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小团圆读后感

2024/05/1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小团圆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小团圆读后感 篇1

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每每看到光明却一次次跌入死胡同。在一次次生死轮回中,最美的曙光总被黑色的梦靥吞噬。渴望幸福自由,却总胎死于破茧成蝶的刹那。一次一次,最终毁灭了自我,沉沦,放弃。放弃了梦想,放逐了灵魂。永远都不是大团圆,只能是小团圆。这就是九莉的人生,或者说张爱玲的人生。

她是一只末世的枯叶蝴蝶,高傲而倔强。秋风瑟瑟中,她毅然逃开大树的依傍,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寻求庇护,卑微却依然高傲。

他幻想这方外的美轮美奂,直到有一天一枚炮弹毁灭了他宝贝的泡沫。他飞到河边,找到了他水中的明月,他翩翩起舞,演绎人生的.华彩,直到有一天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她的心碎了。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舞者,一片桃花落入他的心河,激起一片涟漪,而后来,桃花随流水而去,只留她一片空荡的心河。

最终她变成这末世一缕游魂,无爱,无恨,无怨,无悔……

铅华涤尽,往事如烟,谁有记得谁?谁又忘不了谁?谁却会灭了谁?大洋彼岸,那抹孤魂可曾重生?

小团圆读后感 篇2

当文友问我,小团圆如何时,我竟然脱口而出,不好看,很浮躁。然后又为自己说的话后悔了,突然觉得它有了味道,值得回味的东西,不那么甜,有些苦,就像爱情受过的伤害一样。

今天不说幸福,只说幻灭了的爱情。在我的印记里,小团圆是张爱玲让我读起来最杂乱的一部小说,然而现在想想,章节里每个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张那时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感受。有些苦也有憧憬,却无不彰显着那个浮躁年代时时刻刻呈现的辛酸的东西。那些辛酸往事,不想替张爱玲再去梳理一遍了,张爱玲与胡兰,九莉与邵之雍之恋。

不曾受过伤害,不曾察觉人生微妙诡异的人是不能体会张手下这本小团圆的丝丝屡屡的情谊的。九莉千经百转的的爱情结尾是“一切爱情成幻影,九莉彷佛脱胎换骨,对于视爱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她爱他,爱了千百回,却千百次落空,她爱他,爱到千山万水,却换来次次失落,她爱他,幻灭也告诉自己还有味道。

这就是爱情。多少人在回忆,在寻找终究要落空了的爱情,幻灭的没有影踪,也要寻找出彼此之间的东西来。读完了,有些心疼九莉。何尝不是心疼幻想中的自己呢。谁都这么爱过,没有后果,没有结果的爱着,爱到粉身碎骨都不喊疼,九莉总是说,不是那么疼,反正都麻木了那一年,张爱玲从香港坐船去了美国,一去不复返。一个孤单的女人坐在轮渡上,我总在想那样的场景,那是种如何落魄的心情呢。直到1995年死在洛杉矶的寓所里,完成了一个女人小团圆的归宿。

不只是张爱玲,我们何尝不是呢,谁又曾读懂我们那千经百转的内心呢。我们为爱追寻,为爱持有梦想,为了爱的幻灭而落寞,为了爱的离去而擦拭。又想起了张爱玲那句话,说实话看不清楚了。读不下去的感觉正如写不下去了,如此肤浅的见解。

小团圆读后感 篇3

《小团圆》,作家张爱玲(1920—1995)遗作,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名人也是人。或在某一方面有才气,在其他方面仍然是个凡夫俗子。张爱玲抛却作家身份,显然就是一个修炼不够的凡夫俗子,敏感、偏执,喜欢幻想。在精神的折磨下,晚年的时候她甚至经常幻想自己每天都会有无数的虫子咬她,搬了180次家,想躲避折磨,甚至想搬去沙漠。最后在租房里逝世,享年75岁,租房里因为遗体腐烂异味在一个星期之后才被人发现。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慈悲天下,而小乘佛教追求众生自渡、自我解脱。张爱玲的《小团圆》绝对是一部自我解脱的小说。人活到一定年龄,往往就会抛弃世俗观念,不再在乎别人的评论,只求内心的宁静和欢喜。

文中主要写了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恨情仇。九莉骨子里是喜欢之雍的渣,渣男总会有让痴女着迷的地方,比如之雍很有才,经常靠一个人撑起一本杂志;之雍也很真诚,对每一个朋友都深信不疑、也不会放弃;之雍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与之雍分手后,九莉也与几个男人相爱过,但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之雍。经常做的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九莉果然还是记着邵之雍的,对于燕山她没后悔过,可是对于邵之雍她是有过最初的爱的期待的,可惜现实总是催人落泪,可是九莉就是这么倔强的人。

文章有点乱,文字也很平淡,读起来有点难懂,但就像一个怨妇,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看完了你总能明白她的意思。另外占很大篇幅写的是九莉和她二婶也就是她生母之间的爱恨纠葛。大家族中这种过继应该是比较多的,而这么多年来,九莉想要母爱而不得直至最后母亲终于与她化解隔阂,九莉的亲情瞬间圆满了,这也和小团圆的名字有莫大联系。

一个过继给大伯家的丫头,亲生父母又早早离异,家族又威名赫赫,时代又处于新旧交替,作者又天生聪慧,如此成就一个张爱玲,属于造化钟神秀,也就自然而然了。 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也都有民国时期的原型,读了《小团圆》,让我百度了一遍书中原型,张家、黄家、盛家、邵家,胡兰成、邵洵美、周瘦鹃、柯灵……,在书中写来,和百度资料自然大是不同。

小团圆读后感 篇4

在《小团圆》这部自传体小说中,里面的爱情故事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为蓝本。虽然男主人公邵之雍用情不专,到处留情。但比起现实中的胡兰成,张爱玲所描写的邵之雍的形象显然要美好得多,虽然也有负面的细节描写,但毕竟仍保留了很多恋情时期的浪漫华丽。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微风中棕榈叶的手指。沙滩上的潮水,一道蜿蜒的白线往上爬,又往后退,几乎是静止的。她要它永远继续下去,让她在这金色的永生里再沉浸一会”,“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三十年前的这段初恋,虽然最终以破裂告终,但那曾经的浪漫感觉却一直在张爱玲心中回响。

在《张爱玲私语录》中,张爱玲有很多美化恋人的言论,“所爱之人每显得比实际有深度,看对方如水面添阳光闪闪,增加了深度”,在《小团圆》中当九莉和燕山在一起,“他把头枕在她腿上,她抚摸着他的脸,不知道怎么悲从中来,觉得‘掬水月在手’,已经在指缝间流掉了”,接着九莉想到“他的眼睛有无限的深邃……也许爱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他神秘有深度”。九莉爱燕山,对他是一种初恋的心情,虽然她一向对漂亮的男人持怀疑的态度,最后燕山和一个小女伶雪艳秋结婚了,但九莉对这段恋情只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阶段”。(注:桑弧为燕山的原型,是一位导演,曾和张爱玲合作过多部电影。传说两人曾有过一段恋情。)

张爱玲将昔日的恋人,无论是胡兰成还是桑弧,都被刻画成较为深情的形象,正如她的另一情爱语录:恋爱使恋人体现崇高的人性品质,“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永远铭刻在心的是恋人留下的美好感觉。之雍的背叛令她痛不欲生,张爱玲在文中这样描述,那种好像烫伤的痛楚感觉没来由地突然袭来,像海潮般一浪接一浪,虽然并没想起之雍,但那种痛彻心肺的感觉却是她所熟悉的。张爱玲回想往日的恋情,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在她心中爱情仍然是美好的、永不磨灭的。

那美好的初恋感觉让已届暮年的张爱玲无法忘怀。在小说结尾,她“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段爱情留给张爱玲无尽伤痛,但在她心里始终难以忘却的,还是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和曾经的梦想——和之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许多可爱的孩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张爱玲并不认同,“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以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也许还是万转千回的热情和等待,以及美好的怀念之情。《小团圆》呈现出一个作家可能提供的最大真诚,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一段情,还是始终不悔、不出恶声的。

小团圆读后感 篇5

男人大凡曾被一个女人爱过,他一辈子都会神经兮兮的认为这女子会或多或少的想着他,这是男人普遍的虚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恋。这一点若看不透,上则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恋爱婚姻,弄的丝丝连连当断不断;下则很难心甘情愿心平气和的读完《小团圆》。

上周从浅浅那里借来《小团圆》,入夜挑灯夜读,第一章竟致昏昏欲睡——人名太多。这是读张爱玲从来没有的经历。前日半夜与人怄气,打了一通电话给朋友诉苦,挂掉后余气未消,睡意全无,又捧起《小团圆》,从第二章始入佳境,看到不敢不睡觉为止。今天早上又看了两个多小时,一气读完。

说是小团圆,其实真够团圆的,张爱玲从前小说散文以及她生命中的各色*人物一齐到场,好不热闹。说这是小说,不过是换了名字的回忆录罢了。不必熟读她作品和深谙她八卦的人,都能知道比比是炎樱,邵之雍是胡兰成,文姬是苏青,燕山是桑弧,荀桦是柯灵等等。因为这些事情,都已经被他们讲过一遍了。这就是读本书极为有趣的体验,不同的人讲同样的故事,更不必说严浩那种两重改编之后的电影《滚滚红尘》了。

比如文姬问邵之雍有没有性*病的话,苏青的《续结婚十年》里早已写过。想必张爱玲也是读过的,所以也不惮拿来坐实这件事情吧。而桑弧与她的往事,我从前听到的倒都是温存有加,这次翻看,可知张爱玲并不喜欢他,而且,我觉得桑弧也是个自作多情的人。不过这些人与事,在她是记忆的边角料,在我是鸡毛蒜皮。我想看的,是《今生今世》的另一面证词。

《小团圆》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发现她一辈子无非记得两件事情:童年时光与一场有始有终的爱情。而且,前者能决定后者的模样。

什么“要销毁的遗稿”,什么“自爆私生活”,统统都是炒作。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晚年平白素淡,且略带意识流的回忆录。本来,《小团圆》的大部分篇幅并非写爱情,而是写童年。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不怎么注意到她对童年的种种记忆吧,然而这却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她真是个内向的人,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时候,她不过是各色*成*人裤脚边不被注意的小生灵。她的感受极少被长辈理解与尊重,这种隔膜又不是总因为年龄——她就是这样一个怪姑娘,像我下午偷学的一句方言“痴囡囡”(某人看到不许笑)。即便是这般一想起来就疙疙瘩瘩的童年,在她的笔下其实却极富温存。人只要年龄一大,想起童年来都会酸酸的,倒不全是为了无忧无虑,而是曾经的一个世界消失了,空留下飘忽的记忆和感觉。张爱玲写小说,取材绝大都是童年听闻和亲见的家事,现在看来,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些往事。

事实上,我们也是如此吧,《小团圆》的大部分内容都给了童年,这是张爱玲的《追忆似水年华》。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这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既然说不清,那就只拣一样来说吧。胡兰成写好《今生今世》,是工工整整誊了寄给她的。我能想象,张爱玲读完之后,一定是好气又好笑,当然也很怅然有感的。自从当年张爱玲寄给他那张“我已经不再喜欢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欢我了”的便条开始,张爱玲真的就不再喜欢他了。可他偏要写出来,抖出来,显出来,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胡兰成身为一介寒士兼汉奸,曾经和一代才女兼闺秀张爱玲恋爱过,不仅恋爱过,还把人家甩了。这样的人,纵然是真的余温尚存,半夜想一下也都会往事不胜寒吧。

《今生今世》我当然爱不释手,爱的是那种虚伪的开出花来的文字,能把龌龊的事情也写的温文尔雅。是的,温文尔雅的男人如胡兰成,尤其喜欢跟其他的女人讲述自己的又华丽又干净的情史;粗犷一点的男人如我认识的不少人,则是喜欢跟其他人讲自己睡过多少身材相貌不一得女子。这其实是一样的,一样的不自信和一样的自恋。当然,这是男人通病,他今天不主动讲,明天被动着也会说出来。

倒是《小团圆》里,把这件事情说的非常清楚,确切的说,是区分的非常清楚——当年我是爱过你的,但后来真的不爱了,前后不过几年工夫。你不必在《今生今世》里,把我前面对你的爱蒙在后面的不爱上,让读者非得透过这层爱的面纱去看我们的分手,这是你的不对,我张爱玲还不至于和你撕破脸皮的说我不爱你,但你也犯不着这样子来写我们。我爱你的时候,就是我摘下眼镜来被你吻的时候(在某个小说里,张爱玲早写过,但凡在人前摘眼镜,总有种脱掉衣服的感觉。),但后来我真的不爱了,真的真的真的。我们本不是恭王府戏台子上的大团圆,郎才女貌洋洋洒洒,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我们不过是《小团圆》第九章里写的那场乡下祠堂里的社戏,“一个个都这么难看的”,好容易有个漂亮的戏子出台,可惜偏不是我。这样龌龊的平生,灰头土脸,烟尘满面,怎能跟戏文里的大团圆结局相比?你我能如隔世之人一般活到老已经够团圆了,不是吗?

读《小团圆》到最后,看到这段话:“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赏了。是他从乡下来的长信中开始觉察的一种怪腔,她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这是书中最直接的宣布,张爱玲不懂撒谎,更不懂云山雾罩的去把抹布变成绫罗绸缎。当一个女人开始还钱给旧情人的时候,他竟然连金钱的这层另类含义还读不懂吗?所以这句的确是她的真心话。

《小团圆》写出了什么新东西吗?我觉得没有,因为我一直就是这样来看他俩的。我曾在一篇谈论《罗丹的情人》的影评中顺带着说过这样的话:“张爱玲聪明,自己仁至义尽,早早放手,一辈子也就过来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这评论可能会发在近期《看电影》上嘿嘿)当时《小团圆》还没出版,自然是“外人不足道也”,如今出版了,我当然可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了。

最后,我还想说,毕竟是张爱玲,行文之中,仍是常常可见那些细腻的描写与抒怀。虽然灵气几近全无,虽然与过去作品中的细腻之处常常重复(比如第273页她又说漂亮的男人经不起惯),但我还是时时被打动的。

最后的最后,虽然我说了那么多男人的坏话,但是我得承认,这就是男人,贾宝玉和西门庆的区别不过是未成年和成年后。粗糙是男人的底色*,一如温婉是女人的质地。如果一个男子不好色*不吃醋不是登徒子,那么他才一定是个真正无情的人。

小团圆读后感 篇6

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每每看到光明却一次次跌入死胡同。在一次次生死轮回中,最美的曙光总被黑色的梦靥吞噬。

渴望幸福自由,却总胎死于破茧成蝶的刹那。一次一次,最终毁灭了自我,沉沦,放弃。放弃了梦想,放逐了灵魂。

永远都不是大团圆,只能是小团圆。这就是九莉的.人生,或者说张爱玲的人生。

她是一只末世的枯叶蝴蝶,高傲而倔强。秋风瑟瑟中,她毅然逃开大树的依傍,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寻求庇护,卑微却依然高傲。

他幻想这方外的美轮美奂,直到有一天一枚炮弹毁灭了他宝贝的泡沫。他飞到河边,找到了他水中的明月,他翩翩起舞,演绎人生的华彩,直到有一天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她的心碎了。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舞者,一片桃花落入他的心河,激起一片涟漪,而后来,桃花随流水而去,只留她一片空荡的心河。

最终她变成这末世一缕游魂,无爱,无恨,无怨,无悔……

铅华涤尽,往事如烟,谁有记得谁?谁又忘不了谁?谁却会灭了谁?大洋彼岸,那抹孤魂可曾重生?

小团圆读后感 篇7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

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小团圆读后感 篇8

看到封面上这些赫然的文字,我怎能不满怀热情的翻开这本难得的书?

我读过张爱玲的作品,书架上还放着她的全集。我喜欢她的作品,曾被书中的`爱情感动。“小团圆”的每页上都有一句作者的话“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毁灭了之后也还有些什么东西存在。”我读这本书就像吃一道怪味的“名菜”难以下咽,但终于还是咽下了!

“张爱玲最后的、也是神秘的小说遗作尘封二十年终于揭开了面纱!”读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我宁愿不揭开面纱啊!何必要打开二十年的尘封?

这里的故事一点不美好,一个文学少女糊里糊涂的爱上了一个经历复杂心灵污浊的男人,当他将自己与别的女人的关系写在给她的信上,她还能找出理由,直到他成为汉奸她还给他钱,这难道是无条件的爱??书中不难看出九莉就是张爱玲,虽然一再声明是小说,不是自传。

爱情是人生里不可缺少的感情,爱情是无解的难题,张爱玲这位在近代文学知名的作家,她的难题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曾为出版该书犹豫,我想不完全是为了胡兰成吧?

小团圆读后感 篇9

看到封面上这些赫然的文字,我怎能不满怀热情的翻开这本难得的书?

我读过张爱玲的作品,书架上还放着她的全集。我喜欢她的作品,曾被书中的爱情感动。“小团圆”的每页上都有一句作者的话“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毁灭了之后也还有些什么东西存在。”我读这本书就像吃一道怪味的.“名菜”难以下咽,但终于还是咽下了!

“张爱玲最后的、也是神秘的小说遗作尘封二十年终于揭开了面纱!”读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我宁愿不揭开面纱啊!何必要打开二十年的尘封?

这里的故事一点不美好,一个文学少女糊里糊涂的爱上了一个经历复杂心灵污浊的男人,当他将自己与别的女人的关系写在给她的信上,她还能找出理由,直到他成为汉奸她还给他钱,这难道是无条件的爱??书中不难看出九莉就是张爱玲,虽然一再声明是小说,不是自传。

爱情是人生里不可缺少的感情,爱情是无解的难题,张爱玲这位在近代文学知名的作家,她的难题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曾为出版该书犹豫,我想不完全是为了胡兰成吧?

小团圆读后感 篇10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所以在20**年初制定的全年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小团圆》算在其中。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书名为何是《小团圆》?指的是谁与谁的团圆?有人认为,书中的九莉与邵之雍的短暂爱情是九莉孤独生命中难得的团圆,故名《小团圆》。我不以为然。全书283页,邵之雍在142页才出场,260页之后基本上消失。况142页至260页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事情穿插其中,九莉与邵之雍关系的描写,可能只占全书的1/3,如何撑得起一部大约十八万字的小说?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所以整本书看来,《小团圆》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张女士早期几部作品那么高。但是,若是逐字读去,恍惚间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九莉,旧伤口一条条崩裂。等待着,心情惨淡,就像大考的早晨……

小团圆读后感 篇11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读后感 篇12

说是有感,其实不过是读张爱玲书时冒出的杂感。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着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着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着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读后感 篇13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今年四月在内地隆重登场了,在这久不见天才的文坛里倒称得上是盛事一件。十二岁时就开始读她的书,她最后一部作品,我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欣欣然在网上定了她的书,很喜庆的封皮,看了让人眼前一亮。

书是周一送到的,这两天赶着做实验,但还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看完了。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着书不看完绝对不愿撒手。书是终于看完了,但很是惆怅,说不出的滋味,从心底里怜惜这个女子。书是她一贯的嘲讽口吻,像个冷漠的人,站在云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一切都完全幻灭了,还试图抓住一点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幻灭了其实就是幻灭了,爱玲心里清楚的很,我透过书本看到她嘴角的一丝冷笑。

书名叫做《小团圆》,其实只是一个空心的圆圈,空荡荡地圈住逝去的时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你找不到起点自然也找不到终点。所谓小团圆,是爱玲回首往事三十岁前的盘点,是一场接一场考试之间的噩梦,是从睡梦里醒来的她絮絮叨叨讲给自己的一个故事,本不想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踌躇很久却也终不忍心销毁,把两难的选择留给后人,她躲在云端吃吃的笑。你们不是总盼着万事都有个大团圆嘛,我偏偏叫它《小团圆》;你以为小团圆就真的是团圆嘛,那只是个镂空的圆圈,什么都没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测的闲人在圆圈外晃悠,试图看看才女笔下的花好月圆,郎情妾意,然后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说“汉奸之妻,人人可戏”的花边新闻。爱玲,我扭转身为你掬一把热泪,你又是何苦来着,就算是一个人的孤寂,也该咬咬牙挺着,你的笔下自有烟霞,沉香屑里第一炉香的余香还烟雾缭绕,倾城之恋里流苏那低头一笑还没来得及抬起,金锁记里七巧还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轮月亮,你又何苦写这劳什子的小团圆,白白让别人看了笑话。

文风明显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细琢,心里嫌脂粉污了颜面,这一次,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写。一出场就是浩浩荡荡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让那些看笑话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头高高地昂着,她一贯的姿势。等着那些看笑话的人走开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继续。洋派的母亲很漂亮,但却吝于伸出手拉着女儿一起过街,偶尔手指的触碰,母亲就皱起了眉头;父亲是典型的晚清遗少,空有名家的家世,却空荡荡的像个稻草人,躲在床幔的背后吸者烟,怒视着小小的'孩子在他面前重复背一篇又一篇的古文,听到后娘的诬告,一脚一脚踢在那个倔强女孩的身上;违心的说更喜欢那个给她做衣服的烟花女子,因为二婶给她做的衣服是用旧衣服改的,小小的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屈辱…

终于长大了,告别了悲惨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换钱了,和三姑二婶在财务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债是她心头的一道疤,寄人篱下的感觉,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这样,她无法选择。二十二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可以自己选择了,是一个为日伪卖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结局,却还是奋不顾身去爱了,把高傲的头颅低地很低,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为是碰到命里注定的知己,以为那个老男人的步伐会因为她而驻足。

谁知道不过是昙花一现,年轻的后面永远都有更年轻的,她以为自己二十二岁是风华正茂,足以取代他家里那两个年老的妻,谁知道武汉还有十六七岁的小周,小周之后自然还有那个千里护京的范美秀。滥清的男人什么时候少过,爱玲自然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却也终是厌了,扭过头去,不愿看那个和半只苍蝇一样让人恶心的男人。以后又碰到那个导演,终究还是一场云烟。

原以为是金光闪闪的金子,切开来看,却是一块稀土金属,在时光的氧气里一层层氧化,一层层剥落,多年后回首再看,原不过是一堆让人避之不及的灰尘粉末,风一吹就淡了,散了,远远望去,一个空空的圆圈。而关于联考的噩梦,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小团圆》,不过是爱玲自己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而已。

小团圆读后感 篇14

看到封面上这些赫然的文字,我怎能不满怀热情的翻开这本难得的书?

我读过张爱玲的作品,书架上还放着她的全集。我喜欢她的作品,曾被书中的爱情感动。“小团圆”的每页上都有一句作者的话“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毁灭了之后也还有些什么东西存在。”我读这本书就像吃一道怪味的“名菜”难以下咽,但终于还是咽下了!

“张爱玲最后的、也是神秘的小说遗作尘封二十年终于揭开了面纱!”读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我宁愿不揭开面纱啊!何必要打开二十年的尘封?

这里的.故事一点不美好,一个文学少女糊里糊涂的爱上了一个经历复杂心灵污浊的男人,当他将自己与别的女人的关系写在给她的信上,她还能找出理由,直到他成为汉奸她还给他钱,这难道是无条件的爱??书中不难看出九莉就是张爱玲,虽然一再声明是小说,不是自传。

爱情是人生里不可缺少的感情,爱情是无解的难题,张爱玲这位在近代文学知名的作家,她的难题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曾为出版该书犹豫,我想不完全是为了胡兰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