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2024/05/1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篇1

作为一个幼儿园小班孩子的老师,我自己也是一位幼儿的家长。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看孩子的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不可以,不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的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有些举动在我们眼里是错误的,是荒唐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

正好一个朋友推荐了我《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当我一页页的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举动是多么可笑。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用成人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试问,孩子真的能开心?快乐?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式哭闹。第一天:哭。第二天:哭。第三天:继续哭。于是我就忍不住了,我说:念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别的小朋友也都念幼儿园啊,难道你哭了就可以不用去了吗。当时凶完以后,我女儿很安静,不哭不闹也不说话。我突然醒悟过来:她才四岁,她懂什么叫必须念书?她不懂。她只知道妈妈要把我扔在一个全是小朋友还有老师的叫幼儿园的地方。所以她哭,因为她只能用哭来表达她的委屈。可是我却还要去凶她。事后我很后悔,但是有时候孩子跟你闹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控制不住脾气。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完全震惊了,原来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可笑。、

之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每次都会蹲下来跟女儿说话。会循循善诱的问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包括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乖乖睡觉。做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儿歌,我会跟着她的思路走。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是我们大人自己去把她复杂化了。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非常的宠爱,孩子想干嘛,爷爷奶奶就挺她的。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水里怕摔了。甚至很多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之后,是抱着回家的.,或者说是背着回家的。当然,这个我们无法制止,只是想说,这样的溺爱真的好吗。我们虽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一切事物,但是一味的顺着他的意思这就是溺爱。

家长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只有家长跟我们老师一起配合好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谨以此篇文章感念写下这本书的刘老师,是你教会了我很多。谢谢。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篇2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

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平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习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

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篇3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刘维隽,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16/36的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习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就是人性呀!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如果你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如果你想让自己后半辈子幸福,如果你想整个世界都幸福,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刘姥姥刘维隽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做过中学、大学英语老师),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

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真正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篇4

作为一个幼儿园小班孩子的老师,我自己也是一位幼儿的家长。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看孩子的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是大人,孩子是小孩,我们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不可以,不行,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大部分的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有些举动在我们眼里是错误的,是荒唐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孩子的想法。

正好一个朋友推荐了我《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当我一页页的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举动是多么可笑。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用成人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试问,孩子真的能开心?快乐?

我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花式哭闹。第一天:哭。第二天:哭。第三天:继续哭。于是我就忍不住了,我说:念幼儿园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别的小朋友也都念幼儿园啊,难道你哭了就可以不用去了吗。当时凶完以后,我女儿很安静,不哭不闹也不说话。我突然醒悟过来:她才四岁,她懂什么叫必须念书?她不懂。她只知道妈妈要把我扔在一个全是小朋友还有老师的叫幼儿园的地方。所以她哭,因为她只能用哭来表达她的委屈。可是我却还要去凶她。事后我很后悔,但是有时候孩子跟你闹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控制不住脾气。当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完全震惊了,原来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可笑。、

之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每次都会蹲下来跟女儿说话。会循循善诱的问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包括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乖乖睡觉。做了什么游戏?学了什么儿歌,我会跟着她的思路走。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是我们大人自己去把她复杂化了。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非常的宠爱,孩子想干嘛,爷爷奶奶就挺她的。常常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水里怕摔了。甚至很多爷爷奶奶来接孩子之后,是抱着回家的,或者说是背着回家的。当然,这个我们无法制止,只是想说,这样的溺爱真的好吗。我们虽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一切事物,但是一味的顺着他的意思这就是溺爱。

家长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只有家长跟我们老师一起配合好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谨以此篇文章感念写下这本书的刘老师,是你教会了我很多。谢谢。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篇5

用了两三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家教专家刘维隽的教育手记《站在孩子的高度》。阅读要上升为思考的高度,写读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许阅读的连贯性不够,记忆也显得支离破碎,也没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录,全书分六章展开,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写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父母是孩子命运的工程师、教出好孩子并不难、优秀个性是幸福的保证、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这六个篇章用通俗易懂、平和真挚不说教的语调将家庭教育的细节娓娓道来。

书中有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养。很多时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学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习惯于对孩子说,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么怎么做。老师可能会说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解题,你那个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我们把孩子当孩子,觉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导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在他们儿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确。陶行知先生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来就有自尊意识。可小孩因为小,当他受委屈挨打骂时,除了用哭和捣蛋没有别的能力来反抗。很多时候,他服从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暂时妥协。所以,请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样的高度,用商量的语气和他对话,耐心倾听他的想法。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效果远胜于说教教育,乖孩子教育、听话教育。

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合适的负面行为,比如撒谎、偷吃等等行为。怎么面对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打?骂?这些显然不是好办法。孩子天生需要获得认同和关注,有时他们就是用消极的顽劣的办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泼来表达父母不给他吃糖果的不满。家长就此妥协,递上糖果孩子破涕为笑,这样只会让孩子明白哭闹是一种可以满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屡试不爽,最终教出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家长大为不满,在孩子用哭闹这一方式后,直接给小孩泼头盖脸一顿打,孩子会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会培养出一个暴躁蛮横的孩子。书中作者推荐了撤离法和冷落法。撤销关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采取相应行动。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听任其发展。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对其进行阳光批评。阳光批评就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滚,还大声哭泣讨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脏了。这样的批评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正确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设性的正确指导,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家长说,为什么不给你吃糖啊,因为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然后趁机给他讲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声哭闹周围的邻居会被吵到,这样多不好。邻居们会觉得你是一个吵闹的不为别人着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现也不错,为什么要给别人留下这样的误解呢?别人一定会奇怪这么有涵养的孩子怎么也会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啊。趁机带高帽进行表扬,孩子对表扬毫无抵制力。也因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再听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为什么坚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须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过一次次这样的“亲子较量”,孩子会逐渐成为你为他塑造的优秀榜样。

书中涵盖的育儿智慧不是我通过看这本书能够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说多少得到点启发。尝试着在本书的启发指导下,在日常与孩子的点滴相处中,逐渐掌握育儿的智慧。多少会有收获吧。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高度》读后感 篇6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刘维隽,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兰)教育的家教专家之教育手记--精心养育外孙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每篇文章后面还有一篇问答录,供父母参考。作者于52岁高龄考入奥克兰理工大学早期教育专业,并在16/36的严苛考核通过率下,顺利毕业,掌握了许多育儿智慧和技术。

刘姥姥的这本书以她可爱的小外孙女小荷的教育案例为线索,将姥姥自已对早教的理解与实践融入在里面,她一点不苛求小荷学习文化知识,相反她一个劲鼓励小荷玩,她陪着一起玩,姥姥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吸收性最强,就要给孩子们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玩则是最好的方式,宝宝们通过玩,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不断探索,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来感知这个未知的美好世界。读了姥姥的这本书后,我们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性,是育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就是人性呀!从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到刘姥姥对保护小荷的人性做得是如此的到位!她用实际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如何给孩子自由,如何智慧的爱孩子,如何巧妙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陪孩子一起玩等等。如果你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如果你想让自己后半辈子幸福,如果你想整个世界都幸福,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刘姥姥刘维隽不仅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且能够把教育的命题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开始学习儿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乐的孙女小荷。用刘姥姥自己的话说: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未来做位好姥姥。如果说《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话,那么关于刘姥姥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绍,则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儿的最好课堂。往往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往往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关。家庭美满幸福,父母彼此恩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成长。真正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乐长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