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大学之道读后感

2024/05/1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大学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1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四、培养合格公民。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2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3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4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5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 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6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 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

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7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

四、培养合格公民 。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 可以实现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8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9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之道读后感 篇10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