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2024/05/11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1

因为有爱,才会感觉到痛;因为刻骨的疼痛,才会产生更强烈的爱。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写作对我来说,首要的意义便是凸显真实。我让我的文字如同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我愿意做一把粗陋的匕首,只要刀刃上的光芒能够让黑暗产生一丝畏惧。

最近喜欢上读余杰的文章,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喜欢他的桀骜不驯,更喜欢他思想里闪现的思考的火花。现在的社会,读书的人少,思考的人更少。最悲惨的则是在这仅有的一些所谓的读书人当中,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屈指可数。“写书的人写书是为了让很多虔诚的读者们不再思考”,不思考的人是可怕的,不思考的民族更加可怕。然而我又是其不思考者中的一员,做着痛常人一样的“无意义”的事。周围的人是这样,社会是这样,自己早已圆滑的融入到社会当中,要不,就会被看成异类,被周围的人(包括朋友,同学,亲人)所不容。如果不思考在社会当中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共识,那么思考者便成了揭露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不被众人所接受。

我宿舍的同学海深,经常会讽刺我“余杰是我高中看的书,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拿出来看!”弦外之音颇浓,可我不会因为他的嘲笑放弃自己成为余杰的拜读者,也许我读的书很少,甚至可以说少的可怜,但读的书多不一定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否产生共鸣,并引起自己内心的深度思考。先前我曾试着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因为总觉的一个大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配称为大学生!但是我尝试以后,觉得很难,因为那不是我的爱好,我只会觉得读那些深奥难懂的书是一种煎熬,也许我现在的审美达不到读大家的作品。但知道这一点,我便不会逼着自己去读,不会像“大色”那样捧着一本发霉的不知哪里弄来的《三国演义》看上几个月(注,是因为他的电脑坏了,没事可干,所一给自己找点事做。但我觉得那也太委屈自己了)。

这本书应该是我读的余杰的第四本书,其中没有深奥难懂的错词,也没有玩弄的文字游戏,多的是作者的思想的流露。也许因为他的年青,也许因为他的北大出身,让我喜欢上他的书,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迪。《爱与痛的边缘》记录的是余杰的所思所想,道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状、人生哲理。《乾隆为何下江南》写的是对现在影视的揭露与批判,现在想来,自己从未思考过这些所谓的错误观念,然而现今生活当中无处不是充斥着这些歪曲思想的“文化垃圾”,不知不觉自己便成为琪俘虏,跟着他的指挥棒转个不停。书中提到了专制,以沙俄统治时期的苏联为例,让我对生活在沙俄统治黑暗时期的人民以同情的时候,不得不想到自我本身,想到现在所生存的过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复存在,然而现实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令人发着的真实“故事”,书中提到的记者讲述的两个“故事”真切地反映了现存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丑恶的灵魂。

读到这些,让我反思了很多存在于周围的令人不悦的事实,现状。然而,想归想,这些只能看作是完美当中的瑕疵,决不能要求有多苛刻,啊Q一点,自己的事情都没解决还想那么多无谓的事情干嘛!唉,回归现实,先想想自己的事情吧,那些事情总有其他人来解决。汗!!是不是有点对整个社会不负责任?现在直觉得自己在伟人面前那么的渺小,那么的自利,但我不会走伟人的道路,自己不过是整个社会当中不起眼的个体而已,走好自己的路便是对我们社会最大的贡献。这样想来,轻松多了。

走好自己的路,才是现在我的重点,其它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认可与成功的基础上。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2

有一种不着痕迹的伤痛蔓延进身体,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在长叹之后,才发现已经被快速滋长的哀伤包裹了。这就是我阅读郭敬明小说的感受。

这应该是一个流着蓝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几点星辰因为雾气变得凝重,寂寞的窗台,镶嵌着一个安静少年的轮廓,散发着香味的纸承载着墨香,划破冰冷的雾衣。于是这些文字的基调变得如此感伤。

那些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纯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戚戚的年代和所有闪闪亮亮的时光的文字,是最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作为一个80后作家,青春与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笔调。风吹起如花般绚烂的流年,点缀着你我的命途,在陌生与熟悉的转换过程中,那些沿途的风景记录着曾经的我们。于是我们成长了,也在经历中感受青春的含义。

不知从多久开始,我喜欢用文字沉淀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欢阅读中外的一些名著,那些对我来说如此遥远,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这样写到:“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么我们就彻彻底底死掉了。”当然,我对于文字的感受还未强烈到如此地步,仅限于一种爱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无法估量的。

爱与痛的边缘,不知作者为何选用这样的书名。

那些回忆,那些爱,那些人,那些梦,那些痛,随风飘散后留下的除了幻影还有无限感触。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3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郭敬明

《爱与痛的边缘》分两个部分:“白昼明媚”和“暗夜未央”两辑,作者从自己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追溯,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意趣变化的内在动因,体现出青春世界里的明媚和忧愁。“白昼明媚”主要是作者对个人成长轨迹的描述,虽然只是些零星的感悟与感怀,但可以窥见坐着的种种欢乐和悲伤。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同时,又是朋友眼中的亲密战友,另外,又是自己眼中的彼得潘。他说他活得很累,也很潇洒。“暗夜未央”风格则完全不同,由于悲伤。“一个安静坐着,只是写着字的孩子”,当我看到这样的描述时,有一份心惊,继而是无尽的`悲伤。因为,阅读这些文字的我,不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假装坚强着的孩子吗?这一辑中的小说很美,结局都很悲伤。读着读着,令人想起张悦然,另一个文字精灵。只是他的小说更让人觉得平坦舒畅。

青春是明明灭灭的烛光,阴天终究会过去,明天依然阳光明媚。做好自己是最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心态,积极地行动,还有对自己的责任。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4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郭敬明

《爱与痛的边缘》分两个部分:“白昼明媚”和“暗夜未央”两辑,作者从自己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追溯,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意趣变化的内在动因,体现出青春世界里的明媚和忧愁。“白昼明媚”主要是作者对个人成长轨迹的描述,虽然只是些零星的感悟与感怀,但可以窥见坐着的种种欢乐和悲伤。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同时,又是朋友眼中的亲密战友,另外,又是自己眼中的彼得潘。他说他活得很累,也很潇洒。“暗夜未央”风格则完全不同,由于悲伤。“一个安静坐着,只是写着字的孩子”,当我看到这样的.描述时,有一份心惊,继而是无尽的悲伤。因为,阅读这些文字的我,不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假装坚强着的孩子吗?这一辑中的小说很美,结局都很悲伤。读着读着,令人想起张悦然,另一个文字精灵。只是他的小说更让人觉得平坦舒畅。

青春是明明灭灭的烛光,阴天终究会过去,明天依然阳光明媚。做好自己是最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心态,积极地行动,还有对自己的责任。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5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爱与痛的边缘》,心里萌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欢喜?是忧愁?不不,都不是。 在文章中,小四的好朋友小A说他:不要疯的像孩子。大多数的朋友都认为小四就是个没有忧伤的孩子,手中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甚至有时候不懂得珍惜而肆意的挥霍。

其实不然,他们看到的只是小四明朗的一面,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而忧伤则不。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小四有多么忧伤,我们并不知道。 从《七天里的左右手》中,小四那些诙谐、幽默又带着几分积极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的失落、孤单,看到了他心爱的写作,心爱的中文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我何尝没有看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青春?看似前途光明可不知路在何方。哪怕是羊肠小道,哪怕是泥泞小路。 大人们总说:你的生活比蜜都甜,那里吃过我们那个年代的苦!你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我们是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但我们现在经历的是什么?高考的压力、血液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孤单。你们从小就在兄弟姐妹的身边,你们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吗?知道家里父母只有你一个孩子对你望子成龙的期待吗?这种压力你们能体会吗?高考制度下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小四原话) 所以,大人么么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幸福,而忧伤,她们真的看不见。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6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著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

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7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著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8

其实,这本书第一次看到它吸引我的是题目:爱与痛的边缘。“爱”“痛”多么极端的字眼。我想这会是一场多么触动人心的挣扎。

在我们这个年龄,本该属于我们的明媚或是让你悲痛的青春,我们一生最怀念的一段时光,那里整天叫骂的同桌,有让你开心的姐妹,我们或许也没有理由不怀念这华美的青春,那是我们最简单的思念。

记得校门口每天都有着不同花样的玩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如果资金宽裕还会买,尽管可能没有用。

记得走廊或是教室总会有几个人一伙的小团体,不论怎样都拍不散,尽管可能不喜欢,可还是会羡慕。

记得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课堂上搞怪之后,会惹来一阵依呀的笑声,和一顿极度深奥的政治说理。

记得,总有一些人,一直都在……

记得,总有一些人,不断的离开……

那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曾经用画笔侵力挥洒出的画面,即使再不堪入目,也还是会忍不住的相念。

这本书中有两个片段,是我最喜欢的,它们像流逝过的青春,深邃、忧伤、明媚。

白昼明媚——一个仰望天空的小孩

“嘿,看,那是个看天空的孩子”“那她一定很寂寞”。一个老妇人说,而那个仰望天空的小孩就是我,这是我曾经梦到的一个梦,也许那是虚构,那是假象,但却真实的叫人无法破灭。

也许,真的,我就是那个仰望天空的小孩吧,我总特别喜欢白天的时候,天气很好,有一朵朵白云的云慢慢地从蓝色边际的'一边到另一边,组成不同的形状,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就像不断追求想要的东西,那一刹那,你会比任何时候都开心。

那样的环境/我又在思念谁/记忆中的谁/

不知道听谁说过,仰望天空是傻傻的等待,寻求那个早已没有结局的出口,寻求安慰。

我又在等什么/又在寻找什么/我无从知道/

我只知道至少那样,我的心会被重重的添满,那样就不会再有空荡荡的感觉。

我是否一直在找寻恐慌去慰藉那所谓的恐慌。呵,可笑,这样的世俗腐败,不是一直都在么,又何必在意?

也许真的只有望天空的时候,那是否是一种释放,一种解脱,却可以让我如此的泪流满面。

天空,那是个好地方,让人沉醉,一点一点仓皇而逃,当黑暗吞噬我,在这个我本就不该来的黑暗。

很多时候,也喜欢在很晚的时候,把自己捂的像个狗熊,然后在我喜欢的笔直街道,慢慢的走下去,走到路的尽头,或许没有尽头,看许多昏黄的街灯把我的身影拉长再缩短,然后再拉长。

如此反复,当我还是发觉很冷的时候,我知道我该回家了,回那个小家,那里有我的回忆,我的生活。

抬头仰望天空的孩子依旧很多,只是你分不清哪个是我。

暗夜未央——三个人

这是这本书,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我觉得在时间的长河中,青春的褪变里,有一些人要来,就心定要有一些人要离开,就像那么多,永远是那么多变了的,不过是他们的角色,或者是时光里的自己。

不得不说,其实青春的流转,是让我们从一个孩子,变到一个少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经历选择,抗得起担当,离开那些虚伪,学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样吧,所以说青春是残酷的回忆……

当你做不出的选择,时间的流逝,它会让你明白绝对正确的答案,当然,这都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不论最后的选择是什么,都要坚强的走下去,因为我确信暂时的分离是为了重逢的相聚。

当在我们年少轻狂的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你把她们看的比自己还要重要,可能在某一天,不曾想过,如果她们离开了,我该怎么办,该怎么生活,也许还如初习惯,只是不习惯没有你。

因为我们是兄弟,是姐妹,我们知道彼此的一切。

因为我们是兄弟是姐妹,就算吵架你也不会生气。

可是如果时间亦要分开一样东西,我们都不能阻止,只是我们可以做太多弥补的举动。

可,倘若人心已不再,举动是不是显的那样简单。

时间去改变的东西,她总要被改变,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沿着新的轨迹再开始新的生活,我觉得不甘心。

我觉得不甘,可我清楚,我无法改变。

小四说:“原来两个人真的可以像陌生人一样,原来我并不麻木”。

小四说:“我是一个人,小蓓是一个人,小许是一个人,现在我是一个人”。

生来是一人,离开亦是一人,过客还不过是停留长久的关系。

时间要带走的,我知道我还是一个人……

寻觅是快乐还是苦痛

青春,有过单纯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在那里,快乐的,苦闷的,都一一很清楚,青春就是这样么?很清晰,却让我刻骨铭心。

它一直在那里,给人记忆,所有记忆,这个记忆让你学会了如何去应该,当你失去一切?失去一切我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值得我继续骄傲?

我知道,我有一样东西,最珍贵,它的名字叫青春。

我用我年少无知的一切,第一次用青春去闯荡这个世界,我却还可以说,我有最珍贵的青春。

学会,离开,青春本该如此。