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2024/05/1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精选2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

托翁的大作最终在40岁之前读上了一本,不再止步于只明白名句不明白名著的尴尬处境,活到老学到老,本命年在阅读中开篇为自我鼓掌。

文中开篇倒出生命真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为一名资深家庭主妇婚龄10+透过这本书看到的是家庭组合关系每一个人都是鲜活而可爱,婚姻关系成为我看这本书的主要调子,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走到最终都被亲情一般的婚姻关系替代。当安娜还是懵懂少女之际就被贵族姑妈将她许配给已在省长位置的列宁,他比她大20岁,他不曾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爱,他唯一想做的和能做好的就是工作,所以他努力工作亦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事业上他收获颇丰,家庭被他忽略也能够说他给了安娜他认为最实在的东西——物质。

光鲜亮丽的服饰个歌舞升平的贵族圈没有物质基础剧院能为你开放吗,不能!女人的心有一个洞一个只能被爱所填满的洞,爱她的丈夫列宁却不明白妻子的需要,圣经上说“哥林多前书7.3丈夫当用合宜之份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以弗所书5:25你们做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信仰是活出来的不是守着规矩的死信仰,行动导致结果。当陶丽和奥伯朗斯单独会见列宁用教义去请求他放过安娜给她自由的时候,他挣扎反抗拒绝,他的爱像一张油网让人不得出踹息。

空洞的不安的'心遇到想猎获她的优伦斯基时,欲罢不能情人总是比一年见2次面的丈夫更实在好用,像最近热搜PWC会议室两位光天烈日之下在办公室里偷情,远亲不如近邻,释放自我呵呵玩的有点大。苦的是安娜生错了年代如果换到现代她依旧是一名知名名媛,没准还能成为娱乐圈大腕。如果是我婚内遇到真命天子也会出轨吗?说实话倒是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困境的开始也是新格局的开启。

开篇讲述的第一个家庭是陶丽,钦佩她有勇气有本事选择饶恕出轨的丈夫。带着五个孩子回到乡下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回到神的怀抱,开始灵修参加敬拜,神依旧保守看顾她手所做的一切。她为了妹妹热心的和列文坚持联系,她敏锐的察觉到他依旧爱着她的妹妹吉娣,极力撮合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喜欢陶丽的爱真诚的爱。

小妹妹吉娣被安娜疼爱,也被安娜伤害。安娜见到吉娣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您此刻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幸福年代的一切,过了这欢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完美的……谁不是这条路上的过来人哪!”。文字的美妙就在反复揣摩后还能和心产生共鸣,安娜述说着自己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是期望吉娣能找到值得爱的人托付一生。列文是个可爱的地主,割草那一段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用身体的苦行来减缓精神上困扰,等待的过程总是难熬的,结果完美的也就这一对,彼此坦诚就连老婆生孩子都会守在门外等,家庭是列文排序的第一位,三角形的婚姻关系,彼此有空间却又都向着主,有主的婚姻不一样活的信仰。

夜深人静挤牙膏写完心中的感受,比第一次写有了提高,满意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3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起。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4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5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得意之作。这部著作在我国的文学地位可以与我国的四大名著相媲美,由此可见《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造诣究竟是有多高。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俄国文学的代表得意之作却为何要给文章主人公安娜安排一个惨死于车轮下的悲剧结局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感情纠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谁之过?

卡列宁、伏伦斯基、社会、安娜这四个点。同样,我觉得安娜的死与这四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关系。

那么首先来说说卡列宁,卡列宁是安娜政治意义上的丈夫。安娜出身贵族,按照当时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是官运亨通。他虚伪冷酷,野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而安娜却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与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被死死地压抑住了。所以安娜并没有得到丈夫应有的爱,她对此感到很失望,因此便会有了优伦斯基。

其次,伏伦斯基是安娜心目中真正的丈夫,但是用一个准确的描述来说更应该是“情夫”。安娜对伏伦斯基一见钟情,赛马时伏伦斯基的受伤。也让安娜痛心不已。但也因为卡列宁对安娜没有爱,安娜对卡列宁列是毫无感情可言,所以安娜将自己的爱都倾注到了伏伦斯基身上,有一句话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当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爱她了以后,看到了火车,便扑向车轮底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岁月。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当社会的舆论遣责加在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身上,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紧张,多么的痛苦。

安娜与一个“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一点也不快乐。但她为什么没有权利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当然,安娜没有能够与卡列宁离婚,也一定是迫于社会教皇的规定。

安娜的卧轨自杀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责任。但总的来说我自己认为是安娜自己之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6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齐。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7

我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与阅读其他书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主要写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结合,却因为上流社会人们的鄙视和伏伦斯基的渐渐冷淡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一场悲剧。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把这本书看完,我感觉心脏都在隐隐作痛,这场悲剧实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8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9

我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与阅读其他书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主要写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结合,却因为上流社会人们的鄙视和伏伦斯基的渐渐冷淡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一场悲剧。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把这本书看完,我感觉心脏都在隐隐作痛,这场悲剧实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得意之作。这部著作在我国的文学地位可以与我国的四大名著相媲美,由此可见《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造诣究竟是有多高。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俄国文学的代表得意之作却为何要给文章主人公安娜安排一个惨死于车轮下的悲剧结局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感情纠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谁之过?

卡列宁、伏伦斯基、社会、安娜这四个点。同样,我觉得安娜的死与这四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关系。

那么首先来说说卡列宁,卡列宁是安娜政治意义上的丈夫。安娜出身贵族,按照当时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是官运亨通。他虚伪冷酷,野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而安娜却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与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被死死地压抑住了。所以安娜并没有得到丈夫应有的爱,她对此感到很失望,因此便会有了优伦斯基。

其次,伏伦斯基是安娜心目中真正的丈夫,但是用一个准确的描述来说更应该是“情夫”。安娜对伏伦斯基一见钟情,赛马时伏伦斯基的受伤。也让安娜痛心不已。但也因为卡列宁对安娜没有爱,安娜对卡列宁列是毫无感情可言,所以安娜将自己的爱都倾注到了伏伦斯基身上,有一句话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当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爱她了以后,看到了火车,便扑向车轮底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岁月。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当社会的舆论遣责加在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身上,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紧张,多么的痛苦。

安娜与一个“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一点也不快乐。但她为什么没有权利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当然,安娜没有能够与卡列宁离婚,也一定是迫于社会教皇的规定。

安娜的卧轨自杀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责任。但总的来说我自己认为是安娜自己之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1

也许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气太大,也许是这部小说太长,厚厚的一本,几次拿起又都放回去。

从书的名字上就能明白这是有关于一部女士的小说,猜测自然是关于感情的故事。

这种题材的小说,古今中外很多。作为中国人熟悉我们的国家,但能否从大师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国的情景呢

读完后,大家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贬不一。我小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眼里,人,非好即坏。

我们长大后,换了看法去认识人,此刻就能区分出真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开篇的一句话。多么经典的话。家庭虽小,这个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组织”,爱将我们聚集一个屋檐下。但当出现裂痕,漠视、侮辱却将原本幸福的家拆散。

经过阅读,我对安娜的认识加深。开始安娜的出现是“救火员”,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机。给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妻良母,遇到伏伦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难的人,是不是安娜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这种复杂的东西不好说。

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压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顾得向上追求个人的仕途,从年龄上有差异,性格上也差别很大。他们的夫妻之间却是毫无感情可言。

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就为她的美丽,她的举止高雅深深吸引。抛弃对吉蒂的追求,专注与安娜。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安娜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此时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静的'心就开始起伏。

到两个人走到一齐,到此,我对安娜的印象还不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作者对平常的家庭生活描述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还有陶丽,一个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这种情景下的痛苦,为了孩子,重新与丈夫和好。有吉蒂,一个单纯的女孩,在伏伦斯基和列文之间,不明白选择谁好,虚荣心使得她爱慕虚荣,不愿意理解心地善良、从乡下来的列文。期望收获美丽的感情,却因为伏伦斯基移情安娜,被抛弃。

这些人之间除了亲情,有感情,有友情。爱与矛盾并存。

伏伦斯基与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为不为上流社会理解,成为众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明白安娜的出轨,先自欺欺人,后无比痛苦,他先研究这件事对自我的地位的影响。他以儿子要挟安娜,以为这样就会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极端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剧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当今社会许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没有孩子倒也罢了,但有了孩子,这类矛盾的解决,有多少人顾及对孩子的影响安娜开始就不舍得孩子,不愿意丈夫的离婚条件。

矛盾不解决,就只能加深,安娜与伏伦斯基逃离。为了幸福地长相守,安娜最终只能放弃自我亲爱的孩子,想离婚。但此时的卡列文却被别人挑唆,坚决不一样意离婚。

杯具就此在向深渊滑去。安娜原先打算去乡下,逃离原先的生活,可此刻的情人伏伦斯基却依旧迷恋上流社会。安娜为此也以往努力,想回到上流社会,但此时却被别人唾弃,被别人侮辱。她只能蜗居在家里,独自忍受寂寞、孤独带来的打击。她此刻没有了一切。而伏伦斯基依旧像以往一样,活跃在上流社会,出入俱乐部、赛马、喝酒与朋友聚会,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在加深。

尤其安娜的猜忌让她的心开始扭曲。我开始不喜欢此时的安娜,她的变坏,让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话,预示着不幸的到来!所以我对安娜此时的做法,感觉到她变得厌恶起来。

对伏伦斯基的猜疑,争吵,已经让她“精神错乱”,时时刻刻想到自杀。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卧轨自杀,我想到在安娜与伏伦斯基初次见面的火车站,那时就遇到一个人被火车撞死,此时安娜卧轨。难道这是命运

再看看同样为命运困扰的列文,他在不断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怀疑吉蒂是否真的爱自我,婚后繁琐的家务让他感觉丧失自由。一场暴风雨,他担心自我的孩子,从心底涌出的伟大的爱,让他找到了自我思考的答案。

爱是这部长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安娜追求的梦被火车碾碎。伏伦斯基后悔晚矣。他以往那么的爱着安娜,得到幸福后,他没有与安娜交流,没有研究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刚出现时,为什么不想办法去解决小矛盾变成大矛盾。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为钱的有之;为情的有之;为性格差异的有之;但离婚就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离婚后,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过去永远无法忘记,带着压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样易碎。

所以,我们若能像作品塑造的列文,过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实实的幸福,才是最幸福。

安娜没想明白的问题,我们从列文身上学会了。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大师精辟的话,警示着我们。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2

我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与阅读其他书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主要写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结合,却因为上流社会人们的鄙视和伏伦斯基的渐渐冷淡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一场悲剧。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把这本书看完,我感觉心脏都在隐隐作痛,这场悲剧实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3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4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 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5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齐。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6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我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

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7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

安娜作为一个美丽开朗、大胆年轻的上流社会的贵妇,拥有堪称完美的家庭生活:有权有势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孩子,田产和庄园,佣人环绕,过着阔太太的生活。其实,对于安娜而言,这样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热情和开放,是一座精致的金丝笼。

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安娜的鲜明的性格特征。敢爱敢恨,大胆与狂热,感性与理性……一切都与当时迂腐破败的社会格格不入。

安娜在多年的抑制之后,在与渥伦斯基相遇的那一天开始,一切都无法阻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渥伦斯基的爱情一发不可收拾,让安娜陷入了狂热的无法自抑的浪潮里。她为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家庭和孩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人容纳的。在俄国的社会阶层中,所有华丽的婚姻表象下却是肮脏丑陋的样子。空虚的内心通过不断的刺激来填满,到头来却发现只是一场空。

安娜向丈夫坦白,提出了离婚。而她的丈夫却要求她维持表面的平静,不要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安娜想要自由,光明正大的爱情,拒绝了卡列宁。一夕之间,丑闻传遍了整个贵族阶层,让安娜为贵族圈所抛弃。而她最后只能依附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无法踏足她曾经的生活圈子。渥伦斯基一开始对安娜怀有强烈的爱情,而在现实和社会人伦的种种消磨下,爱情开始逐渐淡去。渥伦斯基开始早出晚归,与安娜的距离也逐渐变远,对于安娜来说,这是对爱情的背叛,这是她无法接受的结果。于是,在恍惚之间,看见了人被火车撞死的画面,以为这是她的归期。最后,卧轨自杀。

安娜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可惜的女性形象,敢爱敢恨,大胆洒脱,其实,在读者看来,安娜太傻了,傻到将自己的一切全部堵在自己的爱情上,最后一无所有。爱情是安娜唯一的支柱,所以,在爱情逝去之后,无法承受社会的重托,选择了轻生。

托尔斯泰把安娜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安娜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反对,正是体现了俄国的那个年代,对于女性的刻薄冷血,甚至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黑暗,在这部作品中,更是暗含了对教派的讽刺。

安娜一个人悲苦的命运,衬托出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刻薄冷漠,那个年代的社会的混乱与不堪。安娜的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让我折服,但是最后因为过度的爱情失去了自我让我很可惜。全心全意的爱情,其实也需要适当的退让与理解,一昧的把渥伦斯基困在爱情的牢笼里,会让再纯粹的爱情变质。逐渐演变成渥伦斯基的冷暴力,让安娜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走向了灭亡。我一直相信,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可贵的,渥伦斯基也一直爱着安娜,但是毫无保留的爱情会让人窒息,从而导致了失败。

所谓,世界上所有幸福的事情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事情千千万万。每个人遭遇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等价的,没有所谓的上帝的偏心。幸福会让人更加快乐,而不幸会给人带来磨炼。安娜所经历的的一切有苦有甜,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曾经历过世人的冷眼。安娜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堵在了爱情这一件事上。她不曾想过,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冒险的堵上了自己的一切,所以在经历一点点风吹草动的时候,都变得弱不禁风,到最后会越来越失控。

所以,不论经历什么,女性总要学会坚强的成长,学会独立,学会自爱,努力的营造自己的生活。爱情不过是生活的一个要素,不是全部。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8

火车呼啸而过,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声,变得昏暗了,永远熄灭了。

优雅高贵的、生机盎然的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

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挣扎于纷繁纠结的水草里,最终看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气泡湮灭在那遥不可及的光亮间。

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燃烧了自己的生命。从最初的优雅风情,纯真又诚挚,到最后陷入神经质般疯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说是她心中的执念让她疯魔。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说:亲爱的孩子,不过分执着于爱,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风轻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脱。

生命之弦华美而珍贵,只有充满柔情的手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章。我们是需要爱的,我们需要丰沛的情感来点缀这冰冷的世界。但尘埃中蒙头追逐的人啊,又总是容易忘记,水满则溢,过犹不及,担负太多,生命自然无法承受。

安娜之死,于我们这些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而言,是一次华美而壮烈的英勇就义,她用生命“挺身反抗人生无涯的.苦难”。于她自己而言,却是一场一败涂地的豪赌。凡是有果,则必有因。扼腕叹息之余,与朦胧泪光之中,我却也隐约了悟:正是因为追求的太多,安娜才最终压垮了她自己。

于上流社会那一片虚伪泥沼中,安娜勇于放弃荣华的地位转身奔向爱情和自由,这样纯粹又热烈的勇气便是她迷人魅力的源泉。可事实上,她高估了她自己,在狂热爱情的驱使下,她于某一瞬间奋不顾身,可随后却又胆怯畏缩。

她以为她不在意,可上流社会的议论纷纷让她在意得要命;她以为她可以割舍,可她还是拖着不离婚,因为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她以为她不屑,可她还是拼命维护自己的美丽,哪怕内心焦灼如火……

安娜太贪心了,红玫瑰与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爱情,也要名誉。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维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尽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虑,渐至沦丧,终究一败涂地。

人不可为贪欲所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欲有所得,必先有所弃,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安放那些对自己真正弥足珍贵的东西。

敢于追求是勇气,敢于舍弃则更是有魄力。“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万,繁花丛中只需得一两朵来装点生命便足矣!

柔软又脆弱的生命,丰沛又坚韧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19

我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与阅读其他书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主要写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结合,却因为上流社会人们的鄙视和伏伦斯基的渐渐冷淡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一场悲剧。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把这本书看完,我感觉心脏都在隐隐作痛,这场悲剧实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0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齐。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1

这本书是十二月份外国文学课上讲的一部作品,分为上下部,每部有五百多页,所以看了比较久,老师也重点讲了好几节课。情节不是很集中,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卡列宁的日子安娜出轨弗朗斯基,两人相识相恋到弗朗斯基激情褪去安娜卧轨自杀的过程,一个是列宁经过种种曲折与自己心爱的吉蒂结婚生子并且在对死亡的恐惧与迷茫探索中最终获得真谛幸福生活下去的过程。书中交叉叙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最后以一喜一悲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启示。这是我读完整册书所能回忆连接起来的概括。

从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来说,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一个是从安娜的经历里得出的,从前高贵从容浑身散发着魅力的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自己的一切,之后在爱情中渐渐迷失自我最终失去理智走向末路,看着这个过程其实很可怕,就是她把对方当做了自己的全部,存在的全部意义,而对方又不可能始终保持同样的.热情和把她看得同样重要,爱情中的不平等造成女方的极度敏感与猜疑,把自己和爱的人都逼入绝境,甚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惩罚男方让其后悔,这是多么愚蠢的一种想法,火车压到她身上的前一秒她才醒悟过来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一切都晚了。看似愚蠢的事件可是现实中却在真真切切地上演着,听过见过的例子不计其数,所以如何成熟独立地爱一个人,时刻保持起码的理智判断与思考真的很重要,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保全爱情。

而列宁,一直在纠结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死亡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我是谁等等,他很迷惑,也有很多时刻想到死亡,和安娜不同,他还是迷迷糊糊地就这样活了下来,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和农业,在经历了一次次地困境后终于找到了那个让自己内心充实丰润的寄托-宗教,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他找到了信仰,确定的信仰,他可以靠着这份信仰明确地活下去。其实,信仰真的很重要,一个人没有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自己指明方向,提供动力,真的会感觉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信仰有很多种,宗教是其中一种,希望我们都能找到那份能能让我们踏实安心的信念和信仰,好好地生活下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2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对安娜这个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我觉得对她应该既有赞美又有批判,因为她是一个性格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读完这本书,一种苍凉感不觉涌向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_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为上帝给了她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以及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每个人对幸福却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爱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她好,可这些“好”只不过是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那种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涸。

火车站上的相遇,让她已死的心重新点燃。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与热流的相涌,冲破了她的堤防,让她陷入了爱的泥潭,不能自拔。可是他们的爱情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既违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亲的职责,最可怕的是他们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也不回的拥有了爱情,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悲悯,安娜自杀了,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生活到与伏伦斯基的相遇,拥有了他们的爱情,而这个爱情却带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诚实,勇敢,有人格尊严,她拥有了爱情后,却不能容忍自己原来“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曾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她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个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个天使,只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允许。现实很残酷,真诚的人们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剧也说明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必须遵守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将会重现,我们也看到,世上的爱情本就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但在爱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3

也许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气太大,也许是这部小说太长,厚厚的一本,几次拿起又都放回去。

从书的名字上就能明白这是有关于一部女士的小说,猜测自然是关于感情的故事。

这种题材的小说,古今中外很多。作为中国人熟悉我们的国家,但能否从大师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国的情景呢

读完后,大家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贬不一。我小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眼里,人,非好即坏。

我们长大后,换了看法去认识人,此刻就能区分出真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开篇的一句话。多么经典的话。家庭虽小,这个在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组织”,爱将我们聚集一个屋檐下。但当出现裂痕,漠视、侮辱却将原本幸福的家拆散。

经过阅读,我对安娜的认识加深。开始安娜的出现是“救火员”,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机。给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贤妻良母,遇到伏伦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难的人,是不是安娜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这种复杂的东西不好说。

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压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顾得向上追求个人的仕途,从年龄上有差异,性格上也差别很大。他们的夫妻之间却是毫无感情可言。

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就为她的美丽,她的举止高雅深深吸引。抛弃对吉蒂的追求,专注与安娜。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话题,安娜被父母包办的婚姻,在此时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静的心就开始起伏。

到两个人走到一起,到此,我对安娜的印象还不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作者对平常的家庭生活描述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还有陶丽,一个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这种情景下的痛苦,为了孩子,重新与丈夫和好。有吉蒂,一个单纯的女孩,在伏伦斯基和列文之间,不明白选择谁好,虚荣心使得她爱慕虚荣,不愿意理解心地善良、从乡下来的列文。期望收获美丽的感情,却因为伏伦斯基移情安娜,被抛弃。

这些人之间除了亲情,有感情,有友情。爱与矛盾并存。

伏伦斯基与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为不为上流社会理解,成为众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明白安娜的出轨,先自欺欺人,后无比痛苦,他先研究这件事对自己的地位的影响。他以儿子要挟安娜,以为这样就会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极端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剧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当今社会许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没有孩子倒也罢了,但有了孩子,这类矛盾的解决,有多少人顾及对孩子的影响安娜开始就不舍得孩子,不愿意丈夫的离婚条件。

矛盾不解决,就只能加深,安娜与伏伦斯基逃离。为了幸福地长相守,安娜最终只能放弃自己亲爱的孩子,想离婚。但此时的卡列文却被别人挑唆,坚决不一样意离婚。

杯具就此在向深渊滑去。安娜原先打算去乡下,逃离原先的生活,可此刻的情人伏伦斯基却依旧迷恋上流社会。安娜为此也以往努力,想回到上流社会,但此时却被别人唾弃,被别人侮辱。她只能蜗居在家里,独自忍受寂寞、孤独带来的打击。她此刻没有了一切。而伏伦斯基依旧像以往一样,活跃在上流社会,出入俱乐部、赛马、喝酒与朋友聚会,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在加深。

尤其安娜的猜忌让她的心开始扭曲。我开始不喜欢此时的安娜,她的变坏,让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话,预示着不幸的到来!所以我对安娜此时的做法,感觉到她变得厌恶起来。

对伏伦斯基的猜疑,争吵,已经让她“精神错乱”,时时刻刻想到自杀。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卧轨自杀,我想到在安娜与伏伦斯基初次见面的火车站,那时就遇到一个人被火车撞死,此时安娜卧轨。难道这是命运

再看看同样为命运困扰的列文,他在不断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怀疑吉蒂是否真的爱自己,婚后繁琐的家务让他感觉丧失自由。一场暴风雨,他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心底涌出的伟大的爱,让他找到了自己思考的答案。

爱是这部长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安娜追求的梦被火车碾碎。伏伦斯基后悔晚矣。他以往那么的爱着安娜,得到幸福后,他没有与安娜交流,没有研究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刚出现时,为什么不想办法去解决小矛盾变成大矛盾。

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为钱的有之;为情的有之;为性格差异的有之;但离婚就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离婚后,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过去永远无法忘记,带着压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样易碎。

所以,我们若能像作品塑造的列文,过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实实的幸福,才是最幸福。

安娜没想明白的问题,我们从列文身上学会了。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一样。”大师精辟的话,警示着我们。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4

我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与阅读其他书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主要写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结合,却因为上流社会人们的鄙视和伏伦斯基的渐渐冷淡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一场悲剧。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把这本书看完,我感觉心脏都在隐隐作痛,这场悲剧实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篇25

本书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即安娜和列文。

安娜,活泼,开朗,热情,可爱,追求爱情,很具有贵族气质。她的一生从平稳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复到平静。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一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最后,我想他们两个主人公的结局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他们俩都有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大胆追求的精神,但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安娜只想着完全占有,而列文却懂得在爱情中反省,很能为他人着想。这也许就是导致他们人生不同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