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1
《最后的一课》主题思想的升华和结晶。作者匠心独运,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龙点晴的结尾,对于揭示哈墨尔先生的`思想境界,对于表现亚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不妥协精神,收到了“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高尔基在谈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时,曾经指出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都德的小说《最后的一课》正是这样,它以独特巧妙的艺术构思、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质朴而富于感情的语言,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题材,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是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范例。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2
细细品味过《最后一课》后,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重却也无力反抗的无奈之情。
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感受,使我读着读着眼泪也在打转。我惊异,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哭?!我想起了我读过的另外一篇文章《哭泣的'圆明园》,蓦然发觉,中国也遭遇过这样的窘境。
回想起八国联军在中原大地犯下的种种劣迹,我似乎也能明白八国联军的心思。我中国软弱必将会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懦弱并不伤大雅,但一个国家软,后果将是多么可怕!我们正值年少,如果像弗朗士一样的荒废学业、只顾玩闹,那也必将会有如弗朗士一般的懊悔,只怕悔之已晚。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之责任全在我少年。阿尔萨斯的悲剧不会再在中国上演,我也希望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真正的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3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是由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写的。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所见所闻与内心的感受,表现了法国人们强烈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中最感动我的是在这最后一堂法文课中,一辈子不曾上学读书的老爷爷捧着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坐在了座位上,平常上课总是跑神迟到的弗朗士,在最后一堂课中也格外的用心。老师在那一天里穿上了平时过节才穿的礼服,讲的'东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文章的最后,老师因为伤心过度而说不出话来,就在黑板上用尽可能大的字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
这篇文章中老师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我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总把教育推到明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总是把事情往后拖。看了这本书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这篇文章不仅交给了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还让我懂得了今天的事今天做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4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名为《最后一课》的书,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两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文章《最后一课》。它以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强行兼并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小学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特别是即将离开家乡,认真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的老师,以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法国万岁”,我非常兴奋。这是什么样的爱国精神啊!虽然没有为国捐躯的悲壮场面,但比激昂壮烈的场面更令人震惊。
我们中国在清末也成为了殖民地,所以很多爱国者站起来,勇敢地反抗,不怕强敌为祖国抛头撒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小弗朗士相比,我们的今天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和国家,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浪费时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5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让我对侵略者的仇恨达到了极点。
故事发生在一天早晨,“我”很晚才去上学。到了学校,“我”发现气氛有些异常。原来德国军队要求两个法国城市只允许教德语。读到这儿,我的心里有暗暗的忧伤。再往下读,我都恨不得把所有德国军队消灭,恨不得我是一个战士,用生命来保卫国家。我此时觉得德国军队是来攻打我国,我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法国战士们拼死奋战,希望保卫祖国。侵略者就像凶狠的野兽,在吞食对方的'生存之地。我心里的怒火已经无法忍住,恨不得这些怒火把所有侵略者烧光。
读完《最后一课》,我佩服法国军队拼死保卫国家安全,却极其仇恨野蛮的侵略者。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篇6
《最后的一课》在表现其重大主题时,从沦陷区的现实生活中攫取并概括出典型化的生活场景,并从这些场景中挖掘出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收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这篇小说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熔铸于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上,从而使这堂法文课的意义得到了升华,使我们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而是一次声讨普鲁士侵略者的集会,是亚尔萨斯人民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这样,就给小小的场景和平平常常的情节赋予了深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