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鲁迅《风筝》读后感

2024/05/1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鲁迅《风筝》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1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2

《追风筝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经战争洗礼,经受贫穷考验的国家——阿富汗在战争之外的温情。

小说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她写了太多可以触及我们内心的东西,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大概都面临过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在生命某个成长的阶段,总会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缺陷、遗憾、甚至难堪,让我们耿耿于怀痛心疾首,即使有过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责也难找出口,或许我们不会像主人公阿米尔那样长久的受其折磨,或许我们也会偶尔假装遗忘,但只要我们愿意选择继续保持着清醒,那么这些记忆还是会像梦魇一样隐藏在内心深处,伺机发作。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堕落的,丑恶的,所以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在苦苦的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

我们最后在小说的结尾看到:“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起飞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阿米尔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答案!

《追风筝的人》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原谅,原谅那些过错和阴暗,那些伤害,振作开朗,建设性地对待未来的人生,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责难。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运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

《追风筝的人》给了我们暗示:只要相信它会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3

读《风筝》有感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4

风筝,会勾起多少人儿时的回忆啊!鲁迅先生与风筝也有一段故事。饱含愧疚,但在亲情面前却真挚无比,动人无比,感人无比。

小的时候,我多渴望有只风筝。内蒙古的春风多深啊!好像专门为这里的孩子送来的礼物。一只又一只的风筝起飞了,欢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又忧愁了多少孩子的记忆。内心渴望得到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每天下午一放学,我就拉着妹妹的手,一起奔到有玉米秸秆的地头上,看他们放风筝。太阳的光是那么的长,黄昏是那么的柔和,头顶上簌簌的干瘪的玉米叶不停歇的随风唱着歌,我和妹妹紧紧的靠在一起,把整个身子都窝在玉米垛里,一直抬头望着填空中的风筝,讨论着他的样式,他们的名字,在打赌哪个会飞得最高。最高兴的就是,有哪个小伙伴独个儿来放风筝啦,看到我们在旁边,就会让我们帮他把风筝高高的扬起,那一刻仿佛是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了。好像自己手中扬起的是天安门的五星红旗一样,双眼直勾勾的盯着他,内心暗暗的期待这个风筝会是这些当中的第一名。妹妹小我九岁,她也不过三岁而已,但是看着她黑黑的瞳孔也随着风筝而动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也特别想有一只风筝。

于是我和妹妹就会一起来央求妈妈,给我们买一只风筝。在提这件事情之前,我和妹妹总是很乖,常常会主动做些家务,也不看电视,提前写完作业。就等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提出来,机会就会大很多,我们会好好的挑个时间,耐心的央求妈妈买一只风筝。结果就是被一句“这是男孩子完的东西”全部否决。一切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或许是我把头低的太低吧!妹妹也跟着忧郁起来,单纯的大瞳孔蒙上了一层薄雾。

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因为没有买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风筝掉过眼泪了。总之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到后来还是有一只几乎一米长的黄色蜻蜓风筝的。

或许我永远也忘不掉的就是,在回家的路上,那条被我踩平了的玉米地的路,我抬头发现一只被挂在电线上的大风筝,飞也似的跑回了家,没头没脑的就拽着爸爸往出跑。“风筝”“风筝”。我知道当时我一定特别害怕在我们到之前有人发现了他。我高兴的跳着,跑动跑西的找长的木棍,眼巴巴的盯着他。直到捧在怀里。第一时间喊了妹妹,尽管时间已近过了黄昏,我们还是没有听妈妈的话等到明天就放了风筝。

如果那天的余晖还可以再次洒在我和妹妹的身上,我愿意我们彼此挨着的影子可以一直拉长,直到我们生命的尽头,记忆的终点。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5

听说,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鲁迅的《风筝》被换掉了,理由是"偏深奥"。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钱理群先生不也说过,鲁迅不是"过去式"的作家,而是"现代正在进行式"的作家,他的表达是"预言式的表达",也就是说他说的话早了一些,所以大家不理解。是啊,他说的话,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差不多横跨了一个世纪,我们还是不理解,或许,他的深奥不仅仅是对于学生们,就连那些教材的编写者们,那些神圣的语文教授者们,应该也是不理解的,所以才会觉得深奥,觉得学生理解不了,觉得不适应再放在初一教材里。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悲哀,悲哀过后,却不由自主地想到鲁迅的《论睁了眼看》。本来孩子一出生,他就睁着眼睛看世界了,但是在中国,要真正落实到常识——睁了眼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国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社会采取的态度,常常是闭着眼看。所以,对于这些可爱的初中生们,对于这一轮轮初升的太阳,对于这一朵朵稚嫩的"花蕾",我们不要求他们去思考、去创新、去反省、去反抗,只需要他们闭着眼看,像阿Q一般沉入各式美妙的幻想,于是一切都很单纯很圆满。鲁迅说,闭了眼就可以"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所以,才会有老人倒地后无人肯扶的漠然;所以,才会有小悦悦被撞后反复被碾的惨况;所以,才会有"我爸是李刚"的盲目嚣张……

鲁迅的文章真的太深奥吗?诚然不是。就我个人来说,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充满童趣的温暖轻唤;《孔乙已》里辩论着读书人的事"叫窃不叫偷"的荒诞低喊;《祝福》里反复诉说着"我真傻"的愚昧低喃;《药》里争抢人血馒头时的疯狂嘶吼——这一切,都是铁屋子里的呐喊,虽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听得见;虽然听见了的人不一定都会跟着喊,但是,他起码用生动入骨的形象,引我们睁了眼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孩子们一眼便看到尽头;也不能强求他们一眼看到真相;可是看不透澈,看不通透难道就一定要叫他们闭了眼不闻不问不思不想?连课文都要简单轻松好教好学好看好玩?

九十几年前的鲁迅何苦清醒透彻。过去了九十余年,这个社会仍然故我。故我,却再也没有了鲁迅,没有了人来呐喊,呐喊着让我们,让孩子们——睁了眼看。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6

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鲁迅还有一个十岁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欢玩风筝,而鲁迅又不让这一个小兄弟玩;每一次这位小兄弟想玩时,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风筝。小兄弟不能玩风筝是还有一个原因的,就是他买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风筝的时候,看见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非常高兴。而鲁迅却把这些行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鲁迅忽然觉得似乎多日没见这位小兄弟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花园拾竹。鲁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积杂物的小屋里,推开门,果然在什物中发现了他,他正在做风筝,鲁迅看到了马上把风筝给踏坏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里,后来他怎样,鲁迅也没有留心。

然而,鲁迅的惩罚终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鲁迅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在那时候,他们又见面了,谈起了童年的往事,鲁迅正想求他的宽恕,小兄弟却说什么都忘记了,鲁迅的心从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这篇文章,觉得鲁迅是一个很不喜欢风筝的人,认为风筝只是没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后,鲁迅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那时很后悔,因为鲁迅以为玩是浪费时间的行为,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鲁迅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常要拿东西去当铺,每天都要干家务,所以他认为玩是很浪费时间的,他自己不玩,还很固执,不让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长大后后悔了。

我以后不能学鲁迅那么固执,对人要宽容。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7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关于救赎的小说,就像大多数书评所说的那样,本书的内容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并且很长时间内让你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因为这本书能让你看到很多东西,爱、恐惧、愧疚、赎罪等等。

我喜欢听故事,却找不到为我讲故事的人,所以书籍成了好朋友。好朋友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轻又那么重,以至于有时承认一份真挚的友谊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像哈桑那样对一个人真正做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又能有多少?有时我就感觉自己是这本书的主角,虽然自己的故事不像书中那样跌宕起伏,但看完整本书之后,就觉得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阿米尔,在生活面前总是在逃避些什么,我想,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我应该不会是孤独的阿米尔吧。

回忆是残酷而美好的。

之前接触过一个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他说:你的过去代表你的将来。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挺刺痛人心的.,因为我觉得我的过去没有好故事可以讲,真是想想就悲伤。但当我读完《追风筝的人》后,我有了另一种想法,正是因为我们清楚明白自己过去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想着将来成更好的人,并为之奋斗。就像哈桑对阿米尔所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也应该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哪怕是a thousand times,也在所不惜。

我相信“爱人者人恒爱之”,但我知道这不是目的,就像哈桑对阿米尔不求回报一样,不过要是这个社会稳定的存在着这种机制的话,那该是一个怎样和谐的盛世呀。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的追。”我有一个不靠谱的梦想,就是长高,我的身高才165cm,而我想在已经20多岁了,这个梦想真的很不靠谱,但我乐意天真地在每次睡觉前对自己的身体说,“让我们一起长高吧”。我知道,一个男人如果需要从身高上找自信确实蛮可悲的,但不高的身高确实让我碰了不少壁,令我无语的是,竟然有女生说喜欢我,但是觉得我太矮了。当然,我想长高绝对不是为了这事,只是想多给自己一点安全感吧了,哈哈。诚然,人生还有很多追求的,就像我们心中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8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那种让人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不一样的意思,有讽刺、有时代的悲哀、有警示、有狂想、有幻想······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可怕的时代,那时候,并不是荒年,却有了人吃人的可怕概念。因为壮胆子鲁迅的哥哥竟然忍心把自己的亲弟弟鲁迅吃掉?鲁迅阻止了,可最后他哥哥把他妹妹吃了,我难以想象这是否是真实的。但从古春秋时因为战争既有因为饥饿而吃人,这个可怕历史,可怕现实。但是不是荒年为壮胆子吃人,可怕而愚昧,可我还是不懂此文鲁迅说的吃人是真实的,还是在用狂想来描述那个可怕的时代,人的自私和可怕,无语再说,悲哀的年代。

风筝——自己最心爱的玩具被人毁掉,又不敢说出来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是生气、讨厌吗?鲁迅把弟弟最心爱的风筝毁坏了,他对这事和我一样有过同样的感受,我也曾不理解妹妹有时的幼稚,有时那些可笑的言语,现在我明白每个人的喜爱都是不同的,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强制别人也不喜欢。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聪明人看似同情,又可怜你,其实这不过是虚伪的同情,口头上的;而傻子呢?他并不是傻子,而是真正同情你的诚实人,他为了帮助奴才开窗,用手去挖个小洞,而奴才却出卖了他,大呼“强盗!”让主人把他赶了出去,却夸奖了奴才一顿。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看似聪明人的同情并不是真真正正的同情,是一种敷衍;我们往往看似很傻的人也许不是真傻,只是忠厚而已;奴才更可悲可恨了,把帮助他的傻子出卖,等于出卖了自己的良知;这篇文也许我没有真正看懂,可我知道傻子不是真正的傻子。

铸剑——铸剑中就讲述了眉间尺为了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黑衣人决定替眉间尺报仇,但是他需要眉间尺牺牲自己的生命,把头砍下来,最后“三头相斗”,竟而王公大臣、宠臣妃子滑稽的愚蠢的认头,虚伪的哭丧,整篇文章都充满了讽刺。冷血的黑衣人,可悲的眉间尺,自私、凶狠的国王最终得到了报应,这是我理解的意思,但我不喜欢冷血的黑衣人、不喜欢这种报仇的方式、不喜欢自私自利的国王。

这本书每一篇文章的意思也许我没有真正理解,但是这本书里面的讽刺和警示,却让我看懂了一点点,怪不得都说周树人(鲁迅)的文章最难懂,太深奥了,每一句话连成的文都有他的含义,现在看不懂,我把他当成故事来看,因为我是喜欢这本书的,等我再长大一点多了见识自然就会看懂吧,我就这样骄傲的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