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1
《高山下的.花环》, 我是在激动和震撼的情绪下把它一口气看完。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
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在和平年代也有无数的英雄。 在去年那场突然来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看到了我们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是如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团结一致重建家园。他们是英雄。
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让那一面面承载着所有中国人骄傲、自豪与梦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是运动员们通过他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永争第一,让我们挺起胸脯告诉世界:我们中国是富饶而强大的!他们是英雄。 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教我奋发,催我上进,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中国的少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也要做“英雄”。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2
一口气读完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中的主人公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凯华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刹那间,英雄群象幻成朵朵鲜花,它们吐露着醉人的芬芳,孕育着甘甜的硕果。这篇小说写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某部九连的英雄事迹。作者以酣畅的笔墨,描绘了那浩气贯长虹的自卫反击战的战斗场而,以烈火般的激情,讴歌了人民战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过去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感到浴血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今天读完《高山下的花环》之后,我又深深感到那些日日夜夜守卫着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也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我爱英雄连长梁三喜,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子弟兵,是吃革命老妈妈梁大娘的乳汁长大的。
他身上休现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的美德,他无私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从他放弃休假、野营训练到牺牲前留下的欠账单,我们看到了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带兵有方;从他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穿插敌后,浴血疆场,以身许国,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瑰丽夺目的爱国主义之光。作者通过朴实的故事,刻划了“一个有性格的人物”,这是对民族之魂的呼唤与礼赞。我爱英雄指导员赵蒙生。他是革命的后代,将门之子。
在这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社会里,他虽然产生过“曲线调动”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但是通过战争的洗礼,他埋葬了个人主义思想。当他钻进敌人暗洞,拉响一捆手榴弹时,便越过了对人生最严峻考验的生死关。战争胜利后,他拒绝“母爱”,没有回到花红柳绿的大城市,而是留在滇边哨所,俯视着群山,监视着敌人的动向,成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典范。
作者面对人生,开拓未来,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向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人世间还有比金钱和权势更珍贵的东西—民族之魂!我还爱靳开来、雷凯华等烈士。他们崇高的革命情操将留芳万世,永垂不朽!正象雷军长所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希望之所在!鲁迅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梁三喜他们,真正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振奋人心的小说,抬头望着窗前爸爸栽培的那盆牡丹花,正在含苞欲放。
通过水晶般的玻璃窗,极目河山,无限春色,我情不自禁地吟哦着这样两句诗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愿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朵鲜花一起为勇士们开放!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3
前日饭后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次日看了原著小说,补充了很多电影未能提及的细节,应该说电影更震撼,原著更完整。跟朋友说现在看书观影很难哭了,不知是泪点高了还是被自己存在之外的支撑点束缚住以至于离真实的生命渐远,好在这部影片我终于哭了。
先说梁大娘。大娘已是风烛残年,起伏的皱纹和弯曲的身体上布满夜的阴影,佝偻让她显得格外弱小,这是她送走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了。印象里这样孤寂、清冷与悲戚的气息多少都会招人同情与怜悯,可这位老人面容里没有老无所依的不安与孤独,没有丝毫的悲戚与苟且,还不忘用庄稼人朴实的话语安慰她不知是军长的父亲。老人究竟承受了多少苦难才战胜了人世间这般悲痛离合?
大娘端起酒杯对军长说的那段话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有谁比一个沉默的老人看得更明白更高远?现在看来,在大娘面前,整日吐槽的我们年轻一代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小白脸。一位逆来顺受的底层女性对信念高于自己的诠释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里是多么地让人羞愧和叹服。从后来她给蒙生的信里我仿佛看到托尔斯泰在说,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伟大。
玉秀。为三喜持家育女,给老人养老送终。结婚这么多年相聚不到90天,没有丝毫抱怨与不甘,满屏的理解与惦念。就连哭也是一个人悄悄的,中国女性这种忍辱负重同甘共苦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她那么美,才二十四岁,让人心疼。感谢作者给了她一个有归宿的结局,让读者还有一丝慰藉。想到这句话来描述她:过去,真善美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她身上得以协调。
炮排长老靳,说是悲情好像总少了点什么,印象中这种人在弹尽粮绝的刺刀比划中至死不停歇更符合他的脸谱,猜想作者这样写是想让人更多关注他的生前——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讲真话的同志?保护还是教育,听取还是打压,不理不睬还是至死不放过,这真是个问题。有些真话不怀好意,有些真话让人难堪,有些真话直指要害,有些真话不是时候,有些真话没人相信,但总体说来真话越来越难听到了。就像凯华在遗书里谈到的,祝愿爸爸永远发扬“甩帽”精神。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多讲真话更听得进真话的人。
赵蒙生,硝烟的沂蒙山下出生的孩子,这个温情赤诚有些腼腆稚气的书生。在战场上以同归心端掉敌人藏身洞穴的那一刻,他忘掉了生死。哦!也许还要早些,他的血性被激活是在军长拿他做教材当众骂懦夫的动员会上,在表决心吼着刺刀见红的队列前,在坐立不安泪水在眼睛打转的连部里,在告诉连长想找战士们谈谈的委屈中。连长开心的想,那是多么快速不容等待地成长,谁不是从年轻一步步过来的呢?
我永远无法忘记指导员摸着小金父亲的手肘说“我们将来一定很好安排他”时深情无措的面容,那侧脸像极了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无法忘记他小心翼翼地为盼盼放下奶粉和桔子汁儿的轻轻模样,他掩盖不住的扭捏与不安;无法忘记他捧起抚恤金和卖猪钱时颤抖的双手叫一声大娘,是不能承受的生命弯曲了他的膝盖…英雄在保家和卫国之间选择了后者,英雄死后,他的家人谁来庇护?
不知怎的我重读了《一个人的百年》,那是感慨自己的老师在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有尊严地活了百年。像结尾写的那样,“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已过去,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大娘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4
再次的感动在激动和震撼的情绪下再次捧起这本书,把它一口气看完。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为我们广大塑造了一群既保持着我们军队光荣传统,又具有八十年代鲜明色彩的当代军人和普通群众的英雄形象,在矛盾、对比中写出了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作者着力描写的是九连连长梁三喜与指导员赵蒙生。他们两个人一个是老区人民的儿子,一个是将军的后代,历史使他们曾经生活在一起。吮着同一个山村母亲的奶汁长大,但是曲折而复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经历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之后又走上了共同的战斗道路。在紧张、艰苦的备战时刻,带着“曲线调动”的目的来到九连当指导员的赵蒙生,既经受不住连队摸爬滚打的训练之苦,也吃不消连队单调简朴的生活之苦,完全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而出生在沂蒙山区老根据地的农家子弟粱三喜是个忠于职守、带兵严格的连长。
他宽厚通达、质朴刚毅。面对新任指导员赵蒙生心神不宁、不负责任的表现,他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决心有一次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当他得知赵蒙生在临战前夕拿到调令,要临阵逃脱时,他怒不可遏,破例训斥了赵蒙生一顿。在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为了给爹爹治病,他负债累累,一声不响;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件用塑料袋装着的新军大衣,这是他为自己万一牺牲后留给妻子改嫁用的“礼物”为报效祖国和人民,他立下以身殉国的誓言。
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最后为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在他牺牲之后,留下的欠账单和遗书交代了两件事:“人死帐不能死”,要家人用抚恤金还清债务;希望妻子韩玉秀改嫁。对国家没有提出任何一点的要求。这些细节的描写,把梁三喜高洁的情操、传统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阳刚之气,也是一种民族志气。他的母亲梁大娘和妻子韩玉秀是两个感人至深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当她们得知梁三喜牺牲后,到前线奔丧,未来节省路费,婆媳两人竟然徒步走到军营;在处理儿子的后事时,这位伟大的母亲恪守儿子的遗言,一次偿还了亲人生前欠下的债务;生活艰难却拒绝一切的馈赠。表现出了老区人民克己奉公、深明大义的崇高品德,也进一步地拓展了作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题。
虽然是再次翻看这本书,但是每每都被这些细节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自身回到了那真实的现场,又由此生发开许多的感慨和想法。当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一个老区人民的优秀子弟,一个铁骨铮铮的好战士,他难道不懂得生活的享受,他难道不懂得生命的可爱,他难道不懂得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珍爱自己的家庭吗?
但是当他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就毅然放弃了许多人舍不得放弃的东西。在和平年代也有无数的英雄。在2008年那场突然来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中国人子弟兵在灾难面前不顾一切,英勇奋战的热血场景;也看到中国人民是如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团结一致重建家园的感人画面,真的,他们无愧是时代英雄。同时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让那一面面承载着所有中国人骄傲、自豪与梦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是运动员们通过他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永争第一,让我们挺起胸脯告诉世界:我们中国是富饶而强大的!
他们也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无论是作品中的英雄还是现实中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应该给我们任何一个国人都以鼓舞,都以力量,教我们奋发,催我们上进,使我们懂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秉承他们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广大的教育长线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做一名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英雄”。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5
谁说我们的作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谁说我们的作家都在“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既然是社会主义文艺,就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的生活现实,脱离人民的过去和现在。李存葆同志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一个响亮的回答。革命的“传统美学观念”,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着:一切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以至流血牺牲的志士仁人、革命战士和他们的丰功伟绩,当然会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占据首要的地位。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一九八二年《十月》的第六期上,十二月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欢迎,不少报刊也发表了热情的评论,为了满足阅读的需要,这篇小说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印单行本。这说明了《高山下的花环》不仅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给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强力的冲击。我以为,这反响和冲击,首先来自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些进行“英勇斗争”、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它们的形象既融贯着革命的传统,也闪灼着时代的亮采,血肉丰满,真实可信,但又不是过去有些革命故事中的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都显示了鲜明的个性风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灵发展的历程。
《高山下的花环》,是围绕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个边防连队的战前战后生活,围绕着这支连队的基层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性格心理的表现而展开的。人们都知道,三年前发生的这场严酷的斗争,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伟大的祖国不可侮!社会主义建设与边境人民的和平生活,决不能容忍忘恩负义的越南侵略者任意破坏和蹂。当我们的年青的战士,或者就如黎笋所攻击的所谓“和平兵”们,目睹了侵略者在我边境的累累罪行,激发起怎样的同仇敌汽的怒潮呵!又创造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全军、在全国迅速传颂着。而这些后来被评为英雄、功臣的年青战士们,或则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或则来自热闹繁华的城市,甚至还可能有不少娇生惯养的“调皮鬼”,他们的确都是在“和平生活”里长大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刺刀见红的拚杀,更是他们第一次经历。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6
谁说我们的作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谁说我们的作家都在“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既然是社会主义文艺,就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的生活现实,脱离人民的过去和现在。
李存葆同志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一个响亮的回答。革命的“传统美学观念”,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着:一切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以至流血牺牲的志士仁人、革命战士和他们的丰功伟绩,当然会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占据首要的地位。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一九八二年《十月》的第六期上,十二月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欢迎,不少报刊也发表了热情的.评论,为了满足阅读的需要,这篇小说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印单行本。这说明了《高山下的花环》不仅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给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强力的冲击。
我以为,这反响和冲击,首先来自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些进行“英勇斗争”、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它们的形象既融贯着革命的传统,也闪灼着时代的亮采,血肉丰满,真实可信,但又不是过去有些革命故事中的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都显示了鲜明的个性风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灵发展的历程。
《高山下的花环》,是围绕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个边防连队的战前战后生活,围绕着这支连队的基层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性格心理的表现而展开的。人们都知道,三年前发生的这场严酷的斗争,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伟大的祖国不可侮!社会主义建设与边境人民的和平生活,决不能容忍忘恩负义的越南侵略者任意破坏和蹂。当我们的年青的战士,或者就如黎笋所攻击的所谓“和平兵”们,目睹了侵略者在我边境的累累罪行,激发起怎样的同仇敌汽的怒潮呵!又创造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全军、在全国迅速传颂着。
而这些后来被评为英雄、功臣的年青战士们,或则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或则来自热闹繁华的城市,甚至还可能有不少娇生惯养的“调皮鬼”,他们的确都是在“和平生活”里长大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刺刀见红的拚杀,更是他们第一次经历。但是,正义战争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7
谁说我们的作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谁说我们的作家都在“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既然是社会主义文艺,就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的生活现实,脱离人民的过去和现在。李存葆同志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一个响亮的回答。革命的“传统美学观念”,不仅存在着,而且发展着:一切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以至流血牺牲的志士仁人、革命战士和他们的丰功伟绩,当然会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占据首要的地位。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一九八二年《十月》的第六期上,十二月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热烈欢迎,不少报刊也发表了热情的评论,为了满足阅读的需要,这篇小说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印单行本。这说明了《高山下的花环》不仅在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也给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带来了强力的冲击。我以为,这反响和冲击,首先来自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些进行“英勇斗争”、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它们的形象既融贯着革命的传统,也闪灼着时代的亮采,血肉丰满,真实可信,但又不是过去有些革命故事中的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都显示了鲜明的个性风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灵发展的历程。
《高山下的花环》,是围绕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个边防连队的战前战后生活,围绕着这支连队的基层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性格心理的表现而展开的。人们都知道,三年前发生的这场严酷的斗争,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伟大的祖国不可侮!社会主义建设与边境人民的和平生活,决不能容忍忘恩负义的越南侵略者任意破坏和蹂。当我们的年青的战士,或者就如黎笋所攻击的所谓“和平兵”们,目睹了侵略者在我边境的累累罪行,激发起怎样的同仇敌汽的怒潮呵!又创造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全军、在全国迅速传颂着。而这些后来被评为英雄、功臣的年青战士们,或则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村,或则来自热闹繁华的城市,甚至还可能有不少娇生惯养的“调皮鬼”,他们的确都是在“和平生活”里长大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刺刀见红的拚杀,更是他们第一次经历。
《高山下的花环》读后感 篇8
《高山下的花环》, 我是在激动和震撼的情绪下把它一口气看完。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透过那浓浓的战火,我看到了一个个最可爱的英雄,他们那样光彩高大:连长梁三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副连长靳开来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战士薛凯华胸怀大志,才华过人;军长“雷神爷”嫉恶如仇,一身正气;爱开小差的赵蒙生经历了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最终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当我看到连长梁三喜那封遗书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听他说:“秀:我除了给你留下一张帐单外,没有任何遗产留给你。
几身军装,摸爬滚打全破旧了,唯有一件新大衣……”你再听他说:“人穷志不能短。再说我们的国家也不富,我们应多想想国家的难处!”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这封家书,价值何止万金? 历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在和平年代也有无数的英雄。 在去年那场突然来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看到了我们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是如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团结一致重建家园。他们是英雄。
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中国运动员如何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让那一面面承载着所有中国人骄傲、自豪与梦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是运动员们通过他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永争第一,让我们挺起胸脯告诉世界:我们中国是富饶而强大的!他们是英雄。
这无数的英雄事迹给我鼓舞,给我力量,教我奋发,催我上进,使我懂得了做人的尊严,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新中国的少年。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也要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