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3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就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务必背过、务必默写过,务必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就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料,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资料就应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就应视状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就应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就应本着学生本位思想,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用心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它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下面我想就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反思。一、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学生的发展方式又转过来影响着其今后的生存方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突出语文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应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下进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大多数学生所适应,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精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使学习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积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地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总之,新课程语文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老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国家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在、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从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角色。
其次、新课标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堂上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也因此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新课标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过程。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情、身体力行、亲历体验。
本案例中、老师在让学生读了凡卡的信后、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进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后又问“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等等、每一环节的学习、都先引导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再带着这种体验走入文本。整个过程、教师旨在积极的引导、担任的是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角色、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说感受、谈体验、积极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必会提高。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时光老人在我忙碌工作时告诉我一年即将结束。蓦然回首,自己一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品尝过失败的泪水,而这一切也让我更加成熟与自信。
作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注重情境的设置与学习氛围的营造。我们学校地处偏僻英安煤矿,教学设施相对简陋。但我们班的学生却拥有乐观、自信、好学、善思的活力,为了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我经常在课前设置了几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们课前预习的兴趣。课堂上,我大胆采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在音频视像中感知文本的魅力。于是,学生们在动情的音乐渲染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惊心动魄的画面中领悟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在可爱动人的`动物中反思人类的残忍;在精心制作的课件中探索语文的奥妙……
我就是这样通过种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领悟文本的内涵,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富有感染力与想象力的语言,让学生入情入境尽情地畅想、自由自在地交流,营造了一种轻松、快乐、自由、民主的氛围。于是就有了课堂练笔中学生精彩的诗歌创作;有了发言中震慑人心的语言的脱口而出;有了边朗读课文边流泪的感人场面;有了自我想法的大胆提出。学生学会了语文,理解了语文,领悟了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不断地提高了。
其次,应该培养学生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难免有一些心浮气躁。在书写时,要么是不认真,或者写错别字。而我并没有凶巴巴的指责学生,而是让学生与我一起观察、反思,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好学的学生马上发现错误,认真改正,就这样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慢慢养成了。
再次,应注重作文教学。刚开始,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不懂得构思、列提纲、打草稿、修改等,刚开始我心急如焚、茫然不知所措,等静下心来突然明白要冷静、沉着,要仔细分析原因。我首先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非常欠缺。于是我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我就先将写作与阅读相结合,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常写读书笔记,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地加大了,文辞便如泉涌,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其次,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们逐渐从“象牙塔”走向了“十字街头”。于是,学生们的作文中便出现了自己最真实又最快乐的场景。再次,我努力呼唤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让学生从心中之情走向文中之情。于是,学生不再模仿他人的情感,而是用语言书写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真实作文的目标也逐渐实现了。最后,注重学生作文修改的指导。我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努力做到精批细改,让每一位学生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我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使学生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于是,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让作文成为自己成长的精神需要。
最后,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总会设置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有时选择与课文有联系的话题让学生探讨、交流,再反馈表达。有时选择与文本相关的课外文章让学生比较、分析、朗读感悟。有时运用重点句子让学生辨析、感悟、朗读、体会,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自然就喜欢思考,积极发言了。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我总缺乏耐心,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课堂提问时总是不能顾及每个学生,不能让每个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感想。在课堂导入中,为了导入的精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仓促导入,使学生有些疑惑。在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置没有做到步步深入,使学生困惑、不解。在教师的总结中,为了课堂环节的紧凑,课堂总结简单、干脆,没有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在语言的组织中,我的语速过快,让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在作文修改中,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写前指导,使学生下笔写作时没有方向感。我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需要时间的磨练和同仁们的指导,我也会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也会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向他人学习。我也会经常参加视频学习与教师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还会向名师、专家们学习,努力让自己向优秀教师靠拢,让自己成为一名胸有成竹、教学有道的语文教师。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依然在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建立起一幢民主、自由、生动、有趣的语文殿堂。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首先是朗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也一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作为老师只需要在朗读之前将生字做好解答,读诗是怎样停顿的做好标注。在对古诗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对当时作诗环境的关注。
其次是了解诗的创作过程。诗人是怎样的环境中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都与创作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些,就基本能够对一首诗有了解析,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古诗的魅力。
然后是解析诗的结构。将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写的语言熔炼在一首诗之中,同时还要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这样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们一起去学习的。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汉字在诗句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将简单的词语进行颠倒有什么样的好处。教导学生在写作当中运用一些这样的技巧,提升文字表达的能力。
最后是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的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在欣赏诗词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没有一个明显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够学生去想象得到诗人所表达的奇幻的世界,所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呈现一幅具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同时将诗句让学生用联想以一个美好的景象记下来。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够死板的按照书本去教,根据现在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最终热爱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的知识。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语文教学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应该看以什么为标准。
若以听课老师有东西可听可看,那肯定要求“互动”“层层设问”,从教师的“巧问”到学生的“妙答”,能引向高潮的便是好课!
若以学生听得有趣为标准,风花雪月武打言情迎合学生趣味,也无可厚非,因为往往是学生说了算。
若以中考应试分数为标准,任何先进高明的理论都无济于事,任何花哨的教学都只能昙花一现。能考出高分就是好样的,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很显然,我们不谈学生成绩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就谈谈“抓老鼠”的问题,谈谈怎样做个好猫?
参加工作以来,开过不少成绩分析会。好像领导说的最多的是:管理出成绩。我姑且不去评价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我确实存在一些疑惑: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遥遥领先,但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有些班级的考核分数不尽人意,但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但有些班级确实管理成绩和教学成绩都不错。由此看来,管理和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系。那它们存在关系的核心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班级所营造的良好学习环境。由精神,我想到了电视剧《亮剑》。我相信很多老师也看过,我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尤其喜欢这样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道是个死,也要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这里提到亮剑精神,就是李云龙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同别人打架时拼的你死我活,但我们的学生学习时是否需要一种精神?我们的班级是否需要一种灵魂支撑?再说说环境,先讲一个简单的事例:我们经常去别人家做客,主人一打开门,如果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很干净的地板,那第一反应应该是要脱鞋。如果看到的是满地垃圾,我们肯定是直接进入。如果我们再脱鞋,那只有一种情况。我们的脑袋进水了。再说一个常见的现象:读大学时,如果一个女生宿舍6个人,有5个人在拍拖。那另一个女生出现的情况只能是两种:第一、快疯了,受不了了,因为每个女生都在说自己的不BF如何如何的英俊?如何如何的体贴?第二种情况是:第二天马上找一个男朋友,要求会很简单:只要是个男的。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学生把衣服的扣子扣好了,成绩就上去了。至于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不展开讲了。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老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由于实行单一的课程政策、即只有国家课程、所以在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纲一本”。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用有限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型”、教师的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至少对一部分学生是“削足适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在、实行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学校教材、所以教师光“传授”就不行了、必须进行研究、教师要从原来的只是教材使用者的角色、转变为不仅是教材使用者、还是教材评价者和教材开发者与编写者的角色。
其次、新课标的提出、也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堂上缺乏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缺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也因此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低下。新课标让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过程。我们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而开展、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既动脑又动情、身体力行、亲历体验。
本案例中、老师在让学生读了凡卡的信后、先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再进一步理解文中凡卡的感受;之后又问“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等等、每一环节的学习、都先引导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再带着这种体验走入文本。整个过程、教师旨在积极的引导、担任的是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角色、而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说感受、谈体验、积极参与了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必会提高。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8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写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每周周二、周四午休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小组合作,制作成精美的PPT展示。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极需帮助的差生大约有五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
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9
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美不胜收,还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扩大了学生们的视野。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到自主探究,慢慢地走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之中。
刚刚进入学校工作时,对于备课,讲课都不是很了解,似乎大学中学习的知识此时无用武之地,每天专注于写教案,讲课也过于形式化,不会变通,一时间觉得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慢慢的试着自己寻找帮助——听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成了我成长的阶梯。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
林z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师傅,也是我高中时期高三学年的语文老师,让我倍感亲切。林老师的课,第一个特色就是内容丰富。他讲解每一篇课文时,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章,而是由文章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引出很多相关的知识内容,有着比课本更精彩的讲解,让你遨游在各个领域中。他教会你很多人生哲理,教会你做人的原则。那是一堂堂受益匪浅的课。
林老师的课,第二个特色就是对于课本的独特处理。他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是一种演讲模式,课本中的文章,他倒背如流,这一点让我着实地佩服。所以在第一年教学中,我也锻炼自己背着课本去讲授课文,对于一些要求背诵的文章,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为学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这样的讲授,必然在备课时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但当你站在讲台上,全身心投入时,内心会特别的自信,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成就感。时间久了,课堂成了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舞台。跟随林老师学习的一年,让我成长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教学之外的人生哲理。
很快进入了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团体里,我发现了不同,原来的我重于课本讲得是否生动,知识是否全面,在新的团队里,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占据重要地位,大部分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重于习题跟紧,课本与习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倪z校长,我的第二个引导者,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学生,也是一名幸运的老师。因为倪校长是我高二时的语文教师,让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
倪校长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她并不重于题海战术,也并不是一味地讲授答案,而是在讲题的同时,根据相关题型的特点,总结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她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分析,答题,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倪校长曾说:“语文教学,不在于题做得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掌握做题的方法。”
结合林老师的课堂特色,倪校长的能力培养和自身的探究,在听课、讲课中,慢慢地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听课,是我前进的引导者,也是我成长的阶梯。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十几天的学习,让我收获了许多,思考了很多。现代继续教育资源以极其丰富的教育教学优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合作、创新的平台,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把继续教育研修作为提升自身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刻苦学习“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我在对学生进行课文教学方面都有很深的感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它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的新趋势。它以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为首要任务,构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了课程理念和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宣告了“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具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渠道。
三、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需要创新型教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创新的精神寻求优良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想,要做一个创新型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使用教材上要创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的情况,对教材的顺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不断补充扩展。我们要依靠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教法上要不断创新。在积极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用,在运用中不断学习。
3、要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创建民主、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要有互动,既互相帮助又互相鼓励,形成一个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更加认清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通过语文学习了解世界,为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尽一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尽一份心。
今后我会在看似平凡、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突破口,挖掘出自身职业的生命动力。相信在经过无数细节的精打细磨之后,自己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的好书。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本课程由理论与案例两部分组成,在理论部分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建构特点,概括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并对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进行了反思。案例部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精选了 29 篇课文,每篇课文给出了 2—3 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相应的课堂实录,并对设计思路进行了反思与点评,通过大量的实践课例帮助教师掌握小学语文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等不同课型的创新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打破定势,引导思维。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展示才华,拓展思维。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就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务必背过、务必默写过,务必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就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料,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资料就应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就应视状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就应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就应本着学生本位思想,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用心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执教一年级语文已有一个半学期,感受颇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然,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识字量,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识字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第一,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我根据孩子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各种小游戏如在教孩子学习了一些生字以后,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我经常采用开火车,摘果子,找朋友,猜谜语等方法特别是摘果子游戏最受学生欢迎,我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上都是孩子熟悉的字,请学生扮成小白兔提着篮子去摘果子,当孩子们摘下自己认识的字时非常高兴摘了满满的一篮子果子很有成就感因此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孩子处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喜欢学习增加孩子识字的记忆非常必要
第二,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和总结,在第一学期学了很多独体字,再加上学生认识的偏旁越来越多,我指导学生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多种方法来识记汉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孩子的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这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孩子们越来越觉得学生字并不难,兴趣越来越高。
第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插图来进行识字教学,我们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能帮助孩子们识记,如在学习《识字四》这一课,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蜘蛛等,学生很感兴趣,通过汉字与实物的对照,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这些图片对学生记忆识字起到桥梁的作用,使每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的记忆
第四,利用偏旁部首归类识记生字。比如学习提手旁的字,足字旁的字、月字旁的字等等,让学生动作表演,学生不但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清了字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兴致极高,学生学起来也省力
第五,利用日常生活来识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如商标,日用品,广告,路牌,超市购物等等,无处不在如:我让学生搜集衣服上的商标和包装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认识,孩子的兴趣很浓,从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汉字,而且孩子们之间还进行了交流,我让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汉字,平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识字量。
另外,我还布置学生课外读拼音读物,交代每个家长给孩子买儿童故事书,现在我班很多的孩子识字量大大的提高了。
当然,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的探索发现,不断的寻找更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更快乐。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与学生接触后,我发现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不强,识字能力不高,汉语拼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为了让学生们把这些弱项变强项,我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现将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它直接影响教学工作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直接影响学生感情和制约课堂气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宽”,对学生的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也不能过于“严厉”,经常上课板着脸,不苟言笑,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保持一种“激情”,时刻以积极的状态去授课,学生感染到教师的热情,自然而然那课堂气氛就活跃了。教学方法也需要多转变,采取不同方法去授课,时时给学生惊喜,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大。
二.加强汉语拼音的认读能力。
学生的汉语拼读能力不高,就说明了他们对声母,韵母的记忆不够。所以我要求他们每天早读前对声母,韵母进行朗读,课堂上进行听写,先加深他们记忆,再从练习入手。作业中多布置拼音练习,多练以提高拼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处于低年级,所认识的字不多,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把内心想法用语言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平时我要求学生多读书,抽空浏览课外读物,摘抄好词好句,增加词语的积累,从总体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其次,多阅读对于他们的识字能力也有帮助。学生表达能力弱,就直接导致写作能力不高,平时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举手发言,开拓思维,积极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同时,加强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再逐渐深入,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搞好语文教学工作,还得多下功夫。语文要靠多读多记,其中难免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就要懂得如何把课堂变得更快乐,在未来的道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把教学工作做好,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在探索中进步。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九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中彩那天》,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中奖的感受?”“《中奖那天》中的父亲得到那辆汽车后能经过道德抉择把汽车还给库伯,你感受出什么?”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老师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板书《鱼画到了纸上》下面细心的孩子就说是《鱼游到了纸上》。师接着问: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兴趣大增,开始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引导盲人青年的认真刻苦,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春天是可以观赏,应改为“‘观赏’,这里为什么要用‘触摸’二字?”这种提问就更新颖,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伽利略曾经讲过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由很令人费解,人们相信吗?你是怎么认为的?教者演示伽利略的实验学生就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的气氛沉闷。
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期末临近,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感觉真累,但也伴随着收获的欢乐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所以,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现将一年来的工作。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和熟识的语言因素,教给儿童识字方法,鼓励儿童用自我喜爱的方式去识字,做到四个有机结合:
一是尽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识用结合;
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是在识字过程中必须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
五是在识字过程中加强对已认识的.字的复习、巩固工作,防止回生,把新授与复习结合起来。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到达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人教社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乃至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的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具有整体教学思路,做到前后贯通,整体优化在每组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资料、布置儿童进行那些学习准备、运用什么方法施教,务必心中有数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临阵磨枪"的现象出现。
第四、在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儿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而新教材又十分重视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的培养,透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让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意图,使儿童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每个语文园地里设了"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儿童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用"我会认"的图标来标示为了鼓励儿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又设有"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的成果。
所以,我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创设的这一教学有效资源,放手让儿童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交际让儿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得自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从小激发儿童学习的成就感。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料,不就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就应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透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我在教学中用心贯彻了这一思想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个性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实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儿童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儿童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儿童语文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儿童可持续性发展。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教材资料有必须联系,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课后,学习伙伴推荐大家收集黄山奇石的图片,“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就能够补加展示这一资料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料与形式,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总之,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贴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五)重视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部分学生能写出十分优秀的作文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资料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3、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用心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写作文的方法,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较差。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打算透过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使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及趣味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好处,语文课很搞笑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具,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要与教材资料有必须联系,能够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能够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到自主探究,慢慢地走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之中。
刚刚进入学校工作时,对于备课,讲课都不是很了解,似乎大学中学习的知识此时无用武之地,每天专注于写教案,讲课也过于形式化,不会变通,一时间觉得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慢慢的试着自己寻找帮助——听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成了我成长的阶梯。听课是新时代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学习方式,一种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
林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师傅,也是我高中时期高三学年的语文老师,让我倍感亲切。林老师的课,第一个特色就是内容丰富。他讲解每一篇课文时,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章,而是由文章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引出很多相关的知识内容,有着比课本更精彩的讲解,让你遨游在各个领域中。他教会你很多人生哲理,教会你做人的原则。那是一堂堂受益匪浅的课。
林老师的课,第二个特色就是对于课本的独特处理。他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是一种演讲模式,课本中的文章,他倒背如流,这一点让我着实地佩服。所以在第一年教学中,我也锻炼自己背着课本去讲授课文,对于一些要求背诵的文章,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为学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这样的讲授,必然在备课时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但当你站在讲台上,全身心投入时,内心会特别的自信,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成就感。时间久了,课堂成了自我成长,自我肯定的舞台。跟随林老师学习的一年,让我成长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教学之外的人生哲理。
很快进入了工作的第二个年头,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团体里,我发现了不同,原来的我重于课本讲得是否生动,知识是否全面,在新的团队里,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占据重要地位,大部分老师在课本的基础上重于习题跟紧,课本与习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倪z校长,我的第二个引导者,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学生,也是一名幸运的老师。因为倪校长是我高二时的语文教师,让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
倪校长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她并不重于题海战术,也并不是一味地讲授答案,而是在讲题的同时,根据相关题型的特点,总结答题技巧和答题步骤。她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分析,答题,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去稳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倪校长曾说:“语文教学,不在于题做得多少,而在于学生是否掌握做题的方法。”
结合林老师的课堂特色,倪校长的能力培养和自身的探究,在听课、讲课中,慢慢地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听课,是我前进的引导者,也是我成长的阶梯。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职责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就应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靠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
要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务必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务必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
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资料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转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
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用心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用心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构成有序、搞笑、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透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前,我让孩子在对课文资料有必须了解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水乡的资料。而在上课时,不仅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将近一学期以来,我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用心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前,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课上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搞笑,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组内每一成员都能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单项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善教学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0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是那种较为下死功夫的学生,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绩,但一直很辛苦。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班里有一个同学,他整天都喜欢出去玩,在校园里、操场上经常都能看到他玩乐的身影,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让我羡慕得不得了。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老师,我就一直在想,怎样让孩子们有个轻松愉快的童年的同时,又能够拥有好的成绩呢?
一次在无意中看到一篇名为“玩出来的好成绩”的文章时,我的心里不禁为之一触动,是呀,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玩出好成绩,那该有多好呀。
细心地读完这篇文章时,我受益匪浅。课堂上,老师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编成游戏,使学生乐于参与;课间,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玩各种游戏,和学生打成一片,因此,他的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想,我也可以把游戏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反过来又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的心,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语文课中有许多需要背诵的词语、段落,让孩子们机械地背诵孩子们没有兴趣,背起来也是无精打采的,效率不高。我经常在班里不定时地举行“小组火车赛”的游戏,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每次竞赛每一小组都要有三个同学接受考验,第一个同学是小组推荐的,第二个同学是老师随机指定的,第三个同学是别的小组指定的,每次胜出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个星星,为了自己小组的荣誉,这样,孩子们每次在游戏举行之前都会特别认真地背诵,不但背诵的积极性很高,效率也很高。
我发现,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心情是放松的,思维是敏捷的,语言是流畅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通过创设情境、游戏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引起学习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我们的孩子在玩中提高成绩。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有志,歌咏吉’,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身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友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是要靠朗读了。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究竟应如何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今天上午,听了三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少年闰土》、《怀念母亲》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认为她们在“语文课堂不少于十分钟朗读”上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
朗读训练与文本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在理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朗读效果,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品味。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身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课文中有些内容言辞含蓄、内涵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发复朗读、细细品味。教学《少年闰土》的老师,在初读研究环节,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而我自己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外祖父非常珍爱墨梅图,为什么还把墨梅图送给莺儿呢?我紧扣文中外祖父对莺儿说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出外祖父爱梅花,是爱她不畏严寒,不畏风欺雪压,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正像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从来都是不肯低头折节。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莺儿,是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保持梅花的秉性,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学生的疑问解开了,朗读中充分表达出了外祖父对梅花,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二、朗读训练从启发学生体会感情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的指导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探索。这告诉我们朗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指导朗读从技巧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欢快些,那个地方要读得舒缓些,这个字要轻读,那个字要重读……如今天谢克菲老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谢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完成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自由读、默读、个别学生及教师示范读,这种充分的“读”,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这样的指导也许会有点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训练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还念母亲》的课堂上,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老师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平时教学《五彩池》时,其中描写五彩池形状的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像字,要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掌握好教师导的“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迸射出蓬勃的活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解自通了。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坚信“书是读懂的”这一教学理论,在语文课堂上努力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2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就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务必背过、务必默写过,务必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就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料,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资料就应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就应视状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就应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就应本着学生本位思想,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用心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3
虽说从教多年,但由于学生的不同,总感觉比较实用的教学经验也几乎没有,这只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而已,今天有幸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语文教材批注
所谓批注,就是把所教、所感、所思、所疑等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书上。对字、词、句、段等进行注解加以个性化批语,以下就是我的几点做法总结:
1.直接式批注。是指将第一感受,体验记录下来做的批注。直接把字、词、句、段等用重点符号勾画出来。
2.质疑式批注。把课文在时代背景、思想情感、修辞应用、文体结构等方面不理解或质疑所做的批注。这是便于教学时能更好的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
3.联想式批注。是指根据课文的词语、结构、情境等方面要引起的,由此及彼的联想而做的批注。是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学会联想。
4.评价式批注:是根据资料的理解和综合,带有评价的批注,他是挖掘文章内涵,拓展教材的重要方法。
5.补充式批注:是完善自己的观点所做的批注。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新见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联系空间,形成思维互补。
二、语文教学方面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做到“三勤”和“四抓”
(一) “三勤”指的是:
1.脑勤:作为语文教师要勤动脑,即勤读课标,教参,理解所任年级应掌握知识的程度,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口勤:每个班级都有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对待他们我不是采取简单粗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棍子打死”的方法,而是先了解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进行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
3.手勤:对于学生你对他松一尺,他会对你松一丈。平时的作业,尤其是学生读书笔记,作文等坚持全批全改,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是负责的。
(二) “四抓”指的是:
1.抓学习,转变观念。作为教师来说,仅凭以往所谓经验,老套路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变的,时代是变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关键是要加强学习,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来适应学生的需要。
2.抓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讲课要讲到点子上,练要练在巧字上。
3.抓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其真正做到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进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抓好习作的指导。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光凭习作课就能够成功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习作的方法和技巧,如:在课文题目的确定,文章的过渡、开头、结尾等等都要及时抓住及时指导。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4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5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前,我让孩子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水乡的资料。而在上课时,不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将近一学期以来,我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积极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前,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课上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组内每一成员都能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单项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6
在我数几年的低段语文教学中,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说,要想上好一堂一年级语文,首先,老师要至多耐心,做一名爱生的老师,心中有爱,那么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问寒问暖,都会体现出浓浓的爱意。心中有爱,才会有更多的爱心去教育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其次,就要能吸引每位孩子的注意力。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可启发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再者,老师的精神面貌同样能影响和带动整个班级孩子的情绪。因此,老师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另外,还要有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肯定中充满自信。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在指导《三个小伙伴》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
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做到:一是要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理性权威”意识,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角色。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建构意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内在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讲方法、讲规律,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关注,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讲课要言之有物,切忌废话连篇提高语言讲解效果,首先要言之有物。在教学中,只要于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只有言之有物,就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积极的反应。对一些动作的讲解只要抓住了本质与关键也同样可以起到一语破惑的'效果,关键要言之有物。比如教“立卧撑”的动作时,让学生知道“两直一快”是做好立卧撑的关键,在动作时要求做到“俯卧要挺直,站起要立直,动作要快速”就行。在讲解怎样掷得远、跳得远时,只要讲清“角度、力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行,切忌废话连篇,影响讲解效果,浪费教学时间。
三、讲课要言之有序,切忌语无伦次
提高语言讲解效果,要精心设计讲解顺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勿东拉西扯,语无论次。体育教学的讲解顺序尤为重要。
体育教学的讲解顺序一般是下肢→躯干→上肢→头部,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讲解顺序,比如“立正”的动作要领,如果你脚下一句,头上一句,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对较难动作的讲解更要抓住特点,更要力求合理的讲解顺序,层层深入,逐一破惑,才会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四、讲课要富有情趣、使师生产生共鸣
提高语言讲解效果,要注意富有情趣,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巧妙地运用形象的比喻,合理地穿插一些风趣的语言等,都有利于增强语言讲解的感染力,比如在讲解跳远的踏跳时,用“踏板狠、离板快、好象弹簧跳起来”有比喻句讲解,就会使学生易于理解,茅动开。否则,一味地从头到尾都有是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讲解与强调,语言讲解就显得比较单调乏味,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五、讲课速度要快慢得当
讲解时,速度太快,学生往往只是盲目地听教师灌输,而毫无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启发学生,影响讲解效果。速度太慢,则显得平铺直叙,无有节奏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讲解时要根据不同情况,把握好讲解的速度,如讲解新动作时速度应放慢,讲解复习内容,简单练习要求时,可稍放快讲解速度。对低年级学生讲解动作时,切忌速度太快。教学中切不可因教学法时间因素,有意地放慢或放快语言讲解的速度。
总之,一年级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需要我进一步去摸索、去探讨,我们的担子不轻,责任不小,因为我们老师的工作是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7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8
语文学习确实存在着不少障碍,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中其表现形式与程度或许差异很大,但据笔者个人的调查,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障碍;二是不懂得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三是对语文的认识模糊心理上的障碍。试概述如下:
一、行为习惯上的障碍
能否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到一生的事业与成就。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潜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听说读写和广泛涉猎的习惯。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培养。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未能在学习的行为习惯上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不良的习惯品格严重滞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轻视咬文嚼字。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是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去了。其实,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障碍。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涵泳、背诵和记忆。语文学习的材料多为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优美的辞章,警策的名句,生动、隽永,充满无限的审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有的甚至能背诵成篇的名著,至于辞采优美的诗词就更是能出口成诵了。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与背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与背是理解的基础和途径。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对死记硬背之风,把语文学习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一扫殆尽,贻害极大。语文课上朗读背诵的机会少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分析多了;学生朗读背书的兴致淡了,琅琅读书的声音消失了。早读课上学生一心想着读外语,甚至读政治、历史,至于背书那就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很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语言这东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先吞进去,以后随着语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通过不断反刍,可以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吞进去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进去,则永远不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读与写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韩愈在谈到怎样做学问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读多写。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诚是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学语文不光要写作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札记、日记的习惯。阅读时也要动笔圈点、批注。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今天的许多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能够坚持写日记,写读书札记,作读书卡片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连两周一次的作文也当成了负担。他们总是乐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所谓理解、分析,搞题海战术训练,这样的学法岂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
(四)不爱课外阅读。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点从家长到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家长一味地反对孩子看杂书,动辄没收处罚,从而遏制了阅读的视野。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阅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有些人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至于报纸、新闻则更是无人问津了。实际上,这些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能构成内外互补,它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不仅不会影响语文学习,反而会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二、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论及积累的重要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这就要虚一而静力戒浮躁。在语文学习上追求短平快是绝对行不通的。许多同学不懂得这一道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之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另一种障碍是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谓强化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其实,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传统中许多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的,如《论语·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宋代以后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就给我们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重视让学生躬行实践,注重个别启发指导,甚至令弟子次相传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推广这种学习方法是不是比填鸭式更好些呢?
三、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所谓心理上的障碍是指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滋生轻慢之心。在母语环境里学习母语语文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因为已经会认字会说母语了,便对学语文失去了新鲜感,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二是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
(二)科学代替审美。应该说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可是,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日益泛滥的今天,人们很难得从这一角度来看待语文,总是以科学的视野来对待语文,以理性的原则来对待语文学习,对语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韵麻木迟钝。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单纯用科学思维来对待语文学习,自会觉得乏味。审美与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对待语文学习。
(三)定位止于工具性。对语文学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与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巨大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恐怕与语文是工具性学科的定位不无关系。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母语,更重要的是吸纳母语文化乃至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养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语文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在这一环节中所承担的责任最大,也最重要。没有上升到这一层次上来认识语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门普通的语言课程是语文学习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对语文教学双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要使语文学习打开新的局面,出现新的生机,势必要排除语文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如果能从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疏导,也许语文的教与学都会出现令人满意的新局面。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9
语文学习确实存在着不少障碍,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中其表现形式与程度或许差异很大,但据笔者个人的调查,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障碍;二是不懂得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三是对语文的认识模糊心理上的障碍。试概述如下:
一、行为习惯上的障碍
能否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到一生的事业与成就。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潜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听说读写和广泛涉猎的习惯。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培养。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未能在学习的行为习惯上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不良的习惯品格严重滞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轻视咬文嚼字。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是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去了。其实,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障碍。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涵泳、背诵和记忆。语文学习的材料多为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优美的辞章,警策的名句,生动、隽永,充满无限的审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有的甚至能背诵成篇的名著,至于辞采优美的诗词就更是能出口成诵了。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与背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与背是理解的基础和途径。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对死记硬背之风,把语文学习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一扫殆尽,贻害极大。语文课上朗读背诵的机会少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分析多了;学生朗读背书的兴致淡了,琅琅读书的声音消失了。早读课上学生一心想着读外语,甚至读政治、历史,至于背书那就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很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语言这东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先吞进去,以后随着语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通过不断反刍,可以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吞进去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进去,则永远不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读与写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韩愈在谈到怎样做学问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读多写。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诚是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学语文不光要写作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札记、日记的习惯。阅读时也要动笔圈点、批注。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今天的许多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能够坚持写日记,写读书札记,作读书卡片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连两周一次的作文也当成了负担。他们总是乐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所谓理解、分析,搞题海战术训练,这样的学法岂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
(四)不爱课外阅读。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点从家长到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家长一味地反对孩子看杂书,动辄没收处罚,从而遏制了阅读的视野。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阅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有些人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至于报纸、新闻则更是无人问津了。实际上,这些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能构成内外互补,它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不仅不会影响语文学习,反而会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二、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论及积累的重要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这就要虚一而静力戒浮躁。在语文学习上追求短平快是绝对行不通的。许多同学不懂得这一道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之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另一种障碍是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谓强化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其实,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传统中许多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的,如《论语·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宋代以后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就给我们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重视让学生躬行实践,注重个别启发指导,甚至令弟子次相传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推广这种学习方法是不是比填鸭式更好些呢?
三、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所谓心理上的障碍是指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滋生轻慢之心。在母语环境里学习母语语文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因为已经会认字会说母语了,便对学语文失去了新鲜感,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二是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
(二)科学代替审美。应该说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可是,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日益泛滥的今天,人们很难得从这一角度来看待语文,总是以科学的视野来对待语文,以理性的原则来对待语文学习,对语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韵麻木迟钝。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单纯用科学思维来对待语文学习,自会觉得乏味。审美与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对待语文学习。
(三)定位止于工具性。对语文学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与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巨大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恐怕与语文是工具性学科的定位不无关系。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母语,更重要的是吸纳母语文化乃至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养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语文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在这一环节中所承担的责任最大,也最重要。没有上升到这一层次上来认识语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门普通的语言课程是语文学习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对语文教学双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要使语文学习打开新的局面,出现新的生机,势必要排除语文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如果能从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疏导,也许语文的教与学都会出现令人满意的新局面。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0
通过学习,使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的教育教中要关注的问题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课堂要紧扣课改的要求。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呢?
一、语文教学需强化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性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把握时机在课堂上精讲。讲在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渎,重自由读书。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是我发现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重读书还要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力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识字教学中注重交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1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2
我任职小学语文老师多年,在语文的教学的这一方面,我有自己的方式,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由此也有一些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打好了这个基础,未来学习语文就不会很难。而对小学生进行教学,就一定要深入去教学。在教生字时,我们老师要把字分解开来教,从拼音、笔画、字义去教,充分的把学生要学的字进行深刻的讲解,适当的还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去教,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对那个生字的记忆和印象。在每天教完一定的生字,就要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何课堂作业,比如让他们抄写生字多遍,也是一种加深字的记忆的方法,在比如还要让他们自己去查字典找出学生的字的其他组词,把它们写到书上生字的旁边,便于以后复习。上课学习语文时,要以学生们为主体,不能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定要学生们参与进去,语文是需要去相互配合才能学好的科目。在讲解课文时,把文章的重点段落给学生们标记出来,带读完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最好是要让他们有感情的去朗读文章,可以增加语感,对他们看文章做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小学生的语文,看似简单,但是也是要不断的去积累的,不然学完就容易忘记,因此这一个阶段的教学,我是带着学生们去看一些适合他们自己年纪的书,看得多了,认识的字也就多了,积累的素材也就会得到增加,这对在课堂上教学也会相对简单。
语文的教学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学生们年纪还比较小,对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而语文有时候又很枯燥,因此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时,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老师就要去带他们认识新鲜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觉得语文很丰富,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认识不同的事物,不断的去增加他们的兴趣度,那么语文进行的教学也就是比较成功的了。
以上是我教小学语文的心得,也是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更是我自己去不断的摸索得到的。现在我依然是小学的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语文上还有进步的空间,未来我会更加的去培养自己在教学的方面的能力,让更多的小学生喜欢语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3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
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4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就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务必背过、务必默写过,务必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就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料,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资料就应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就应视状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就应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就应本着学生本位思想,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用心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5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职责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就应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
开学初,我浏览了下新书,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靠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
要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务必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务必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
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资料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转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
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用心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用心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构成有序、搞笑、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透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前,我让孩子在对课文资料有必须了解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水乡的资料。而在上课时,不仅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将近一学期以来,我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用心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前,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课上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搞笑,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组内每一成员都能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单项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善教学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6
语文学习确实存在着不少障碍,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中其表现形式与程度或许差异很大,但据笔者个人的调查,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的障碍;二是不懂得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三是对语文的认识模糊心理上的障碍。试概述如下:
一、行为习惯上的障碍
能否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到一生的事业与成就。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潜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听说读写和广泛涉猎的习惯。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培养。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未能在学习的行为习惯上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不良的习惯品格严重滞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轻视咬文嚼字。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是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去了。其实,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障碍。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涵泳、背诵和记忆。语文学习的材料多为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优美的辞章,警策的名句,生动、隽永,充满无限的审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有的甚至能背诵成篇的名著,至于辞采优美的诗词就更是能出口成诵了。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与背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与背是理解的基础和途径。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对死记硬背之风,把语文学习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一扫殆尽,贻害极大。语文课上朗读背诵的机会少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分析多了;学生朗读背书的兴致淡了,琅琅读书的声音消失了。早读课上学生一心想着读外语,甚至读政治、历史,至于背书那就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很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语言这东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先吞进去,以后随着语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通过不断反刍,可以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吞进去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进去,则永远不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
(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读与写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韩愈在谈到怎样做学问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读多写。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诚是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学语文不光要写作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札记、日记的习惯。阅读时也要动笔圈点、批注。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今天的许多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能够坚持写日记,写读书札记,作读书卡片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连两周一次的作文也当成了负担。他们总是乐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所谓理解、分析,搞题海战术训练,这样的学法岂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
(四)不爱课外阅读。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点从家长到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家长一味地反对孩子看杂书,动辄没收处罚,从而遏制了阅读的视野。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阅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有些人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至于报纸、新闻则更是无人问津了。实际上,这些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能构成内外互补,它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不仅不会影响语文学习,反而会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二、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论及积累的重要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这就要虚一而静力戒浮躁。在语文学习上追求短平快是绝对行不通的。许多同学不懂得这一道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之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另一种障碍是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谓强化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其实,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传统中许多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的,如《论语·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宋代以后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就给我们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重视让学生躬行实践,注重个别启发指导,甚至令弟子次相传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推广这种学习方法是不是比填鸭式更好些呢?
三、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所谓心理上的障碍是指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滋生轻慢之心。在母语环境里学习母语语文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因为已经会认字会说母语了,便对学语文失去了新鲜感,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二是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
(二)科学代替审美。应该说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可是,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日益泛滥的今天,人们很难得从这一角度来看待语文,总是以科学的视野来对待语文,以理性的原则来对待语文学习,对语言文字之外的旨趣、情韵麻木迟钝。汉语言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如果单纯用科学思维来对待语文学习,自会觉得乏味。审美与理性往往是相悖的,不能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对待语文学习。
(三)定位止于工具性。对语文学习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与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巨大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恐怕与语文是工具性学科的定位不无关系。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母语,更重要的是吸纳母语文化乃至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养料。接受了良好的母语文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尤其是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在这一环节中所承担的责任最大,也最重要。没有上升到这一层次上来认识语文,只把它看成是一门普通的语言课程是语文学习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偏差,它对语文教学双方面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要使语文学习打开新的局面,出现新的生机,势必要排除语文学习上的种种障碍。如果能从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疏导,也许语文的教与学都会出现令人满意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