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2024/05/20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数学有效教学心得(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1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1、少而精。2、具备典型性。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有效性课堂的前提和结果,学生只要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好感,被教师幽默风趣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契机,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恰当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孕育产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持久性比较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几》这一课时,我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边叙述故事,一边贴出图片):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块还渴,又吃了一块还渴,直到吃到第五块,才觉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满足地说:“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块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块该多好啊!”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不对!不对!他吃了五块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块,它只吃了一块,是不会解渴的。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几”和“几个”,把握了教学起点,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参与学习。

二、教师要少讲解,学生要多参与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设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五个“多一点”提醒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出时间、空间,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想一想”……对于一个问题要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补充?”等等,尽量让学生张口说、动脑想,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第几》这一课时,在拓展部分,我组织了活动:五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站成一排,首先学生从左往右报数,知道这一队共有五个人;然后每个队员说出自己是从左往右第几个;再次,由其他学生提出某生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最后,坐在下面的学生自己提出‘请谁下来,我要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学生非常高兴地互换位置,在玩中巩固应用了‘第几和几个’的知识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观察与记忆

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再延伸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学《第几》这一课时,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贴图,初步感知“第几和几个”,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第几和几个”的区别,最后在活动中应用知识,组织学生五人一队,根据不同的方向说出自己是第几个,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长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师爱全班的孩子,和学生成为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想法。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评价作业多样化,能引导鼓励学生

在评价作业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业的正确情况,用打分的形式告诉学生;二是作业书写的情况,其中包括字体工整、作业面干净、书写规范,用画三个笑脸的形式告诉学生。如果作业书写得特别好,就再奖励一个笑脸。每次作业本发下来时,学生都在看自己有几个笑脸。有的高兴地说自己得了三个,有的自豪地说又奖励了一个,还有的说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书写作业,也在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业应该达到的目标。在数笑脸的过程中,锻炼了一年级学生数数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时在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鼓起学习的风帆。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3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4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1、少而精。2、具备典型性。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有效性课堂的前提和结果,学生只要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好感,被教师幽默风趣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契机,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恰当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孕育产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持久性比较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几》这一课时,我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边叙述故事,一边贴出图片):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块还渴,又吃了一块还渴,直到吃到第五块,才觉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满足地说:“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块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块该多好啊!”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不对!不对!他吃了五块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块,它只吃了一块,是不会解渴的。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几”和“几个”,把握了教学起点,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参与学习。

二、教师要少讲解,学生要多参与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设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五个“多一点”提醒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出时间、空间,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想一想”……对于一个问题要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补充?”等等,尽量让学生张口说、动脑想,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第几》这一课时,在拓展部分,我组织了活动:五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站成一排,首先学生从左往右报数,知道这一队共有五个人;然后每个队员说出自己是从左往右第几个;再次,由其他学生提出某生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最后,坐在下面的学生自己提出‘请谁下来,我要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学生非常高兴地互换位置,在玩中巩固应用了‘第几和几个’的知识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观察与记忆

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再延伸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学《第几》这一课时,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贴图,初步感知“第几和几个”,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第几和几个”的区别,最后在活动中应用知识,组织学生五人一队,根据不同的方向说出自己是第几个,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长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师爱全班的孩子,和学生成为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想法。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评价作业多样化,能引导鼓励学生

在评价作业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业的正确情况,用打分的形式告诉学生;二是作业书写的情况,其中包括字体工整、作业面干净、书写规范,用画三个笑脸的形式告诉学生。如果作业书写得特别好,就再奖励一个笑脸。每次作业本发下来时,学生都在看自己有几个笑脸。有的高兴地说自己得了三个,有的自豪地说又奖励了一个,还有的说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书写作业,也在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业应该达到的目标。在数笑脸的过程中,锻炼了一年级学生数数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时在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鼓起学习的风帆。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6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学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篇文章,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6、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最后再说课堂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7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篇8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刘加霞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本书。这本书以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背后都有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该书作者列举出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真实而细小的问题,并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也许它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却真正为我们的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线教师重点应该做哪些工作呢?为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刘加霞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一、把握数学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技能的背后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四、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

课前精心备课。课前精心的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靠课堂内的发挥。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不可缺少的。课前的备课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知识结构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方案、情况预设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有时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教学资源是不够的`,这需要老师针对所教授的知识点从知识的结构、知识延伸、内容拓展、练习题型方面收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面性;数学的知识点都是有梯度性,都是上下联系的,作为教师必需要将这种联系弄清,并很好的运用在教学设计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进行分析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是基于学生的设计,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条,根据学生特点、课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预设,对各种情况做出处理。

第二要做到课中周密组织,细心指导。如何组织活动、安排环节、都要在老师的掌握中。教学组织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正常进行、学生能否快乐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像一位朋友一位长辈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进行细心的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有时可有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帮助解决,而有的时候必须要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在超过能力范围解决不了问题时,在回答问题“卡壳”时,这时老师的指导和提醒就显得那样的及时而有用。教师的指导要注意一定的尺度,不是遇到问题就帮学生完全解决。纠正学生的思维,拉回正确的方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导内容要把握,并不仅仅是教学生正确解题,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方法指明思考方向。另外,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喜欢关心自己的,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生在老师这样的关注下,学习就是有效的。

第三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练习的设计还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我们大胆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不断地思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