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

2024/05/2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 篇1

读《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本书,我深感震撼与启迪。这本书以其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内涵,引发了我对人生价值、理想追求以及责任使命的深度思考。

首先,书中的“大事”理念让我认识到,每个人生都应该有一个值得倾尽全力去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可以是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也可以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与提升。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并不取决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我们是否为了一件“大事”付出了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无私无畏的奉献。

其次,书中通过对各类人物事迹的描绘,生动诠释了何谓担当和坚持。无论是历史长河中的伟人,还是生活中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都在用行动证明: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我们是否为了心中的“大事”有所作为,有所承担。

最后,《人生为一大事来》也启示我在面对生活困境与挑战时,要有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要坚守初心,勇往直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活出意义,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阅读《人生为一大事来》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激励我们要有大格局、大视野,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追寻并完成自己的“大事”,让生命在奋斗中熠熠生辉。

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 篇2

学校发给我一本书,书名是《人生为一大事来》,作者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书名取自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诗“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不止能学到学科知识,还能学习刘彭芝的为人处世,学习刘彭芝的办学思想。我只读了一小部分,就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住了。刘校长才是具有教育思想的实干家。她想把人大附中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校长利用学校在北京的优势,请来了二十多位特级教师指导他们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次请两名特级教师登门指导前,他们学校的老师先在教研组内设计好思路,把最高的水平展示出来,再让特级教师听。特级教师听后,让讲课教师说教学理想和思路,特级教师评课后,讲课教师再整理写出听后总结。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的非常快。

我非常赞同一位特级教师说的话:“数学教学起点要低,最后的落脚点要高”,我这样理解,教学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辨别与应用能力。

刘彭芝从事中学教育40多年,从普通数学教师到优秀班主任到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校长,她总是自加压力,饱尝辛酸,但仍振奋精神,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她爱她的学校,爱她的学生,爱她的同事。她要让人大附中成为世界一流学校,让她的学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让她的同事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

“新生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是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在后来的各项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贯彻。她为人大附中确立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有的老师发表意见:“这话有语法逻辑错误啊!全面发展当然包括高尚品德,为什么还要单提出来呢?”对此,刘彭芝有很深的用意。人大附中在总体培养目标上应该与全国的中学是一致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人大附中又是有着自身特点的中学,对高智商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标准就有些低了,他们应该有突出的特长,学校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非常规培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大附中学生培养要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创新”渗透在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多年来,刘彭芝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不少人才,但他们长大了为谁服务呢?进入重点大学的目的是出国的孩子不在少数,在国外缺乏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丢脸的也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悲哀。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以高尚品德来“曲终奏雅”。

刘彭芝认为,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战略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作为同样是负责德育工作的我深有同感。

一个教育家不但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而且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家必须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总设计师、精神领袖、领跑人,此外教育家还必须是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的人。刘彭芝就是一个这样的当代教育家。

一个校长,不仅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办学思路,还得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需要有高尚的情怀,还得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我非常佩服刘彭芝。站在伟人的肩头看世界,原来,世界这样广阔,自己所知是如此了了。不读书,又怎能释然得立于三尺讲台,又怎能无愧于人间岁月。

所以我说:“同胞们,和书交朋友吧!你的世界会因此而绚丽。少了浮躁,多了镇静与从容;少了不满,多了理解与宽容;少了懊恼,多了微笑与友爱……

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 篇3

我的人生也只不过才经二十余载,很多事情都没有经历,阅历也很有限,现在来谈人生有点不太合适。但我觉得人生不只要去体验经历,还需要思考,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阶段进行总结。通过对路遥《人生》的阅读,我感受颇深,忍不住写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有人说人生就如一场电影,我们自导自演,没有编剧也没有彩排,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我们制造着矛盾冲突,我们决定着电影结尾是喜剧还是悲剧。的确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诸多选择中不断地前行着,选对了就享受成功喜悦,选错了就承受失败的惩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对了就享受成功喜悦,选错了就承受失败的惩罚。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意味着人的一生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人生又是复杂且多变的。

一、人生中的道路抉择

《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面临着几个重要选择:一是他失业在家时,是否答应朴素美丽的刘巧珍的表白;二是是否接受他人的暗中操纵、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县委工作;三是是否抛弃乖巧可爱的刘巧珍,而与城里人黄亚萍相恋。前两个选择高加林基本没有多少犹豫就选择了"是",而针对最后一个选择他经过了很多的思想争斗,最后也决绝地抛弃了初恋刘巧珍。

针对还身为学生的我们面临的抉择或许不是那么多,那么难。但也有几个关键时刻让自己纠结,初中时面临着选择高中,高中时面临着选择大学,而目前大学毕业又开始面临着就业抉择问题。有选择就会有痛苦,有痛苦就会产生不舍,所以很多人做出了选择之后都会有后悔的情感。朋友们经常在私底下讨论,到底是"做鸡头好"还是"做凤尾好"的问题,如果当初我的选择不是这样,结果又会是怎样?"鸡头"能够受人关注,自身也会产生很强的自信,也会得到许多的机会。"凤尾"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所获资源更多,发展的平台更广,见识也会更加开阔。两种选择都有自身的好处也有内在的弊端,但无论如何选择,既然选了,就不要后悔,就要全身心去适应这个角色。自己不努力,颓废给谁看?

另一个选择就是对爱情的选择。现在忠贞不渝、纯真的爱情越来越少,但大学却是一个罕见的地方。一个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不论你的家境如何,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对你好的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珍惜的。针对毕业季的同学以及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面临爱情与事业的选择问题。高加林对爱情的抉择本质上是对爱情与事业的抉择,他选择了事业,但最后却后悔了。爱情与事业其实并不冲突,只要是自己真心选择的,就不要放手。请不要想着以后会遇着更好的,因为未来谁都不确定,而且有了标准之后要求会更高,也更难找到。即使遇着更好的,也不要为了美貌或前途而选择抛弃,要忠于对方,因为好并不代表适合,不是靠你的才能晋升也难以服众,还会招来口舌。有时候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了解你的以及你了解的才是最真实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失去了人生中的金子。

二、人生中的角色扮演

高加林作为乡村教师以及通讯干事时,尽职尽责,赢得大家的赞赏;作为儿子时,对父母孝顺,经常买一些面包、蛋糕等软的东西回来与他们吃;刘巧珍作为高加林恋人时,对他百般呵护,百般体贴,事事为他着想;当刘巧珍被抛弃嫁作马栓的.妻子时,对马栓是忠贞不贰,一心一意。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开始只是子女、朋友的角色,然后增加恋人的角色,然后增加父母的角色,等等。德国诗人希勒曾说过:"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因此我们拥有这些角色,就要努力实现每个角色的价值。当我们的角色是学生时,那么我们的职责就是学习,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对游戏着迷,被电影、电视剧吸引,那么我们实现的价值到底在哪?正如以前听到的一句话:"学习不是万能的,但不学习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学习不仅是指把专业课程学好,而要广泛涉猎,对历史、名著、科学等都要进行阅读,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智慧的原因。

而作为同学、朋友的角色,要对他们关心,互相热心帮助。现在科技的发达,每个人基本都有一部手机,不论身处何处,一天手机不离手。不知何时,我们对身边的人事开始变得漠不关心,而对手机上的游戏非常热衷。同学聚餐,开始的寒暄热闹过后,马上做的事情就是把手机掏出来,我们变得很少交流。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吧,把头抬起来,关注身边的人事,给熟人一个微笑、一声问好;关注周围的环境,给路人一个帮助,就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密。而这远比手机世界来得更实际,更深入人心。

当然我们还扮演着子女的角色,马上可能又扮演着企业员工的角色等,不论身处哪一个角色,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这个角色扮演好,充分实现这个角色的价值,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三、人生中的幸福感受

小说《人生》最后一章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他也马上被免职回村,当他回去碰到德顺爷爷说自己想死时,德顺爷爷对高加林说道:"我都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

是啊,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活得痛苦,我们一直想追求幸福,却越来越远离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答案。以前人们以为有很多钱,或者事业成功就是幸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以为此。欲望是会膨胀的,我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越简单就越幸福,为兴趣而学习工作就越幸福。很多人反驳如果越简单越幸福,那人们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了,那么社会如何进步?现在很多人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兴趣,完全是为了名誉、为了金钱、为了地位,在追逐的过程中,不顾一切。当这些欲望达到了以后,或许那一刹那感觉幸福,但之后呢,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难达到,幸福感从此就渐渐远离。

爱是一种幸福,当爱得不到,因爱生恨时就渐渐远离幸福。自由是一种幸福,当对社会不满,寻衅滋事而被判入狱就渐渐远离了幸福。生是一种幸福,当绝望无助时,自杀而死就直接远离了幸福。所以幸福其实就在我们手中,只是我们无意中将其抛弃。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工作时不遗余力;选择一个爱的人,悠闲时散步、旅游,做真实的自己,简单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四、结语

人的一生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平淡淡,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坎坎坷坷,不论过程如何,也不论结果怎样,人生却只有那么长。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活出真实的自己,如何在老去那一刻不留遗憾,如何在纷扰的环境中不受世俗约束,自由地生活,这些是许多古文人的追求。而现今有的人一生所追逐的却让人咋舌,有的为金钱出卖自己的灵魂,有的为权势牺牲自己的人格,有的面对大众模样光鲜而私底下却道德败坏,有的人甚至为了制造社会恐慌而不遗余力。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已然缺少了文人的那种自由、洒脱、清高与脚踏实地。正如《人生》中所谈到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读《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 篇4

学校发给我一本书,书名是《人生为一大事来》,作者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彭芝校长。书名取自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诗“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不止能学到学科知识,还能学习刘彭芝的为人处世,学习刘彭芝的办学思想。我只读了一小部分,就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住了。刘校长才是具有教育思想的实干家。她想把人大附中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校长利用学校在北京的优势,请来了二十多位特级教师指导他们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次请两名特级教师登门指导前,他们学校的老师先在教研组内设计好思路,把最高的水平展示出来,再让特级教师听。特级教师听后,让讲课教师说教学理想和思路,特级教师评课后,讲课教师再整理写出听后总结。在这种模式下,他们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的非常快。

我非常赞同一位特级教师说的话:“数学教学起点要低,最后的落脚点要高”,我这样理解,教学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具体化,形象化,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要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辨别与应用能力。

刘彭芝从事中学教育40多年,从普通数学教师到优秀班主任到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校长,她总是自加压力,饱尝辛酸,但仍振奋精神,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她爱她的学校,爱她的学生,爱她的同事。她要让人大附中成为世界一流学校,让她的学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让她的同事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工作业绩……

“新生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是刘彭芝为人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这一办学思想在后来的各项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贯彻。她为人大附中确立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有的老师发表意见:“这话有语法逻辑错误啊!全面发展当然包括高尚品德,为什么还要单提出来呢?”对此,刘彭芝有很深的用意。人大附中在总体培养目标上应该与全国的中学是一致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人大附中又是有着自身特点的中学,对高智商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标准就有些低了,他们应该有突出的特长,学校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非常规培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大附中学生培养要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创新”渗透在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多年来,刘彭芝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不少人才,但他们长大了为谁服务呢?进入重点大学的目的是出国的孩子不在少数,在国外缺乏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丢脸的也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悲哀。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以高尚品德来“曲终奏雅”。

刘彭芝认为,德育是“根”的教育,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战略问题、原则问题、方向问题。作为同样是负责德育工作的我深有同感。

一个教育家不但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而且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家必须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总设计师、精神领袖、领跑人,此外教育家还必须是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的人。刘彭芝就是一个这样的当代教育家。

一个校长,不仅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办学思路,还得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需要有高尚的情怀,还得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我非常佩服刘彭芝。站在伟人的肩头看世界,原来,世界这样广阔,自己所知是如此了了。不读书,又怎能释然得立于三尺讲台,又怎能无愧于人间岁月。

所以我说:“同胞们,和书交朋友吧!你的世界会因此而绚丽。少了浮躁,多了镇静与从容;少了不满,多了理解与宽容;少了懊恼,多了微笑与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