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2024/05/1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读了以后心情不能平静,把我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二十四孝图》讲的是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中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还要爱护孩子。“郭巨埋儿”却置儿子的生命于不顾,让人感到残忍;“尝粪忧心”让人觉得恶心;“老莱娱亲”又让人觉得做作不可思议;“卧冰求鲤”更是拿生命开玩笑。做这样的孝子让人止步。作品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对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决心。

总之,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要让那些封建流毒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子予养而亲不待”。孝顺要趁早,否则,弄一个“刻木事亲”又有何用呢?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4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5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最新鲁迅《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6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