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5/22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3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这些天的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

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本教师的教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小朋友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通过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做一做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数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烈。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过程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的学数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又一轮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广大教师见面了,通过认真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师生双边活动转变。

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运用、点拨与讨论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

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三、结合中学生自身实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好书。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相信,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的语文教学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响应中心学校要求,重新掀起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了点滴体会。

一、新教材,新教研

首先,“披沙拣金”我觉得一开学实行颇具特色的教研专题“集体备课”的备课制。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使用原有的备课思路和备课方法已无法适应《课标》的要求,要是《课标》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认真实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实践的收获与反思,从中提炼,吸取教学策略,充实各自的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其次,“以生为本”强调“备课”同样要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们的学生的主体和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行为的结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老师必须将新教材作为切入点,全体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全单元教材,按计划精备其中的一课,分析本单元(或练习)的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思路,定出最佳方案,其次在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并根据各班学生及课堂实际及时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闪现集体智慧的实用教案成了今年教研活动的新亮点,“集体教案”这一创新举措让每位教师从繁琐、低效的`个人教案困扰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又能集思广益地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

二、新课堂,新教学

为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我觉得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行动体现在我们的课改阵地中,以“全面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拟出各学科实验教材实施计划中体现:

第一是围绕备课重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教学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调动学生看、听、想、说、做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创造性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

第二是在认真学习理论、仔细琢磨教材、深刻领悟课标、勤于钻研教法、积极尝试实践,教师把体现着自己的思想和劳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动手做,再动口说,动手动口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主线贯穿全体,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复习中。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活动,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下面我就谈下我的感受: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将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在教学方面不满足于规范性,而是抓规律和方法;对于课堂教学,不仅仅考虑教师的教,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注重教学反思;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水平上,而是以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听评课是推动经验型教师完成嬗变的有效途径。在听评课中加强比较和反思,如同课异构教学比较、异类型教学比较、同班级异学科教学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发现和吸取别人的优点,审视自己教学的不足,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可采取自评、教师间互评或专家引领等方式,去发现教师教学的亮点,挖掘教学的.精髓,探寻更精彩的手段和方式,把课堂打造成精品,把教师推向更高的境界。

评课要把重点放在“评学”上面,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听课评课是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改革探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听课、评课的过程,是教师在同伴协作下,反思、提高的过程,其根本是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的发展而服务。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响应中心学校要求,重新掀起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了点滴体会:

一、新教材,新教研

首先“披沙拣金”

我觉得一开学实行颇具特色的教研专题“集体备课”的备课制。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使用原有的备课思路和备课方法已无法适应《课标》的要求,要是《课标》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认真实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实践的收获与反思,从中提炼,吸取教学策略,充实各自的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其次“以生为本”

强调“备课”同样要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们的学生的主体和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行为的结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老师必须将新教材作为切入点,全体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全单元教材,按计划精备其中的一课,分析本单元(或练习)的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思路,定出最佳方案,其次在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并根据各班学生及课堂实际及时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闪现集体智慧的实用教案成了今年教研活动的新亮点,“集体教案”这一创新举措让每位教师从繁琐、低效的个人教案困扰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又能集思广益地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

二、新课堂,新教学

为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我觉得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行动体现在我们的课改阵地中,以“全面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拟出各学科实验教材实施计划中体现:

第一是围绕备课重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教学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调动学生看、听、想、说、做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创造性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

第二是在认真学习理论、仔细琢磨教材、深刻领悟课标、勤于钻研教法、积极尝试实践,教师把体现着自己的思想和劳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动手做,再动口说,动手动口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主线贯穿全体,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复习中。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7月6日——7月10日,我参加了湖南省怀化市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可能会说:新课程改革不是从就开始了吗,现在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必要学习嘛!其实,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课标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个叫向翠仙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谈到了她的一次亲身体会,她说: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师在领会新课标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多媒体,那节课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她就曾经应邀担任一次公开比武课的`评委,在那次比武课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很出色,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符合新课改了,非也,不需要用还要强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有这种思想。

这次主要学习了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我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再读新课程标准,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少讲,少给学生具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研究,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

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四:

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

2、部分学生怕吃苦,因为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3、教学内容单一,现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

4、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趣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2、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教师在表扬或激励学生时,要避免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

3、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有2点很重要:一是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二是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稀有品”。如果,老师能用爱心、耐心、宽容心、满腔热情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热烈而积极的期待,那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且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学。简单来说,师生间的关系,需要有情感作为基础,而爱,是情感的基础与表现。只有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其次,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课堂,上课由“听”转变为“做”。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由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会喜欢学,并且主动去学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那么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会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可爱,我们将一同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难点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说什么,希望什么,期待什么,想要什么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么才算数。所以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把经验积累,并且用脑思考,积极体会,把经验凝成自己的血肉。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1

再读新课程标准,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少讲,少给学生具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研究,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四: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2.部分学生怕吃苦,因为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3.教学内容单一,现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4.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趣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服困难坚持下来。2.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教师在表扬或激励学生时,要避免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3.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2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这些天的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3

为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响应中心学校要求,重新掀起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觉把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有了点滴体会。

一、新教材,新教研

首先,“披沙拣金”我觉得一开学实行颇具特色的教研专题“集体备课”的备课制。是新课标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们使用原有的备课思路和备课方法已无法适应《课标》的要求,要是《课标》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认真实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实践的收获与反思,从中提炼,吸取教学策略,充实各自的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

其次,“以生为本”强调“备课”同样要有一种平等的概念、尊重和看重我们的学生的主体和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行为的结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出现或少出现偏差,从而高效益地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老师必须将新教材作为切入点,全体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全单元教材,按计划精备其中的一课,分析本单元(或练习)的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思路,定出最佳方案,其次在向其他学科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突破传统教学的有限空间现状进行全面的权衡,然后决定何者当弃,何者当留,并根据各班学生及课堂实际及时对集体教案进行调整,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闪现集体智慧的实用教案成了今年教研活动的新亮点,“集体教案”这一创新举措让每位教师从繁琐、低效的个人教案困扰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又能集思广益地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

二、新课堂,新教学

为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我觉得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行动体现在我们的课改阵地中,以“全面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拟出各学科实验教材实施计划中体现:

第一是围绕备课重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教学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调动学生看、听、想、说、做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创造性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

第二是在认真学习理论、仔细琢磨教材、深刻领悟课标、勤于钻研教法、积极尝试实践,教师把体现着自己的思想和劳动的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动手做,再动口说,动手动口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主线贯穿全体,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复习中。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4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我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意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我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我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6

7月6日——7月10日,我参加了湖南省怀化市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可能会说:新课程改革不是从20xx年就开始了吗,现在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必要学习嘛!其实,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课标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个叫向翠仙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谈到了她的一次亲身体会,她说: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师在领会新课标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多媒体,那节课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她就曾经应邀担任一次公开比武课的评委,在那次比武课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很出色,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符合新课改了,非也,不需要用还要强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有这种思想。

这次主要学习了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我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7

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传统体育教学比较

新标准从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身体育为主要内容上来,增强了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从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贯彻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新课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科学地选择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会实用的科学锻炼健身方法,满足学生在校内外或者离开学校后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正常发展。

1、慢跑,做操或游戏,活动身体各关节肌肉,这是体育课上最常见的必有程序,呆板、单调、乏味、重复的过程,渐渐地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了活泼的天性。本实验课采用欢快的音乐旋律和动作优美简单的健身操,使学生得到充分热身,做好上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2、鼓励学生创新动作,玩出新花样。将全班分组,根据转呼啦圈和跳橡皮筋的一般特点,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想象,自己实践,对呼啦圈和橡皮筋展开联想:“我还可以做出什么动作练习”?创造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花样更多的练习方法。在获得奇思妙想后,要大胆地做出自己创编的动作。

3、学生在合作中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创新运动方式。进行分组练习,比比谁转得快,比比谁跳得好;然后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方法更新颖、更受欢迎。学生们可以互相选择其他同学的练习方法,也可以自编自创,比一比谁学得快,谁学得好。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参与到各组的练习中去,既加深了师生的感情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良好的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

4、结束部分教师辅以悠扬的钢琴曲作为放松音乐,美丽的大自然风光顿时浮现眼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舒缓自如地进行各种放松练习。使生理和心理状态得到充分松弛恢复,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学习了新的知识,既渗透了美育,又陶冶了情操。

5、 结束课前的评比与小结是必不可少,教师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本课进行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在玩呼拉圈和橡皮筋的体育活动中,受到启发和诱导,通过他们自身积极的参与和动脑筋,创编了不少新的练习方法,丰富充实了教学内容,学生们在快乐中得到了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了快乐,既促进了身心健康,又增强了体质。

二、坚持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

社会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发生了良好的改变,人们体质的增强,少年儿童的变化更为明显。据20xx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少年儿童身高和体重均在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尚有一定差距。如与日本相比,我国同龄儿童体质的各项指标,除身高优于对方外,体重、胸围、肺活量等其他指标都还差于对方。生活条件好了,营养状况好了,但是身体素质却差了,这是中国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小学生面临的现实状况和重要难题。所以,少年儿童的体育健身锻炼十分重要。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是个体的存在,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有自己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同时伴随着认知、交往、选择、追求、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是学生个性主体逐步发展完善的情感体验过程。学生主体结构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必须通过教育活动教育手段来实现。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作用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要给学生以充分自主发挥的权利,大胆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这对保护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主体结构,才能不断地完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教学的效果质量越来越好。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8

暑假中,在x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过后,我收获颇多。这段时间的再读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经历,也使我对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想法。

一、新课标、新定位

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问题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纠结点——“读就是为了写吗”?固然读写结合很重要,读也能促进写,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而且读了就能写吗?显然,对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的位置摆放上,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提出新的考量了。阅读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解读新课标,我们不难理解。阅读,即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重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此设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新定位、新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对生活的认知和个人知识建构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

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在教学《麦哨》、《乡下人家》时,文本中对乡村儿童生活乐趣以及农家生活描写的场面非常多,由于学生都是有着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因此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比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更能真切的体会到草地上翻着跟头、吹着“麦哨”、露天吃着晚饭的乐趣。甚至学生在拓展中,能挖掘出更多的这种质朴而又独特的乡村生活场景。这种阅读方法,并不需要教师一味代替分析、概括,学生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甚至创造意义。再如: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求学生能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逐渐形成自己一套也许还算不上完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但是教师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上旁加引指导,学生会在阅读中加引内化并迁移运用。如《夜莺的歌声》、《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学生会逐渐对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有一定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对夜莺与德国军官的人物形象认同中会迁移运用到对五壮士与日本侵略者的人物形象的概述中。而这个基本的憎恶的价值观的体系形成正是老师与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一次的集体阅读交流、建构直至内化。

三、新体验、新理念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些都表明,在“大语文”教育观念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阅读二三十篇文章,也仅仅是多收了几十条“鱼”而已。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链接”性阅读教学观,授给学生以“渔”。如:以作者为链接点,以《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作者林海音为纵向,拓展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以体裁内容为链接点,以童话体裁横向链接国外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安徒生悲剧童话《海的女儿》、《红鞋》以及国内童话作家张天翼的《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四、新理念、新策略

教学中把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理念转化成教学策略,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层面,转化成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会把学生带入阅览室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班级中也会成立班级读书角。这样保证了“阅读源”,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信息,读后可以开展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甚至可以开展一些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将阅读的作品以口述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我们呼唤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课,呼唤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五、新策略、新原则

几年语文教学工作,我总是不经意陷入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喧宾夺主”的教学情况中。但在学习新课标后,我能清楚的体会到,其实,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的探究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刚刚起步,而这次学习也让我体会到,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还要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9

7月6日——7月10日,我参加了湖南省怀化市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可能会说:新课程改革不是从20xx年就开始了吗,现在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必要学习嘛!其实,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课标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个叫向翠仙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谈到了她的一次亲身体会,她说: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师在领会新课标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多媒体,那节课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她就曾经应邀担任一次公开比武课的评委,在那次比武课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很出色,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符合新课改了,非也,不需要用还要强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有这种思想。

这次主要学习了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我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0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示了一些与新课程想适应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的线索。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对心得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很认同,但是自己感觉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未能较好的把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描绘或制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取得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提出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的要求,但示范过度,以致学生模仿范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也有的'老师采用放任式的教学方法,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却不指导或必要的示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创造能力同样难以得到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一个主题竞赛性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易投入,但比赛环节时间压力大,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空间、理解、感受和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内容却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学成效。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1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习"英语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才能顺应教育改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的目的

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的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四、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应该都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小学英语教学一定不要变成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课,不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活动”就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活动中儿童的天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只有在活动中儿童才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会巩固学习兴趣。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指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强调师生互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三是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满足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尊重个体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尊重个体差异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差异的孩子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获。

五、应及时进行有效评价。

评价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生成长的记录。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恰当地运用好:Good!Goodjob!Youdidwell.Great!Welldone!You’reagoodboy.You’reagoodgirl.其实,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地尊重学生,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生动的、表扬式的、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这些赞扬的话就像“兴奋剂”使小学生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其次,教师还可以用体态语言对小学生进行表扬和评价。如小学生英语说得好,教师就鼓掌祝贺;小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就竖起大拇指赞赏;对认真听课的学生,教师微笑赞许。对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进行加星等,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更新,驾驭英语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掌握的词汇在不断扩充,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只有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迎接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善于钻研,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2

我在没有系统学习新课标前,只着重学习了新课标对低学段的要求和指导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教学,所以有些地方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在这次系统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标有了新的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基本理念的认识

经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在老师们的详细讲解分析中,对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让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二、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学科的老师们都有同样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曲也不怎么爱上音乐课。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得到了两个结论1、是教材原因,2、是教学原因。过去课本中的歌曲年代久远,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脱节,歌曲已对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还有音乐基础知识存储量少,影响了孩子对教材音乐的理解,因此失去兴趣。因为我教的是低年段,拿到了新的教材,所以看到了现在新版教材上弥补了这一点,对老歌的变更与新歌曲的加入大大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手握新教材与新课标的我更应该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并对新的教学理念要有充分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师本课堂”改变为“生本课堂”的教学状态,运用“发掘表现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比喻、提问、播放相关音像资料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等多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审美创造力和表现力。这次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理清了很多教学理念。知道了上好一节音乐课。导入要创新、贴题并要在学生们能理解的范围;要明确每个环节目标;语言引导要精确、到位;提炼引导性的关键问题;情感层次要明显;教学方法、形式应多样化等等。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供参考和选择。这都是首次出现的,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

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理论指导实践,按新课标的理念和标准组织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3

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现在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应用的几点所思。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哪些帮助呢?

一、多媒体的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更直观地、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仅只有一桶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河,是取之不尽的长流水。时代在进步,知识在变革,那教师还单纯讲解答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了。本学期,学校要求我们利用的希沃白板5制作课件。希沃白板5与PPT相比,希沃5制作课件时,可以插入“课堂活动”里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更活泼,趣味性更强一些。那如何制作精彩的课件呢?教师要有电脑操作以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独特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现在信息技术对于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4

听了xxx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有2点很重要:一是教育人要有自己的一个新的理念,二是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为缺乏的“稀有品”。如果,老师能用爱心、耐心、宽容心、满腔热情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热烈而积极的期待,那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且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学。简单来说,师生间的关系,需要有情感作为基础,而爱,是情感的基础与表现。只有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才能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其次,在教学活动上要有好的、新的方法。

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一个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机会的`课堂,上课由“听”转变为“做”。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由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那么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学生会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可爱,我们将一同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3、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难点的知识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说什么,希望什么,期待什么,想要什么都不重要,只有你做了什么才算数。所以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把经验积累,并且用脑思考,积极体会,把经验凝成自己的血肉。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6

再读新课程标准,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少讲,少给学生具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研究,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教

师上课时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趣?我认为原因有四:

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

2、部分学生怕吃苦,因为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3、教学内容单一,现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

4、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趣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2、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教师在表扬或激励学生时,要避免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

3、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7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8

我在没有系统学习新课标前,只着重学习了新课标对低学段的要求和指导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教学,所以有些地方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不够准确。在这次系统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标有了新的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基本理念的认识

经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在老师们的详细讲解分析中,对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让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二、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学科的老师们都有同样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曲也不怎么爱上音乐课。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得到了两个结论1、是教材原因,2、是教学原因。过去课本中的歌曲年代久远,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脱节,歌曲已对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还有音乐基础知识存储量少,影响了孩子对教材音乐的理解,因此失去兴趣。因为我教的是低年段,拿到了新的教材,所以看到了现在新版教材上弥补了这一点,对老歌的变更与新歌曲的加入大大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手握新教材与新课标的我更应该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并对新的教学理念要有充分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师本课堂”改变为“生本课堂”的教学状态,运用“发掘表现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比喻、提问、播放相关音像资料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等多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审美创造力和表现力。这次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理清了很多教学理念。知道了上好一节音乐课。导入要创新、贴题并要在学生们能理解的范围;要明确每个环节目标;语言引导要精确、到位;提炼引导性的关键问题;情感层次要明显;教学方法、形式应多样化等等。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供参考和选择。这都是首次出现的,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

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理论指导实践,按新课标的理念和标准组织教学,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9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0

7月6日——7月10日,我参加了湖南省怀化市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可能会说:新课程改革不是从20xx年就开始了吗,现在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有必要学习嘛!其实,我认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新课标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不断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次学习中,有一个叫向翠仙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就谈到了她的一次亲身体会,她说:在新课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师在领会新课标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运用了多媒体,那节课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课。她就曾经应邀担任一次公开比武课的.评委,在那次比武课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很出色,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得奖,为什么呢?因为她没有采用多媒体上课。那是不是不用多媒体就不符合新课改了,非也,不需要用还要强用,这不是画蛇添足嘛!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仍然有这种思想。

这次主要学习了在新课标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我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1

在教学中浸入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一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勤奋严谨,自树树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标新旧交替,

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xx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二、理论与实践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

三、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浸入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浸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所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2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学习新课程规范,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一般老师,承受课改新理念,感触课改新思维,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通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慢慢地从生疏走向了熟识,从战战兢兢走向了沉着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胜利教导的钥匙。

回忆这些天的教学,作为一名老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实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实地感触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带来的活力和改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安康进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裸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教师们要沉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加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已经能够理性地对待新课程改革,开场用批判与反思给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觉了一个个弥漫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导的新理念,克制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学问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主动提倡、促进学生积极进展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须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要我们的教师精心、耐烦地教育、引领。但我信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伎俩的不断更新,会浮现更多让人们感到欢喜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普通的光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3

最近学校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学习新课程规范,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一般老师,承受课改新理念,感触课改新思维,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通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慢慢地从生疏走向了熟识,从战战兢兢走向了沉着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胜利教导的钥匙。

回忆这些天的教学,作为一名老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实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实地感触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老师带来的活力和改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安康进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裸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教师们要沉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加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已经能够理性地对待新课程改革,开场用批判与反思给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觉了一个个弥漫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导的新理念,克制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学问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主动提倡、促进学生积极进展的学习办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须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要我们的教师精心、耐烦地教育、引领。但我信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伎俩的不断更新,会浮现更多让人们感到欢喜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普通的光彩。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4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展开,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是广大教师的一个基本共识。课堂,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关键阵地,我们必需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在课程教学的分分秒秒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摸式。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贯穿到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结合教学谈谈在学习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新型试题只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模式,关键还要靠我们的教学主阵地——课堂。新的理念成了我们课改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因此,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就要在平时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对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创造贵质疑,创新往往是“质疑”的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多思、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创设质疑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善于创设成功的情境。对学习基础不太好的一些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应用性的问题,而将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使他们都有发言的机会,同学们都经历过成功的体验,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有进步。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其积极作用。

三、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课程改革中提倡探究性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里的过程包含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实践互动过程等。要将科学探究的学习同其他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从化学实验内容的呈现来看,就是要鲜明、具体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思想来叙述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与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关的科学探究的要求,做到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有效落实这一理念,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在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对我们广大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继承昨天的优秀成果,补充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5

暑假中,在x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过后,我收获颇多。这段时间的再读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经历,也使我对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想法。

一、新课标、新定位

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问题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纠结点——“读就是为了写吗”?固然读写结合很重要,读也能促进写,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而且读了就能写吗?显然,对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的位置摆放上,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提出新的考量了。阅读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解读新课标,我们不难理解。阅读,即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重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此设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新定位、新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对生活的认知和个人知识建构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在教学《麦哨》、《乡下人家》时,文本中对乡村儿童生活乐趣以及农家生活描写的场面非常多,由于学生都是有着真实的农村生活经历,因此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对比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更能真切的体会到草地上翻着跟头、吹着“麦哨”、露天吃着晚饭的乐趣。甚至学生在拓展中,能挖掘出更多的这种质朴而又独特的乡村生活场景。这种阅读方法,并不需要教师一味代替分析、概括,学生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甚至创造意义。再如: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求学生能了解事件的`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逐渐形成自己一套也许还算不上完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但是教师在原有的价值体系上旁加引指导,学生会在阅读中加引内化并迁移运用。如《夜莺的歌声》、《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学生会逐渐对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有一定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对夜莺与德国军官的人物形象认同中会迁移运用到对五壮士与日本侵略者的人物形象的概述中。而这个基本的憎恶的价值观的体系形成正是老师与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一次的集体阅读交流、建构直至内化。

三、新体验、新理念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这些都表明,在“大语文”教育观念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禁锢于课本。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阅读二三十篇文章,也仅仅是多收了几十条“鱼”而已。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树立“链接”性阅读教学观,授给学生以“渔”。如:以作者为链接点,以《冬阳童年骆驼队》的作者林海音为纵向,拓展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以体裁内容为链接点,以童话体裁横向链接国外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安徒生悲剧童话《海的女儿》、《红鞋》以及国内童话作家张天翼的《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四、新理念、新策略

教学中把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理念转化成教学策略,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层面,转化成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会把学生带入阅览室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班级中也会成立班级读书角。这样保证了“阅读源”,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信息,读后可以开展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甚至可以开展一些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将阅读的作品以口述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我们呼唤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课,呼唤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五、新策略、新原则

几年语文教学工作,我总是不经意陷入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喧宾夺主”的教学情况中。但在学习新课标后,我能清楚的体会到,其实,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的探究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刚刚起步,而这次学习也让我体会到,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还要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6

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活动,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下面我就谈下我的感受: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将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7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意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师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我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件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我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8

新公布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地理课程规范〔试验〕》,以培养将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为最根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标准,充分体现了素养教导的精神,下面谈谈初步认识。

一、高中地理课程体现根底性、时代性和挑选性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规范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设计具有时代性和根底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将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学问,增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进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进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须要。建设富有多样性、挑选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究自然神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控制现代地理科学技术办法等不同学习须要。

二、高中地理课程重视探索,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又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查、地理试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讨论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索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久以来成为老师教学的'根本依据,因此形成了"老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控制了大纲要求的学问和技能,教学结果过分强调考试成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新课程规范要求:老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

机械仿照、被动承受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发明更多的时机体验积极学习和探究的"历程和"经受。 高中地理课程规范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索这一条根本理念,除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查、地理试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讨论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看观测、野外考查、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试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看、操作、练习、验证、搜索、思索、推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觉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明力,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根本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进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伎俩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舞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规范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要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挑选、地理教学办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快进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进展、经济建立与社会长进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根底教导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质教导也很紧迫。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进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宽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