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人工智能》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人工智能》读后感 篇1
作为语音识别领域的专家李开复博士出的这本《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书籍告诉我们诸多现实问题: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个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业应该如何升级,才能在新的商业变局到来前抓住先机?
截至目前,已出现过3次AI热潮:第一次因为图灵测试,第二次因为语言识别,第三次因为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发展与结合。
目前正处第三次热潮中,最大特点是:
AI在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走进了业界的真实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人工智能是人类对科技无限探索和发展的智慧成果,将带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富足的丰产时代。
AI作为工具,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必然触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为我们创造巨大的价值,帮助我们降低甚至消除贫穷和饥饿、获得更多时间和自由是人类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
在不久的未来,AI将取代人类50%左右的工作,AI会取代工厂的工人、建筑工人、操作员、分析师、会计师,司机、助理、仲介等,甚至部分医师、律师及老师的专业工作。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技能,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来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例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生活经验及文化熏陶产生的直觉、常识等。基于人自身的情感(爱、恨、热情、冷漠等)与他人互动的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最值得培养、学习的技能。
我们不一定要做时代的弄潮儿,但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赶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被时代所抛弃。
AI只是一种新的工具,不会取代人类,只会丰富人类生活。未来是一个人类和机器共存,协作完成各类工作的全新时代。
我们无需担忧和恐惧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AI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尽早制定更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科研战略、经济发展布局、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大约两三个星期,谁知微信读书统计我总共才花了8个多小时。我对新科技发展一向反应迟缓,对计算机科学也知之甚少,只有对Alphago和柯洁的大战以及无人驾驶车的前景等还算感兴趣,这本相当于人工智能科普的书正好适合我,难得的是还写得颇有趣。李先生像个人工智能的布道者,娓娓道来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宏观地介绍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大声宣告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并且敦促大家做好准备积极迎接它的到来,中间还穿插了人物的故事。
我对这本书中印象比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1.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就是能在特定领域内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目前的大部分人工智能都属于这一类,佼佼者比如说Alphago,又比如我现在正在用的讯飞听写功能。第二类是强人工智能,这种也叫通用或完全人工智能,可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目前还没有这种人工智能。最后一种是超人工智能,也就是比人还要聪明的AI,这个目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会实现。那这三类人工智能,第一类,对人是没有威胁的,那第二类或者第三类,就难说了。
2. AI的出现将会带来人类的另一次大的.产业革命,并且它可能比之前的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还要巨大。据说,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工作将被机器代替。但是他们并不会使人类失业,而是使人们的工作内容形式发生大的改变。并且据说人类会被机器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等。
3.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教育方式和目标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师要学会与机器协作,教学方式侧重于小组讨论,内容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情感交流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等不能被机器所替代的东西。教单一一种知识技能——比如说语言——的教师,则很可能几年后就会被机器所替代。
除去以上几点,我还记得这本书里说到的人的故事。任何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个体的人,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对AI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人。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图灵,他的才华有多出色,他的命运就有多悲惨。他的结局让我不由想起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人工智能》读后感 篇3
尽管它是一本20xx年老教科书,从目录上看,其归纳总结有特色,例如,AI历史性里程碑事件及概念总结。真想了解一个行业,不是只当砖家,还需要挖根刨底,饮水思源,观全局,足以为谋。
对于AI非专业读者,显然,它值得一试,就当看小说,不喜欢情节就练三级跳,反正不是靠其谋生。手中有书卡,走马观花,骑马看码农干啥活,试一下AI的水有多深,能否随便书海捞一把?呵呵,拭目以待。
这本书的最大优点是知识内容高度集中,都是干货。读一章胜读许多书,特别是它总结AI历史,数理逻辑学应用等部分,绝不拖泥带水。例如,介绍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转化成最优化问题,然后从数学的角度求解其最优解。即对于给出的实际问题,从众多的选择中选出符合条件的最优方案。另外,像还有高级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技术部分,包括模糊逻辑、模态逻辑、非单调逻辑、时间与空间推理、定性推理、描述逻辑等部分文字介绍都像非常专业,是书的重点核心内容之一。另外,就是有关于Agent有关介绍。例如,“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中,Agent可以看做是一个实体,它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通过执行器作用于环境。对于人类Agent,眼睛、耳朵等器官如同传感器,手、脚和嘴等如同执行器”......它介绍了“规划技术基本概念”......
当然,它介绍了自然语言,机器学习理解。NL一直是人工智能界所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意外收获是了解到乔姆斯基体系在NL及机器翻译中的应用。怪不得他名气如此之大,MIT书店与他有关系书有几排。
显然,能够得到一些基础性具体思维方法及步骤或者大概念,就是读教科书的好处。读教科书缺点就是总是落伍,特别是在AI领域。不过,对于吃瓜的读者可能问题不太大……
当然书中会是有些难明白的地方,例如,它介绍“人工生命致力于通过试图在生物学现象中抽取基本的动力学原理来理解生命,并把这些原理用到其他的物理媒体上,如计算机,使它们成为新的实验操作和测试对象。蚁群优化算法模拟蚂蚁的行为,向蚂蚁的协作方式学习。粒群优化算法基于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免疫计算是模仿生物免疫学和基因进化机理,通过人工方式构造优化搜索算法。”
问题是其中各种算法能够解决什么样问题?为什么要用此法或者用这些算法的局限性是什么?这些好像是黑箱作业,如此等等…。因为,吃瓜读者不仅仅想知其然,而且想知其所以然。
《人工智能》读后感 篇4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凄美的诗词,星光闪烁,和风习习,幽香沉醉,初见即永恒。然而诗人永远无法想到,在千年之后,这句诗会被用来形容古人无法想象的一个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今天的人工智能,解决的就是意义的自由流动问题。前三次工业革命,恰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因为没有翅膀,无法进行物理移动,也就无法进行现实空间的信息传输。但还有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意义的自由流动问题。机器是否能善解人意,是否会越来越像人?
毋庸置疑,这将是人类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有人说,人工智能终将统治人类。书中的结语很有意思,“如果机器圈养了人类”。不得不说,话语真的很重要。我们对事物的描述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我们总是会用过去的经历解读新的经历。王朝更迭,血腥杀戮深入脑海,于是人类觉得,人工智能终将敲响自己的丧钟,亦如皇亲国戚的篡权,蓄谋远久,一触即发。用现代的话语描述,就是“白眼狼”!若是深入想下去,甚是恐怖,陷入死循环,便成为哲学家了吧。但人都是被自己吓死的。
于是我们理应防着人工智能一些,一面利用,一面摧毁?经历过二战的科学家们认为,机器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脑。电影《模仿游戏》中,为了破解德军的密码,科学家阿兰·图灵力排众议,坚持用机器来实现人脑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可这样的乐观主义情绪,足足被现实的残酷压抑了近乎半个世纪。
人类到底在防什么呢?怎么防呢?因为害怕自认为无法控制充满未知的未来,就去阻止未来的到来吗?太过悲观了吧。事实上,AI早就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搜索引擎,地图导航,如此种种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而随之到来的东西。机器本身是多么笨拙的东西呀!让机器脱离程序产生类似人类的情感和自我认知能力更是杞人忧天。我们当下,不应“警惕人工智能毁灭人类”,而恰恰应该警惕“警惕人工智能毁灭人类”论。过分讨论富于科幻色彩的世界末日只会导致公众、决策者和科学家不愿投资支持人工智能的研究,这种固步自封阻碍未来到来的虚无保守主义要不得,想要利用人工智能违反伦理道德的思想更是值得警惕。
人工智能威慑分明。人类是好奇的,因而不断探索创新。人类亦是畏惧而易焦虑的,因而摸索着前进。这是一片荆棘丛中的桃花源,绝非悬崖。唯有恶意阻挡之流,利用棘刺,制造腥红。丧钟终究只会因人类自身而鸣。
《人工智能》读后感 篇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凄美的诗词,星光闪烁,和风习习,幽香沉醉,初见即永恒。然而诗人永远无法想到,在千年之后,这句诗会被用来形容古人无法想象的一个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今天的人工智能,解决的就是意义的自由流动问题。前三次工业革命,恰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因为没有翅膀,无法进行物理移动,也就无法进行现实空间的信息传输。但还有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意义的自由流动问题。机器是否能善解人意,是否会越来越像人?
毋庸置疑,这将是人类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有人说,人工智能终将统治人类。书中的结语很有意思,“如果机器圈养了人类”。不得不说,话语真的很重要。我们对事物的描述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我们总是会用过去的经历解读新的经历。王朝更迭,血腥杀戮深入脑海,于是人类觉得,人工智能终将敲响自己的丧钟,亦如皇亲国戚的篡权,蓄谋远久,一触即发。用现代的话语描述,就是“白眼狼”!若是深入想下去,甚是恐怖,陷入死循环,便成为哲学家了吧。但人都是被自己吓死的。
于是我们理应防着人工智能一些,一面利用,一面摧毁?经历过二战的科学家们认为,机器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脑。电影《模仿游戏》中,为了破解德军的密码,科学家阿兰·图灵力排众议,坚持用机器来实现人脑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可这样的乐观主义情绪,足足被现实的残酷压抑了近乎半个世纪。
人类到底在防什么呢?怎么防呢?因为害怕自认为无法控制充满未知的未来,就去阻止未来的到来吗?太过悲观了吧。事实上,AI早就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搜索引擎,地图导航,如此种种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而随之到来的东西。机器本身是多么笨拙的东西呀!让机器脱离程序产生类似人类的`情感和自我认知能力更是杞人忧天。我们当下,不应“警惕人工智能毁灭人类”,而恰恰应该警惕“警惕人工智能毁灭人类”论。过分讨论富于科幻色彩的世界末日只会导致公众、决策者和科学家不愿投资支持人工智能的研究,这种固步自封阻碍未来到来的虚无保守主义要不得,想要利用人工智能违反伦理道德的思想更是值得警惕。
人工智能威慑分明。人类是好奇的,因而不断探索创新。人类亦是畏惧而易焦虑的,因而摸索着前进。这是一片荆棘丛中的桃花源,绝非悬崖。唯有恶意阻挡之流,利用棘刺,制造腥红。丧钟终究只会因人类自身而鸣。
《人工智能》读后感 篇6
因为我本人硕士毕业论文用到的就是bp神经网络,所以我也是对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大体上了解一些皮毛。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就是机器或者系统可以像人一样进行学习经验、思考判断,通过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来最终做出决策。而其中中间层是一个设定好规则的黑箱,里面具体运算方式其实很复杂,就像人类大脑,思考了哪些、信号怎么传递的,其实一般人也是不知道的,但就是能做出决策来。
这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基本原理,需要关注的地方,对人类社会的挑战,以及各国做出的策略。
但是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作用是让我对于人工智能开拓了视野,原来只是去考虑机器怎么思考,是有形的机器还是无形的系统。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战争机器人的出现、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伦理问题(是否要给机器人以人的地位),道德问题(由于设计人员或多或少的原因导致机器识别黑人为黑猩猩这种道德问题),法律问题(无人骑车撞人事件是处罚研发人还是拥有者还是机器本身),对人类工作的挑战,可能会导致大多数人失业等问题。
我觉得对于人工智能的时代,目前来看还是炒概念,不可否认随着阿尔法狗的出现代表着新时代的人工智能算法层级的一大进步,但是人工智能如果想进入到目前各行各业还是要走很长时间的。但是很多专业领域可以操作使用,尤其在仅仅靠系统判断的领域,比如预测,投资等。因为真正需要作业的工作,不仅仅要系统智能还要硬件上可以配套。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可期,十年后应该可以渗透到人的身边。还有上面谈的法律伦理道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抛出者一般是政府方面,我认为如果对于新兴事物政府要是全想到了社会的前面就不会有什么创新了。等发展起来再说,就是我的想法,当然政府需要制定个像机器人三定律的类似宪法底线的东西就行了。就像说无法判断无人车撞人是谁的错,有人驾驶的车能判断出来谁的责任,但是该撞还是撞了,汽车出现了100多年了,规则还是在修改和变动的。还有机器取代人工作的问题,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事情,这是肯定的,就像以前一艘不到1万吨的船上要有几十上百人,现在20万吨的船都不需要超过20人。那些船员干啥去了?时代会进步的,有些岗位自然会被取代,但是人作为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智慧生物,肯定可以适应新时代的。
总之科技的进步是无人可以阻挡的,为了不被时代的车轮压死就只能推着时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