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梦的解析》读后感(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1
在我的认知里梦是人心里状态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心里状态很有可能是在白天所思考的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存在于潜意识的,恐怕这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想必那些都是人人都明白的,但从来没有人把它与心理学进行挂勾,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一个梦而已,有什么好研究的!但对于科学领域而言《梦的解析》乃是一个具有重要性好处的发现!而我也对书中有关于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也颇为感兴趣,不只是由于对于未知领域我充满了好奇,还是费洛伊以他那独特的手法向我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神秘的世界,简言之费洛伊特就是那么的神秘。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梦与疾病的关系渐渐清晰与明确起来。他的思想极为深刻,在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不断的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使精神分析的资料极其丰富的根源。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不外乎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有关释梦的技巧,他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有了明晰的运用,所以,他说梦的资料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
按费洛伊德的意思来说梦在必须程度上满足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既满足了自我,缓和了冲动;又不至于唤起检查机制的警觉,从而保护了睡眠。从这个好处上来讲,梦就是愿望的达成。因此能欲望只能采取象征的、曲折隐晦的手法来求得自我的表现,简单的来说这也属于自我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说到对于此我也是相当赞同的,那梦里的一幕幕似乎都还是前一秒才发生过。我是一个比较爱怀旧,同时也比较感性,在小学刚毕业的那段时间里不知是太过于怀念过去小学与死党在一齐的时光,还是对一初中生活的一种乏味,每晚梦到的总是过去与同学在一齐上课的`场景。从某种好处上来说这些梦满足了我那些日子对于思念的满足。
喜欢李宇春的我与由于不可能看到她的真人,所以我有一段日子的梦想就是看到李宇春的真人,可能是真的想得太多的缘故,结果还真梦到了,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情绪一向是相当的好,所以状态一向都还是不错的。
这就是我的一些愿望,满足了费洛伊德所说的梦的资料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每一天醒来都会记得很多梦,也会忘记更多的梦,但无论什么样的梦,在醒来以后都会发此刻梦里的经历和场景其实都很假,或者是很荒诞,比如梦里大多没有颜色,有时死去的人也会在梦里出现等等。但做梦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太可能意识到这些不合理,更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偶尔可能我们自己会发现自己在梦中。醒来回忆梦境,会发现梦里依然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只有清醒才会发现。
或许你还会不解,那就多读读《梦的解析》吧!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2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名著,发表于1900年,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经典,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对于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很早想看这本书了,不过它科学严谨的叙述开始让我看的很不习惯, 它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释梦的方法,弗洛伊德得出结论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它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到变化后成人梦境。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心灵的最深处,当我们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时。潜意识就会以其他的过不可思议的形式冒出来,我们大多觉得梦和现实无关,不过是梦被化装了。解梦的关键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举个例子,按书中的解释,当我们在梦到自己从哪个高处掉下来,当然我们不会摔死,但在这种梦中,自己的身体也会有随梦掉下来的感觉一样,书中给的解释是,这样感觉的原始材料来自我们小时候被大人高举起又突然放下,不过这种感觉不像疼痛一样,被我们记忆收藏,因为到当时太小大脑的记忆功能没有发育,但是身体对于这种感觉已经有了记录。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材料都来自每个人的童年,在人生中童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感觉梦的内涵是无穷的,潜意识也是难以捉摸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3
诚言读这种纯学术型的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味如嚼蜡的感觉。前段时间鼓起勇气拜读了一下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读到三分之二就放弃了,只能说自己的资质还不够,只能读读小说品品小诗。
这次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本书,让我对这种纯学术型的书又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虽然还达不到读小说那种流畅,有些句子要反复看好几遍才能明白他的含义,但是读过之后确实对“梦”这个带有迷幻色彩的词有个一个新的认识。
文章非常严谨的围绕着“梦是什么”、“梦的来源是什么”、“组成梦的材料是什么”、“梦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弗洛伊德在相关方面看了非常多前人的作品,进行提炼分析,并且记录成千上万的实验者的梦甚至是自己的梦境来作学术分析,这才谨慎地有了自己对于“梦”的解释。
在古人眼里,“梦”常常意味着对未来的一种预示;也有学者指出,“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对于那些琐碎,不经意的记忆的一种缓解行为,相当于人类思想负担的一种排泄行为。但是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梦例得出结论认为:“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的实现。
梦意味着渴望一种愿望的实现,这一说法在我心里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看完这个结论我不禁就要反观自己最近做的梦,来印证一下弗洛伊德先生这个观点我是多么的赞同。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个夏夜里,我在床上一直辗转反侧,失眠到深夜。然而我第二天和我的朋友约好了一起早起去爬山。直到深夜四点,我一直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我失眠到这么晚还没睡,明天必定没有足够的体力和朋友去爬山,但是已经约定好的事情怎么样才能推脱掉,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久久萦绕。最后我终于决定给朋友发信息说,明天有事,咱们下次再约去爬山。但是实则我心里十分愧疚。
终于在清晨五点左右我进入了梦乡,我清楚的记得我做了一个梦,梦到窗外下起了雨,滴滴答答的声音清楚的传到我的耳朵里,我心里想着下雨了不能和朋友去爬山了。实则这只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我希望不能去爬山这个事情有合理的理由推脱(例如下雨),不至于说“我昨晚失眠,我要补觉”这个理由这么尴尬。
从书中,我就能清楚的体会到要对于人类的“梦”这一领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毕竟人常常都是一边在做梦一边在忘记自己做的梦。第二天就算有所回忆也是零零散散的只言片语。再者每个人的表述能力不同,个人经历也不同,解析一个人的梦肯定要和他的儿时记忆和这几天的体验相联系。你作为一个第三方,怎么可能那么轻易的了解他人的过往和梦境。若是用自己的梦境作为自己论文的论据,有些时候又有些站不住脚。所以认真写一本关于“梦”的著作真的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我确实为弗洛伊德这种学术研究精神感动不已。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4
文:董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名著,发表于1900年,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经典,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对于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很早想看这本书了,不过它科学严谨的叙述开始让我看的很不习惯,它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释梦的方法,弗洛伊德得出结论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它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到变化后成人梦境。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心灵的最深处,当我们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时。潜意识就会以其他的过不可思议的形式冒出来,我们大多觉得梦和现实无关,不过是梦被化装了。解梦的关键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举个例子,按书中的'解释,当我们在梦到自己从哪个高处掉下来,当然我们不会摔死,但在这种梦中,自己的身体也会有随梦掉下来的感觉一样,书中给的解释是,读后感。这样感觉的原始材料来自我们小时候被大人高举起又突然放下,不过这种感觉不像疼痛一样,被我们记忆收藏,因为到当时太小大脑的记忆功能没有发育,但是身体对于这种感觉已经有了记录。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材料都来自每个人的童年,在人生中童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感觉梦的内涵是无穷的,潜意识也是难以捉摸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5
“我梦见……”
一
鲁迅先生的《野草》中有接连七篇都以“我梦见……”最初,这样一种方式明显不是偶尔的。或许早就有人留意到了,但据我所知,还从未有人对此作出过任何有价值的打听,以至于那七个“我梦见……”矗立在书中,有如晦暗沼地的七块界碑。
先生这数篇文章,是对“梦境”的真实杰出的描绘,是先生关于自身非存在之深渊的窥探。假如不能了解“梦境”,便无法了解这数篇文章乃至《野草》。
二
在诗人写作下,作者往往把对“梦境”的描绘转化成为对“希望”的描绘。因此中国文学的实践景象便是从未有过适合的关于梦境的描绘,因为关于梦境的描绘其实是希望描绘的一种折射。因此持久以来,“梦境”仍然是一块幽静晦暗之地,很少有人真实进入。它耐久地引起人们的惊奇以及种种不着边际的猜想。
我信任即使是现代人也无法彻底舍弃占梦术所带来的引诱。那不只是仅是一门无中生有的艺术,一起它也声称自己是一门关于窥探心里希望的科学。在弗洛伊德的《释梦》中便是如此。弗氏对“梦境”的结构带给了杰出的剖析,但一涉及到梦的材料,便仍然回返到占梦术的陰影之下。
三
“梦境”是根据身体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就如同在身体外表的'舞蹈。也可以说“梦境”是绑架者,绑架着咱们形而上学的身体。“梦境”与身体相关,一如文明与政治相关。假如说政治是文明潜在的身体,那么文明也刚好正是在政治之上开出的种种纷乱的梦境之花。或许咱们可以反过来说,假如说身体是“梦境”潜在的政治,那么“梦境”也刚好正是在身体之上开出的种种纷乱的“文明”之花。关于“梦境”的政治学,弗氏早已启其大端,不用赘言。但时至今日,“梦境”的境况其实更为类似于东方学中的“东方”,“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他人表述”,这一境况将持久地继续下去。
四
“梦境”是日常日子下扯开的裂口。日日夜夜,或许严格来说,“日夜日夜……”,咱们都毫不介意那种割裂,日常日子的接连性倾向于消抹掉咱们的夜晚,使之成为“希望操练”,或许,“逝世操练”。据我所知,作为小说家的泰戈尔关于“梦境”曾经提出过一个真实的问题,“假如夜晚的梦境连续起来,那么白日日子的真实性会不会大打折扣呢?”或许也可以如小说家史铁生那样提问,“假如一个人做梦,到死都没醒,那么这个梦还算是梦境吗?”
五
再来剖析“梦境”。其实在“梦之情境”这一特别空间中,梦的材料无关紧要,不管其是关于希望的发挥,或是关于回忆的发挥,或是关于感觉的发挥,那都无关紧要。工作的关键在于,“梦境”为咱们带给了一个朴实心情化的气氛(心情空间),大致说来,此种心情气氛便是梦境自身。在此“心情空间”中,心绪透过种种情境得到演练。“梦境”对错控制性的,它的追溯无法预期,大部分只能过后忘记,或得到几句相关不相关的描绘。可是孑遗的“梦境”彻底有理由使自己成为永久的,因为我觉得,“梦境”关于心情的体会一点点不逊于咱们的日常阅历,甚且犹有过之。我置疑心绪在梦境中往往是加速运动,因为我从梦中醒来往往是因为难以承受那样的高速。
六
幻想一种“无时刻”的空间,既非瞬间又非永久;再幻想一种“时刻紊乱”的空间,处处零星的时刻碎片拼接不上;再幻想一种“时刻中止”的空间,陷身其间的极度焦虑。梦境中的时刻是对日常时刻的反讽。
七
我置疑“梦境”中的视角得益于拍摄技能的开展,在梦中,不透过任何镜子,我可以看见我的背影。在梦中,我的目光无处不在,兵分几路,分头营造出一个视觉控制下的空间。或许,那究竟是谁的目光?那目光可是假借了我的名义?……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6
虽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梦的解析》的读后感,但只是将该书的大致内容加以概括,并进行议论,并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我想借这篇读后感,单独的谈谈书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据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与其相反。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思想、本性是邪恶的。而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从本我那儿得到满足,并且手段必须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等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人在刚出生时,超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所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没多大用处。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据了大部分位子。婴儿在渴、饿、不舒服时会嚎啕大哭,这便是本我的表现。那为什么说婴儿的本性是邪恶的呢?因为婴儿“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这种思想与强盗无异,只不过婴儿没有成人的行动能力罢了。
当人逐渐成长后,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无形的束缚在被超我吸收后,超我渐渐强大起来。此时,自我便成了“和事佬”,为了满足本我的基本需求,又要遵守道德规范,自我就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调节,所以人成年之后本性是否善良取决于超我是否强大。简而言之,本性是靠教育得来的。
中国为何要普及九年制教育,我想其一大原因就是人类是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下去。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7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时有时记得而有时又不记得。梦的内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最近读了弗洛伊德先生的心理学著作《梦的解析》才对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达成”,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潜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潜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所以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
看完他的.作品中的观点,然后想到我个人以前做过的梦,就能够大概的解析自己梦了。
我记得,自己在上高中时,曾喜欢过班上一位男同学。但当时还有很多班上的女同学也都喜欢他。其中的一个女生还和我是同寝室,有一天,我就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和那个男生一同在我家,他还在称呼我的爸妈为爸妈。还跟我哥哥一同睡在一个卧室。然后,又是我在学校的场景,我在公共浴池里洗衣服,那个男生他把自己的要洗的脏衣服拿给我,让我洗,而正当我准备拿过来洗时,我的室友,也就是同样喜欢那个男生的女生出现了,她从我手里夺走了那件衣服,然后,我就被惊醒了。
醒来,才发现自己是在做梦,看到那个女生,我也实在没忍住就笑了。
相信通过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大家也不难理解我所做的这个梦。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正值青春期,所以对于异性有好感也难免。但是,那时的我们学习压力大,学校是严格禁止谈恋爱。所以,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就可由梦来实现。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8
希望能坚持看完并对倒数第二段的推论给出评价
为了给这本书做书评,我觉得还是应该再多看一些书,于是我先后看完了《性学三论》《梦的解析》,以及佛罗伊德用梦的解析,性学三论,歇斯底里症研究三部作品的理论用于分析一个真实案例的过程描述《少女杜拉的故事》。之后读了佛罗伊德后期进军哲学领域的三部著作《超越快乐原则》《集体心理学研究》《自我本我论》。
之后以上作品会轮流给出书评。
《梦的解析》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作品,但我相信看完的人不多,名气大是因为周公解梦似的名字又带上科学的色彩,给人一种科学解玄学问题的感觉,让人不禁好奇起来。
但实际上,读起来是非常吃力的。
不得不承认,佛罗伊德真的很不会写书。写的真的是一本比一本难看,不过我仍然用好奇心坚持下来了。他的书,首先感觉论证意识流太多,没有清晰的论证思路,想到哪写哪,章节标题和内容不能完全对应上,虽然这在梦的解析里还好。
但是作者阐述的观点还是很让人信服。《梦的解析》通篇重点在于一个观点,梦是欲望的表达。至于其他章节凝缩作用,移置作用,梦的伪装性等都是在服务欲望原则。比如很多梦到灾难,噩耗等梦境仍然是通过这些作用来表达隐形的欲望。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妇女梦见侄子死了,妇女会反驳佛罗伊德,她不可能有这种欲望。然而佛罗伊德通过询问,唤醒妇女的记忆让妇女发现她爱上了一个只在葬礼上见过的男人,因此发现梦见侄子的死亡只是心中见到爱人的表达。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少女杜拉的故事》里还有更多。
然而我并不能给出太多自身的梦例支持佛罗伊德的观点。因为碎片太多不完整,而且很多都没法确定是哪些欲望。
至于战后创伤症,和反复梦见一些可怕的梦,有很多是负罪感的.表达欲望,反应在《性学三论》中提及的施虐、受虐倾向。这些幼儿时期形成的倾向在《超越快乐原则》和《自我本我论》中又以超我的哲学思想重新定义。
总而言之对于梦境来说,佛罗伊德自己建立了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并且有很多证据支持,虽然有的梦例看起来有些牵强。
在文中,会有一些非常极端看似不能理解的案例,但毕竟佛罗伊德是精神病医生,面对的都是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常人不同,因此不能以常人目光去审视并批判。这一点在《性学三论》中尤其明显。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梦例中的梦念多数为前一天而非当天,以及幼时的记忆构成。对于前一天的说法,我没有认真从自己的梦例中分析,但以后会尝试。不过可以理解,因为睡觉也是一个强化当天记忆的过程,前一天的记忆已经强化会比较深刻。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段练了很久的谱子,怎么都弹不下来,睡一觉起来忽然就很顺利的弹完了,因此肌肉记忆,和潜意识(也就是本我)可以在睡觉中加强。
现在的我对梦境的认知应该是这样的活动:大脑在睡眠阶段,人脑神经网络的节点之间会出现的一些随机性激活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随机会制造出荒诞,而节点之间的关联联想又带有一些逻辑。一些日常中的意识(也就是自我)无法回忆起来的东西可以在这些随机的过程中被重新联想起来。(这些潜意识就好比内存中的数据还在,但指针已经丢了,但是如果你随机的去寻找这些内存,还是能看出来一些蛛丝马迹)。而佛罗伊德的理论则是这种随机的联想过程总结出来的表现规律。至于欲望的表达,可能真的就是这些神经元活跃联想的潜意识分布(所谓潜意识就是你的一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路径很近很活跃,但由于超我和自我的存在你刻意的绕过这个路径,比如你可能有些由于潜意识的特殊癖好,但超我中的道德让你不愿意承认,在睡眠中失去超我的督察作用,潜意识的短路径易激活的特点都淋漓尽至的体现了出来,于是你会梦见一些你以前没想到过的欲望,这个可以参考佛罗伊德的一个梦例,关于他如何在梦中让自己在一次失败的医疗诊断推卸责任,这是一个他潜意识的欲望,他日常中不想推卸责任,但梦中的他却暴露了自己脑中神经元的分布)
四星,一星扣在写作水平。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9
文:董威;《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名著,发表于1900年,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经典,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对于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
很早想看这本书了,不过它科学严谨的叙述开始让我看的很不习惯,它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释梦的方法,弗洛伊德得出结论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它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到变化后成人梦境。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心灵的最深处,当我们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时。潜意识就会以其他的过不可思议的形式冒出来,我们大多觉得梦和现实无关,不过是梦被化装了。解梦的关键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举个例子,按书中的解释,当我们在梦到自己从哪个高处掉下来,当然我们不会摔死,但在这种梦中,自己的身体也会有随梦掉下来的感觉一样,书中给的解释是,这样感觉的原始材料来自我们小时候被大人高举起又突然放下,不过这种感觉不像疼痛一样,被我们记忆收藏,因为到当时太小大脑的记忆功能没有发育,但是身体对于这种感觉已经有了记录。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材料都来自每个人的童年,在人生中童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感觉梦的内涵是无穷的,潜意识也是难以捉摸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10
前天读完,昨天上班地铁上不经意间想写点读书笔记,就写下去了。写作好久违的感觉啊。很好,想继续写下去。自从读了那本《富爸爸穷爸爸》之后,就感觉要舍弃小说一段时间了。要正式开始读读财经啊、哲学啊、历史啊,甚至科学之类的书了。这些书说不定会完全打破你那些固有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这本书使我对于自己每晚的梦多了关注,每天在地铁上会尽量的回想前一夜的梦,是因为什么原因会有那样这样的梦境……时间越长,越是想不起来梦了什么,比如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夜晚的梦了……
前天清晨阳光明媚,我以为自己睡在家里的床上,心里却在期待是睡在现在的屋子里,没想到醒来确实是睡在现在的屋子里。
【来做客吗】梦是欲望的满足。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关于梦的谚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都是相反的'……”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这些人类共有的东西,真的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呢。很有意思。书里提到,梦往往跟当天发生了事情紧密相关,尤其是白天不为我们所特别关注,甚至都没意识到的东西相关。
有时候我也发现是这样的,有一天高中同学建了个班级微信群,一个高中同学加了我,最近的那两三天的某一天里,我就梦见了他。但是很多时候又感到困惑,因为你往往不能梦到现在每天跟你相处密切的人,往往是梦到从前的那些人那些事。譬如,我自己现在或者上大学的时候就会经常梦到高中的同学。而且常常梦中的我,考试找不到考场——走啊走啊,到处找教室,可就是走不到自己的考场,走到的时候又已经迟到了;不然就是要误车了,火车、客车、飞机,没一个不被我耽误的;或者是高中的同学出现在小学时候的教室里。
书里,弗洛伊德总是提到对于性的焦虑是产生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这种那种关于性的象征物,因为有“审查机制”的作用,人们在梦中总是想掩盖对性的渴望,并由此获得满足——梦是欲望的满足。
这些都很有意思,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呢,也可以开始记录自己的梦,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11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时有时记得而有时又不记得。梦的内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最近读了弗洛伊德先生的心理学著作《梦的解析》才对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达成”,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潜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潜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所以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
看完他的作品中的观点,然后想到我个人以前做过的梦,就能够大概的解析自己梦了。
我记得,自己在上高中时,曾喜欢过班上一位男同学。但当时还有很多班上的女同学也都喜欢他。其中的一个女生还和我是同寝室,有一天,我就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和那个男生一同在我家,他还在称呼我的爸妈为爸妈。还跟我哥哥一同睡在一个卧室。然后,又是我在学校的场景,我在公共浴池里洗衣服,那个男生他把自己的要洗的脏衣服拿给我,让我洗,而正当我准备拿过来洗时,我的室友,也就是同样喜欢那个男生的女生出现了,她从我手里夺走了那件衣服,然后,我就被惊醒了。
醒来,才发现自己是在做梦,看到那个女生,我也实在没忍住就笑了。
相信通过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大家也不难理解我所做的这个梦。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正值青春期,所以对于异性有好感也难免。但是,那时的我们学习压力大,学校是严格禁止谈恋爱。所以,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就可由梦来实现。
《梦的解析》读后感 篇12
诚言读这种纯学术型的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味如嚼蜡的感觉。前段时间鼓起勇气拜读了一下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读到三分之二就放弃了,只能说自己的资质还不够,只能读读小说品品小诗。
这次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本书,让我对这种纯学术型的书又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虽然还达不到读小说那种流畅,有些句子要反复看好几遍才能明白他的含义,但是读过之后确实对“梦”这个带有迷幻色彩的词有个一个新的认识。
文章非常严谨的围绕着“梦是什么”、“梦的来源是什么”、“组成梦的材料是什么”、“梦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弗洛伊德在相关方面看了非常多前人的作品,进行提炼分析,并且记录成千上万的实验者的梦甚至是自己的'梦境来作学术分析,这才谨慎地有了自己对于“梦”的解释。
在古人眼里,“梦”常常意味着对未来的一种预示;也有学者指出,“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对于那些琐碎,不经意的记忆的一种缓解行为,相当于人类思想负担的一种排泄行为。但是弗洛伊德通过大量的梦例得出结论认为:“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的实现。
梦意味着渴望一种愿望的实现,这一说法在我心里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看完这个结论我不禁就要反观自己最近做的梦,来印证一下弗洛伊德先生这个观点我是多么的赞同。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个夏夜里,我在床上一直辗转反侧,失眠到深夜。然而我第二天和我的朋友约好了一起早起去爬山。直到深夜四点,我一直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我失眠到这么晚还没睡,明天必定没有足够的体力和朋友去爬山,但是已经约定好的事情怎么样才能推脱掉,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久久萦绕。最后我终于决定给朋友发信息说,明天有事,咱们下次再约去爬山。但是实则我心里十分愧疚。
终于在清晨五点左右我进入了梦乡,我清楚的记得我做了一个梦,梦到窗外下起了雨,滴滴答答的声音清楚的传到我的耳朵里,我心里想着下雨了不能和朋友去爬山了。实则这只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我希望不能去爬山这个事情有合理的理由推脱(例如下雨),不至于说“我昨晚失眠,我要补觉”这个理由这么尴尬。
从书中,我就能清楚的体会到要对于人类的“梦”这一领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毕竟人常常都是一边在做梦一边在忘记自己做的梦。第二天就算有所回忆也是零零散散的只言片语。再者每个人的表述能力不同,个人经历也不同,解析一个人的梦肯定要和他的儿时记忆和这几天的体验相联系。你作为一个第三方,怎么可能那么轻易的了解他人的过往和梦境。若是用自己的梦境作为自己论文的论据,有些时候又有些站不住脚。所以认真写一本关于“梦”的著作真的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我确实为弗洛伊德这种学术研究精神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