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黄油烙饼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1
或许,那样的年代只是永远尘封在了过去。我不愿提及,留下深深的叹惋。我放下书,将脑海放空,听窗外沙沙风声,什么都不想。
阳光下,我闭上眼睛。《黄油烙饼》中的萧胜与奶奶在那样一个饥荒的时代背景下相依为命,命运无法逃避,但也赋予他们浓厚的亲情关怀,使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让出生的机会。
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突然想起那一个离我远去的人——太奶奶。每次回老家,当我还欢笑着在巷子口跟熟人打招呼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望着我招手。即便她背对着阳光,我也能感受到她那唇角上扬的弧度。我紧跟她身后,看她佝偻的身躯移动得飞快。她把我拉进她的房间,然后关上门坐在床沿,从枕头下摸索出一块手帕,颤巍巍地打开看着我笑,是薄荷糖,村口卖的`,两元一袋,可能时间过长,糖已化开了一些,沾在手帕上。我迟疑了一下,看她一脸慈祥,我伸出两根手指小心地拈起一块放入嘴里,然后对她甜甜一笑,世界都是清新凉爽的。
午后,太奶奶总张罗着倒茶切瓜,每每遭到拒绝或阻拦时,她总低声地嘟囔着“孩子难得回来一次”,然后自己蹒跚着走向厨房。阳光的暖意充斥着我幼小的心灵,氤氲着每分每秒的幸福感,我贪婪地享受着。
太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底静静地保存着,随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她已离开多年,但那种舐犊情深的情景经常浮现。
风徐徐吹来,拂过脸颊的惬意挡不住心中些许歉意,我远远地望向窗外,似乎有个老人颤巍巍地在阳光下艰难地走着。面对那熟悉的佝偻身躯,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脸上却笑了,笑得很灿烂。
抬头看,天上的云飘啊飘,柔和的风一如往昔,那逝去的亲情也将永恒。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
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黄油烙饼》。
文中讲述了一个叫萧胜的男孩,从小很可怜,由于爸爸妈妈工作不固定,他三岁开始就跟奶奶在老家住。那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老家的食物很少,不够吃,奶奶怕孙子挨饿,便总是把大半的吃食让给萧胜,自己只吃很少的一点点,而当时,奶奶身患哮喘,也没有钱吃药治病。爸爸带给奶奶两罐黄油,用来改善生活,可是奶奶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奶奶因为疾病和营养不良饿死了,萧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了马铃薯研究站生活,那里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萧胜每天快乐地在田野里玩耍,还学会了采蘑菇。开始的时候,食物还算不错,能吃饱,可是后来,粮食也越来越紧张,吃的越来越差了。有一次,研究站里接待干部们开会,做了黄油烙饼,萧胜闻着真香啊。回去后,妈妈用奶奶一直舍不得吃的黄油也烙了两张饼给萧胜,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他想起了奶奶。
文中有三次提到了萧胜的哭,一次是奶奶死后,萧胜穿着奶奶生前给他纳的新鞋,他哭了,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再也没有奶奶了。第二次是萧胜跟妈妈学会采蘑菇后,在用线穿蘑菇的时候,想起了奶奶,他才明白原来奶奶是饿死的'。最后一次就是在吃着用奶奶一直舍不得的黄油做的烙饼时,想起了奶奶,他哭了。每次哭,都是因为想起了奶奶。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让人感觉到奶奶的朴实和伟大,也处处体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6
重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是由于星期天吃了一次黄油烙饼引发的。女儿的婆婆,我的亲家暑假回海拉尔给我带回一块黄油,一直没舍得动,星期天女儿、女婿、外孙及儿子都回来了,晚饭为了省事,煮馄饨,黄油烙饼。我把黄油在微波炉中化了一下,均匀地摸在面皮上、撒盐、打卷、揪髻、擀饼。放入高压锅一烙(烙饼我一向用高压锅),两面焦黄,十数层,层层如纸,黄油的乳香,弥漫了整个房间,连一向吃饭不省事的外孙也喝了一碗馄饨,吃了两块烙饼。一家人都说好吃,唯有女儿沉默不语。
饭后收拾桌子的空儿女儿问我:爸爸,还记得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黄油烙饼》吗?我说:“能忘吗?”女婿是搞软件的对文学不大在行,问起小说。女儿道来:小说写一个少年大约是六十年代和奶奶同住乡下,一次父亲从口外回来给奶奶带回一串蘑菇、两瓶黄油,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放在躺柜上,当时粮食已经十分困难,吃不饱,后来奶奶身体慢慢衰弱,久病不起,去世了。少年随着父亲回到口外,一次当队干部大吃黄油烙饼时,孩子问起什么是黄油烙饼,妈妈终于拿出那两瓶黄油给孩子烙了两张饼,当孩子吃着黄油烙饼时泪如雨下,明白了奶奶是饿死的,结尾是“黄油烙饼是甜得,眼泪是咸的。”……
说到此时,女儿的眼圈红了,我赶忙转过身去,掩饰我已经泪流满面。女儿三十六了,初中课外阅读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能记二十多年,并能记住小说的结尾,不是女儿的记忆好,而是汪曾祺先生的小说魔力之大,影响之深。汪先生的小说语言直白,行文流畅,以情取胜,无论他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他的《黄油烙饼》只要读者拿起来就一定放不下,有不读完决不罢休吸引力,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真正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读他的小说会误以为他是北京人,对北京语言熟悉至深,驾驭纯熟,其实他是江苏高邮人,他被誉为京派小说家,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注意是最后一个纯粹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有趣,幽默,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夜深人静我独自重读《黄油烙饼》惭愧至深。犹对一段历史的问责和鞭笞。
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9
应老师假期阅读要求,我从书店买回汪先生的《人间小暖》。开始,我不以为然。不过后来,当我读这篇小说时,我不禁感概万分。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萧胜从三岁开始和奶奶一起过。主要写奶奶疼爱萧胜。第二部分写奶奶去世后,爸爸把他接回坝上,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主要写萧胜思念奶奶。
第一部分写了奶奶用一些零碎布头给萧胜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还给萧胜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每天给萧胜从食堂打饭。打回饭来,奶奶舍不得吃,也吃得不香,都给萧胜吃了。还有一年爸爸回老家看奶奶,给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和两瓶“很营养”的黄油。就这些,都很家常,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大事件。
第二部分写了萧胜在坝上的见闻。写萧胜“发了财了”——他采了好几串蘑菇,想给奶奶送去,可奶奶死了。写三级干部会。干部们吃了黄油烙饼。萧胜问爸爸:“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萧胜妈妈从柜子里取出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给萧胜烙了两张黄油烙饼,让萧胜吃。萧胜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文章虽只是平平淡淡地先略写了萧胜和奶奶生话,再详写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且没有一点情感宣泄。另外本文做足了铺垫,这样才有了最后萧胜哭着高叫一声:“奶奶!”的感人效果。
先生为此一路铺垫过来,一笔接着一笔,甚是煞费苦心。通过奶奶老是找一些零碎的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做鞋,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等事突出了奶奶疼爱孙子。当然,这里也埋下伏笔,如后面写萧胜思念奶奶。本文也突出了人之常情,突出作者对五八批判的不满,当然也反应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10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
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黄油烙饼》。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萧胜的小男孩跟随奶奶在家乡以及后来跟随爸爸妈妈在马铃薯研究站生活的经历。
整篇文章,语言看似苍白,作者好像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唯一让我们感动的是奶奶对萧胜无私的爱和萧胜对奶奶的思念,但如果仅仅只是停留于此则显得肤浅。因为“奶奶是饿死的”,作者借由一个七、八岁男孩的'口痛斥了那个缺衣衣少食的年代。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详细描写食物变化的良苦用心。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后来,办了公共食堂,食物真不赖,人也胖了,猪也肥了;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后来饼子里都掺了假。
作者还特写了三级干部会,干部在南食堂,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梁饼子,甜菜叶子汤。妈妈看不过去,拿出平常不舍得吃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萧胜吃着就哭了起来,黄油烙饼是甜的,泪是咸的。作者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特殊年代里强权社会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至此,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12
黄油烙饼的作家是汪曾祺,本文写了萧胜父亲与母亲的工作都不固定,萧胜进八岁了,这些年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那儿吃的好点,可最后也不行了,没吃的了,小米面饼也有糠了!
萧胜父亲去年冬天回来看奶奶,带来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萧胜父亲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吃。奶奶借了锅煮了土豆给萧胜吃,口蘑过年时打一次,黄油就放在躺柜上,时不时拿出来擦擦。最后,奶奶身体不好了,还是早起去食堂打有糠的小米饼子,自己就掰半块吃了,其余的都给萧胜,每天这样,她最终因为把吃的都给萧胜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浑身都肿了,等萧胜父亲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
从中,我感受到奶奶对萧胜的关心和照顾,奶奶为了让萧胜吃饱睡好,自己省吃俭用,就是爸爸给她的黄油,都舍不得吃,留给了萧胜,奶奶对萧胜付出了全部,把营养的东西都留给了萧胜,最后奶奶自己饿死了。文中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当萧胜妈妈用奶奶的黄油做黄油烙饼给萧胜吃的'时候,萧胜都会哭,一边吃一边哭。而文末结尾的这句话:“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的咸的。”更是令我落泪。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13
应老师假期阅读要求,我从书店买回汪先生的《人间小暖》。开始,我不以为然。不过后来,当我读这篇小说时,我不禁感概万分。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萧胜从三岁开始和奶奶一起过。主要写奶奶疼爱萧胜。第二部分写奶奶去世后,爸爸把他接回坝上,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主要写萧胜思念奶奶。
第一部分写了奶奶用一些零碎布头给萧胜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还给萧胜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每天给萧胜从食堂打饭。打回饭来,奶奶舍不得吃,也吃得不香,都给萧胜吃了。还有一年爸爸回老家看奶奶,给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和两瓶“很营养”的黄油。就这些,都很家常,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大事件。
第二部分写了萧胜在坝上的见闻。写萧胜“发了财了”——他采了好几串蘑菇,想给奶奶送去,可奶奶死了。写三级干部会。干部们吃了黄油烙饼。萧胜问爸爸:“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萧胜妈妈从柜子里取出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给萧胜烙了两张黄油烙饼,让萧胜吃。萧胜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文章虽只是平平淡淡地先略写了萧胜和奶奶生话,再详写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而且没有一点情感宣泄。另外本文做足了铺垫,这样才有了最后萧胜哭着高叫一声:“奶奶!”的感人效果。
先生为此一路铺垫过来,一笔接着一笔,甚是煞费苦心。通过奶奶老是找一些零碎的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做鞋,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等事突出了奶奶疼爱孙子。当然,这里也埋下伏笔,如后面写萧胜思念奶奶。本文也突出了人之常情,突出作者对五八批判的不满,当然也反应了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黄油烙饼读后感 篇14
或许,那样的年代只是永远尘封在了过去。我不愿提及,留下深深的叹惋。我放下书,将脑海放空,听窗外沙沙风声,什么都不想。
阳光下,我闭上眼睛。《黄油烙饼》中的萧胜与奶奶在那样一个饥荒的时代背景下相依为命,命运无法逃避,但也赋予他们浓厚的亲情关怀,使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才会在关键时刻让出生的机会。
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突然想起那一个离我远去的人——太奶奶。每次回老家,当我还欢笑着在巷子口跟熟人打招呼的时候,她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望着我招手。即便她背对着阳光,我也能感受到她那唇角上扬的弧度。我紧跟她身后,看她佝偻的身躯移动得飞快。她把我拉进她的房间,然后关上门坐在床沿,从枕头下摸索出一块手帕,颤巍巍地打开看着我笑,是薄荷糖,村口卖的,两元一袋,可能时间过长,糖已化开了一些,沾在手帕上。我迟疑了一下,看她一脸慈祥,我伸出两根手指小心地拈起一块放入嘴里,然后对她甜甜一笑,世界都是清新凉爽的。
午后,太奶奶总张罗着倒茶切瓜,每每遭到拒绝或阻拦时,她总低声地嘟囔着“孩子难得回来一次”,然后自己蹒跚着走向厨房。阳光的暖意充斥着我幼小的心灵,氤氲着每分每秒的幸福感,我贪婪地享受着。
太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心底静静地保存着,随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她已离开多年,但那种舐犊情深的情景经常浮现。
风徐徐吹来,拂过脸颊的'惬意挡不住心中些许歉意,我远远地望向窗外,似乎有个老人颤巍巍地在阳光下艰难地走着。面对那熟悉的佝偻身躯,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脸上却笑了,笑得很灿烂。
抬头看,天上的云飘啊飘,柔和的风一如往昔,那逝去的亲情也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