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后感 篇1
通过作者神经科医生的自述,对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运用神经科的专业知识,针对不同时间段提高专注力进行了完整的诠释,让我受益匪浅,更好的调节了生活和学习,以及更好的进入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
专注力就像抛物线,开始时和结束时能最大化的完成工作,中间有一个最低迷球,所以要更好的调节时间。
起床的两三个小时是最佳时间。大脑通过一晚上的休息,让人达到最佳状态,这个时间段做些难啃的事,效率会更高。
同时,“15.45.90”原则也是适用的,当工作了90分钟后,适当休息五分钟,专注力能得到很好的回升。这五分钟期间可以选择走一趟开水间,喝喝茶,还可以爬爬楼,散散心,看看不同的风景,或者最不济可以做几个深蹲。
休息时间,选择出门吃饭比在办公室吃外卖好很多。一个,出门撒撒心能换一个心情,二,出门可以晒到太阳,能促进血色素的增加,从而提高血色素。吃完午饭,可以选择休息26-30分钟。午休时间一定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对健康将产生不利因素。
下班后,工作了一天,本就很疲劳,专注不起来,可以适当去运动运动,但是运动时间最好在睡前三小时结束,要不会影响睡眠。
周末,应该适当放松自己,做些和平时不同的事,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下周一能有个更好的心情开始生活。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后感 篇2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就是提升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堆砌工作时间。
主要是他给的方法都很有操作性,针对早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都做了分析,提升专注力一方面要顺应我们大脑的规律,一方面通过调整获取更多的专注力。
为工作而努力是件好事,但单凭恒心和毅力等精神层面的鸡血支撑,不管怎么拼命,也不能提高专注力。这样必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结果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来弥补。
“接下来我该做什么”是一种强烈而顽固的杂念,对专注力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为了不让这种杂念干扰我们的专注力,让工作能像流水一样顺利开展,我有一个好建议。那就是把“TO DO清单”利用好。只要事先制作好“TO DO清单”,在工作的时候把它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我们就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想“接下来我该做什么”。当做完一项工作,只要瞥一眼“TO DO清单”,自然而然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项工作了。人类的大脑,处理视觉信息就要占用90%的机能。所以,面对电脑工作的人,仅仅是处理视觉信息就已经相当疲劳了。看、读等行动,会给大脑造成相当大的负担,因此在休息的时候,应该尽量将自己从视觉信息中解放出来。激发血清素活力的方法很简单,我给您介绍3个简单易行的方法。第二章也介绍过,那就是日光浴、有节奏的运动和咀嚼。外出吃午餐就可以同时实现上面3个方法。走出公司,步行5分钟左右找一家心仪的餐馆,这个过程就晒了日光浴。步行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坐下来细嚼慢咽地享用午餐,就做到了充分咀嚼。这一系列过程就能充分提升血清素的活力。
我这点做的很差。没能把握好休息,把握一天中轻重缓急的节奏,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工作时间就努力、认真、高效率地工作,但下了班,就把工作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后感 篇3
刚刚看到《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就和其余的鸡汤励志文章一样,告诉我们时间有多么多么重要,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安排决定我们的成败之类的,然而刚一浏览前面的内容,便深深被其所吸引,贪婪的将其阅读完。
读书有的时候更是在享受一种精神食粮,深陷其中,忘记了时间的缓缓流逝,让自己的思想接受熏陶,或者对照看到自己的不足,合理的加以转变。当看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往往会将其放下,将其搁置,然后阅读下一本书。但是我们看第一遍的时候书本的内容我们只吸收了不到一半。
也就是说,任何会带来价值的书本看一遍往往是不够的,而一个完整的阅读步骤是:阅读第一遍,记录输出,感悟思考,再阅读一遍。
记得我们本科老师说过,她每次考试前,无论是多么难的科目,她都肯定会把书本翻三遍左右,然后上考场,后面的成绩也还不错。这首先不能否认之前努力学习的效果,但是透露了一点,书本如果只是看一遍的话,无论理解多么深入,最后遗留在我们脑海里面的所剩不多,我们需要反反复复的去吸收。
好吧,言归正传,回归到这本书上来,这本书是一位神经科医生构思了10年,花了2年时间将其体系化,然后创作出来的,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来往经验,也加入了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将其科学化,是一本科学与现实紧密结合,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不可多得的读物。
跟我们联系紧密,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的一件事情,高中的课堂往往是以45分钟作为间隔的,而现在的研究生课堂我们是以1一个半小时作为间隔的,为什么是45分钟、90分钟这样子设置呢?而不是30分钟?60分钟?
书本提出了一个15-45-90法则,15分钟是注意力集中的一个单位时间,用于一气呵成的工作;45分钟是专注力持续的极限时间,比如课堂时间,应该小休一下;90分钟是成年人专注力持续时间极限,比如足球赛;人体的昼夜节律周期、肠胃蠕动、睡眠周期等大致是以90分钟作为一个单位的。
这也解释了我们,我们是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的,我们需要合理的安排间隔时间,然后进入到下一个循环的专注周期。写到这,不经想到我们的高级数理分析老师,每周一次课,上课一个半小时+休息15分钟+上课45分钟,往往开始的90分钟就显得比较煎熬,一开始上课还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但是在老师的密集知识的冲击下,90分钟根本都不带停的,就很难一直保持注意力下去了。
我们注意力集中的单位是以15分钟计算的,持续了15分钟,我们就需要稍微缓解一下,大约30s左右,从之前集中的注意力中转移一下,读后感有的时候老师这时就会穿插一些故事性的内容,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但也是重要的部分,能够使我们从刚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中缓解一下,以便更好投入之后需要理解的内容,而这部分是我们高级数理分析老师所没有的部分。
同样,电影情节设置也是一样的,如果一直持续的武打动作,观影的人们也会审美疲劳的,这时候电影就往往会在中间穿插一些其余的情节,然后再进入到之前的精彩部分,让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观影效果。
所以,我们进行任务合理安排的时候,15分钟为一单位,缓解一下,然后再进入工作安排当中,45分钟为一个中周期,之后就需要稍微休息更长一段时间,最后90分钟作为完成一个任务的合理最长周期。
之后我们如何在每个单位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呢,书本当中也提到了杂念排除法,首先,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项工作当中,别人的搭话或者电话铃声都会使得人的专注力打断,而且,如果要恢复之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
所以,专注力一旦被打断,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一旦受到某项干扰,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打断一下,就会使得我们的时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我们专注工作学习的时候,需要把其余的干扰信息给排除在外,从而,我们需要尽量寻找相对隔离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外界的干扰,提高专注力,高效率地推进工作的进展。
这就是书本提出的“罐头工作术”,就好比自己关在罐头瓶里面,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可以一心一意的埋头工作,而罐头瓶就是专注空间,找到自己适合的专注空间,就可以在其中进行高效率的工作。
有的时候,我们工作,脑海里面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杂念,比如说还有其它的事情没有完成,想要忙其它什么什么事情来着。我们如何更好克服这些脑海里面不断冒出的杂念呢?
书本里面提出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把杂念写出来,我们就会把意见没有完成的的时间转化为一件完成的事情,进而会将其遗忘,然后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精华,所以分享的话每次分享三个点,重在应用转化,然后合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值得推荐这一本书籍,微信读书app里面可以搜得到,每周一次的微信写作也将持续。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读后感 篇4
刚刚看到《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就和其余的鸡汤励志文章一样,告诉我们时间有多么多么重要,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安排决定我们的成败之类的,然而刚一浏览前面的内容,便深深被其所吸引,贪婪的将其阅读完。
读书有的时候更是在享受一种精神食粮,深陷其中,忘记了时间的缓缓流逝,让自己的思想接受熏陶,或者对照看到自己的不足,合理的加以转变。当看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往往会将其放下,将其搁置,然后阅读下一本书。但是我们看第一遍的时候书本的内容我们只吸收了不到一半。
也就是说,任何会带来价值的书本看一遍往往是不够的,而一个完整的阅读步骤是:阅读第一遍,记录输出,感悟思考,再阅读一遍。
记得我们本科老师说过,她每次考试前,无论是多么难的科目,她都肯定会把书本翻三遍左右,然后上考场,后面的成绩也还不错。这首先不能否认之前努力学习的效果,但是透露了一点,书本如果只是看一遍的话,无论理解多么深入,最后遗留在我们脑海里面的所剩不多,我们需要反反复复的去吸收。
好吧,言归正传,回归到这本书上来,这本书是一位神经科医生构思了10年,花了2年时间将其体系化,然后创作出来的,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来往经验,也加入了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将其科学化,是一本科学与现实紧密结合,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不可多得的读物。
跟我们联系紧密,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的一件事情,高中的课堂往往是以45分钟作为间隔的,而现在的研究生课堂我们是以1一个半小时作为间隔的,为什么是45分钟、90分钟这样子设置呢?而不是30分钟?60分钟?
书本提出了一个15-45-90法则,15分钟是注意力集中的一个单位时间,用于一气呵成的工作;45分钟是专注力持续的极限时间,比如课堂时间,应该小休一下;90分钟是成年人专注力持续时间极限,比如足球赛;人体的昼夜节律周期、肠胃蠕动、睡眠周期等大致是以90分钟作为一个单位的。
这也解释了我们,我们是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的,我们需要合理的安排间隔时间,然后进入到下一个循环的专注周期。写到这,不经想到我们的高级数理分析老师,每周一次课,上课一个半小时+休息15分钟+上课45分钟,往往开始的90分钟就显得比较煎熬,一开始上课还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但是在老师的密集知识的冲击下,90分钟根本都不带停的,就很难一直保持注意力下去了。
我们注意力集中的单位是以15分钟计算的,持续了15分钟,我们就需要稍微缓解一下,大约30s左右,从之前集中的注意力中转移一下,读后感有的时候老师这时就会穿插一些故事性的内容,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但也是重要的部分,能够使我们从刚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中缓解一下,以便更好投入之后需要理解的内容,而这部分是我们高级数理分析老师所没有的部分。
同样,电影情节设置也是一样的,如果一直持续的武打动作,观影的人们也会审美疲劳的,这时候电影就往往会在中间穿插一些其余的情节,然后再进入到之前的精彩部分,让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观影效果。
所以,我们进行任务合理安排的时候,15分钟为一单位,缓解一下,然后再进入工作安排当中,45分钟为一个中周期,之后就需要稍微休息更长一段时间,最后90分钟作为完成一个任务的合理最长周期。
之后我们如何在每个单位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呢,书本当中也提到了杂念排除法,首先,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项工作当中,别人的搭话或者电话铃声都会使得人的专注力打断,而且,如果要恢复之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
所以,专注力一旦被打断,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一旦受到某项干扰,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打断一下,就会使得我们的时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我们专注工作学习的时候,需要把其余的干扰信息给排除在外,从而,我们需要尽量寻找相对隔离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外界的干扰,提高专注力,高效率地推进工作的进展。
这就是书本提出的“罐头工作术”,就好比自己关在罐头瓶里面,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可以一心一意的埋头工作,而罐头瓶就是专注空间,找到自己适合的专注空间,就可以在其中进行高效率的工作。
有的时候,我们工作,脑海里面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杂念,比如说还有其它的事情没有完成,想要忙其它什么什么事情来着。我们如何更好克服这些脑海里面不断冒出的杂念呢?
书本里面提出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把杂念写出来,我们就会把意见没有完成的的时间转化为一件完成的事情,进而会将其遗忘,然后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精华,所以分享的话每次分享三个点,重在应用转化,然后合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值得推荐这一本书籍,微信读书app里面可以搜得到,每周一次的微信写作也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