的阅读故事——《梅兰芳蓄须》。主人公梅兰芳不受贿赂、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使我敬佩不已。
《梅兰芳蓄须》讲述得是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来芳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屈服演出,他已多种借口拒绝了日本侵略者的`邀请,为了不表演他卖了在北京的房子,还打了伤寒预防针使自己发高烧,最终在胜利后他又登上了舞台。
梅兰芳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如一颗有力的子弹重重地打在了日本侵略军的头上,他虽不懂武,却用他的表演作为了利器,这对于无依无靠、手无寸铁的他简直是难上于青天,这是何等的勇气呀!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捍卫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为此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千秋万代所赞颂!
提起梅兰芳的故事,我就不由想起了一位老师——方老师。方老师他被日本鬼子抓来修筑建筑,可因他未能完成任务而要接受惩罚,鬼子因为他戴了眼睛而打不了他耳光,呵斥方老师摘下眼镜,方老师对鬼子的话无动于衷,还出言讽刺鬼子,鬼子怒火中烧、恼羞成怒,对方老师拳打脚踢,将他到趴在地。第二天,鬼子又来找方老师的麻烦他用刺刀顶在方老师胸口,命令他摘下眼镜,每命令一声,刺刀就往前推进一点。刺刀扎进肉里,一点一点往方老师的胸膛刺进,血,顺着胸口往下淌,鬼子仍在高声叫嚣,方老师咬着牙,傲视着鬼子,就是不抬手摘眼镜。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
方老师和梅兰芳的行为与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英雄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壮举,可却同样令人敬佩,让我们同他们一样,做一个不低头折节、有骨气的人吧!
梅兰芳读后感 篇2
1937年,日军攻陷上海。
日本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找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到电台为他们播一次音。梅兰芳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丑恶行径。梅兰芳拒绝了。后来,日军又多次邀请梅兰芳,并以重金诱惑但梅兰芳斗斩钉截铁的拒绝了。后来,他的生活日渐窘迫,日唯有三番五次来骚扰,梅兰芳蓄须明志,但侵略者仍不善罢甘休。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终于打消了敌念。
梅兰芳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他面对心狠手辣的日军侵略者,表现出的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他宁可过窘迫的日子,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人格过豪华奢侈的荒淫生活。梅兰芳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还以蓄须明志。对于一个旦角来说,蓄须就代表从此退出舞台。梅兰芳作出的`牺牲是难以想像的。对他这样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要放弃自己热爱的这一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并且还不惜伤身,是多么痛苦啊!我敬配梅兰芳过人的演技,但更敬佩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是一代伟大的戏剧家,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
梅兰芳读后感 篇3
《梅兰芳学艺》这篇文章说道了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块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听了师傅的话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更加激起他学戏的热情,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上面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学习舞蹈的经历。有一次,老师教我们一个新动作叫“前软翻”,这个动作比较难,老师先给我们讲了这个动作的要领,即先挑腰,左腿要使劲往前伸,我练习了好几次却怎么也翻不过去,心里想这么难的动作,干脆别学了,但是老师却耐心的一遍遍指导我、鼓励我,想到梅兰芳苦练基本功、勤能补拙的故事,我又一次恢复了信心,通过不断的在课堂上练习、回家后也坚持练习,渐渐地我终于学会了这个动作。
老师也夸我动作既漂亮又标准,我很高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害怕学习新的舞蹈动作了。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名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明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
只要有积极奋进的精神,我坚信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就会多一份成绩,有付出必有回报。我会努力发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梅兰芳读后感 篇4
在台上,他是贵妃,失意却高贵;他是黛玉,倔强却又飘零;他是苏三,悲凉却坚强。他是梅兰芳,他是中国的梅兰芳。
说的是梨园世家,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梨园,伶人,戏子,看得起他们的只有自己,甚至,有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梅兰芳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却从不允许自己的心沾染上些许微尘。月白,梨花白,冷青长衫,唱一出最纯净的人生。
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只为艺术而活的生命,我们称之为狂。他将艺术放在自己心中的最高层,但理智地尊敬着它。他的艺术是京剧,是旦。他只唱中国的京剧,他只演中国的花旦,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这一个个鲜明的角色,她们因着古老的历史而被刻上民族的烙印。其实艺术并不是高深飘渺的存在,艺术因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着某种气节而使人们深深触动,艺术代表着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梅兰芳的艺术承载着中华的记忆,艺术是他的生命,但艺术的生命来源于民族。他拒绝登台,也许是他的艺术正在遭受烽火,正在变得支离破碎的缘故吧。
电影梅兰芳里有这么一句,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也许那个崇拜梅兰芳的日本人永远也不会明白,失掉了心的艺术,只剩下一具空壳,是永远飘在风中的,因为如果战负了,梅兰芳的艺术就再也没有安放的位置;如果战负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打着别国烙印的特区,而梅兰芳依旧不朽的唱着,那么他的才华也就只能框在那首隔江的后庭花里了,他的时代不会再来。
细想来,梅兰芳的历程与中华的进程是平行的。历经晚清、民国、抗日时期、新中国,他也依着这条线,创新,改革京剧,一步一步拼搏,一步一步为京剧注入新的活力,一步一步将京剧推广出去,一步一步走向艺术的巅峰,走过春秋,走出波澜。幕布拉起,看似仍是当年那个小生,实则已在紧锣密鼓中走过万水千山;幕布落下,浓妆褪去,他还是梅兰芳。
他,是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