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
今天下午参加了追寻组的第三次集体研修,我向大家汇报了近期工作学习的收获,下面与大家分享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的感受。近日认真阅读了李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收获颇丰。
该书共分为11个专题,近百篇短文。文章都不长,多者不到三页,大部分为千字文。但一个个小案例反映了李校长的智慧,感受到作为教育家的李校长的教育情怀、敬佩于他的超前意识和善于作为。
感受比较深、觉得可以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管理过度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没有自由空间的环境里,我们会丧失很多教育机会。一旦放手,校园里的教育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对真实的学生。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但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机会”就是教育的抓手、教育的切入点。李校长认为,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都向社会,就把这些祸根留给未来。当然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二、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我们通过几年的教育把本来或多或少闪烁着些许个性亮光的孩子改造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书里有一句特别直白的话:这棵树与那棵树并不一样。我们没有权利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
三、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本义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跑道。如果我们能够多开发设置一些校本课程,就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开辟适合自己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四、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地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
五、管理学生学习。
许多老师从内心深处认为,课堂是老师的时间,课后时间才属于学生。于是讲台上老师将得淋漓尽致,教室里的学生却兴趣索然。仔细分析下来,好多课外作业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六、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关注教师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关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美国同行的“走课”,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无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每一间教室里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
七、亲近教材。现行的教材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教材的编写思想还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这个本来是给学生用的教材,可一到关键时刻,便将学生特别渴望知道的或特别详尽介绍的内容藏了起来。教材内容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辅导材料。(高一政治货币、价值等)。所以我们要编写不放弃教材、又更多的站在学生角度的学案。
八、教育学是关系学。如果学生不喜欢您,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和他关系很好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你,真正教育才会发生。
九、良好的师德就是“教师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他”。
十、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真正的领导力产生于服务——服务学生、服务教师。当我们用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的追随者,在我们身上才可以产生领导力。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的学校才算得上是一个领导型组织。
十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教师评价的十大指标,帮助老师形成职业成就感的同时,给出老师明确的整改方向。
十二、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理解大家对于改革的畏难情绪。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
今天下午参加了追寻组的第三次集体研修,我向大家汇报了近期工作学习的收获,下面与大家分享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的感受。近日认真阅读了李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收获颇丰。
该书共分为11个专题,近百篇短文。文章都不长,多者不到三页,大部分为千字文。但一个个小案例反映了李校长的智慧,感受到作为教育家的李校长的教育情怀、敬佩于他的超前意识和善于作为。
感受比较深、觉得可以借鉴的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管理过度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没有自由空间的环境里,我们会丧失很多教育机会。一旦放手,校园里的教育机会随处可见。而管理的缰绳一旦勒紧,教育便无从下手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对真实的学生。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东西可能是错误的,但恰恰因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机会。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机会”就是教育的抓手、教育的切入点。李校长认为,我们天天盯着孩子,不让他们发生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都向社会,就把这些祸根留给未来。当然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锻造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二、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我们通过几年的教育把本来或多或少闪烁着些许个性亮光的孩子改造的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书里有一句特别直白的话:这棵树与那棵树并不一样。我们没有权利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
三、课程的价值。
“课程”的本义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跑道。如果我们能够多开发设置一些校本课程,就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开辟适合自己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四、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不断地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
五、管理学生学习。
许多老师从内心深处认为,课堂是老师的时间,课后时间才属于学生。于是讲台上老师将得淋漓尽致,教室里的学生却兴趣索然。仔细分析下来,好多课外作业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六、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关注教师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关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美国同行的“走课”,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无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每一间教室里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
七、亲近教材。
现行的教材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教材的编写思想还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这个本来是给学生用的教材,可一到关键时刻,便将学生特别渴望知道的或特别详尽介绍的内容藏了起来。教材内容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辅导材料。(高一政治货币、价值等)。所以我们要编写不放弃教材、又更多的站在学生角度的学案。
八、教育学是关系学。
如果学生不喜欢您,他就不会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标都是子虚乌有。师生关系构建的主导方在教师,但判定师生关系质量的权利却在学生手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和他关系很好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如此的状态下你,真正教育才会发生。
九、良好的师b德就是“教师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他”。
十、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
真正的领导力产生于服务——服务学生、服务教师。当我们用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我们的追随者,在我们身上才可以产生领导力。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我们的学校才算得上是一个领导型组织。
十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
教师评价的十大指标,帮助老师形成职业成就感的同时,给出老师明确的整改方向。
十二、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理解大家对于改革的畏难情绪。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4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5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 “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 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 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6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7
今年9月份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会与以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将是参加河南省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即便是教师,面对迎面而来的新高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虽然听到不少消息,但总是缺少具体的参考。恰逢此时读到了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让茫然与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读来,十一学校像极了帕夫雷什中学。那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确立的氛围是如此的相似。这种氛围常常会激发出纯粹的“教书育人”的情感,以至于看着书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任教或者是这里的一名学生,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同时我也期待着十一中向着这个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拨动我的心弦,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签,多一些选择》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原因在于我自己就经常这么做,而且由于好操作、对每一个人机会均等,一直以来都被我奉为圭臬。慢慢的我的学生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从没有想过要继续往下再走一步。
而读完文章,则像是受了当头一棒。虽不是体无完肤,但确实相去甚远。在简单、直接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在传递“听天由命”的意识?有没有错失了教育的机会?有没有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我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如果不是阅读,那么我可能还在那个沾沾自喜的状态。也是阅读让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对话的可能。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学校4000余名学生就有4000余张课表,构成1400多个教学课堂,这其中甚至包含了马术(一个我只在电视上才见到过的运动)。这不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的问题,更是能力问题。这不得不让我感慨,环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我们每一阶段的努力其实不必等到将来好多年后再显示出差别,在下一个阶段就会显现。今年焦作市有科协组织的'高校夏令营,去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参加。名额有限自然是择优而取。这就是高中阶段的努力程度带来的差别。对应的,听说省实验马上要选拔参加清华、北大夏令营的学生,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体现了,只有初中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进这个学校,才能去争取这样的机会。
不必怨天由人,不必自怨自艾,努力奋斗,至少我们都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8
今年9月份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会与以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是将是参加河南省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即便是教师,面对迎面而来的新高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虽然听到不少消息,但总是缺少具体的参考。恰逢此时读到了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让茫然与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读来,十一学校像极了帕夫雷什中学。那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确立的氛围是如此的相似。这种氛围常常会激发出纯粹的“教书育人”的情感,以至于看着书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任教或者是这里的一名学生,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同时我也期待着十一中向着这个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拨动我的心弦,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签,多一些选择》是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原因在于我自己就经常这么做,而且由于好操作、对每一个人机会均等,一直以来都被我奉为圭臬。慢慢的'我的学生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从没有想过要继续往下再走一步。
而读完文章,则像是受了当头一棒。虽不是体无完肤,但确实相去甚远。在简单、直接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在传递“听天由命”的意识?有没有错失了教育的机会?有没有更有效、更有意义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我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如果不是阅读,那么我可能还在那个沾沾自喜的状态。也是阅读让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对话的可能。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学校4000余名学生就有4000余张课表,构成1400多个教学课堂,这其中甚至包含了马术(一个我只在电视上才见到过的运动)。这不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的问题,更是能力问题。这不得不让我感慨,环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这是我无法想象的。
我们每一阶段的努力其实不必等到将来好多年后再显示出差别,在下一个阶段就会显现。今年焦作市有科协组织的高校夏令营,去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参加。名额有限自然是择优而取。这就是高中阶段的努力程度带来的差别。对应的,听说省实验马上要选拔参加清华、北大夏令营的学生,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体现了,只有初中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进这个学校,才能去争取这样的机会。
不必怨天由人,不必自怨自艾,努力奋斗,至少我们都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