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2024/05/2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

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再由精神升华却是在内在自己创造完成的,从而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一节:什么是主人。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主人,意味着不被掌控。不只不被他人掌控,也指不被自己内在的非主人部分所掌控。那么,非常弱小的幼儿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再次,培养孩子知人、晓事、修心、笃行的能力。我们成年人知道人生并非坦途,有陷阱和危机,可是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难免有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弱小的孩子。读后感·让孩子知道社会环境是有污染的,提前化危机于萌芽状态使自己不陷入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们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说是非着便是是非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3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有点扯远了。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4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5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 ,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6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妈妈吴琼,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四章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识的基础。

儿童主要依靠5种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来认识世界的。从婴儿开始,他们用眼睛观察明暗的世界,分辨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联结。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从中拣选出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感觉就这样扩展、延伸着孩子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觉到的一瞬间,感觉到的世界就被打开了。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通过感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心理、认识与精神,这并不是谁教出来。同情绪一样,感觉是天然存在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带给内在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着儿童,使他们发展出了非常好的鉴别能力、精确能力和协调能力。儿童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因此经历感觉对于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觉数学:孩子把数棒握在手里,握住1个数棒、握住2个数棒、握住3个数棒、握住4个数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让孩子感觉与体验,那就意味着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读完这一节后,感触颇多。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多读书,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历程,不能想当然地使用灌输和驯化。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认识到了,改变依然不会成为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其次,我们必须从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把“你怎么又这样“改变为”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语言一改变,语言所传达的能力就变了,情景就变了,新的感觉就产生了。还有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而存在,当我们尝试着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决定。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支持我们的人和天然的让我们学习爱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7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

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己,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己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己,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

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

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政变”、“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摘自《完整的成长》271页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己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

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己价值感。想想我们成人,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己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己,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己:内在的力量和爱。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8

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 ,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级男孩儿的最爱——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夹卷子的小夹子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9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0

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 ,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级男孩儿的最爱——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夹卷子的小夹子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1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2

假期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 ,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级男孩儿的最爱——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夹卷子的小夹子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那孩子们喜欢的躲避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3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 ,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4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自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幸福快乐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学习如何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命状态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5

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再由精神升华却是在内在自己创造完成的,从而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6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自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幸福快乐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学习如何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命状态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7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的职业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稳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时刻,哪一句话会刺激到他,然后发生我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时候有特殊经历的,可能这些特殊经历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成型,再加上中学的学业压力明显比小学大,家长已经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习惯维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这样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长沟通,虽然我们学习过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也在阅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有些情况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8

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9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通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0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有点扯远了。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