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传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孔子评传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孔子评传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孔子,一代伟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的思想与主张,向世人展现着他的毅力、耐力、恒心、信心、热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他对思想难道不是钟爱?几十年钻研着,练就了他的毅力、恒心。四处的困难都不曾使他退缩。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奋斗;遇到困难,要克服,不轻言放弃。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们要在奋斗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每经过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让自己逐渐完善、强大,越来越无懈可击。试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没有漏洞可寻,那么成功还有什么理由不降临到你身上?
他自信,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主张,即使国君与周围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错,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个怎么都容不下他的时代。他则认定人的道德礼仪,认定人性的真善美。他从未想过要随波逐流,让这些主张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只有一个坚定着理想的人才谈得上为之奋斗。一个昂首阔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于任何一个背道的观点。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动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他聪慧、勤奋。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发掘着从未被看见的奇世珍宝。他孜孜不倦地学,享受着渴求知识的滋润;他孜孜不倦地教,体验着传授知识的快乐。勤奋才出成绩:《春秋》、《诗》、《书》、《礼》、《易》、《乐》。勤奋是少不得的,再聪明的人不勤奋也终将一事无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实实钻研,总也能在那块地上缓缓前行。聪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远是别人的十倍,勤奋但并不聪慧的人只是一点点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谁会走得更远呢?
他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有教无类”,一个让现代人多么受益的主张。他就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不论贵贱、穷富、老幼、国籍,他照收不误。这在教育上是创新,即便无人支持,他也勇于实践。他相信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就会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创新果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啊。只可惜少有这样的人:逆着世俗的眼光,在尴尬中艰难前行。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博爱,将苍生记挂心间。他的真情与他的主张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爱,这是一个大循环,其中有着至真至纯的情感。正如他怀寄天下,不做一个麻木的人,拥有最真的喜怒哀乐一样,对他人友好、仁爱,真心。这是他一遍遍地诉说,他要让世间充满爱。
与人之间本该和谐共处的,去除利益的引诱,人心真的可以不那么险恶。
孔子评传读后感 篇2
孔子,一代伟人。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他的思想与主张,向世人展现着他的毅力、耐力、恒心、信心、热情、激情。
他十四年漂泊在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主张。他对思想难道不是钟爱?几十年钻研着,练就了他的毅力、恒心。四处的困难都不曾使他退缩。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了理想,要努力要不懈奋斗;遇到困难,要克服,不轻言放弃。正如孔子的愈挫愈勇,我们要在奋斗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每经过一道坎坷就增加一份力量,让自己逐渐完善、强大,越来越无懈可击。试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没有漏洞可寻,那么成功还有什么理由不降临到你身上?
他自信,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主张,即使国君与周围的人一遍遍地不接受他的看法。不错,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是个怎么都容不下他的时代。他则认定人的道德礼仪,认定人性的真善美。他从未想过要随波逐流,让这些主张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只有一个坚定着理想的人才谈得上为之奋斗。一个昂首阔步相信自己的人,不苟同于任何一个背道的观点。只有自信,才有走下去的动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他聪慧、勤奋。在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毅然孤身前行,发掘着从未被看见的奇世珍宝。他孜孜不倦地学,享受着渴求知识的滋润;他孜孜不倦地教,体验着传授知识的快乐。勤奋才出成绩:春秋、诗、书、礼、易、乐。勤奋是少不得的,再聪明的人不勤奋也终将一事无成;相反,若是一般人,踏踏实实钻研,总也能在那块地上缓缓前行。聪明的人第一步跨得很远是别人的十倍,勤奋但并不聪慧的人只是一点点向前摸索。久而久之,谁会走得更远呢?
他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有教无类”,一个让现代人多么受益的主张。他就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不论贵贱、穷富、老幼、国籍,他照收不误。这在教育上是创新,即便无人支持,他也勇于实践。他相信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就会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创新果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啊。只可惜少有这样的人:逆着世俗的眼光,在尴尬中艰难前行。这需要毅力、耐力、承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他博爱,将苍生记挂心间。他的真情与他的主张是全然一致的。他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在封建的“孝”的概念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子女对父母的反哺之爱,这是一个大循环,其中有着至真至纯的情感。正如他怀寄天下,不做一个麻木的人,拥有最真的喜怒哀乐一样,对他人友好、仁爱,真心。这是他一遍遍的诉说,他要让世间充满爱。
孔子评传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匡亚明的《孔子评传》,真是受益匪浅。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马克思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资本论》卷一就论述说:“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内容。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缩,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紧,一听说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敢作敢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祸,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请示父兄后再去做(“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就曾经总结性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可是,随着近几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小学课改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这一切源于“赏识教育”的研究推广者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因为我们很多家长、很多老师,“忘子成龙”心切,一味追求成功,只要听说谁的办法让孩子成功进入了哪所著名高校,就觉得这种办法好。殊不知,赏识教育被运用过分,反而失去效果。我们的很多孩子在这种观念教育下成了“训不得碰不得玩不得”的“三不得”孩子,心理很敏感,容易受伤,只喜欢表扬,不喜欢听批评的话,甚至不少因为受不得委屈,采取极端的自杀手段,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屡见不鲜。教育名家孙云晓认为,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客观具体,发自内心,表扬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并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不恰当的表扬则容易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但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问题之后,又开始盲目地推崇“挫折教育”,认为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诚然,“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够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但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受到的关注是何其之多,家长们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若是孩子在挫折中一蹶不振,从此丧失信心,他们又会如何呢?记得我儿子就曾说过一句极富哲理的话“磨难对于一个人来说,挺过去了就是一笔财富,挺不过去就是一场灾难”。因此,一味地推崇挫折教育,同样也是片面的。
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观点,是多么辩证而又统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被我们牢记,更是被世界所牢记,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评传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匡亚明的《孔子评传》,真是受益匪浅。全书分十章对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学为核心而展开的伦理、政治、经济、教育等思想全貌及两千多年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曲折变化过程,都作了评述。尤其当我读到关于孔子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方法、实践等内容时,更是触动很大。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马克思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资本论》卷一就论述说:“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内容。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缩,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紧,一听说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敢作敢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祸,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请示父兄后再去做(“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论语》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就曾经总结性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可是,随着近几年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小学课改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推崇“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这一切源于“赏识教育”的研究推广者周弘老师曾用这种教育方法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称为“周婷婷现象”。因为我们很多家长、很多老师,“忘子成龙”心切,一味追求成功,只要听说谁的办法让孩子成功进入了哪所著名高校,就觉得这种办法好。殊不知,赏识教育被运用过分,反而失去效果。我们的很多孩子在这种观念教育下成了“训不得碰不得玩不得”的“三不得”孩子,心理很敏感,容易受伤,只喜欢表扬,不喜欢听批评的话,甚至不少因为受不得委屈,采取极端的自杀手段,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屡见不鲜。教育名家孙云晓认为,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客观具体,发自内心,表扬要能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并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不恰当的表扬则容易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但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问题之后,又开始盲目地推崇“挫折教育”,认为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诚然,“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够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但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受到的关注是何其之多,家长们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若是孩子在挫折中一蹶不振,从此丧失信心,他们又会如何呢?记得我儿子就曾说过一句极富哲理的话“磨难对于一个人来说,挺过去了就是一笔财富,挺不过去就是一场灾难”。因此,一味地推崇挫折教育,同样也是片面的。
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观点,是多么辩证而又统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被我们牢记,更是被世界所牢记,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