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2024/05/1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平淡、平凡姿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我们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学会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

善待学生,善待身边的`人。

要懂得享受课堂。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学会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所谓慢慢的幸福吧!

“幸福首先在于“胸中有梦”。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快乐的人生。对于胸中有梦的幸福的教师来说,教师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犹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他应当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做个幸福的人。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人生总有许多的第一次,而初为人师,对于师范生的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颇具好奇心的事情。从2月26号开始,我在宁晋县第三实验小学开始了实习。顶岗实习对于我们师范生是非常重要,在实习开始之前,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方面的优缺点,积累了实践的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利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个角色。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通过实习,我们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什么是班主任工作、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朦胧的概念,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当我漫步在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好”的感觉真好。听了一周的课之后,我开始走上讲台。当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讲课顺序不清,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要求我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帮助修改教案,她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譬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的方法,如罚站。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课堂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我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有几个很调皮的学生在上我的课时认真多了,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实习,让我们收获,让我们成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更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进步!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这个暑假,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惑受颇涂、受益匪浅。书中写的很实在,里面讲述的一个个案例更是折射出李镇西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无穷智慧。

正如书本开头的序:永远的班主任中所写:“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读了这本书我在思考我常常为他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例如他向学生索要教师节的“礼物”,例如他创意编写的“班级史册......”序作者的这些思考带动了我确实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为何这么多,源于哪里,读完书本,我有体会,也得出了答案:这一切都有源于李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以融入学生当中为快乐,以从事教育劳动为幸福,当他攸着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他的内在积极性便被充分的调动起。他的心里理潜能便被激发出来。它的教育才能便很好的发挥出来。而当他的工作取得成就以后,当他得到学生们的爱戴以后,他享受着学生们给予的关爱。体验着教育劳动的幸福,并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而这些又激动着的他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的智慧,如此往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照李镇西老师我想了想自己当班主任的时间很短,但感受依旧颇涂,这两个月的时间极其的充实,看着孩子们为跑操比赛而不断练习,听着他们一声声嘹亮的口号,我很开心开着他们为了装扮教室而比量着各种尺寸,开动各自的智慧来想格局分布,我更开心,看着他们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而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人脉,不断的拉票,看着票的.数据从倒一一路追升到第二,我开心更多的是差异,我爱这些孩子们,不讨论名次结果,我更享受的是看到他们为一件事全班凝聚,奋力拼搏的过程。确实,我从中得到了乐趣,也取得了继续为他们努力下去的决心。确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深深体会到了。

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何谓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首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同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同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法谈起。所以,重李老师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的是在育人,教会本领,所以,未来的班主任生活中,我要调整,传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是孩子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李镇西老师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知识的人。

通过学习李老师的经验之谈,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自己的态度摆正了,工作起来就愉悦了,工作愉悦了,好多问题就自认而然也就好处理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李老师亲身实践所所铸的书,书中李老师所提及的典型事例也正是我们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所常碰到的,李老师通过记述自己如何做班主任的的教育故事和相关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对作为班主任的我颇为受用,所以,之后,我会继续研读,推敲李老师的这本书,继续学习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学习他的教育境界,教育精神,再合理的将李老师所述的方法融进日常工作中,希望在我们的日后工作中也能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故事来。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读一本好书,是与伟人的精神交流;读一本好书,是为心灵寻找生长的沃土;读一本好书,是充实灵魂的必然需要。我喜欢读书,并在读书中享受着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受颇深: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

有时候,我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想读书却感觉抽不出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给了我很好的帮助。是的,时间总是会有的。只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并且有一颗迫切读书学习的心,我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去读书。

二、“兴趣的意义何在”

一直以来,不少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常常被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任老师如何苦口婆心,都没有什么改变。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意义何在”,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自己迫切的想去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要比质问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要好得多。

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老师。首先,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孩子喜欢你,愿意听你说。孩子就很有可能,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其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好像看一场节目,演员如果毫无变化没有表情,那么观众当然就不愿继续往下看了。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端坐不动地听别人在台上作报告的。

得到这个启示后,我很快就运用到了我的课堂教学中。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四》这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画面生动的课件。当孩子们看到“飞舞的蝴蝶”“爬来爬去的蜘蛛”“游来游去的蝌蚪”时,一下子就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然后,我用动画的形式,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开然后合拢,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规律,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课堂效果非常好。我想,其实孩子们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要老师用心去准备,去设计你的课堂。那么,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兴趣。

三、学会积累经验

刚刚参加工作这几年,常感觉自己有些力不从心。这与个人经验是有紧密联系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一点上,让我受益良多。他指出,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而学习别人的经验,也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按部就班。要先深入了解自己的班级情况,根据自身特点去研究管理自己班级的最合适的方式。教学水平的提高,就要靠勤学勤问,刻苦钻研了。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的《吃的学问多》这一课时,我感受颇深。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但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正确的行为习惯,就需要老师提高教学的“艺术”了。我一边自己钻研,一边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虚心求教,努力探索。最终,取得了“区优质课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校自20xx年开始,就启动了“1+N”计划。这个活动,给我们青年老师带来了很多可贵的帮助。使我们能在一个温暖的团队氛围中,学习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快乐迅速的成长。给我的职业成长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四、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五、关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问题

尽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我们必须要关注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因为抽象思维是学生认识世界、开拓眼界,持续发展的一条必以之道。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比较好,而到了高年级学习却落后了,“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要想使学生脱离开这具体的东西,必须建立在对事物、事实和现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理解的识记和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对儿童来说都是有害的。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其实,不仅仅是少年,所有的人都会在阅读书籍中找到无限的快乐。让我们阅读并快乐着!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这个暑假,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惑受颇涂、受益匪浅。书中写的很实在,里面讲述的一个个案例更是折射出李镇西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无穷智慧。

正如书本开头的序:永远的班主任中所写:“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读了这本书我在思考我常常为他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例如他向学生索要教师节的“礼物”,例如他创意编写的“班级史册......”序作者的这些思考带动了我确实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为何这么多,源于哪里,读完书本,我有体会,也得出了答案:这一切都有源于李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以融入学生当中为快乐,以从事教育劳动为幸福,当他攸着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他的内在积极性便被充分的调动起。他的心里理潜能便被激发出来。它的教育才能便很好的发挥出来。而当他的工作取得成就以后,当他得到学生们的爱戴以后,他享受着学生们给予的关爱。体验着教育劳动的幸福,并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而这些又激动着的`他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的智慧,如此往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照李镇西老师我想了想自己当班主任的时间很短,但感受依旧颇涂,这两个月的时间极其的充实,看着孩子们为跑操比赛而不断练习,听着他们一声声嘹亮的口号,我很开心开着他们为了装扮教室而比量着各种尺寸,开动各自的智慧来想格局分布,我更开心,看着他们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而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人脉,不断的拉票,看着票的数据从倒一一路追升到第二,我开心更多的是差异,我爱这些孩子们,不讨论名次结果,我更享受的是看到他们为一件事全班凝聚,奋力拼搏的过程。确实,我从中得到了乐趣,也取得了继续为他们努力下去的决心。确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深深体会到了。

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何谓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首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同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同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法谈起。所以,重李老师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的是在育人,教会本领,所以,未来的班主任生活中,我要调整,传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是孩子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李镇西老师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知识的人。

通过学习李老师的经验之谈,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自己的态度摆正了,工作起来就愉悦了,工作愉悦了,好多问题就自认而然也就好处理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李老师亲身实践所所铸的书,书中李老师所提及的典型事例也正是我们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所常碰到的,李老师通过记述自己如何做班主任的的教育故事和相关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对作为班主任的我颇为受用,所以,之后,我会继续研读,推敲李老师的这本书,继续学习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学习他的教育境界,教育精神,再合理的将李老师所述的方法融进日常工作中,希望在我们的日后工作中也能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故事来。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假期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完这本书后,对于像我这样经验颇少的班主任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对我的班级工作有很多的帮助。而且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真正体会到要管理好班级,方法科学有多么重要。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位平凡的教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充满风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小事,让他看重了,利用了,研究了,解决了;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到了闻名于全国的著名教育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回顾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推卸责任,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影响了自己,却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爱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后,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自己,而应该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班级工作出现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学习的兴趣,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有没有问题,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动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让我的学生主动学习,体会到学习乐趣。

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魏书生在他的书中首先谈的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 “少抱怨环境,多改变自我。 ”要求我们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生活乃至对待生命。多挑重担,少推责任。就是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的根本。

什么事都要多商量。他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和学生商量。上什么、怎么上、做什么作业、考试考什么都要和学生商量,班上的事情更是要和学生商量。这一商量就是最大的民主,是在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我很敬佩这位老师。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我应当学习的榜样。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应当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班里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出乱子就不许学生参与。教育是一项幸福的劳动。我正享受着教育学生的幸福,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让我的学生好好的享受着这快乐的学习生活吧。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将近两个月的暑假很快过去了。虽然是暑假,但也不怎么空闲,每天的家务已够劳累:烧饭、洗衣、打扫卫生、接送小孩上兴趣班等等。但是再忙,我都会抽出时间拿起书本,静下心来在书香里遨游。

下面晒晒我暑假看的书目:

《卡耐基口才学全书》

这是我暑假读的第一本书。戴尔·卡耐基,一个出生美国西部的贫困农家子弟,青少年充满自卑、曾经饱受奚落嘲笑。最终,他选择了不断地自我磨练,经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和发展了一种融合演讲术、做人处世、沟通交流和推销管理等于一体的实用口才学理论。

本书通过大量极富情趣、启人心智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说话原则,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了戴尔·卡耐基的口才智慧。这本书很适合教师阅读。

《成功家教启示录》

这本书选取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父母。故事后面都有专家的精彩评析。这本书既有贫穷夫妇培养出三位博士,也有富家子弟成为画家的故事;既有单亲之旅也成为了成功之旅也有重组家庭造就出了哈佛女孩;既有聋女成为留美研究生也有“蠢女孩”变成了少年大学生等等。这本书也讲述了中外现代名人(贺龙、鲁迅等)家教故事。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怎么做个好父亲、好母亲。

本书是为人父母的家庭教育读本,是为师从教者的参考读物,亦可作为孩子自励自省的课外书。

《红楼梦》

从初中到师范,自学考试从大专到本科,都做过有关《红楼梦》的题目。说来惭愧,我从未完整地读过这本经典名著。今年暑假,终于拜读了《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阅读这本看透世态人情的智慧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刚起步时,我正好参加县学科带头人评选的笔试、面试。所以《数学课程标准》里面的内容能倒背如流。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翻阅《标准》。新课程已实施七个年头了,暑假里,我重新拾起《标准》,从总体到部分,从理念到实例,完完整整、详详细细地看了一遍,用《标准》的理念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教学。

《一~六年级教材》

暑假里,我把一~六年级教材完整的看了两遍,先是看每册书安排什么内容,每块内容、每个单元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再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把十二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整理完后,我才真正清楚每块内容在哪册教材,每块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前总是说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其实是肤浅的、空洞的。只有对十二册教材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me博客

我每天都要上me博客,向各位专家、老师学习。凝言老师的解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天空有风的胡光锑老师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的100个问题;跟着宋洁老师《在路上》一路学习;又伴着月亮老师的张家界之旅,欣赏月亮老师的美文,比自己亲自去旅游感受还深……暑假虽没有机会出去培训,却有me博客让我学习、让我收获、让我充实。

读书,充实了我的暑假生活。

看书,一件幸福的事。

让生活与书本产生共鸣!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我不只是数学》是数学名师华应龙老师继《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之后的第三本丛书。其实有心的人看这三本书的名字就能了解华老师的教学思想历程,从最初的追求课堂环节的精彩,到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学的研究,再到现在不仅仅做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做数学教育。

郑毓信教授言:优秀数学教师的特色绝不应局限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还应体现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反应他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本质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理想课堂与教师自身价值的执着追求与深切理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追求,《我不只是数学》的每节课例都是遵循“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后明辨”“名家点评”这样的模式来展开叙述。我这样形容这四个环节:课前慎思是旅行前的准备(需要用心思考,万无一失),课中笃行是美好的旅行沿途都是好风光(需要静心欣赏,美妙无穷),课后明辨则是导游解说(需要潜心聆听,醍醐灌顶)。

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读,而给我最大启迪的是“课前慎思”环节,在这里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每节课背后的付出,有对教材的质疑,有对课前调查的分析思考,有对同一内容的综合分析,有对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困难与错误的分析,有对教学本节课的意义的思考等等,可以说每次的“课前慎思”都让我开启思考的闸门,面对这样的内容我们会怎样处理,华老师这样处理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慎思,才有了精彩的“课中笃行”和感人的“课后明辨”“认识面积”。书中给出的定义一般为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而华老师却思考“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什么是积”。思考增加了行动的效果,课堂上积线成面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后面的比较面的大小起到了促进催化的作用,加深了对面积的理解。

“解决连乘问题”中华老师对于传统教学的意义展开思考,对为什么上这节课进行慎思深思再慎思,从而有了在汶川学校这个特定课堂上为玉树送纸鹤的环节,有了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却在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明白了,想要成为学生的贵人,成为仁师,就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9

这个暑假,读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惑受颇涂、受益匪浅。书中写的很实在,里面讲述的一个个案例更是折射出李镇西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无穷智慧。

正如书本开头的序:永远的班主任中所写:“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读了这本书我在思考我常常为他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设计,教育艺术所打动,例如他向学生索要教师节的“礼物”,例如他创意编写的“班级史册......”序作者的这些思考带动了我确实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为何这么多,源于哪里,读完书本,我有体会,也得出了答案:这一切都有源于李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以融入学生当中为快乐,以从事教育劳动为幸福,当他攸着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他的内在积极性便被充分的调动起。他的心里理潜能便被激发出来。它的教育才能便很好的发挥出来。而当他的工作取得成就以后,当他得到学生们的爱戴以后,他享受着学生们给予的关爱。体验着教育劳动的幸福,并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而这些又激动着的他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的智慧,如此往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照李镇西老师我想了想自己当班主任的时间很短,但感受依旧颇涂,这两个月的时间极其的充实,看着孩子们为跑操比赛而不断练习,听着他们一声声嘹亮的口号,我很开心开着他们为了装扮教室而比量着各种尺寸,开动各自的智慧来想格局分布,我更开心,看着他们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而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人脉,不断的拉票,看着票的数据从倒一一路追升到第二,我开心更多的是差异,我爱这些孩子们,不讨论名次结果,我更享受的是看到他们为一件事全班凝聚,奋力拼搏的过程。确实,我从中得到了乐趣,也取得了继续为他们努力下去的决心。确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深深体会到了。

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何谓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教师,首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同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同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法谈起。所以,重李老师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的是在育人,教会本领,所以,未来的班主任生活中,我要调整,传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是孩子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李镇西老师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知识的人。

通过学习李老师的经验之谈,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自己的态度摆正了,工作起来就愉悦了,工作愉悦了,好多问题就自认而然也就好处理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李老师亲身实践所所铸的书,书中李老师所提及的典型事例也正是我们日常班主任工作中所常碰到的,李老师通过记述自己如何做班主任的的教育故事和相关教育理念,所以,这本书对作为班主任的我颇为受用,所以,之后,我会继续研读,推敲李老师的这本书,继续学习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学习他的教育境界,教育精神,再合理的将李老师所述的方法融进日常工作中,希望在我们的日后工作中也能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故事来。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暑假中读到了王春晓教授的一本儿有关班主任的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儿书给我很多的启示现在分享如下:

一、唯有喜欢才能做好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这是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做班主任有三种境界:一是“知之者”,即明白班主任的工作意义和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或者做班主任有了经验体会;二是“好之者”,把班主任工作当做有趣的事儿,做一门专业的知识来学习;三是“乐之者”学有所得、超越了自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

我做了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算有所体会。要干好班主任工作唯有喜欢它,不断地思考它,积极的参与你的班级建设,才有真正的乐趣。

二、班主任工作的边界问题

现在班主任工作非常琐碎,只要涉及到你班的学生的基本上都是你的事儿。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你也得分出不少的精力去做。班主任工作实际上是有边界的。班主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事情,对事情有所排序。班主任自己也不能把自己想象的过于强大,就像美国雷夫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只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已”。我们班主任要学会解放自己,腾出时间去思考、阅读。

三、班主任做好三件事

1、班风建设

好的班风给班级提供,维护力、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风能维护班级多数学生前进。看见别人都在努力学习,即使我不大情愿,也可能随大溜。班级有正气,对于破坏因素就有抵抗力这和健康人体抵抗力强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一班一特色,我们需要建设有品牌、有特色,有特点的班级。

2、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级的日常管理任务很多,事事亲力亲为,必然会有焦头烂额之感。班主任要学会: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班级管理的关键需要有“减法意识”,能不管的就不管,能少管的就少管。能让自己学生管的班主任不出马。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班主任要像节能、节水一样节约语言,剩下时间来用于思考。这样才能抓住班级管理的“本”----抓班风和问题生的学习。班级管理有创新、有创意、自然班主任工作就不会有焦头烂额之感,才会活的潇洒,过的潇洒。

3、问题学生诊疗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问题是生是送给我们的宝。只有分析他,研究他,我们的观班级管理水平才能有更高的提升。”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毛病都比较顽固,只靠表扬、批评、关爱写检查、请家长等手段是解决不了问题。他们都有了很强的“免疫力”。只有科学诊疗才能因病下药,班主任也能像医生那样有一个诊疗档案库,针对不同问题学生开出诊疗方案。

四、班级管理需要智慧

班主任面对的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管理只靠校规、班规,是不能解决所有的班级管理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人影响人。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和学生交流沟通,更要学会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最后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班主任就要在“想”和“做”之间架起一座“行动”的桥梁。对于班级管理的三大问题,更是需要我们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掌握科学与艺术的管理方法。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读《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光是看目录,就值得我读半天,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而言,读起这些让全世界都振聋发聩的大理论家、大教育家的大部头,犹如看天书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录中有三个相同的题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许与我的职业还有些关联,于是就硬着头皮读起来。在读到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时,谈到杜威的两个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我觉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

1、教育即“生活”

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教育,而动物没有。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密切结合,因此杜威简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在我们学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儿童。在食堂就餐之后,儿童要自己刷盘子,里外都要认真刷,直至刷干净为止;午睡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有些麻烦,这也不在学业考试内容的要求之内,但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好习惯能伴随他的一生。

教育,当它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时,“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脱离了生活,就会使儿童成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天真无邪的快乐。其实,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生活的意义,即教育应该成为改造了的、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视儿童这一环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他批评传统的教育过程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教育无异于牛不饮水强按头,是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杜威呼吁把儿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杜威提出改变教育的重心,宣扬用“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或“教材中心”,围绕儿童组织一切教育措施,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长、经验改造的过程,就能使儿童在活用中活学各种知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能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前进的社会,并能保证人类永远进步。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能有自由的相互影响。这样,学校就不会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不知何故,我一直以来就很专情于窦桂梅老师的专业著作,先后拜读了她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跟窦桂梅学朗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玫瑰与教育》等,也反复的观看过她的教学视频,佩服之情越加浓厚!但是遗憾的,直至今日也未能见过窦老师的真容。不过我想在书中与她对话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近来又读了她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窦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不是口号,不是为了谁而学,她提出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难怪她能够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摘取成功的硕果,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礼,其中的韵味让我回味无穷。

这本书,窦老师提出了很多的理念,令我印象最深刻地是窦老师“三个超越”的理念的提出,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窦老师的超越教材,告诉我们: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课堂,窦老师告诉我们: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读着这样的理念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读窦老师的著作不仅是文字理念带来的受益,更是精神上的洗礼!

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当然”,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这或许就是破茧成蝶的职业幸福。

感谢《回到教育的原点》,感谢窦桂梅老师。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其中罗列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我们模仿。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都想要“做最好的老师”。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就是这本书首页序言里非常朴实的语言,却让人会有深思和回味。在序言中,李镇西老师的这一段话也令人回味无穷:“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这是写给他学生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读到这儿时,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对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吗?是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理清思路,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有所进步。李镇西老师说到,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认为教育中的“爱心”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这是我非常欣赏的观点,一直以来我也坚信自己是个有爱心的老师,再次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中的“爱心”问题也有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书中他谈到“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有时我也在怀疑,对于我们班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到底要不要惩罚?如今我明白了这其实只是一个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师用爱心去把握的“度”的问题了。因为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在李老师从教之初,他也曾经讽刺过学生,曾经辱骂过学生,曾经体罚过学生。但是后来他将这一切都变成了教育财富,这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困难、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失误最终将他磨练成了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

给我印象最深还有第八章学生思想改造工程——后进生的转化。在李老师看来,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论文乃至教育专著。李老师之所以把关注“后进生”,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充满了对人的尊重。二是因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李老师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他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采用10种有效的具体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对手竞赛;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读了他的后进生转化手记——我和万同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我清楚的记着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让万同代表班级在全校进行国旗下演讲。为了不失去教育万同的机会,李老师不断鼓励万同,让万同连写三稿,最后抓住“班级的爱就是祖国的爱”这一句闪光的话写的演讲稿,还利用自习课和下午放学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后终于让万同信心十足地进行了演讲,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掌声。李老师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真令我佩服!

读完他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班,同样有问题学生,有了李老师的指点迷津,心里也有了些许准备,我想在新学期里再面对他们时,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着急、困惑,一定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这些孩子的方法,也更快地为孩子引领一条适合他们学习、成长的道路。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前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了一篇《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正好我也在做个人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坚持得不够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我们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够好。当我们发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须要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 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学校教科室的倡议下我热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个人研究课题。那个时候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课题。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 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它的思考。再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耽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 ,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践行。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好多时候,我觉得工作好苦好累,自己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甚至把上一节个人课题汇报课也当作一种负担甚至是烦恼,总觉得耽误了我手头的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其实,细细想来,这不正是在研究、在学习、在提高吗? 我们在践行点滴的同时,也是在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读了这篇文章,我真想告诉自己:多一点现实,少一点虚拟;多一点勤勉,少一些埋怨!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今年暑假,我挤时间读完了《做传递正能量的教师》这本书,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并结合自身教学理论进展了认真反思,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篇章是:《为人师表是永远的正能量》,《做个才能高超的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激发学生自身的正能量》。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典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细节。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时时事事做好学生的行为典范。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纪律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假设只是单纯讲大道理,提要求,学生都懂,那么“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比方:教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那么他的板书也应字迹工整,美观大方;让学生注意教室内外卫生,那么教师只需一个小动作“弯腰捡起字纸扔进垃圾桶”,就会使学生看在眼里,并主动捡起身边垃圾。再比方,做班主任时,要求学生早进班,不迟到,我就将自己的表调快5分钟,不管早操早读上课,都提早进班,而且无论刮风下雨。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大都能早到班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日久天长,学生们自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做一名快乐的教师,让学生“乐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对生活、工作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并用“自信和乐观”去感染你的学生。教师这份工作,干了几年十几年后,会觉得枯燥乏味,仿佛苦行僧的生活。每天,除了教、改、批、辅外,还要和学生谈心,和家长沟通,学校还安排了开会学习等等许多工作,而且大家还面临考试成绩评比的压力。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而我认为,凡事假设我们多从正面去考虑,多从好处去想,那么你将变得阳光乐观。比方,有的教师认为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状态不好容易瞌睡,所以去上课前自己情绪也不好。那么,为什么不这样想:学生中午吃饱了,也午休过了,精神状态也应很好,我应该想法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比方让学生课前唱歌,喊口号,还可以男女生拉歌,学生的笑容出来了,精神状态自然好了。我的数学课上连排时,假设学的内容难度较大,综合性强,学完后需要转入下一个问题时,学生会有些疲惫,我就穿插进一个脑筋急转弯,或数学趣事等,让学生再次活泼起来。在考试过程中,当面临考试难题时,我还教给学生们要用“阿Q精神成功法”抚慰自己:“这道题我一下子想不出来,估计有好多同学也不会做,但我要沉着冷静,我就能想出来。”有的同学一看到邻座的同学翻卷子了,就觉得别人比他做得快了,就会慌张,我告诉他要这样想:“他写得快,不一定比我认真,他马虎,我细心,我沉住气,我认真审题,我准确率高,争取做一道对一道”。这样逐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有自信心了,学生就有了快乐,就会爱上你的课堂。所谓“好学之不如乐学之”。

三、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魏书生教师曾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他们的内心有真善美,有假恶丑,有懒散拖拉,也有勤奋惜时。我们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发现那些自强自信、热情上进的局部,帮助学生把内心世界治理得更文明。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有的学生活泼淘气,但考虑问题脑子灵敏,那么应引导他多动脑考虑新题,上课发言慢半拍,不抢教师的话;有的学生根底弱,但和同学关系很好,对教师也很有礼貌,应引导他多参与班级管理,并在学习上多向同学、教师求助;有的同学文化课不太好,但音体美方面很活泼,应鼓励他多参与学校班级课外活动,发挥才能。

总之,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做好传递正能量的使者。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暑假中读到了王春晓教授的一本儿有关班主任的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儿书给我很多的启示现在分享如下:

一、唯有喜欢才能做好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这是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做班主任有三种境界:一是“知之者”,即明白班主任的工作意义和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或者做班主任有了经验体会;二是“好之者”,把班主任工作当做有趣的事儿,做一门专业的知识来学习;三是“乐之者”学有所得、超越了自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乐趣。

我做了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算有所体会。要干好班主任工作唯有喜欢它,不断地思考它,积极的参与你的班级建设,才有真正的乐趣。

二、班主任工作的边界问题

现在班主任工作非常琐碎,只要涉及到你班的学生的基本上都是你的事儿。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你也得分出不少的精力去做。班主任工作实际上是有边界的。班主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事情,对事情有所排序。班主任自己也不能把自己想象的过于强大,就像美国雷夫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只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已”。我们班主任要学会解放自己,腾出时间去思考、阅读。

三、班主任做好三件事

1、班风建设

好的班风给班级提供,维护力、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风能维护班级多数学生前进。看见别人都在努力学习,即使我不大情愿,也可能随大溜。班级有正气,对于破坏因素就有抵抗力这和健康人体抵抗力强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一班一特色,我们需要建设有品牌、有特色,有特点的班级。

2、班级的日常管理

班级的日常管理任务很多,事事亲力亲为,必然会有焦头烂额之感。班主任要学会: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班级管理的关键需要有“减法意识”,能不管的就不管,能少管的就少管。能让自己学生管的班主任不出马。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班主任要像节能、节水一样节约语言,剩下时间来用于思考。这样才能抓住班级管理的“本”----抓班风和问题生的学习。班级管理有创新、有创意、自然班主任工作就不会有焦头烂额之感,才会活的潇洒,过的潇洒。

3、问题学生诊疗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问题是生是送给我们的宝。只有分析他,研究他,我们的观班级管理水平才能有更高的提升。”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毛病都比较顽固,只靠表扬、批评、关爱写检查、请家长等手段是解决不了问题。他们都有了很强的“免疫力”。只有科学诊疗才能因病下药,班主任也能像医生那样有一个诊疗档案库,针对不同问题学生开出诊疗方案。

四、班级管理需要智慧

班主任面对的是有意识,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管理只靠校规、班规,是不能解决所有的班级管理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人影响人。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和学生交流沟通,更要学会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最后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班主任就要在“想”和“做”之间架起一座“行动”的桥梁。对于班级管理的三大问题,更是需要我们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掌握科学与艺术的管理方法。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读《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光是看目录,就值得我读半天,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而言,读起这些让全世界都振聋发聩的大理论家、大教育家的大部头,犹如看天书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录中有三个相同的题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许与我的职业还有些关联,于是就硬着头皮读起来。在读到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时,谈到杜威的两个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我觉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

1、教育即“生活”

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教育,而动物没有。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密切结合,因此杜威简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在我们学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儿童。在食堂就餐之后,儿童要自己刷盘子,里外都要认真刷,直至刷干净为止;午睡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有些麻烦,这也不在学业考试内容的要求之内,但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好习惯能伴随他的一生。

教育,当它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时,“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脱离了生活,就会使儿童成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天真无邪的快乐。其实,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生活的意义,即教育应该成为改造了的、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视儿童这一环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他批评传统的教育过程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教育无异于牛不饮水强按头,是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杜威呼吁把儿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杜威提出改变教育的重心,宣扬用“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或“教材中心”,围绕儿童组织一切教育措施,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长、经验改造的过程,就能使儿童在活用中活学各种知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能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前进的社会,并能保证人类永远进步。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能有自由的相互影响。这样,学校就不会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前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了一篇《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正好我也在做个人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坚持得不够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我们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够好。当我们发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须要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 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学校教科室的倡议下我热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个人研究课题。那个时候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课题。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 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它的思考。再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怠、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 ,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践行。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好多时候,我觉得工作好苦好累,自己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甚至把上一节个人课题汇报课也当作一种负担甚至是烦恼,总觉得耽误了我手头的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其实,细细想来,这不正是在研究、在学习、在提高吗? 我们在践行点滴的同时,也是在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读了这篇文章,我真想告诉自己:多一点现实,少一点虚拟;多一点勤勉,少一些埋怨!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张万祥老师编著《幸福教师的60个“不”》这本书汇集了几十位一线教师的60篇案例,深入浅出地把教师的失败展开了晒在太阳底下让我们去品评,不失为一味“心灵鸡汤”。“当念遇到挑战时,不该固守成规”、“当素养遇到考验时,不该丢失师德”、“在沟通的时候,不该忘记尊重”、“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不该草率行事”、“当需要更新观念时,不该固步自封”、“面对专业成长,不该无动于衷”,读着这些生动的案例,我诚惶诚恐地在反思,我过去有过这些过错吗?我更郑重其事地告诫自己,这些事情真的不能做,现在、以后都要以此为鉴,只有这样,身为人民教师的自己才会真正获得幸福感,并能伴随一生。

在这60个“不能做”的背后,我领悟到要想做一个幸福教师,一定要具有四大要素:师德、师能、师智、师魂。

一、立师德

师德,就是爱的情怀。读懂了这种爱,我们便能更好地诠释我们身边平凡事例中那炽热的爱心,文人们歌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确实,教师是引领孩子们成长的导师,除了教他们文化知识外,还要教他们为人处事,这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要起表率作用,心中有爱,懂得关爱,学会珍惜。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完满的人格,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贯穿关注生命健康与幸福的生命教育,甚至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育应该充满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体贴和关怀,应该让学生感到当下生命的丰满和幸福。当学生知道一个教师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二、强师能

作为老师,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可是最幸福的,我们除了用心去关爱学生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具备多种能力:教育教学技能、课堂驾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创新的科研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

我认为读书可以拯救自己,帮助自己,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不学习便跟不上形式,跟不上时代。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博览群书,胸有丘壑,方能在新形势下的课堂上驾轻就熟,一些具体的细节如怎样调控课堂、怎样设计教学进程等,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有方法。文化素养丰富的教师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丰富的、细腻的和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上才不会简单重复,也才有深刻的东西能吸引学生。任何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中不能获得成就感,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就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们的课堂就不能让学生学得到收获。从另一方面说,当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的幸福感又从何谈起呢?

三、培师智

师智,就是教师教育的智慧。由于教无定法,由于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学生,所以教学情景多样,出现的情况难以预测。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的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这就要依靠教师的智慧。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当然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

四、铸师魂

师魂,就是教师的灵魂。师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风范。当教师师魂达到一定境界时,就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意炼意、以行达行。教师的工作并非一成不变的,要学会与时俱进,热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热忱是人的“内心之神”,“没有热忱,便没有伟大的成就”。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幸福的教师重要的追求。幸福的教师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作为幸福的教师来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用自己这把火去点燃学生求知、求美、求善的火把。作为幸福的教师来说,要保持住自己的热情、热忱,就要努力地挖掘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在价值与趣味性,使自己对工作、事业有一种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的感觉,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总之,张老师的《幸福教师的60个“不”》陶冶了我的心灵、净化了我的心态、成就了我努力向上的情怀。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就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就要有一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要有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的工作就会是快乐的,我们当教师的也才是幸福的。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读一本好书,是与伟人的精神交流;读一本好书,是为心灵寻找生长的沃土;读一本好书,是充实灵魂的必然需要。我喜欢读书,并在读书中享受着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感受颇深: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

有时候,我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想读书却感觉抽不出时间。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给了我很好的帮助。是的,时间总是会有的。只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并且有一颗迫切读书学习的心,我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去读书。

二、“兴趣的意义何在”

一直以来,不少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常常被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任老师如何苦口婆心,都没有什么改变。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意义何在”,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会自己迫切的想去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要比质问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要好得多。

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老师。首先,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孩子喜欢你,愿意听你说。孩子就很有可能,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其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好像看一场节目,演员如果毫无变化没有表情,那么观众当然就不愿继续往下看了。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端坐不动地听别人在台上作报告的。

得到这个启示后,我很快就运用到了我的课堂教学中。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四》这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画面生动的课件。当孩子们看到“飞舞的蝴蝶”“爬来爬去的蜘蛛”“游来游去的蝌蚪”时,一下子就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然后,我用动画的形式,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开然后合拢,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形声字的规律,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课堂效果非常好。我想,其实孩子们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要老师用心去准备,去设计你的课堂。那么,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就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兴趣。

三、学会积累经验

刚刚参加工作这几年,常感觉自己有些力不从心。这与个人经验是有紧密联系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一点上,让我受益良多。他指出,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而学习别人的经验,也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按部就班。要先深入了解自己的班级情况,根据自身特点去研究管理自己班级的最合适的方式。教学水平的提高,就要靠勤学勤问,刻苦钻研了。

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的《吃的学问多》这一课时,我感受颇深。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但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正确的行为习惯,就需要老师提高教学的“艺术”了。我一边自己钻研,一边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虚心求教,努力探索。最终,取得了“区优质课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校自20xx年开始,就启动了“1+N”计划。这个活动,给我们青年老师带来了很多可贵的帮助。使我们能在一个温暖的团队氛围中,学习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快乐迅速的成长。给我的职业成长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四、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五、关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问题

尽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我们必须要关注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因为抽象思维是学生认识世界、开拓眼界,持续发展的一条必以之道。有些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比较好,而到了高年级学习却落后了,“这正是由于没有借助抽象思维来发展他的头脑所造成的可悲后果。”“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要想使学生脱离开这具体的东西,必须建立在对事物、事实和现象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理解的识记和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对儿童来说都是有害的。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其实,不仅仅是少年,所有的人都会在阅读书籍中找到无限的快乐。让我们阅读并快乐着!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我不只是数学》是数学名师华应龙老师继《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之后的第三本丛书。其实有心的人看这三本书的名字就能了解华老师的教学思想历程,从最初的追求课堂环节的精彩,到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学的研究,再到现在不仅仅做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做数学教育。

郑毓信教授言:优秀数学教师的特色绝不应局限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还应体现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反应他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本质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理想课堂与教师自身价值的执着追求与深切理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追求,《我不只是数学》的每节课例都是遵循“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后明辨”“名家点评”这样的模式来展开叙述。我这样形容这四个环节:课前慎思是旅行前的准备(需要用心思考,万无一失),课中笃行是美好的旅行沿途都是好风光(需要静心欣赏,美妙无穷),课后明辨则是导游解说(需要潜心聆听,醍醐灌顶)。

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读,而给我最大启迪的是“课前慎思”环节,在这里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每节课背后的付出,有对教材的质疑,有对课前调查的分析思考,有对同一内容的综合分析,有对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困难与错误的分析,有对教学本节课的意义的思考等等,可以说每次的“课前慎思”都让我开启思考的闸门,面对这样的内容我们会怎样处理,华老师这样处理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慎思,才有了精彩的“课中笃行”和感人的“课后明辨”“认识面积”。书中给出的定义一般为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而华老师却思考“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什么是积”。思考增加了行动的效果,课堂上积线成面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后面的比较面的大小起到了促进催化的作用,加深了对面积的理解。

“解决连乘问题”中华老师对于传统教学的意义展开思考,对为什么上这节课进行慎思深思再慎思,从而有了在汶川学校这个特定课堂上为玉树送纸鹤的环节,有了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却在这些鲜活的例子中我们明白了,想要成为学生的贵人,成为仁师,就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不知何故,我一直以来就很专情于窦桂梅老师的专业著作,先后拜读了她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跟窦桂梅学朗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玫瑰与教育》等,也反复的观看过她的教学视频,佩服之情越加浓厚!但是遗憾的,直至今日也未能见过窦老师的真容。不过我想在书中与她对话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近来又读了她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窦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

《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不是口号,不是为了谁而学,她提出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难怪她能够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摘取成功的硕果,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礼,其中的韵味让我回味无穷。

这本书,窦老师提出了很多的理念,令我印象最深刻地是窦老师“三个超越”的理念的提出,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窦老师的超越教材,告诉我们: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课堂,窦老师告诉我们: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窦老师告诉我们: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读着这样的理念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读窦老师的著作不仅是文字理念带来的受益,更是精神上的洗礼!

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当然”,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这或许就是破茧成蝶的职业幸福。

感谢《回到教育的原点》,感谢窦桂梅老师。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最近买了一本李镇西教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回家后仔细阅读品味,在读到其中反映李镇西教师心声的《做的教师》一文时,时时被李镇西教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现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本事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够和自我比呀!也就是用今日的李镇西与昨日的李镇西相比——我今日备课是不是比昨日更认真?我今日上课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诚恳?我今日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机智?今日我组织班团体活动是不是比昨日更趣味?我今日帮忙“后进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细心?我今日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丰富?我今日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今日我应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提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日更虚心?我今日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静?每一天都不是,甚至每一天都有遗憾,但每一天都这样自我和自我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第一应当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

李xx的话说得多富有智慧和哲理啊,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小学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假期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完这本书后,对于像我这样经验颇少的班主任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对我的班级工作有很多的帮助。而且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真正体会到要管理好班级,方法科学有多么重要。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位平凡的教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充满风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小事,让他看重了,利用了,研究了,解决了;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到了闻名于全国的著名教育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回顾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推卸责任,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影响了自己,却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爱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后,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自己,而应该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班级工作出现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学习的兴趣,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有没有问题,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动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让我的学生主动学习,体会到学习乐趣。

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魏书生在他的书中首先谈的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少抱怨环境,多改变自我。”要求我们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生活乃至对待生命。多挑重担,少推责任。就是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的根本。

什么事都要多商量。他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和学生商量。上什么、怎么上、做什么作业、考试考什么都要和学生商量,班上的事情更是要和学生商量。这一商量就是最大的民主,是在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我很敬佩这位老师。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我应当学习的榜样。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应当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班里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出乱子就不许学生参与。教育是一项幸福的劳动。我正享受着教育学生的幸福,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让我的学生好好的享受着这快乐的学习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